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秀英奶奶,人生没有太晚的开始

秀英奶奶,人生没有太晚的开始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5

秀英奶奶,人生没有太晚的开始

秀英奶奶在上海世纪公园。

梅雨季节,上海整座城都湿漉漉的。《环球人物》记者来到秀英奶奶的二儿子吕永林位于闸北区的家中采访,一开门就见到了这位面相柔和、声音低柔的老太太。这是一间未经装修的两居室,没有刷墙、没有铺地板,更没有什么整体式厨卫,水管子任其自然地裸露在墙外,墙边放着几个花盆、几株植物,墙壁上只有主人写的一些字、画的几幅画作为装点。

儿子吕永林、媳妇芮东莉正巧都已下班回家,秀英奶奶给大家端上了亲手做的胡麻油花卷。在小小的餐桌前,记者和秀英奶奶随意交谈起来。她说话带着浓重的内蒙古河套地区口音,每次记者刚做出一丝疑惑的表情,还没来得及发问,旁边的儿子和媳妇就会立刻接上帮忙解释,感觉这一家子人的性格,也都像这个屋子一样,不加修饰,率性热情。

秀英奶奶的新书《胡麻的天空》也是这样的风格,朴拙而自然,透着清新的泥土气息,翻开书页,久疏自然的都市人能够感受到一股扑面而来的乡情乡韵。秀英奶奶是4年前才开始学写字、学画画的。这本新书,连另一位70岁开始学写作的“励志奶奶”姜淑梅看到了也称道不已,说她“写得好,画得好”。她的经历也再次向世人说明了,人生没有太晚的开始。

铁棍磨成绣花针,功到自然成

“有了动物,人的生活也能多一点活乐,没有了动物,鸡不叫,狗不咬,甚声音也没有,人就觉得冷冷清清的……”

“夏天的胡麻花开成一片一片的,头顶上是蓝盈盈的天,地里头是蓝盈盈的胡麻花。胡麻开花一片蓝,唱上个山曲解心宽……” 《 胡麻的天空》插画。(秀英奶奶 绘)

在《胡麻的天空》里,68岁的秀英奶奶记述了她对世界的观察。从上海闸北公园里的落叶、昆明蝴蝶谷的蝴蝶,到内蒙古河套公园里的月季,从回忆往昔到记录当下,她用工笔画下图案,着以鲜明的色调,配上朴拙的文字,形成了一篇篇赏心悦目的作品。这本书让很多人认识了她,称她为中国版的“摩西奶奶”。

1940年,80岁的摩西奶奶曾在纽约举办个展,引起轰动。这位一辈子生活在农场里的老妇人,从未受过正规的艺术训练,77岁才开始画画,她那些清新、明快的画作感动了全世界。

秀英奶奶本名秦秀英,原本也是一位极其普通的农村妇女,人生的戏剧性转变开始于2011年。这年3月,吕永林夫妇把她从内蒙古接到上海,第二天带她去公园,照下许多相片。回到家,儿媳把照片输入电脑,并拿出了纸和笔,让婆婆照着屏幕画下来。几十年都不曾碰过笔的老人为了不让小辈失望,用颤巍巍的手,画了一朵蒲公英,一朵二月蓝,还有一条毛毛虫。

后来儿子媳妇白天上班后,秀英奶奶就一个人去闸北公园锻炼、散步,看见好看的花,就把掉在地上的花瓣和叶子捡回家照着画。儿媳妇又建议婆婆把时间、地点和天气都写上,这样就成了一则完整的“自然笔记”。

秀英奶奶只读过一年半小学,认识的字屈指可数。为了做好自然笔记,她开始查字典,学会了更多的字词。儿子给她买了本《新华字典》,媳妇给她拿来个小本,她就把常用的字一遍又一遍地抄在纸上。起先,她连标点符号都不懂,整个句子连成一长串,后来才知道点上小黑点,接着知道有逗号、句号。《新华字典》被翻得卷了边,子女要给她买本新的,她却用针线给它缝上了一个大补丁,说:“再来一本,也禁不住我这么个翻哇。”

当了一辈子文盲,要重新开始学文化,对于这位“忘性比记性大”的六旬老人来说,摆在面前的困难像座山一样大。可她有的是耐心:“只要用功学,不怕学不会,俗话说,牛头不烂,多费两炉柴炭。只要时间长,肯定能煮烂。铁棍磨成绣花针,功到自然成。”

找到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

2011年末,秀英奶奶回到内蒙古过冬,身边没了儿子和媳妇的督促,她还是坚持不断地翻字典、认字、学电脑,还学会了在网上和儿子媳妇视频聊天,学会了更新自己的博客。她的博客名字叫做“临河而居”,一辈子生活在家乡河套平原,她最希望自己的努力得到老乡们的认可。

秀英奶奶的大半辈子在农村劳动中度过。小时候她原本住在内蒙古五原县城,父亲是做粉条的,母亲和奶奶发豆芽卖,后来国民党抓壮丁,父亲因为不愿意中国人打中国人,就当了逃兵,全家人躲躲藏藏来到了一个叫做“二喜民圪蛋”的地方。

农村的大院,成了秀英奶奶的舞台。 “母亲一出来,大大小小的动物就会往她身边凑……母亲不慌不忙的,先是给羊抱草,再给鸡儿撒食,然后喂猪,给骡子上料,猫和狗一直跟着。”在吕永林的回忆里,别人家养的鸡闹鸡瘟都死了,她却能把鸡养活;别人种不好的地让她去种,她凭着自己的经验,总能把地种好。

