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汉相公孙弘述评

汉相公孙弘述评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5-08-13

汉相公孙弘述评

[摘 要]西汉武帝时期的丞相公孙弘,平民布衣出身,研习《春秋》出名,以举贤良文学入仕,时至耄耋之年才拜相封侯,其仕途、为人处事、历史影响多为世人评说。

[关键词]公孙弘;仕途;为人处事;历史影响

西汉武帝时的丞相公孙弘(前200年―前120年),字季,川薛(今山东省青州市北)人。他是以儒生身份而荣登相位的第一人,死后被封为平津侯,然而人们对其评价却褒贬不一。公孙弘以六十高龄入朝为官却一直得到汉武帝的重用,被视为肱骨之臣,最后善终于相位,其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值得探究。

一、两度荐举六十始仕

公孙弘属于“大器晚成”者。他年少家穷,稍长当过狱吏,不知何故,无法做了,但这段人生经历后来却让他受益匪浅。此后,公孙弘在家乡海边放猪度日,四十岁时,开始他拜胡毋生为师,发奋钻研《春秋》等经学。

公孙弘六十岁时被地方推选为贤良文学。因其对策与武帝相谋合,他被拔出同列且被授予博士。后来他奉命出使匈奴,此次出使的情况史书失载。公孙弘的出使汇报很让汉武帝生气,于是他上书称病回家。

元光五年(前130年),七十岁的公孙弘又被举为贤良文学。公孙弘本不想再见皇帝,但最终成行。公孙弘向汉武帝上书提出“治民之本”八条,强调“礼义”、“赏罚”的应用,主张“气同”、“声比”、“人主和德于上,百姓和合于下”的和同理论,还提倡帝王也应潜心修行“德”,做到“以德”服众,又把“兼爱无私”视为“仁”的道德内涵之一,要汉武帝注重“仁、义、礼、智”的实践及运用。

公孙弘的这篇政论受到汉武帝的赏识,并受到武帝的接见,再被授为博士,在金马门等待传唤。以后的每次传唤,公孙弘渐渐赢得了武帝的欢心和信任,从此一飞冲天。

二、时势造人无爵而相

公孙弘迫不及待地显露自己,再一次上书,以周公的口吻大讲周公之治,武帝问他能否比得上周公,公孙弘一面表明自己自然不能与圣贤周公相比,但事在人为,周公之治现在努力仍然可以做到,“臣闻揉曲木者不累日,销金石者不累月,夫人之于利害好恶,岂比禽兽木石之类哉?期年而变,臣弘尚窃迟之。”(《汉书・公孙弘传》)汉武帝觉得他言之有理。

公孙弘以前,原来的丞相全由列侯担任,惟有他寸功未建,平民布衣出身而高居相位且封侯,开创了后世丞相封侯的先例。钱穆先生在《中国文化史专论》一书中解释说:公孙弘为相代表着中国由军人政府向士人政府的转变,意味着达到了“真符理想的‘平民政治’的境界”,它由平民中有修养兼有知识的贤士即士人来组成政府政治程式。封侯既可奖励“武功”,也可褒奖“文治”,这是一个重要的信号,昭示着儒学地位开始上升。

宋人黄公度有诗《送陈应东求赴官》云:“又不见公孙弘,川一老儒,逢辰立谈取卿相,至今文采照天衢。”公孙弘的人生大喜之笔,是汉武帝的独具慧眼,?更是时代的机遇。西汉自刘邦建汉至汉武帝时期,经过

六、七十年的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汉武帝时期是个波澜壮阔、积极进取、大有作为、人才辈出的时代。汉武帝在《求贤诏》中言道:“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生活在这个时代中的人们豪情壮志地争为国家建功立业,且踌躇满志地笃信一定能马到功成。班固在《汉书・公孙弘传》中感叹道:“非遇其时,焉能致此位乎?”唐人周昙有《平津侯》一诗:“儒素逢时得自媒,忽从徒步列公台”。确实,时代成就了公孙弘的个人辉煌。

另一方面,从当时的西汉形势来看,汉初的帝相关系不如后世天地般地悬殊,有时候君臣还能以平等的态度辩论问题。而到汉武帝时,无军功的臣僚没有摆功的资格,图谋上进的新官唯皇帝马首是瞻。公孙弘拜相封侯全源于汉武帝的喜好。可见封建时代大治时,才能不一定成为升官进爵的根本依据,关键在于能不能秉承帝王的意思并能提高到理论上的阐释。中国绵延两千多年的君臣格局,便由汉武帝与公孙弘丞相依次展开。

三、以儒参政兼采法墨

公孙弘治《春秋》起家,主张用儒家的思想治国,外儒内法。西汉时的“春秋决狱”之法,即引《春秋》经义来判案,公孙弘应该是重要的积极倡导者之一。当时执掌司法大权的张汤,就拜公孙弘为师,时时向其请教。

公孙弘任御史大夫期间,曾作出力杀游侠郭解的壮举。游侠是春秋战国以来社会上制造混乱的暴力群体。他们无视国家法规,以武犯禁,利小害大,任其存在,不利于国家稳定。郭解是汉武帝时的知名游侠,因自己的门客杀一儒生而被捕获。他对此毫不知情,按法律应该无罪获释。大臣们朝议时,公孙弘却极力主张除掉郭解,理由是:“解布衣为任侠行权,以睚眦杀人,解不知,此罪甚于解知杀之。当大逆不道。”(《史记・游侠传》)他认为门客替郭解杀人,郭解自己都不知情,此罪过比知道是谁杀的还要严重。公孙弘的主张完全基于法家权力源于国家律法的思想。郭解被杀后,当时的社会风气为之一变。公孙弘的做法嬴得了后世不少史学家的肯定。

