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秦雍城选址与迁移因素浅析

秦雍城选址与迁移因素浅析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5-01

秦雍城选址与迁移因素浅析

[摘 要]秦雍城,在秦国历史上作为都城使用250多年,其在秦人的发展历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是极为重要的一座都城。雍城的选址、发展和迁都都与其所处地理环境、自然环境及当时秦国的发展状况与策略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将对雍城定都与迁都原因,从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两方面进行分析,或能从一定程度上恢复秦人不断强大的真实面貌。

[关键词]雍城;定都;迁都;环境因素;人文因素

雍城,位于今陕西省凤翔县城南。秦在雍城以前的都城规模都很小,都城的建置也不完善,这与当时秦的国力有关,也与秦不断向东发展的战略目标有关系,直至雍城,秦人才在此安居了250多年。《史记・秦本纪》记载:“德公元年,初居雍城大郑宫。……卜居雍,后世子孙饮马于河。”从秦德公元年开始,这里基本上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中心。

在中国古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人类的生存更多依赖于自然环境,因此都城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变化对都城的定都与迁移都有直接的影响。然而,对于正处于诸侯逐鹿、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来说,都城的选址与迁移就不光是要考虑自然环境的因素,还要综合自身的经济实力、城市建设能力、社会发展状况以及军事战略目的等方面进行考量。因此,本文将对雍城定都与迁都原因,从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两方面进行分析,或能从一定程度上恢复秦人不断强大的真实面貌。

一、雍城定都因素分析

都城选址是综合性的课题,它涉及地形、水源、土质、气候等自然因素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非自然因素。各种因素在决定都城选址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和所处的地位也是不尽相同的。

具体到雍城来看,秦国能够在此地安居并得到如此长足的发展,与它所处的优越的自然条件是分不开的。张衡在《西京赋》中就曾指出:“秦据雍而强,周即豫而弱”,认为秦强周弱与地理环境有重要关系。因为秦所在的雍州地区河流纵横交错,沃野千里,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进可攻,退可守;而周所处的豫州则相形见绌了[3]。

秦人在定都雍城之前曾多次迁都,这是对都城选址的一种探索过程,雍城较以前的几个都邑具有更为优越的条件。先前的平阳城地处渭河盆地,地势低洼,平原狭小,对农业的发展很不利;而且夹于渭河、秦岭与凤翔原之间,地窄路隘,无论是东进还是西守,或向南北扩展都受到极大的限制。而凤翔一带位于关中平原的西部,该地区属半湿润、半干旱暖温带季风气候,气候湿润,雨量适中,且依山傍水,南为雍水,北为邢山,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是当时通往西南、西北地区的唯一交通要道;这里具有大片的平整土地,除西北部的平缓丘陵和西南部的千河谷地外,南部黄土台塬完整开阔,地势起伏不大,土壤也比较肥沃,土质疏松,透水性好,又具有方便的水利,“原(塬)隔既平,泉流既清”,适宜于旱作物(主要是黍,即小米)的生长[4]。秦公一号大墓发现铁具十余件,在凤翔高庄秦墓中,出土件器50件[5],反映出当时农具与农业技术的发展已是先进水平,农业经济活动是当时秦国国力的重要支撑。

从政治和军事方面来看,秦定都雍城是符合其战略部署的。从军事角度来看,雍城所处地理位置对于秦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优越性。雍城西、北两处延山峦蜿蜒而筑,东、南两面以纸坊河和雍水为天然屏障,易守难攻,对外又有险要关口,有了这些地理优势,使得秦人在对外的战争中往往是处于主动的,只要守住几个关口,敌人就很难进入。也正是因为据守这些关口,使得秦人虽在此后经历了国力的衰退,却始终无法被敌人彻底打败的原因所在。

秦人在早期定都雍城,虽然是综合了经济、军事、政治等各方面的考虑,但主要还是以自然因素作为定都的首要标准,因为在秦迁都之时,秦在综合实力上虽然有了提高,但和周边诸侯国相较还不足以与之抗衡,秦以西又有少数民族环绕,随时需要做好抵御外敌的准备,以秦当时的国力还不足以依靠强大的生产力来改造自然环境,因此就需要在选择都城之时更多的利用自然地理优势来防御外敌侵略,从而为本国的自我发展创造条件。

