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Web3.0时代图书馆服务发展方向

Web3.0时代图书馆服务发展方向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5-08-17

Web3.0时代图书馆服务发展方向

[摘 要]Web3.0是国外在2006年11月提出的互联网发展的新时代,它的出现预示着网络智能化时代的开启。Web3.0的理念和技术,将会引导图书馆服务向电子资源的跨平台聚合和智能搜索、智能检索服务和智能分析、基于Web3.0的手机图书馆、个性化的个人图书馆门户这些方向发展。

[关键词]Web3.0;图书馆;图书馆服务

1.Web3.0概述

1.1Web3.0的定义

Web3.0目前来说还是抽象的,还没有权威、确切的定义,下面列举两种不同的定义。

谷歌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其定义为:Web3.0将是“连接在一起的应用程序”,这些应用程序相当的小,数据是群集的,应用程序可以运行在任何设备中,应用程序相当快并且是可定制的,是过滤性分布的[1]。

武汉大学吴汉华、王子周教授指出:Web3.0不仅是使用RDF、OWL、SPARQL标准技术产生的、可以作为各种应用程序数据库的智能化网络,而且是对于Web2.0深入发展的结果[2]。

从以上两种定义可得出Web3.0体现的更多的是一种新的思想、新的服务理念,实现Web2.0时代中未能实现的网民的价值,它充分体现了网络的无边界性与公平性。

Web3.0将应用Mash-up技术对用户生成的内容信息进行整合,使得内容信息的特征性更加明显,便于检索,将精确地阐明信息内容特征的标签进行整合,提高信息描述的精确度,从而便于互联网用户的搜索与整理。

Web3.0将使信息搜索变得更加智能,通过利用RDF的三倍存储器,可以迅速建立起网络内容之间的本体联系,也就是可以将整个因特网络视为一个复杂的本体库。系统会自动搜集、权衡和评价与搜索关键词相关的各种资源,通过认知推理,为特定用户给出恰当的答案。在Web3.0环境下,计算机将代替网络用户对网络进行阅读,然后进行计算归纳,用户所能读到的只是自己所需要的答案。

Web3.0对终端平台具有更高兼容性,Web3.0的网络模式将实现PC互联网、WAP手机和PDA等不同终端的兼容。现有的Web2.0只能通过PC终端应用在互联网这一单一的平台上,面临现在层出不穷的新的移动终端的开发与应用,需要新的技术层面和理念层面的支持。而Web3.0将打破这一僵局,使得各种终端的用户群体都可以享受到在互联网上冲浪的便捷。

Web3.0的个性化服务将更加彻底和完善。它不仅按照用户需求提供综合服务,创建综合化服务平台,更关键的是,它提供基于用户偏好的个性化聚合服务。Web3.0将用户的个人偏好作为设计的最主要考虑因子,引入偏好信息处理,对用户的行为特征进行分析,同时对互联网用户的搜索习惯进行整理、挖掘,得出最佳的设计方案,帮助互联网用户快速、准确地搜索到自己感兴趣的信息,避免了大量信息带来的搜索疲劳。

2.Web3.0的的发展方向

2.1智能化网络

智能化网络是人们梦寐以求的网络,它将是类似人类方式的思维网络,即让计算机去思考。智能化网络完全基于Web,即用浏览器代替复杂的系统程序去实现其功能;其单元组织(Widget)自由组合,能适合于电脑、手机、PDA等多终端平台定制;Web3.0网站平台将是一个过滤器和综合需求满足的平台,这个平台将根据用户需求,智能化地处理互联网海量信息的整合,最终聚合用户的需求。

2.2语义网

Web3.0要解决互联网读与写模式之上的语义问题,让全球用户在这个平台上解决沟通障碍。语义网的出发点是通过改变现有互联网依靠文字信息来共享资源的模式,通过本体来描述语义信息,达到语义级的共享,使网络服务智能化,自动化[3]。Web3.0可以是语义网概念的实现和扩充,互联网可以被看作一个复杂的本体库,实现计算机完全处理和分析,而非通过人工进行编辑加工,再对数据库进行整理,这种智能化方式,就是基于新一代的网络技术来实现的语义网,它代表着Web3.0的发展方向之一。

2.3数据网络

数据网络就是互联网变身为数据库,在数据网络时代,任何一个服务器都可以是这个大数据库的存储单元,任何一个终端都可以是这个大数据库的查询入口,用户查找信息只需要输入查询命令而不必考虑系统的兼容问题。Web3.0将信息的互通进一步深度挖掘,直接从底层数据库进行互通,并且这个数据库具备完整的信息交互机制。Web3.0时代为全世界的数据库,从网络连接的文本时代,转移到网络连接的数据时代[4]。

2.4个性化门户

Web3.0的平台以微单元构成,用户具有高度的自主权,可以根据需要构建出个性化的信息平台,平台将根据用户的兴趣、爱好、需求、性格以及知识等组合单元,智能化处理互联网的海量信息,最终聚合用户个性化的需求。平台上所有的信息完全由用户自己控制及整合,网站平台只提供技术支撑和完善服务。这样,用户通过自己打造出来的门户而获得的信息将是十分精准的,不再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辨别。

