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由“八不”浅析《中论》之空观建构

由“八不”浅析《中论》之空观建构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20

由“八不”浅析《中论》之空观建构

摘 要:三论宗诸师称“八不”是“诸佛之中心,众圣之行处;正观之旨归,方等之心髓”。在无著的《顺中论》中也说“如是论偈,是论根本,尽摄彼论”。这说明了“八不”颂在《中论》中的重要性。《中论》开篇以“八不偈”涵盖一切法,并由此展开,构建出中观学派眼中的世界。为了研究佛世界的面貌,笔者将从《中论》开篇“八不偈”入手,初步分析此空世界的根基、表现和入门之法。

关键词:不生;不灭;空观 ;真如

《观因缘品》第一偈,直接涉及的是哲学的一个根本问题:我从何而生。龙树以八个否定说明了诸法自性本空,从而断除了存在着一个生育万物之本体的妄见,并在此本体基础上构建了一个非有非无的真如世界。接下来我们就依龙树本人的文字探寻其佛国世界的本来面貌。

一、“不生”的真如本体空观

(一)不生之“非有生非无生”入空义

青目菩萨解释“万物无生”,举譬喻说:“时间眼见劫初谷不生,何以故?离劫初谷,今谷不可得。若离劫初谷,有今谷者,则应有生。而实不尔,是故不生。”此处以劫初谷为喻,阐明的是不生不是“无生”也不是“有生”,正是前文所讲“不”之“空”义。若说有生,则今谷由劫初谷生,劫初谷又由什么生出呢?由是陷入无穷,因此非有生。若说无生,则今谷离开劫初谷可有,而事实是二者假有不可离,二者皆无实体,因此也非无生。

龙树自己也说:“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诸法之不自生,即“非无生”之无常存本有实体之义,“不从他生”,即“非有生”之无念念相续之义。因说此法,而因缘生,故有假名生。此因缘不生,且假名为假有而非实有,于是为在此基础上得以构建起空观世界,此为在“存在”的空间角度总破生法。

在总论“不生”的基础上,龙树又提出“三时不生”的命题,得以在细枝末节上破一切生法。并且,由于“已生”和“未生”之二时生已经过去或者尚未来到,因此“三时不生”的关键就落脚于“生时不生”。所以龙树在《中观・观三相品》中说:“若法众缘生,即是寂灭性。是故生生时,是二俱寂灭”。

(二)因“不生”得“不灭”,破生死执着得圆融

青目菩萨解释“不灭”说:“世间眼见劫初谷不灭,若灭今不应有谷,而实有谷,是故不灭。”此处,又以劫初谷为譬喻,其意义依然是非有灭、非无灭。若实有灭,则劫初谷有灭,无劫初谷时必无今谷,故非有灭;若实无灭,则劫初谷常在则依然无有今谷,故非无灭。其实此处是说灭非实体灭,而是假名灭。即“因缘灭虽灭不失”,故说“不灭”。

龙树用“即破即立”的方法论证“不生不灭”,并在《中论・观三相品》中总结说:“如幻亦如梦,如乾达婆城,听说生住灭,其相依如是。”以此法落实于世间,说众生执着于相决定了世间的假有样貌,其实都是梦幻假名假有真实空,无有决定,但有名字,生灭宛然而实际不生不灭。

二、由“不生不灭”之空观观世间法――开二谛

(一)中观“不常不断”

对于“不常不断”的论题,著名的俄罗斯印度学和佛学专家舍尔巴茨基给出了佛教世界观是“刹那存在论”的论断,也就是说,一切事物都是非连续的“刹那之点”组成的,这里的非连续性其实是说前后之点的“不一”。他从体上揭示了“不一”,同时也给出了“不常不断”的思维路径。青目菩萨解释“不常”时说:“世间眼见万物不常,如谷芽时种则变坏,是故不常。”谷芽在种时,前一刹那与后一刹那不一,因此说“变坏”,既然不

