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云南古代桥梁文学探析

云南古代桥梁文学探析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6-14

云南古代桥梁文学探析

[摘 要]古代桥梁文学是桥梁形成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神话传说、传记、游记、诗词等文学题材中涉及桥梁的一种文学形式,对古代桥梁的建造和声名传播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云南古代桥梁众多,桥梁文学丰富多彩,在国内具有独特的风貌。对云南古代桥梁文学和其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探讨,为我们更好地建设桥梁和弘扬古代桥梁文化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云南;古代桥梁;诗词;传说;徐霞客游记

桥梁文学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神话传说、传记、游记、诗词等文学题材中涉及桥梁的一种文学形式。桥梁依山傍水、一虹长天,从来都是人们文学创作的重要题材。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种形式的桥梁都被人们描写刻画过。桥梁文学是研究桥梁文化的一个重要资料来源,是桥梁文化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此,将主要从桥梁诗词、游记、传说等三个主要方面阐释云南的桥梁文学。其中诗词选有代表者录入,游记则以《徐霞客游记》为探讨重点。

我国的桥梁文学源远流长,《诗经・大雅・大明》诗曰:“亲迎于渭,造舟为梁”,中国浮桥源起的文字依据便是诗歌。在文学史上,秦汉繁盛、风靡一时的辞赋,一直影响到魏晋。

(1)桥梁文学也是如此,如曹操的千古名句:“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唐宋时期是古代桥梁文学发展的高峰,桥梁主题充斥于李杜等文学大家的字里行间。而云南的桥梁文学在元明以后才逐步的发展起来。究其原因,一是南诏、大理国割据一隅,云南历史发展相对封闭,没有搭上中原桥梁文学发展的顺风车,及至元代归于中央王朝版图,这些并非主流的文学题材才初现端倪。二是中国的文学一直把持在知识分子手中,而云南的知识分子直到元代后才重新进入中国士大夫的行列,其诗文才被记录在册,有关桥梁文学的内容也才出现,这是云南桥梁文学发展的一大特点。

一、云南桥梁诗词

自从建安诗人写桥入诗,

(2)隋唐以后的诗人词客,为桥梁写下了大量清丽动人的诗句,情景交融的描绘,抒发了人们对桥梁的深厚情感。1800多年来,以描述桥梁为主题的诗、铭、赞、颂、记,数量之多,是一个难于统计的巨大数字。这些桥梁诗词不只是文人学土一般抒情之作,其中也包含着无比丰富的历史资料,以及对桥梁功用上和艺术上的各种描述与评价。研究这些文学作品,可以发现我国古代桥梁艺术和风格的精髓所在。

诗词或言志或咏物,当诗人骚客以桥梁为咏唱对象的时候,就构成了桥梁诗词,因此桥梁诗词属于咏物诗一类。如前所叙,云南的桥梁文学远远滞后与中原,元代以前的桥梁诗词鲜有记载,为数不多的诗文,描绘了云南鲜活的桥梁景致。

其一是桥景诗词。桥景诗词以桥入景,著名的“小桥流水人家”即为典范。如:

天生桥

绝壁江门锁玉虹,人间何事觅神工?

金铸赤日千雷吼,夹目黄昏一鉴空。

隐隐仙关通上界,重重天险控南中。

近闻绣斧增华表,今古题评合占雄。

(3)

在诗中,杨达之

(4)将大理天生桥描绘成绝壁虹锁,同时代的诗僧担当却诙谐地说:“道人有志在青霄,末晓烧香早上朝。山到流进不入海,掉回头去搭天桥。”同样的景物,有的述之以景,而也有人化之为事,以事度之。诗歌从不同的观察点切入,更增加了天生桥的神秘与险峻。只闻其诗,不观其景,就能让人记住大理有座天生桥。

康济桥赋四绝

一径行回傍碧,清溪转处耸虹腰。

行人千载资康济,胜绩重瞻锁石桥。

(5)

诗人何立言

(6)作四首绝句,详细的记录了当地人捐资修建桥梁的经过和康济桥的风景,一条小径在绿叶碧水的陪衬中弯弯曲曲通到康济桥,桥梁高高的耸立在小溪上,“耸腰”一词让静止的桥梁一下充满动感。

虹 桥

曲岸翠微深,清流虹影寂。

偶然禅客来,缥缈携瓶锡。

(7)

诗为马子云所写,描写的是丽江玉泉八景之一的虹桥,尽管今已物是人非,但诗中的虹梁和清幽寂静的环境却依然令人回味向往。

(8)

澜沧江

派落西荒外,洪涛地来。

滩高鼓怒雪,峡迫殷潜雷。

野渡绳争溜,岩梁栈欲摧。

东南雄保障,声震渤溟隅。

(9)

