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高等院校就业优先战略研究

高等院校就业优先战略研究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5-08-17

高等院校就业优先战略研究

[摘 要]通过对目前国内大学生就业形势中“就业难和招工难”的困惑局面,分析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解析我国高等院校就业优先战略,提出建设性的解决方案。对就业形势进行评估,重视大学生就业疏导,有针对性解决民生问题,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中的引领作用。阐述国家、社会、学校在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并结合就业优先战略对目前大学生的难题进行研究和提出解决方案,有助于人才分流和教学结构调整,对推动我国高校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就业优先战略;大学生难题;就业指导;思想政治建设

一、就业优先战略形成的社会背景

大学生,是经过知识熏陶和技术培训、充满阳光和希望的高级专业人才,是国家的栋梁。时代更迭、社会发展,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的现象普遍存在,大学毕业就业难屡见不鲜,甚至越演越烈。对此,制定高等院校就业优先战略,势在必行。

人所周知,在“十二五”时期,中国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主要矛盾在于供大于求。最近几年中国一些地区出现招工难的现象,在制造业、服务业尤为突出,究其原因,结构性矛盾是其主要方面。“人口红利期”,在相当长时间内不会结束。对目前国内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从就业优先战略的视角,进行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有助于人才结构调整,力推就业形势和就业前景的形成,妥善解决社会问题和实现和谐稳定,提高幸福指数,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对统筹解决我国的就业对策,实现社会安康和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共“十八大”明确指出,就业优先战略是中华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实现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自主创业,首先必须贯彻就业优先战略和就业政策。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创造平等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质量,努力实现充分就业,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大学生就业难题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向大众化方向的转变,待就业人数直线上升,给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出现了“就业难和招工难”的两难局面。安居乐业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前提,就业形势的持续滑坡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谐社会的稳定。面对这种尴尬局面,许多人令人咂舌和困惑不解。

近年来,我国多数高校大规模扩招,直接导致越来越多的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然而有限的就业环境并不能容纳就业人数的囤积扩张,劳动力市场供需错位必然导致“就业难”问题的形成。一方面,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格局短期内不可改变,所以就业难;另一方面,高科技升级换代,就业结构矛盾剧烈,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而紧缺岗位却招不来人,所以招工难。“两难”局面的并存,在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和行业淘汰加剧形成的空场,对大学就业产生重要影响。

毕业生“就业难”产生的原因:

1、我国经济受世界经济环境影响

2、就业市场供需错位

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不仅总量供大于求,而且还存在供需对接错位的间接矛盾。或者有事没人做,或者有人找不到事做;一方面是愿意做事的人不会做,一方面是会做事的人不愿做。很多大学毕业生宁愿蜗居在大城市里当“蚁族”,或者千军万马挤独木桥争当公务员或教师,也不愿去有用武之地的中小城市和社会基层去施展才华。这种高不成、低不就的心态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当代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先就业、后择业”的说法也由此而生。

3、就业指导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人力资源市场还欠发达,没有规范有序的就业中介组织,大学毕业生的信息渠道闭塞,大多数人都是依赖每年就业高峰期的校园招聘会来找工作。校园招聘会的场次本来就少,所提供的职位有限,并且一旦有招聘会就会有大量的求职者蜂拥而至,在人山人海中找到一份自己中意的工作可谓大海捞针。但事实上的情况是,一方面是很多岗位“虚席以待”,另一方面是很多大学毕业生“求职无门”。毕业前就业指导和岗位技能培训不到位,使毕业生的求职能力和职业技能难以提升,不能适应广大就业市场的需求。

4、就业保障制度尚未健全

尽管现在的就业模式倾向于双向选择、竞争上岗,但是就业制度的市场化和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难以协调。由于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及公共福利等方面的政策壁垒还没有完全打破,导致就业机会不平等。比如北京、上海等地的生源,在考取大学之后选择把户口留在家乡并未签至学校所在地,这样在大学毕业后的就业需求就有了很大的优势。从招聘企业角度来说,北京的招人单位肯定是优先选择具有北京户口的大学毕业生。这些不合理的“潜规则”和“土政策”、潜在的就业歧视以及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等因素抬高了就业门槛,造成了大学毕业难就业的事实。

三、落实就业优先战略的紧迫性

切实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作为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平等就业机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努力实现充分就业。

2、构建和谐社会的需求

全社会要紧紧围绕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的要求,目光长远地深入贯彻落实就业优先战略,随时关注政策调整重心和运行方案,配合政府建立起促进就业的有效机制。

3、高校培训举足轻重

服务和管理是高等院校就业指导部门的重要职责,要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不断满足毕业生的就业服务需求,作为高校继续教育的神圣职责;要在学校范围内大规模开展专业技能培训,把全面提高毕业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作为评价高校质量的重要指标。

4、提高素质是关键

积极拥护支持国家就业优先战略相关的政策和方案,努力提高自己的职业操守和职业素养,积极到基层、到中西部地区、到中小企业去见习就业,配合学校全面推广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增强自身的能力,提高就业质量。

