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从湖南《大公报》看军阀统治下的端午节(1917―1926)

从湖南《大公报》看军阀统治下的端午节(1917―1926)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7-13

从湖南《大公报》看军阀统治下的端午节(1917―1926)

[摘 要]对于现今的许多人来说,提起端午,大概只记得吃粽子跟龙舟了。但事实上,这一节日本身也经历了种种的历史变迁。本文笔者试图利用湖南《大公报》这一工具,考察端午重镇湖南在近代军阀统治时期,其端庆活动的“变”与“不变”,进而窥探近代社会转变对节庆的一些影响。

[关键词]《大公报》;军阀;端午节

一、引言

所谓恶月、恶日,就是因为这时节,正值植物葱茏、生意盎然、天气渐热、瘟疫易起、疾病易生,且百虫也四处觅食、到处活动、毒虫也易伤人,故有“恶月”之称。这一切,正说明人对天时、地宜,有了充分的认识和把握,认识了天时四季的变化与地上动植物活动生长的规律,掌握了瘟疫百病与天地运行变化的关系。……掌握了各种动植物的属性性能,所以能够采用各种“以物降物”的措施,能及时预防或消除恶月期间可能给人造成的疾病和危害,如吃粽子、戴香包、悬艾草、挂菖蒲、饮雄黄酒等。

(3)

二、“铁打的”节庆

事物的转变,往往不会一蹴而就。这一时期湖南的端午亦保留了许多传统夏节的活动:

是日,不事事而大相见互道庆祝。掘菖蒲于涧,与艾及葛藤等共悬诸门,饮酒和以武都雄黄,妇孺或囗诸额淋漓。……此外尚有角黍之食与龙舟之戏。

(4)

而《大公报》上的节令小词更是将当时夏节的情景描写得活灵活现:

街头雨过不成行,提盒纷纷送礼忙。闻道儿童相对语,今朝佳节是端阳。……劝君多饮雄黄酒,此酒能令百毒消。……竹叶新裁手细搓,抟成角黍费张罗。……依样游人多似囗,出城非为看龙船。……菖蒲高插葛藤悬,辟恶而今习俗传。

(5)

就连时任湖南督军的军阀张敬尧都在农历五月十五6这一天委派下属“恭祀定湘王”

(7),可见当时端午之“传统”仍具有相当力量。

如果我们将视野稍微拉长,便会发现,这十年中的端午,有两项活动自始至终“岿然不动”

(8):一者是统治者给予下属“犒赏”;另者便是赛龙舟。

首先,我们很容易发现,无论如何“城头变幻大王旗”,始终存在着数额不菲的犒赏。例如,谭延在位时:

昨日为旧历端节,谭督军以各士兵辗转鏖战,辛苦备尝,昨特每名犒赏小洋二角,以资度节。

(9)

就算是唐生智所统治的战乱时期,仍可“以六万八千元支配”

(13)。

我们不禁会问:这些视财如命的军阀们何以如此慷慨?事实上,自古以来,端午赏赐便“是笼络臣下的一种手段”

(14)。从汉章帝到唐明皇,端午赏赐的典故源远流长,军阀亦自在其中。由于那是一个“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时期,所以那些于乱世中求生存的“大佬”们便更加迫切地利用端午犒赏这一“习俗”来收买人心,以求自保。

除了犒赏,另一个突出的活动便是龙舟竞渡。实际上,早在1919年,官方便已明令禁止赛龙舟:

去年端午,湘潭龙舟竞渡,大起冲突,溺毙多人,致成诉讼。于是官绅议将各埠龙舟焚毁。今岁五月五日之前,官厅亦曾出示禁止。

(15)

且这一禁令陆续保持了多年,令文也愈发严厉:

叶戒严司令,昨布告禁赛龙舟。文云:“照得龙舟竞渡,原为追吊屈原,人民好胜争斗,往往酿成事端。现值戒严时候,理应镇静勿喧。合行布告禁止,违者带究不宽

(16)。

然而,事实上,这一禁令基本没能起到多少实际效果,人民依然踊跃参与:

禁止龙舟,戒严司令与警厅,具有布告,然其效力实等于零。下午四时后,……江中竞赛龙舟,不下三四十条。锣鼓喧天,鞭炮震耳,大有歌舞升平气象。……江中则有无数小划,各载男女十余人,往来游观,显极一时之盛。

(17)

对此,似乎官方也无可奈何:

乃至是日,江中竟发现二三龙舟,警察不加制止。

(18)

众所周知,端午竞渡源自屈原投江的故事。但事实上,恐怕大多数群众真正关注的并非屈原,而是端午这一节庆所提供给他们的文娱机会。但聪明的人们知道如果仅仅只是“为玩而玩”,则这一活动必然会被打入“封建迷信”的清缴行列之中。所以,他们打出了屈原这一殉国英雄的金字招牌,从而使他们的意图得以保全。这一方面迎合了新型政体下国家对国民“爱国”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也是那一时代中国人民抵御外族入侵的必然反应,而这也正是端节内涵的一个转变之处。