这是与马子云齐名的牛焘

(10)所作。牛焘与马子云皆长于音律,时人称为“牛琴马笛”。牛焘诗才潇洒,写景如画,无不生动潇洒。澜沧江索桥的危险,历来为人所恶,唐朝独孤及《笮桥赞》云:“笮桥空,相引一索。人缀其上,如鞣之缚,转帖人渊,如鸢之落,寻而上,如鱼之跃,倾刻不戒,殒无底壑。”

(11)独孤及写人而牛诗写物,从不同的侧面将澜沧江的凶险描绘给了世人。“野渡绳争溜,岩梁栈欲摧”,与石屏诗人许贺来诗描写红河山水的“苍峰千丈玉槎牙,江村日落人争渡”句,用相同的方式道出了云南人民不同的交通手段。

其二是桥事诗词。以诗记桥梁事迹,要么祝贺新桥建成,要么夸赞重修义举,这样的内容在桥梁诗词中不少。桥事诗词包含有大量的信息,是研究桥梁的重要资料来源。但诗词常常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对原始的信息加以处理才形成文学,再加上作者本身的主观感受,桥事诗词纪事信息的可信度就大打折扣,需要参照其他历史资料,考究利用。

华马国

(12)

政暇西行华马国,铁桥南渡石门关。

北来黑水通巴蜀,东注三危万里山。

(13)

明朝丽江第八代土知府木公写的这首诗,

(14)告诉了人们著名的铁桥在丽江位置和澜沧江的流向。杨慎的诗作则曰:“碧鸡金马古梁州,铜标铁柱天尽头。试问平滇功第一,逢人惟说颖川侯。”

(15)显然,杨慎的眼光从丽江拓展到了全省。其后,清人在《南行漫兴》中重提铁桥旧事为:“何处标明铜作柱,早日转饷铁为桥。”

(16)可见即使铁桥斯逝,但在云南历史中的重要作用,仍然在诗人的心中激起层层涟漪。

修彩云桥 积雨村墟烟火销,马前沙涨回齐腰。

沟渠不治农人叹,禾稼常为潦水漂。

凿石苦闻鞑靼急,搴裳愁杀路途遥。

济川无策甘崖壑,且向人间理断桥。

(17)

李元阳是云南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文化名人,其晚年编著的明万历《云南通志》是研究云南的重要史料。在这首诗中,用写实的手法,记录了当时彩云桥附近的老百姓深受水患之苦。

康济桥赋四绝

巨津北折崎岖路,风雨秋山跋涉难。

履坦咸歌贤守绩,熙来攘往万人欢。

(18)

何立言在绝句中用前后对比的手法,从跋涉难到万人欢,说明了桥梁在人们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竹枝词

元宵佳节女忸怩,香柱绕桥插整齐。

干艾点燃烧痛处,石狮身上自为医。

(19)

杨品硕

(20)的这首竹枝词,诗意是说正月十五元宵节,一个妇女带着香纸和艾草来到桥边,顺着桥脚插满了香,然后用艾对照自己的痛处,炙烤桥头狮子相对的地方来进行治疗。这首诗生动的记载了清朝时期,丽江一带流行的一种风俗。

其三是指名桥诗和无名桥诗。指名桥诗的作者在行文中明确指出了桥梁名称,表明作者的写作是以桥梁为中心的。如《玉溪桥》云:“试问溪桥古有无,于今高插一虹孤。”又《题修文桥》云:“城墙工俊建斯桥,名赐修文事已遥。”作者以直接以桥梁名为诗名,则其意图很明显,那就是要么描写桥的景致,要么题注桥的事迹。

无名桥诗的作者不提桥名,甚至不提桥型,用桥作为诗景的点缀,境界的优美迷人,表现方法的含蕴幽深。如明人孙继芳的《新添次韵》:“仙源溯尽水西头,欲采汀花赋远游。岩径曲盘千幛入,野桥斜渡一溪流。”

(21)而“流水小桥杨柳绿,落花微雨鹧鸪啼”则清新别致。

二、《徐霞客游记》与云南桥梁文化

云南是徐霞客晚年“万里遐征”西游的终点,也是其一生在故乡之外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自明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五月初十入滇,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正月东归,徐霞客在云南游历考察达一年零九个月,足迹遍及今天的曲靖、昆明、玉溪、红河、楚雄、大理、丽江、保山、德宏、临沧等10个州、市的46个县境。在其游记中记录了大大小小数百座桥梁,为云南桥梁文化的研究,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材料。