公孙弘曾劝阻汉武帝不让酷吏宁成做官:“臣居山东为小吏时,宁成为济南都尉,其治如狼牧羊。诚不可使治民。”(《史记・酷吏列传》)

公孙弘不赞成开拓边疆,认为控制西南边疆对于汉王朝毫无意义。他对汉武帝设置朔方、五原郡不以为然,“以为罢弊中国以奉用之地”(《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公孙弘的反战思想表现在禁弓弩一事上。元朔五年(前124),他向汉武帝上书主张“民不得挟弓驽”(《史记・吾丘寿王传》)。

四、生活苛俭毁誉有加

公孙弘平时生活苛俭。官至御史大夫后,他每顿饭只吃一个荤菜,仍旧盖着一床旧被子。同时代的人都认为他这人更阴险可怕。汲黯当着武帝的面说公孙弘沽名钓誉,“弘位在三公,奉禄甚多,然为布被,此诈也。”面对如此难堪的当众揭露,公孙弘却说:“夫卿与臣善者无过黯,然今日庭诘弘,诚中弘之病。……今臣弘位为御史大夫,为布被,自九卿以下至于小吏无差,诚如黯言。”(《汉书・公孙弘传》)在狡辩中,他无形中承认自己确实是沽名钓誉。但又让武帝觉得自己大度可信。公孙弘的节俭作风,在奢侈日益成风的武帝时代,与贵族官僚们纸醉金迷的生活反差巨大。其做法虽有招誉之嫌,但对力矫当时官僚队伍的奢侈腐败之风大有裨益。

五、扶持儒学万世之功

公孙弘凭研习儒学为相为全国的儒生做出了实在的榜样:研习经书可以入仕为官,遂使“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汉书・儒林传》)。在其影响下,许多齐鲁研经学士西行长安。公孙弘时刻关注着儒生的利益,主张在社会平民阶层中选拔人才,得到了汉武帝的认可。从此,朝廷大小官员中,开始出现“公卿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学之士矣”。汉朝的政治构成逐渐发生了重要的历史性变化,儒学也从地域文化变成了主流文化。

六、见风使舵外宽内忌

汲黯曾当众指责公孙弘的见风使舵:“齐人多诈而无情,始为与臣等建此议,今皆背之,不忠。”(《汉书・公孙弘传》)公孙弘辩解到:“夫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汉书・公孙弘传》)意思是说熟悉他的人,认为他忠,不了解他的人,认为他不忠。公孙弘耍偷梁换柱的把戏,把自己的墙头草作风、拍马迎合,说成是友人对自己的不了解。

公孙弘盲目顺从君王,尽管他自称为“忠”,但是人们往往斥讽为“谀”,认为这是他奴性的表现。武帝好大喜功,公孙弘就说:“人主病不广大,人臣病不俭节”。(《汉书・公孙弘传》)公孙弘这样做,一方面是他从两次出使汇报失败当中汲取的教训;另一方面,可能是他看清当时政治形势的原因。

公孙弘性格多疑,好猜忌,和他有过隔阂的,虽然表面上相处和善,私下却一定要报复。在他儒雅学士、温良恭俭让的背后,隐藏着极其卑琐的阴险和毒辣,这让他温顺尔雅的儒者形象大打折扣。他曾怀疑捐一半家产来资助国家的卜式有不轨之想。他还暗算过汲黯、董仲舒和主父偃,最终借汉武帝之手杀掉了主父偃。宋人晏殊在《书平津侯》诗中写道:“主父仲舒容不得,未知宾阁是何人”,金朝人李过庭《读公孙弘传》写道:“古来好客数平津,我道真龙未必真。一个仲舒容不得,不知开阁为何人?”这是中国文人雅士们由来已久的通病,即“文人相轻”,妒忌贤能,害怕别人超过自己。

七、结语

宋人洪迈在《容斋五笔》中评价公孙弘到:“性意忌,外宽内深,饰诈钓名,不为贤大夫所称述”,“(田)、弘之为人,得罪于公论,而所以扶持圣教者,乃万世之功也”。公孙弘凭习读儒学荣登相位,展现了西汉时期齐鲁儒生中佼佼者的风貌。公孙弘为儒学的官方化和儒生从政制度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儒学发展史上有着不可抹灭的一笔。在西汉治国思想由黄老之学到儒学的转变、儒学开始与政治相结合的过程中,公孙弘功不可灭。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在十字街头
梦中的天堂
“石狮是我家,卫生靠大家”
难忘的一件事
童趣
难过的双休日
难忘的一位老师
妈妈的唠叨
梦中的天堂
我理想的校风
母校,我们爱您
她们,注定是群不寻常的人!
小镇春景图
我的梦想
我是一滴水
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婚礼文化
干部档案电子化管理问题探究
理工科高校大学生合唱团训练的实践与思考
性的隐喻在超现实主义摄影中的意义研究
国际贸易城――黑河连载十一(一)
葬礼进行曲在十九世纪歌颂英雄时代所发挥的美学作用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保定城市文化建设
面孔识别异族效应中的内群偏向研究
德国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对我国的启示
论参与我国著作权法修订等提交意见报告
浅析大学生宿舍文化体系的构建
贯彻《黑龙江省地方志工作规定》加速方志馆建设步伐
高校体育教改中创新素质培养的价值分析
伊斯兰文化中的婚姻观
《在学校的最后一天》课文
《学步》教学设计
《小雨沙沙》教学设计
《小雨沙沙》教学设计
《童年的朋友》课文
《学步》课文
《小雨沙沙》教学设计
《学步》教学札记
《我们都是中国人》教学设计
《万岁,母校》教学设计
《万岁,母校》课文
《学步》教学设计
《童年的朋友》教学设计
《我们上路了》教学札记
《学步》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