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试论明崇祯年间阁臣的更迭

试论明崇祯年间阁臣的更迭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6-26

试论明崇祯年间阁臣的更迭

[摘 要]崇祯朝历十七年,先后阁臣达五十余人,阁臣之间,党同伐异,互相倾轧,更换频繁。皇帝生性多疑,君臣间隔阂日深,致使内阁的辅弼功能大打折扣。明朝政治正是在这些情况下最终走向灭亡。

[关键词]崇祯;阁臣;更迭

一、入阁方式的变化

明崇祯一朝历十七年,出现了五十位阁臣,人数不谓不多,内阁人员轮换之频繁,史上少有,论及入阁的方式又颇有变化。

打破“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旧制

崇祯朝以前,明代阁臣多来自翰林院,基本遵循进士――翰林――内阁的途径。崇祯时期,对入阁之制进行了改革,打破“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定制,形成翰林与外僚并用的格局。“崇祯八年六月,帝将增置阁臣,以翰林不习世务,思用他官参之,召廷臣数十人,各授一疏,令拟旨。遂擢张至发礼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与文震孟同入直。自世宗朝许赞后,外僚入阁,自至发始”,阁臣的选拔范围不再局限于翰林院。此后,内阁中的非翰林学士渐趋增多,王应熊、薛国观、程国祥等均次第以外僚入阁。甚至有如休宁人汪伟,于崇祯十一年(1638)由慈溪知县超擢为翰林院检讨这样的例子,形成了内阁中翰林与外僚并用、翰林中进士与基层官员并存的新局面。这些改革是崇祯帝在吏治思想方面的重要突破,对于改变缺乏政事经验的内阁现状,加强内阁的辅政作用是有积极意义的。

二、阁臣频繁更迭的原因

明崇祯朝阁臣的频繁更迭,说明了时局之艰。此外崇祯帝的性格因素、当时党争激烈及阁员素质的下降也是不容忽视的原因。

(一)崇祯皇帝的多疑性格

(二)明朝中晚期日益严重的党派之争

三、阁臣频换的影响

(一)内阁辅政功能的缺失

明代内阁居于政治中枢之位置,它“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有“天下治乱,系于宰辅”之说。内阁的有效运作,对框补时政无疑起到重要作用,而崇祯年间,内阁更迭频繁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政局的稳定。明代阁臣没有固定的任职年限,他们的起废不受制于制度化的因素,而受制于阁臣本身的能力与素质、政治形势以及皇帝人为因素等。据《明史・宰辅年表二》记载,崇祯在位十七年间,所任阁臣未满一年的有13人,一至两年的有18人,二至五年的有17人,超过五年的只有3人。新任阁臣46人,平均任期约11个月。任职最长的是温体仁,八年左右,最短的是文震孟,任期三月余。十七年五十相,所用阁臣之多,淘汰阁臣之频繁,史之罕见。

(二)阁员对国家责任感降低

明朝内阁不是政府中的重要机关,大学士亦不同于丞相,多数情况下,阁臣们只得唯皇命是从,不敢稍有逾越。阁臣们只能采取依附于皇权的态度,崇祯时期,这种趋势更为严重,这样就导致内阁成员对国家责任感的降低。

崇祯时期的阁臣在位时间一般时间不长,只有温体仁居位达八年之久,其“专务刻核,迎合帝意”,很少建言,史料记载,每当崇祯帝询问兵饷等事时,温体仁辄逊谢曰:“臣夙以文章待罪禁林,上不知其驽下,擢至此位。盗贼日益众,诚万死不足塞责。顾臣愚无知,但票拟勿欺耳。兵食之事,惟圣明裁决”。温氏充分认识到崇祯帝重猜忌、刚愎自用而且偏执武断的个性,对皇帝曲顺依附,故意贬低自己。皇帝却以为其朴忠,对其“愈亲信之”。其后内阁虽多次调整,入阁官员也多尸位素餐,少有建树,内阁辅弼功能进一步降低。

综上,可以看出明崇祯帝虽然有治乱之心,却无治乱之能。阁臣们在时局日坏下、在皇帝巨大的猜忌与日益严峻的惩戒下,相继入阁、出阁。走马灯式地出入之后,带给明王朝的只能是无法挽回的政治局面,而此时起于陕北的农民起义以及东北的满族兵锋,成为了明王朝灭亡的最后决定力量。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在十字街头
梦中的天堂
小镇春景图
我理想的校风
她们,注定是群不寻常的人!
我是一滴水
难忘的一位老师
童趣
难过的双休日
难忘的一件事
我的梦想
妈妈的唠叨
母校,我们爱您
梦中的天堂
“石狮是我家,卫生靠大家”
理工科高校大学生合唱团训练的实践与思考
论参与我国著作权法修订等提交意见报告
干部档案电子化管理问题探究
伊斯兰文化中的婚姻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保定城市文化建设
浅析大学生宿舍文化体系的构建
国际贸易城――黑河连载十一(一)
高校体育教改中创新素质培养的价值分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婚礼文化
德国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对我国的启示
葬礼进行曲在十九世纪歌颂英雄时代所发挥的美学作用
性的隐喻在超现实主义摄影中的意义研究
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贯彻《黑龙江省地方志工作规定》加速方志馆建设步伐
面孔识别异族效应中的内群偏向研究
《学步》教学设计
《学步》教学札记
《学步》课文
《万岁,母校》课文
《小雨沙沙》教学设计
《小雨沙沙》教学设计
《学步》教学设计
《万岁,母校》教学设计
《小雨沙沙》教学设计
《我们都是中国人》教学设计
《童年的朋友》教学设计
《童年的朋友》课文
《学步》教学设计
《在学校的最后一天》课文
《我们上路了》教学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