一、变坏,因而我们说它不恒常,即“不常”。接着青目菩萨又解释了“不断”,他说:“世间眼见万物不断,如从谷有芽,是故不断,若断不应相续。”也就是说,在世间万物由一刹那之点过渡到另一刹那之点的过程中,是存在者承继关系的,前一点的消亡并不是实体的断灭或者绝对的趋于无,而是前文所讲的实体不灭而假名灭。

(二)中观“不一不异”

在破除了世间之时间假象的基础之上,龙树又提出了“不一不异”的命题。青目菩萨解释不一:“世间眼见万物不一,如从谷不做芽,芽不做谷;若谷做芽,芽做谷者,应是一。而实不尔,是故不一。”即是说,万物之差别是我们可以眼见的,这差别就注定万物本就不一。又,解释不异:“世间眼见万物不异,若异者,何故分别谷芽、谷茎、谷叶。不说树芽、树茎、树叶,是故不异。”也就是说,世间万物之间的共同之性也是我们可以眼见的,所谓谷芽、谷茎、谷叶全都有谷这一共性,并非绝对差别、绝对断裂,故说是不异。青目菩萨在现象层面上揭示了“不一不异”的必然性。

三、由“二谛”入真如――于中道观中随众方便

前面我们简单解释了“八不”的内在联系,其实,“不生不灭”涵盖一切法,以“不常不断”破时间属性,以“不一不异”破空间属性,以“不来不出(去)”破运动属性,再以“不生不灭”统筹圆融,切实地用第一层假名揭示了真如世界的假有面貌。并且,在解释三个属性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其实每一个属性都已经涵盖了一切法,只是尚未圆融显现而显现出来的是枝末属性之相,三者之间更是“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出(去)”的关系,正是因为如此才可以得以圆融为一。在此构建的基础之上,我们的现实世界得到了“明”的解释,这是从上到下的构建过程,但是对于“佛灭度时我出生”的凡夫,在俗世中生存的过程中如何得此中道观,借以观世间证入佛国呢?正是由于真如中道观,才使得佛陀认世间为非世间,于是在世间即为涅,一阐提皆有佛性,一阐提皆可成佛。于是佛法有能力开权显实,提出方便法门,由二谛之俗谛为基础,显示假有世间的假有佛法之相,以此普度众生于苦海之中,正是佛陀的涅之相的展现。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我们班的“娇气鬼”
彩虹鱼
榜样的力量
龟兔赛跑续写
等打针
小金鱼
日出
快乐的秋游
我们班的“三大侠”
芬芳迷人的桂花
回老家
我们班的“小辣椒”
妈妈的唠叨嘴
我的好朋友
论中国制度变迁的方式(1)论文
契约规制下政府审计“屡审屡犯”问题研究
几种绩效评价方法的比较分析(1)论文
构筑石油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竞争力的思考(1)论文
国际营销中的广告翻译(1)论文
浅析基本建设工程竣工决算审计
户籍制度改革方略初探(1)论文
论20世纪中国地方国家政权的内卷化(1)论文
基于审计模式的风险模型与风险导向探究
我国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对人力资源资本化的再认识(1)论文
论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1)论文
经济社会转型期的政府管理创新(1)论文
试论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相结合
论我国政府绩效评价主体体系的构建
《小柳树和小枣树》好词好句好段
《我要的是葫芦》中一句话教学的启示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杂谈
哲理的形象教育──《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谈
《小柳树和小枣树》多音字同音字形近字组词
也谈“我要的是葫芦”──素质教育环境下“过程教育”初探
看《我要的是葫芦》有感
《小柳树和小枣树》词语理解、搭配与例句
水上飞机导学案
《我要的是葫芦》课堂实录片段
《小柳树和小枣树》探究活动
《我要的是葫芦》快乐练习:习题精选
《小柳树和小枣树》关联词积累
《小柳树和小枣树》词语解释
《我要的是葫芦》阅读教学课堂实录及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