三、“流水的”人

北洋军阀时期亦是中国“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一部分,我们很容易发现诸如国民与乡民、市民与农民等新老概念的对立交替。一批批仁人志士为了实现中国的“现代化”而立志改造中国的社会面貌,端午节也在这一时代的洪流中经历着种种变迁。

具体来说,通过笔者的观察发现,这一时期的湖南端午节有两个显著的变化:

首先,是节庆形式的变化。考察《大公报》这一时期有关端午的报道不难得知,从普通大众的民俗习惯到社会群体的活动组织乃至官方的意识形态,无不有异。《广荆楚岁时记》就明确说: 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曰辟兵,一名长命缕,一名条达。今此俗已不可见矣。

(19)

请你们把端阳节的用费,到游艺大会看一看热闹,所花的钱不多,所救灾民的命实在不少。

(21)

这个大会的事项和内容十分丰富,“跳舞游戏”、“双簧”、“电影”、“欧美戏曲”、“西洋钢琴”,林林总总,无所不有,甚至连博彩都在其中

(22)。但是,单看这些项目,我们很难想到这是在端节当日举办的活动,诸如划龙舟、演一类的传统活动全然不见身影。无疑,这一大会必然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到了那些传统的端午节庆活动。

不仅社会上如此,就连张敬尧这样的“腐败军阀”也都对端节的传统活动表示非议:

删除本届夏节一切繁文,勿庸来署庆贺;

(23)凡有馈余以礼物者,务宜婉言璧谢,不得有丝毫收受。

(24)

无论事实上张敬尧到底收了馈礼没有,他布告革新之意这一行为本身就是一大变化。而这一变化的出现,亦与当时社会的转变,尤其是报纸等社会舆论的兴起不无关系。

其次,除了形式本身,这一时期人们对于端节的态度也发生了许多变化,并集中体现在“反帝反封”的舆论导向上:

这端阳节是纪念屈子沉江的,本是一个很悲痛的节气。不料后人每当过端阳节的那一天,无不是酒食征遂,闲得昏天黑地,几乎把追吊屈子的节气,变成很好快乐的时机,……这真是为国家悲痛呢!

(25)

更有甚者,甚至直接骂道:“商女不知亡国恨,应时竟演白蛇传”

(26)。

除了“反帝”,还有“反封”。正所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在封建军阀的统治下,人们往往不敢直接挑战反动势力,而是选择一些历史的话语来发出自己的声音,端午节亦是一种发音手段:

屈大夫是个最抱不平的人,所以「叫屈」无异向他老人家诉不平。

(29)

人们通过对端午日屈子冤死的缅怀,从而表述对当下时事的不满:

人人在这里「枵腹从公」,犹苦不能维持下去,还要口口声声向商民借贷,即商民也是一钱莫名勉强度日。……所以这个端午节的关头,就是湖南存亡的关头,不可动乱,一动乱就是要如古语所说「受毒而死,没有救的」!

(30)

综上可见,端午虽小,但亦是其时代的一个桥段,它必然会通过对自身的种种调试来回应所处社会的变迁。无论是节庆形式,还是这一形式背后人们对其认识的丰富,都体现着这一点。

四、结语

端午节仅仅是其时代的转变过程中一个很小的事物,要理解本文所考察的十年端午之“变”与“不变”,须将其放在整个近代中国的历史背景之中来思考。而这一背景,从晚清“开眼看世界”的那些先进士大夫们就已经开始,甚至可以说直至今日,仍在很大程度上继续。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许多思考。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人生需要勇气
妈妈,我错了
我家的春节
未来的生活
超前教育
童年趣事
最坚韧的生命
感谢你伴我走过六年
生命最珍贵
新龟兔赛跑
中秋夜的秘密
促销——触倒了我
雨中的回忆
雨滴的使命
难忘的经历
对话式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特质及实施策略
加强心理咨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高职高专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学生人文素质培养
高校招生多元化改革刍议
基于“五特”策略的校本教材开发研究
高校班级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策略
关于大学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基于ERP课程的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课程分级教学研究
关于数字电子技术项目式教学的几点思考
高中历史教学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高职学生压力应对方式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激活自我实现需要,培养高职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浅谈实用美术教学中素描基础课的意义
论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制度的创新及改进
关于高职院校拓展社会服务功能浅析
《长城赞》教学设计
《索桥的故事》教材理解
《美猴王》教学札记
《美猴王》课文
《索桥的故事》相关知识
《长城赞》课文
《美猴王》教学设计
《索桥的故事》课文
《长城赞》教学札记
《索桥的故事》练习设计
《美猴王》教学设计
《美猴王》教学札记
《长城赞》教学设计
《长城赞》教学札记
《索桥的故事》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