四、解决“就业难”的具体方案

1、调整产业结构

我国素有“世界工厂”的称号,因为高科技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以粗放型为主要模式,加强密集型是产业升级的主导方向。这样的产业结构,对于经过系统理论学习、但缺乏技术培训的毕业生就业却十分有限。即便是科学技术发展了,仍然存在“机器排挤工人”的现象。所以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大高新产业投入和产业升级,鼓励企业扩大研发力度,提高第三产业比重,强化教学质量,以便更好地吸纳大学生从事就业。

2、进行就业指导

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主要任务在于引导毕业生形成良好的就业理念,理性审视现状和妥善对待,不能盲目地追求高层次高薪水。合理降低就业期望值,调整就业心态,才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指导学生树立理性的求职心态,而不是单纯依靠社会关系或者学校来单独解决就业问题。

3、进行岗位培训

目前国内大学对毕业生就业前教育和生涯管理培训以及求职心理培训还不够重视。部分高校虽然有开设职业规划等课程,但还是以说教为主,仅仅局限在形式上而没有与真实情况密切结合,导致学生真正得到实用知识的并不多。所以,要求高校应加大毕业生就业前的岗位培训,强化职前上岗,疏导毕业生求职技巧,树立毕业生求职信心,提高毕业生的应变能力。

4、完善保障制度

就业部门应采取合理措施,为毕业生提供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结合相关法律法规及“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落实就业优先战略,把扩大就业摆在突出位置。

五、就业优先战略的作用

就业优先战略重在创造平等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质量,实现充分就业。从毕业生就业指导教育的角度来看,学校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主要倾向于引导毕业生树立合理的就业理念,强化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训和增加高校就业指导教育结构的指导力度。

1、树立合理的就业理念

不少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急功近利,抱着“一举成名天下知”的心态去找工作。如何引导毕业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发展理念,使毕业生形成良好的就业心态,是改进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的首要任务。要促使毕业生明白“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觉悟,首先到基层,到艰苦的环境,到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工种去,不断积累经验、提高工作绩效,才会有更好的发展。要避免人云亦云的心态,对职业规划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摒弃不正之风的影响。

2、加强就业能力培训

到目前为止,对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还处于萌芽阶段,无论是高等院校还是大学生本人,对就业能力培训、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认识都模糊不清,重视程度还有所欠缺。以江苏某高校为例,研究生入学不久就参与了学校组织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测试,测试结果出来之后,学生们仅仅拿来看看,并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就业指导部门也没有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来帮助学生“过关斩将”,这样的测试只是一个形式化、表面化的应酬,只有交差的心态,却没有实践价值。因此,对高校而言,应加强就业前技能培训,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技巧才是根本。另外,高校还应加强创业教育,通过创业来促进就业。

3、加大指导力度

高校就业指导机构作为毕业生求职信息的主要来源,对提高就业率来说,增加学校就业指导机构的指导力度就尤为重要。第一,高校就业指导机构要拓宽渠道,掌握第一手就业信息,并向本校学生发布,以供毕业生求职参考;第二,要协调好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工作,以促进求职成功率的提高;第三,要让在校学生明白各自专业的就业方向及市场需求量,加大对毕业生就业前的教育指导,使求职的目的达标;第四,要及时掌握人力资源市场的变化,为本校的优化设置、培养模式提供理论参考。

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等7部委选派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从事2-3年的支教、支医、支农和扶贫服务。在全国已选派14.3万名高校毕业生从事“三支一扶”服务。高校就业指导机构应积极配合教育部门做好“三支一扶”服务性工作,通过对在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磨砺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不仅能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还能促进就业率的提高。这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措施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意义匪浅。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妈妈,我错了
难忘的经历
促销——触倒了我
雨滴的使命
新龟兔赛跑
未来的生活
我家的春节
人生需要勇气
最坚韧的生命
感谢你伴我走过六年
生命最珍贵
超前教育
雨中的回忆
中秋夜的秘密
童年趣事
高职高专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学生人文素质培养
关于大学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高职学生压力应对方式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高校班级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策略
关于高职院校拓展社会服务功能浅析
关于数字电子技术项目式教学的几点思考
加强心理咨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高中历史教学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激活自我实现需要,培养高职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对话式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特质及实施策略
论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制度的创新及改进
浅谈实用美术教学中素描基础课的意义
基于ERP课程的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课程分级教学研究
高校招生多元化改革刍议
基于“五特”策略的校本教材开发研究
《索桥的故事》课文
《美猴王》教学设计
《长城赞》课文
《美猴王》教学札记
《长城赞》教学设计
《美猴王》教学设计
《美猴王》课文
《索桥的故事》教材理解
《长城赞》教学札记
《索桥的故事》练习设计
《长城赞》教学札记
《索桥的故事》教学设计
《索桥的故事》相关知识
《长城赞》教学设计
《美猴王》教学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