到了上世纪90年代,秀英奶奶的丈夫在镇上开了个小型的木材加工厂,为了一家团聚,她从农村搬到小镇。之后,她开了个小卖部,守着一个小柜台,天天把它擦得锃亮。而她自己的天地却变得狭窄了。不久工厂倒闭,二女儿下岗、儿子下岗、大女婿去世、丈夫去世……各种不顺遂,使她的生活更加黯淡无光。 即便被二儿子接到大城市上海,儿女们孝顺体贴,她仍然感到不自在。让她耿耿于怀的是一次“到菜市场买葱,听不懂上海话,用一块钱买了一棵葱”。还有一次去超市里买盐,她问售货员“咸盐在哪儿卖”,结果售货员一听笑弯了腰。这一笑,秀英奶奶往心里去了。她觉得委屈、憋闷,和大城市里的人没法沟通。后来便更寡言少语,在儿女们看来,老人实在寂寞。

直到开始画画和写作自然笔记,秀英奶奶终于找到了一种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也找到了一种与自然、与他人的沟通方式。后来一发不可收拾,又写起农事笔记、社会笔记,在她的笔下,往事如涓涓细流,不断呈现,有个人的体验、家族的历史,亦可见大时代的影子。

“社员干活磨洋工,下地人等人,回家人挤人。就这样,社员的生活一年比一年穷,地也是一年比一年瘦”记录着分田到户前人们的心态;“三月三人们要蒸寒燕燕,七月十五蒸面人人,八月十五烙月饼”记录着独特的民俗……作家刘震云做了如此评价:“个体生命的历史之中,已经包含着族群的历史、民族的历史、人类的历史。”

全靠家人的鼓励和支持

“现在婆婆开朗多了。有时候管我叫师傅,她还经常开玩笑。我们俩现在是亦师亦友的感觉。”芮东莉对记者说。

在她的印象中,原来婆婆是一个可怜的老太太。一生贫穷,生活苦闷,性格自卑,老伴早逝后,更加孤苦。“但凡见到个人,坐下来了就跟你絮叨以前的苦难生活。有点像祥林嫂,诉起苦来,没完没了的。我除了当个聆听者,什么也做不了。”

现在的秀英奶奶创造了价值,收获了自信,新书出版,还将收到一笔版税,这对她来说可是一辈子都没有赚到过的一笔巨款。“要说我一个农民,怎么出书了呢?”“名利双收”的秀英奶奶感慨,这一路能够坚持下来,全靠家人的鼓励和支持。

“儿子媳妇把很多精力放到了我的身上。学电脑的时候,我一开始连字母有大小写都不知道,什么都不懂。媳妇教我,我怎么也学不会。第二天轮到儿子教我,我刚开始学会了,过了一会儿又忘了,儿子都急了。我知道他们的苦心。”

她不知道的是,她刚学着更新博客时,儿子媳妇为了鼓励她,私底下变换着网名给她写留言、写评论,“今天署名阿猫,明天署名阿狗”,芮东莉偷笑着对记者说。每当看到秀英奶奶礼貌的回复,他们俩私下里是既好笑,又开心。

秀英奶奶说,一开始,她画画、写字是为了“取悦”子女,多少有些不情愿。但后来,这成了她自觉的行动。在儿子吕永林看来,母亲是有天赋的:“她形象思维能力很好,画的那些老建筑,房屋的门朝哪边开,房间的数量、方位一点都不错。而且母亲的情感丰富,即便在辛劳的日子里,她也从不忘记在院子里、窗台上养上一些美丽的植物,海棠、水仙、夹竹桃、天竺葵、九月菊、满天星……”

秀英奶奶是个左撇子,工作起来,左手画画右手写字,左右开弓,阵势壮观。现在,她还收起了徒弟,让自己的妹妹秦秀平也开始学着写自然笔记。

她还是保持着更新博客的习惯,最新一篇描述了1958年家乡通火车时的情形。有网友称赞她描绘了一个童话世界,鼓励她再接再厉。秀英奶奶回复:“我会保持下去,永不放弃!”还有人让她介绍经验,她回答:“我没学过画画,但有耐心,胆子也算大,不怕在纸上画出来的东西不像。只要肯坚持,就会越来越好。”

但采访中,她告诉记者,最近的她,又陷入了新的烦恼。有个老年大学邀请她去做讲座,这让她很为难:“平时拿起纸、拿起笔来,画一画、写一写还可以,讲话就不行了,那么多的人听,讲得不好就让人笑话了。”在儿子媳妇的帮助下,她开始备课、做PPT,“很辛苦,但学无止境啊。”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母校,我们爱您
“石狮是我家,卫生靠大家”
她们,注定是群不寻常的人!
难过的双休日
小镇春景图
梦中的天堂
难忘的一件事
我理想的校风
妈妈的唠叨
我的梦想
童趣
难忘的一位老师
梦中的天堂
我是一滴水
在十字街头
伊斯兰文化中的婚姻观
葬礼进行曲在十九世纪歌颂英雄时代所发挥的美学作用
国际贸易城――黑河连载十一(一)
高校体育教改中创新素质培养的价值分析
干部档案电子化管理问题探究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保定城市文化建设
理工科高校大学生合唱团训练的实践与思考
论参与我国著作权法修订等提交意见报告
面孔识别异族效应中的内群偏向研究
性的隐喻在超现实主义摄影中的意义研究
浅析大学生宿舍文化体系的构建
德国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对我国的启示
贯彻《黑龙江省地方志工作规定》加速方志馆建设步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婚礼文化
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万岁,母校》教学设计
《学步》教学设计
《学步》课文
《我们上路了》教学札记
《我们都是中国人》教学设计
《童年的朋友》课文
《万岁,母校》课文
《学步》教学设计
《小雨沙沙》教学设计
《童年的朋友》教学设计
《小雨沙沙》教学设计
《小雨沙沙》教学设计
《在学校的最后一天》课文
《学步》教学札记
《学步》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