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7-22
仙公山石刻赏析
由于位泉州的内陆山区,地势较高,山脉连绵,交通不便,使得北方移民向这些区域的迁徙步伐远不及沿海地区来的快,经济较为落后,文化相对闭塞。不过也正由于群山逶迤,风景旖旎,宗教人物和隐逸名士的长期教化浸淫,文人骚客的追逐驻足,使得洛江在宋元明清时期仍有大量成群的反映宗教文化和旅游文化的珍贵石刻碑刻遗留存世。如洛江的仙公山摩崖石刻以其众多名人名家的优美书法,令人不得不刮目相看。
仙公山摩崖石刻,其位于泉州市洛江区河市镇马甲村仙公山,石刻年代从宋代至清代,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仙公山,据《泉州府志》记载:“在四十六都,距郡城北五十余里。水旱祈祷,岁则大丰,亦称丰山。”山上有丰山仙洞,洞中祀奉何氏九位仙公,因祀“何氏九仙”,山得名“仙公山”。仙公山体硕大巍伟,岩崖陡立,山间径曲林幽,山巅云雾缭绕,拥有众多的寺宇亭榭、文物古迹和历史传说,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以“灵、奇、秀、险”为特色,素有“八闽名胜无双境,绝顶蓬莱显九仙”之美誉。
其摩崖石刻分布在山内的隘门、白水岩寺、丰山洞、出米石周围,计24处,字体有楷、隶、行、草等书体。以宋代王十朋的“佛国”摩崖石刻、朱熹诗刻、明代万历年进士陈玉辉的摩崖石刻、张瑞图的《禅鸡碑》碑刻,清代雍正进士陈大介的摩崖石刻等六方最为珍贵。现对这六方碑刻、崖刻简单介绍:
1、张瑞图书――碑刻《禅鸡碑》
禅鸡碑五因山人林如源记
丰山峭雄为泉北镇。客有携白鸡来谒梦者,禅师宗鉴戒律精严,苦祈放生,客因施于岩。师受以三皈后,每闻讽经声,即对佛伏听,讽毕,乃出游。客或投遗腥,辄弃去。如是者数年,崇祯庚午中秋,端伏佛前不动,就视,则坐化矣。昔远公有听经鹅,永宁院有坐化鹊,东林寺登于碑碣,陈后山著之,谈丛谓其有佛性也。由今以观佛性更备,既岩左,余表曰禅鸡,尝阅韦忠武鹦鹉舍利塔记,于今甚有合也,故仍勒其事于石。师尝畜牝牡二犬,亦不茹血荤,十年无风合孽育,并一时异事云。
庚午腊月白豪庵居士张瑞图书
碑石为花岗岩,分四块,各长180厘米、宽37厘米,楷书,字径10×6厘米,原嵌置在白水岩寺南、北两墙。岩寺重修后,拟建碑亭安置。
碑记撰书人张瑞图,字长公,又字无画,号二水,果亭山人、芥子、白毫庵居士,晋江霞行人。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探花,授编修,历少詹事,礼部侍郎,旋入阁办事,晋建极殿大学士,加少师。张瑞图书艺法古辟新,奇态横发,风骨特胜;有新意,有个性,有创造,书法参用隶书笔意入草书,得力于魏碑,直追晋唐遗风,深得颜王神髓,为晚明时期最有创造性的书家之一,影响力也远播日本、朝鲜及南洋诸邻邦。
碑记作者林如源,字维清,别号五因山人。明晋江岭后(今洛江区马甲镇暗林村)人。少孤,励志好学,博览经史,精诗赋,著有《五因闲抄》、《纲目集要》、《史评》、《八闽名山川志》、《掇名志》等书,与张瑞图、何乔远交往甚密。
2、王十朋书――摩崖石刻
佛国
蔡希秋立
3、朱熹诗――摩崖石刻
齐朝谁住古岩阿,
绝顶云霄手可摩。
一掬白泉何处得,
源流定自出天河。
乾隆丁亥敬录朱文公句
在小隘门栖云亭畔巨岩上,东南向。崖刻高100厘米,宽70厘米,字径7×9厘米,行书。诗作者朱熹,字元晦,号晦庵,卒谥文。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生于福建尤溪,后侨居建阳。宋绍兴十八年(1148)进士。初授同安主簿,经常在泉州一带讲学活动,所到之处,都留下墨迹题咏。旧刻未详何处,清乾隆《泉州府志》以为无名氏诗。后风化湮毁。此诗为乾隆三十二年(1767)补刻,认定为“朱文公句”,无题书刻者姓名。
4、陈大书――摩崖石刻
绝顶双峰出,朝朝绾翠鬟。
欲观沧海日,故倚白云关。
径曲花偏丽,岩幽鸟自闲。
置身天际外,俯视万重山。
里人陈大题
5、辉题诗――摩崖石刻
生平浪说洞天奇,杖策登临今始知。
崖削奔涛穿石出,岚虚仄径入云危,
上方磬响声韵近,绝顶萝攀步却迟。
道侣忻逢长啸者,携来谢眺惊人诗。
螺阳适适斋陈玉辉题
元孙毓秀来孙应升敬镌
在朱熹诗刻前一孤立巨岩壁间,西北向,崖刻高126厘米,宽85厘米,字径9×7厘米,行书。分8行竖写,正文每行11字。诗作者陈玉辉,字达卿,号荆碧。惠安人。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进士,官至南京湖广道御史。
这些碑刻、石刻,林林总总蔚为大观,以其上乘的质量、精细的刻划、优美的造型,具有很高的历史、文物与艺术价值,是唐代之后泉州宗教文化、书法艺术发展嬗变的最好反映,也着力体现了洛江地区的宋至清代文明发展延伸,精美的石刻与仙公山周边自然风光的璀璨相得益彰,令到访者流连忘返,不愧为洛江乃至泉州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拔河比赛
- 小学写人我敬佩的人
- 感谢祖国
- 小学诗歌--洒脱
- 身边的变化
- 这种心跳不好玩
- 我真了不起
- 难忘的99个小时
- 无言的结局
- 缤纷夏日
- 仙人掌
- 今天是个星期天
- 春雨
- 柚子
- 苦瓜
- 《十八届三中全会背景下的县域经济发展》
- 溯音乐史享小学音乐课
- 探讨中原文化对渤海国的深刻影响
- 梧州朗吟亭传说探析
- 民国时期工人犯罪考
- 三垂岗史事小考
- 乾隆年间扬州市河、护城河及东关运河的治理
- 仙公山石刻赏析
- 现代社会的发展前景
- 黑龙江省萝北县黑山岛遗址调查简报
-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探析
- 浅析新形势下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 外国专家对苏州拆城态度档案纪实
- 中越边境村寨“三通”建设情况及其作用分析
- 维吾尔族的伊斯兰信仰与民族认同
- 《我喜欢》其它杂项
-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课文
- 《我喜欢》教学设计
- 《我喜欢》课文
- 《唱脸谱》教学札记
-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 《我喜欢》教学设计
- 《唱脸谱》教学设计
- 《我喜欢》教学设计
-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教学札记
-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相关知识
- 《生命与水》教学札记
- 《唱脸谱》教学札记
- 《我喜欢》教材理解
-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材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