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两当兵变旧址张家大院牌匾文化探讨

两当兵变旧址张家大院牌匾文化探讨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4

两当兵变旧址张家大院牌匾文化探讨

[关键词]兵变旧址;张家大院;牌匾文化

一、两当兵变旧址张家大院的“读书更佳”牌匾体现了崇文尚学观念

“读书更佳”一语出自“为善最乐,读书更佳”,是朱子斋联。上联出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日者问东平王,处家何等最乐?王言为善最乐。”意谓做好事最快乐。善良是心理养生的营养素。古话说:“人而好善,福虽未至,祸其远矣。”人们发现,经常为善的人,心绪安宁,心胸坦荡,在受到人们尊敬与爱戴的同时,自己的身心得到慰藉,精神感到愉悦。古今中外的养生家无不把“乐善好施”视为养生的灵魂。明代著名医家张介宾说:“欲寿,唯其乐;欲乐,莫过于善。”下联同样认为读书也是美好的事情。因为“读书不独变人气质,且能养人精神”。[2]

“为善最乐,读书更佳”,概括起来就是说:做好事是最快乐的事,而读书更加快乐。

李敖说:“富人因书而贵,穷人因书而富。”这可谓智者之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不论富人穷人,书读多了,就会拥有一笔无与伦比的财富,将受益终生,愿我们成为知识的富人,精神的贵族!“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中国封建社会,人们既要“安贫”,又要“乐道”,所以,男人读书增长学问,求取功名,是儒家理想人格的典型特征。[3]

二、两当兵变旧址张家大院的“孝悌”“忠信”牌匾浓缩了儒家的伦理道德

张家大院正厅室内右侧隔墙上有两块牌匾:分别是“孝弟”

(2)和“忠信”。“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这四句话是孔子讲的。前两句是古时候的成语,孔子在跟弟子们说话的时候,就把“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两句成语引用出来。下面两句是孔子的话:“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孝悌”,孝,指还报父母的爱;悌,指兄弟姊妹的友爱,也包括了和朋友之间的友爱。朱熹集注:“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弟。”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为人子女的本份,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孝悌不是教条,是培养人性光辉的爱,是中国文化的精神。往大了说,可以是对国家尽忠,这也是大“孝”。“其”指的是孝悌,它是仁的根本。“与”通“欤”,表示语气不那么肯定地说出来。忠:是尽忠。尽忠国家,这是作国民的责任,就是要忠于祖国和人民。“忠”也是要忠于组织和自己的工作职责。信:是信用。信用朋友,对朋友言而有信,不可失去信用。将来走上社会服务时,“言必忠信,行必笃敬”,说出的话,一定要有忠有信,不欺骗他人。所做的事,必须要有恭恭敬敬的态度,认真去做,绝对不敷衍了事。

“孝、悌、忠、信”,还有“礼、义、廉、耻”,是做人的根本,也是人生的八德。据张家后人张志雄说,正厅室内左侧隔墙上也有两块牌匾:分别是“礼义”和“廉耻”。在“文革”初期“破四旧”运动中被拆除烧毁。所以,这里有必要把“礼、义、廉、耻”也简单做一阐释:古人认为礼定贵贱尊卑,义为行动准绳,廉为廉洁方正,耻为有知耻之心。指社会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出自《管子・牧民》:“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愈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故不逾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诈,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用现在通俗的话说,就是: 礼:是礼节。见到人要有礼貌,遵守各种规定,遵纪守法。见到师长、客人不但表面上要行礼,心里更要恭敬,这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体现。义:是义气。是说人们应该有正义感,要有见义勇为的精神,无论谁有困难,要尽力去帮助,解决问题。对朋友要有道义,大公无私,助人为乐,绝无企图、贪婪之心。廉:是廉洁。有廉洁的人,无论见到什么,不起贪求之心,没有想占便宜之念,从而养成大公无私的精神。耻:是羞耻。凡是不合道理的事,违背良心的事,绝对不做。人若无耻,等于禽兽一样。“耻”也是自尊自重。孔子曰:“知耻近乎勇”,知道错误就去改过,为当所为,正是勇的表现。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我们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他老人家德育内容的全部精髓。尽管张家大院过去二百多年了,但张家主人崇尚儒学的治家理念依然留存,而且将继续传承下去!

三、两当兵变旧址张家大院的“庆宁堂”牌匾立意高远并寓意美好

张家大院一进院上房或堂屋为“庆宁堂”,这里是张家长辈居住和会客待友的重要场所,也是逢年过节祭祀祖先的地方。其“庆宁”所指或为唐五代两当县至汉中一线清宁思想之延移[4],该堂供案后屏风的木刻是福禄寿和松鹤延年图案,表现了人们对健康、平安、长寿生活的期盼,也传达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吉庆有余、家庭美好的传统文化意义、以及求取功名、积极用世的儒家伦理文化含义。据张家后人讲,堂屋取名“庆宁堂”是源于“庆宁寺”“庆宁”之意。笔者查找资料得知:

该寺与多伦善因寺为同年同月同日由雍正帝允准兴建的“大刹”。《清实录・第七册・世宗实录

(一)》载,雍正帝于雍正五年十一月庚午日允准“著动用帑银十万两修建大刹”于漠北库伦地方,以供第一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之后身(转世呼毕勒罕)住持,齐集众喇嘛讲习经典、宣扬佛教,同时雍正帝还允准在内蒙古多伦诺尔“动帑银十万两”,兴建大刹,并且“使章嘉呼图克图之后身(转世呼毕勒罕)住持于此”。庆宁寺、善因寺是继多伦汇宗寺之后,清廷再度在蒙古地区由国库拨银兴建的大型藏传佛教寺庙。出于对内、外蒙古两位藏传佛教领袖章嘉、哲布尊丹巴的平等对待,庆宁寺、善因寺的构制也基本相同。

张家后人说,两当兵变时,张铨把家中最好的房屋庆宁堂腾出来,北房让二连连长唐福亭住,南房让特务长习仲勋住,希望他们车马劳顿之后好好休息,天明到徽县去换防,一路吉庆、安宁!可见张家的一片诚心和美好祝愿!但是,他们哪里知道,“庆宁”的气氛中暗藏着杀机,午夜一声枪响,张家人还没搞清楚事情的原委,部队在阵阵枪声和硝烟弥漫之中已经撤离了两当县城……

四、两当兵变旧址张家大院的“永世同居”牌匾寄予世代永住的愿望

“永世同居”是一进院和正厅相对的堂屋“庆宁堂”通往二进院后门上方牌匾的内容。“同居”是共同居住。《南史・孝义传上・陈玄子》:“义兴陈玄子四世同居,一百七口。”张家向往的是子孝孙贤、富贵平安、吉祥如意、人丁兴旺,多子多福,传达的是“修齐治平”、积极入世的家族精神与社会和谐思想,代表了那个时代在没有计划生育的状况下,以三世同堂、四世同堂为荣,世世代代、永远住在一起,子孙绕膝,其乐融融的理想生活。

嘉庆四年,陕西户县张氏兄弟两人来到两当县,看到这里地旷人稀,风调雨顺,旱涝保收,于是就在南街租房居住下来。做生意、开商铺,办炼铁厂,发家致富,实力雄厚。后来,在南街买了地皮,老大建起了三进院的住宅,叫上一号,或叫公倍益。老二在对面买了地基,建起了上一号三倍的住宅,即下一号。兄弟之间团结一致,克服困难,精明能干,盖房造屋,娶妻生子,成为当时两当门第显赫的四大家族之一。深受家族儒学熏陶濡染,他们的子孙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勤奋好学,继承家业。其中上一号一脉在清朝中晚期和民国时期有考取功名、为官一方的。门口的旗杆石底座就是当年显赫地位的象征。

下一号一脉据两当县人民医院退休大夫张海厚回忆,从他曾祖父张玮时就开业行医,到他儿子已传五世。他祖父张正德(1870―1946)、父亲张钵(1915―1996),医术高明,名扬县内外,《两当县志》有记载。至今张氏药铺在张海厚的经营下,儿子已继承家业,父子俩专治疑难杂症,妙手回春,岐黄济世。

两当兵变旧址――张家大院,经过二百余年风雨的洗涮,保存下来的牌匾虽然只有四块,但很有代表性,深深地打上了封建社会的烙印,充分体现了孔子儒家文化的传播和渗透,从一个侧面说明张家非常重视后人的文化教育,希望子孙团结和睦、与人为善、诚实做人、文武双全、官蹬太师。

总之,两当兵变旧址的张家大院,其牌匾中包涵的人文内容,已成为这个红色旅游胜地的重要内涵。红色旅游成为两当县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5]。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老师,您累了
我的新年愿望
老师:您累了
盼望冬天
我拥有的
我的压岁钱
一个热心肠的人.
过年真好
我拥有的一个小秘密
冬天的歌
我学会了分担
一个热心肠的人
一个懂得感恩的人.
冬天来了
我的快乐寒假
浅谈高中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的农学人才培养探讨
农学本科人才培养与实践教学之我见
家禽MHC分子多态性与抗病育种
竹山县畜牧业发展浅析
向动物学习生存之道
四川凉山建成现代畜牧科技园等
全国畜牧兽医工作会议提出构建畜牧业“六大体系”
畜牧多种经营与畜牧业经营创新
《家畜繁殖学》教学特色与多媒体辅助技术的应用效果
浅议家畜结核病和口蹄疫等传染病的检疫及防治措施
“案例讨论式”教学法在《家畜传染病学》课程中的应用
冬春季节家禽呼吸道疾病防控
加强畜牧场环境保护 促进畜牧业科学发展
加强畜牧科技期刊的引领作用 提高畜牧业科技创新能力
《北京亮起来了》课后反思
《北京亮起来了》教后感
人文北京·名胜古迹
《北京亮起来了》教学反思
从北京看中国的变化
北京故宫风光揽胜
《北京亮起来了》教学杂谈
《北京亮起来了》教学反思
美丽的北海公园
“机智”源于“积淀”──《北京亮起来了》教学感悟
老北京与新北京
语文有效对话中要披文入情──《北京亮起来了》教学案例
北京四合院
北平的四季
摔不破的“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