3.Web3.0时代图书馆服务发展方向

3.1实现电子资源的跨平台聚合和智能搜索

图书馆可以采用Web3.0的关键技术――语义网技术对海量的电子资源进行整合,Web3.0使跨平台的信息聚合成为可能,同时结合元数据整合、OpenURL等技术,可以把图书馆购买的商业数据库、自建的特色数据库、馆藏图书OPAC系统、随书光盘系统、课件数据库等等聚合到一个平台上。结合Web3.0的智能搜索技术,可以构建出一个更加智能化、人性化的统一搜索平台,这是图书馆服务中的书目信息服务和信息检索服务的新方向。 3.2实现智能检索服务和智能分析

现在图书馆使用的搜索引擎无法真正理解读者的搜索需求,它只能根据输入的关键词,搜索那些包含该关键词的网页。而且,现有的图书馆各种文献数据库不可能同时使用,比如,读者要搜索中文期刊数据库,就无法同时搜索西文期刊数据库和图书的数据库。而Web3.0的浏览器可以把图书馆所有资源当成一个可以满足各种查询需求的大型数据库,实现各种文献数据库的同时使用,不仅可以检索到读者输入的关键词,还能理解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搜索需求。这种智能化的搜索可以对无用的信息进行过滤,从而能更加快速的搜索出有效信息,以达到帮助读者解决问题的目的。Web3.0的发展方向――智能化网络类似人类方式的思维网络,它可以使信息知识分析实现完全智能化。

3.3构建基于Web3.0的多终端图书馆

Web3.0的网络模式具有兼容不同终端的特征,从PC互联网到WAP手机、PDA、电视机顶盒以及各种专用终端等,各种终端的兼容使得图书馆服务的广度和深度都得以极大的拓展。目前在我国,手机的普及率已经非常高,几乎是人手一部手机。当读者外出,身边没有电脑和网络,但是又需要立即获取图书馆特色服务的时候;当读者需要图书馆能及时催还图书而避免超期罚款的时候;当读者需要及时了解图书馆信息更新的时候;手机图书馆服务将发挥作用。因此,图书馆要利用Web3.0技术,构建多终端图书馆服务模式,,使用户可以方便的通过手机、PDA、电视机顶盒等多终端查阅图书馆资源,从而得到满意的服务。

3.4构建个性化的个人图书馆门户

Web3.0将信息聚合、智能搜索、信息微单元这些基础元素整合起来,形成一个丰富的知识库。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需求,从知识库里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同时还可以从互联网上聚合其他信息,最终构建出具有自己个性化的个人图书馆门户。这样,每一位读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专业领域等建立个人图书馆门户。读者还可以把互联网上的信息,比如:新闻、天气预报、专业论坛、专家博客等添加到自己的个人图书馆门户。同时,个人门户之间也可以相互交流、互相链接、共享信息单元。国内有图书馆已在这方面付诸实践,如南京大学开设了“智慧图书馆”,设立了“Book+”、“Find+”、“Pad+”、“Subject+”等几个项目的个性化服务项目[5]。在Web3.0时代,图书馆的门户网站建设将发生根本性的革命,个人图书馆门户将取代图书馆综合化门户。

4.结语

虽然Web3.0的研究还处于探索研究阶段,但是Web3.0时代的到来将诞生新一代的图书馆,它将具有自由、开放、共享、互动等特点,图书馆服务在Web3.0的影响下也必然会更高、更快、更好。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说说我自己
关于玛格丽特·杜拉斯的一切
我眼中的鲁迅先生
爸,天冷多穿衣
章佐
十七岁的我
父爱
一群疯子
眼中湘云
妈妈,你在哪里?
父亲
韩寒
弟弟
“新时代 新课标 新课堂”
同泽女子中学学生体育运动参与情况及影响因素研究
高校太极拳教法新思路
浅议啦啦操在我国发展的现状
课堂心理气氛对体育教学效果的影响
中越边境壮族绣球文化特征及传承策略研究
西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现状与开发
体育专业大学生思想认识状况现状分析
新疆体育资讯
辽阳市中学足球运动开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高校体育类社团的发展现状调查
激励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探究
成都市普通高校开展健美运动现状调查与分析
健身气功在高职院校开展的可行性研究
民族标准弩的研制
文言文教学价值的再认识
语文:请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
让教师的讲解充满魅力
小学语文四利器
高中语文选修课教材的历史沿革
浅说新课改对高中语文教师能力的新要求
认清语文教育研究的两个基本命题
谈谈初中语文课中的朗读
“五四”的反省与超越——以现代性与传统为中心的思考
生命有尊严的存在状态
国人汉语不及留学生缘于功利教育
对话钟启泉教授:义无反顾奏响改革进行曲
学生作文不是文学创作
培训要突出教师主体地位
对中学生课外阅读的一点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