二、雍城迁都因素分析

自然环境是在不断变化的,它既是形成都城的基础因素,又可成为都城发展的限制性因素,加之不同历史时期的都城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要求的角度不同,因此就可能形成都城的迁徙。随着城市的发展,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组织结构不断复杂,人口随之迅速膨胀,城市规模也会因此不断扩大,这种社会组织结构的扩大往往会对自然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雍城作为都城使用了近250多年,都城建筑、墓葬葬具以及生活所需木材等的大量消耗,都对城市周边植被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而随着社会人口的增加,耕地面积扩大,这种损害也会越来越明显。人口的增长、森林覆盖率下降,这是人在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中导致先前有利的自然因素发生变化,最终成为都城迁移的限制因素之一。雍城在建立初期,作为都城无疑是一个天时地利的绝好地方,但随着城市的发展,当然还有统治者的政治理想,需要将国家的领土继续向更有利于农业发展的东方扩张,但继续将雍城作为统治中心则稍显鞭长莫及。秦灵公所居泾阳,当在泾水之北,因为“水北为阳”。泾阳所在地,地势平坦肥沃,对于发展农业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又可以借用泾水灌溉土地,正因为如此,时人在谈到秦国形势时指出:“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北有甘泉、谷口之固,南有泾渭之沃。[6]”

但是,历史上秦的几次迁都,其原因都不仅是出于自然环境条件的原因,更多的是从战略上的角度出发。 秦将都城自雍城迁至泾阳,进而迁至栎阳,除了一些自然因素外,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扩大国土面积。雍城作为都城达250余年,在对戎狄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秦穆公时更是与东方的晋国进行了不懈的战争,取得河西地区。但由于雍城离河西之地太远,加上晋国不断地对秦战争,双方为夺得河西进行了长期的拉锯战,得而复失之事时常发生。因此,为了重新夺回失去的河西之地,并从晋国手中夺得更多的土地,以雍城为根据地,越过泾水,在东方建设临时性都城就提上了秦统治者的议程。迁都泾阳在战略上有两个好处,一是利于国君直接指挥战争,二是易于控制得来的土地,以便制定进一步的作战计划。

因此,秦灵公时建都泾阳,到献公时更向东迁都至栎阳。通过这两次迁都,秦人在对晋国的战争中开始由弱势变为强势,以至于由守势变为攻势。实现了献公提出的“复穆公之故地”的夙愿。完成了作为临时都城的历史使命。于是到孝公时,迁都咸阳[7]。

由于泾阳优越的环境地理位置及战略上的需要,秦灵公将都城迁于此处,这种从政治、军事、社会发展等多方面综合考虑都城选址的战略抉择,应当是秦人最终能够称霸中原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总结

文化生态学理论认为,社会与环境之间是双向的互动关系,社会固然要适应环境,但也影响乃至改造环境。社会对环境的依赖或适应程度随文化(特别是技术)的发展而变化,发展程度越低的社会越受到环境的制约。

从秦迁都的历史来看,德公以前,自然环境始终是君王定都、迁都的首要因素,在自身实力还很弱小的时候,优化选择和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就是保证国家利益最大化的最有效战略措施。但随着国家在区域内的势力不断增强,一些非自然因素则在都城的选址和迁移中占据主导地位,因为此时古代人民对于自然的适应能力、利用能力和改造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而且国家的领土不断增多,对于整个疆域的战略控制需求就可能高于对都城本身这一小区域内的经济需求,例如秦在迁都泾阳后,雍城依然具有很高的经济地位,许多的手工业作坊依然存在。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她们,注定是群不寻常的人!
难忘的一位老师
妈妈的唠叨
我是一滴水
母校,我们爱您
童趣
梦中的天堂
“石狮是我家,卫生靠大家”
难过的双休日
在十字街头
我的梦想
难忘的一件事
我理想的校风
小镇春景图
梦中的天堂
论参与我国著作权法修订等提交意见报告
贯彻《黑龙江省地方志工作规定》加速方志馆建设步伐
浅析大学生宿舍文化体系的构建
国际贸易城――黑河连载十一(一)
理工科高校大学生合唱团训练的实践与思考
面孔识别异族效应中的内群偏向研究
干部档案电子化管理问题探究
葬礼进行曲在十九世纪歌颂英雄时代所发挥的美学作用
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保定城市文化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婚礼文化
德国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对我国的启示
伊斯兰文化中的婚姻观
高校体育教改中创新素质培养的价值分析
性的隐喻在超现实主义摄影中的意义研究
《童年的朋友》教学设计
《我们上路了》教学札记
《学步》课文
《学步》教学札记
《我们都是中国人》教学设计
《小雨沙沙》教学设计
《在学校的最后一天》课文
《童年的朋友》课文
《学步》教学设计
《万岁,母校》课文
《小雨沙沙》教学设计
《学步》教学设计
《万岁,母校》教学设计
《学步》教学设计
《小雨沙沙》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