在《游记》中,徐霞客对自己的游踪,包括方位、路线、程站、里距,记载都很详尽,此外还记录了大量的铁索桥、木梁桥、石梁桥、石拱桥、风雨桥、藤桥、浮桥等等其路程中各式桥梁,特别是一些重要桥梁的名称及位置,描述了部分桥的结构、规模、功用等各方面的情况,尤其是对北盘江铁索桥、澜沧江铁索桥、龙川江藤桥记载十分详细,保留了大量古代桥梁建筑技术资料。

《游记》所载第一桥为太华山朝天桥:“由此南上为朝天桥。桥架断崖间……”。

(22)之后是临安颜洞的桥:“……可不桥而入;今即有桥,亦不能进,何况无桥耶!”“桥非一处,每洞中水深处,辄架木以渡,往例按君来游,架桥费且百金,其他费亦百金……”

(23)均不过寥寥数语。在其他地方则仅言以有桥、有梁而带过。以今天的眼光看,对于桥梁这一交通中的重要因素,作为一个旅行家,其总体著述仍然略显简约。细究下来,盖因徐霞客入滇,只为山川而来,故只能在奔走名山大川之余记述桥梁。

徐霞客记桥简略,除了目的性因素之外,还受到历史传统的影响,我国古代文献并没有详细记述桥梁的传统,这种传统也反映到《徐霞客游记》中。此外,游记简略记录桥梁,也与其快速的游历模式有关。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走遍云南众多的山山水水,仓促的时间限制了徐霞客对更多桥梁作更细致的描绘。

在《徐霞客游记》中,凡写桥就有方位相随。“有桥亭跨两崖间。越其西……”、“有西北二里,下至坞中,渡溪,是为洗心桥”;“有木桥南北跨之,左右俱有村庐,南度之”;“有石梁南跨之,……梁之南,居庐亦盛”;“将南入峡,先有木桥跨其上流,度桥而东”等等,这样以桥作为其路线变更坐标点的记述不胜枚举。

在旅途之中,登桥而望、踏梁远眺,将桥梁作为视角原点的做法,是由桥梁特殊的社会功能决定的。桥梁在社会生活中不论是其建造、修葺还是连接、交通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桥梁所在地就成为一个重点场合,古时多为关隘要津,桥梁出现的时候,往往伴随时空的变化,所以在游览中和其后游记中,桥梁便成了徐霞客旅途的方向坐标。

三、桥梁传说

在云南的桥梁文化中,还有一种最具神秘色彩的文化即桥梁的传说。传说即口耳相传,是人类在文字产生之前的文化传承方式之一,若有神异其间,则为神话。及至文字产生后,传说便发展为文学形式之一。神话传说作为早期人类社会的“活化石”,具有珍贵的文学价值和科学价值。由于神话表现了各族先民的精神特质、具有“永久的魅力”,因而一直为后人所喜爱、传诵。桥梁出现在许多民族的传说故事中,说明其在人类早期社会生活中已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与桥梁有关的传说故事要么讲述桥梁的来历,要么讲述桥梁民俗的缘起。

云南由于历史、地理、社会、习俗等诸多原因,历史上一直是一个不曾中断的神话王国。

(25)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蕴藏丰富、各具特色的神话,在我国南方神话中,最有代表性和特色。而这些神话里面,包含许多桥梁的因素,成为研究云南桥梁文化的重要的方面。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动物王国赞赏会
舍己为人的周总理
读《小萝卜头》有感
家乡舞钢
未来的汽车
我对老师的评价
以春为话题的
第一次存钱
“零花钱”公约
龟兔再赛——《龟兔赛跑》续写
精彩的足球赛
感谢母亲
续写《小摄影师》
南山寺一日游
一场有趣的辩论会
高校图书馆图书捐赠工作探讨
中国传统的乌托邦思想对激进主义的影响
“农家书屋” 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读《图书馆学五定律》有感
云南古代桥梁文学探析
发挥公共图书馆职能作用促进新农村图书室建设
普通高校图书馆多校区间图书流通实现模式研究
县级公共图书馆如何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企业档案管理升级在企业升级中的地位与作用
少儿阅读现状及公共图书馆少儿阅读推广策略研究
试论宝应县老城区的保护与利用
浅谈公共图书馆现实用户结构分析
无锡创新社区党建工作的实践探索
公共图书馆的用户群和服务人员的分析
读者参与公共图书馆管理探析
《梦已被染绿》教学设计
《梦已被染绿》课文
《妈妈的葡萄》教学设计
《妈妈的葡萄》教学设计
《梦已被染绿》教学设计
《妈妈的葡萄》教学设计
《失踪的森林王国》教学设计
《失踪的森林王国》课文
《花儿也会放风筝》教学设计
《花儿也会放风筝》教学实录
《妈妈的葡萄》课文
《妈妈的葡萄》说课设计
《妈妈的葡萄》教学设计
《失踪的森林王国》教学设计
《梦已被染绿》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