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大学爱国主义教育发展探析

大学爱国主义教育发展探析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12-14

大学爱国主义教育发展探析

[摘 要]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课题。自孔子时代起,爱国主义教育就作为指导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内容,在2000余年的封建历史发展过程中,爱国主义教育经历了其萌芽、发展与演变。当代,爱国主义教育倍受党和政府的重视,相关政策规定不断出台实施,爱国主义教育也不断深化发展。同时,进入新千年以来,面临风云变幻的国际、国内形势,爱国主义教育也要与时俱进,适时调整,以解决教育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关键词]大学;爱国主义;教育;历史

几千年来,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是各个历史时期各族人民团结一心、抵御外侮的精神支撑,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当今时代,世界各国无不将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培养爱国主体的民族情感,增强民族认同,提升综合国力,应对全球化挑战的重要手段。十八大报告强调,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已不仅是教育传统的延续,更是重要的时代主题。在此情况下,对大学爱国主义教育发展历程进行系统地梳理十分必要。

一、古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嬗变

爱国即是爱中国。历史时期,朝代更迭,政权纷立,争称“中国”。清末民国时,“中华民族”的概念提出后,“中国”就成了中华民族共同建立的多民族统一国家的简称,今天我们讲爱国即是爱我们多民族共同建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爱国”的相关记载出现甚早,《战国策・西周策》载:“周君岂能无爱国哉”,《汉纪》中也有“亲民如子,爱国如家”的记述。“爱国”同“爱国主义”并非完全等同的概念。“爱国”是自发形成的对于祖国极其热爱的深厚感情。“爱国主义”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对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内容。”[1]由此可见,“爱国主义”是在不断的认识与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系统的思想观点,相比于“爱国”具有理性与自觉之特点。

爱国主义教育是伴随着教育事业与爱国主义思想的萌芽、发展、成熟而不断发展的,是在爱国主义思想这一价值观念的指导之下展开的。爱国思想萌芽于早期国家建立到战国后期这一时期。此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尚未建立,“国家”的概念并不十分清晰,普遍代指诸侯之国,爱国更多指向对各自诸侯邦国的热爱。五霸纷争,七雄割据,礼崩乐坏,官学衰微,儒、墨私学开始兴起。儒、墨等学派将“爱国”由单纯感情的激发上升到“主义”的高度。如孔门弟子曾就管仲初相公子纠,后转而辅佐公子纠的对手公子小白一事,疑惑不解地问孔子:“管仲非仁者与?”孔子则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国语・晋语》中说:“为仁与为国不同。为仁者爱亲之谓仁,为国者利国之谓仁。”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仁者爱人。由此可见,孔子是站在“利国”的角度称管仲为“仁”,孔子对爱国的理解已上升至理论的高度。

汉武帝时期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兴土木,建太学,办教育。儒家理论的忠君爱国观念很好地贯穿到教育中,起到了重大影响。宋代时,程朱理学将“忠君”、“爱国”的思想纳入封建伦理纲常体系之中,将“爱国”纳入道德范畴,影响深远,出现了诸如岳麓书院学生,与守城南宋将士一道抗元失败,自杀殉国等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自秦至清末的这2000余年时间里,爱国思想及其影响下的爱国主义教育呈现出如下内涵与特点:

第一,爱国思想普遍具有“忠君”的特点。《诗经・小雅・北山》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王臣。”家国同构的时代,君王成为国家的象征,“忠君”即是“爱国”。在此情况下,人们对于推动国家发展、繁荣、统一的极度渴望,转化为对君主的无比忠诚。

第二,爱国思想带有强烈的民族特点。在中国历史上,很多民族都曾建立过自己的政权,并视自己民族建立的政权为“中国”,如北魏与金。这些民族对国家的爱即是对自己民族建立的政权的爱。但这种爱国思想带有一定民族偏见和民族歧视,在当今时代是我们应坚决反对的。

第三,爱国主义教育渠道不断扩展。除官学的教育之外,私学、书院等成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渠道。朱熹在《白鹿洞学规》中提出了“五教”的教育方针:“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书院成为对学生进行纲常伦理、忠君爱国教育的重要阵地。

第四,爱国主义教育渐趋制度化。清顺治九年颁布了学校《卧碑》,在《卧碑》序言部分明确指出,“朝廷建立学校,选取生员,免其丁粮,厚以廪膳,设学院、学道、学官以教之,各衙门官以礼相待,全要养成贤才,以供朝廷之用。诸生皆当上报国恩,下立人品。”[2]清《卧碑》将爱国以“上报国恩”的称谓制度化,写入教育政策中。

二、近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兴起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爱国主义教育也出现新情况、新特点,首先表现在传统“夷夏观”为近代民族观所取代。近代的爱国运动与思想克服了中国传统爱国思想中狭隘的民族观,民族之间的矛盾为以国家为主体的民族国家矛盾所取代。在帝国主义的侵略面前,中华各族人民空前团结,一致对外,中华民族的整体意识开始形成。

此间,在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下,国难当头之际,爱国学生前赴后继、挺身而出。甲午战败后,中国出现了一股留学热,广大青年不断走上留洋之路,尤以留学日本之风最盛。究其原因,主要是深处民族危亡之下的中华儿女意图通过留学外国,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探寻救国救民的真理,尤其学习、借鉴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经验,留学热是此时期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体现,留学生鲁迅、秋瑾等都是爱国青年的典范。1919年由北京青年学生发起的五四运动影响深远,毛泽东说:“五四运动是反帝国主义的运动,又是反封建的运动。五四运动的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3]从此,中国革命告别旧民主主义革命,迎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寇对中华大地狂轰乱炸,我国高等教育事业遭受重大损失。诸多高校校舍被毁,广大师生为保存文化遗产,延续教育事业,纷纷向大后方转移。此时期,广大爱国学生以抗议宣传、投身革命、发起运动等形式进行着爱国救国的运动。伪满奴化教育下的广大师生也纷纷开展各种反满抗日活动。解放战争时期,针对国民党一党专政的局面,全国各地大学生不断举行游行示威,争取“民主”与“自由”,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三、新中国爱国主义教育发展

新中国建立后,爱国主义教育从内容到形式不断完善,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亦十分高涨,很多人起名为“援朝”、“建国”、“爱国”可见一斑。自1957年开始,教育事业曲折发展。伴随着1977年高考恢复,教育事业重新步入正轨。

继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深入开展爱国主义之后,习近平总书记也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到:“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习总书记关于爱国主义的最新阐述丰富了爱国主义的时代内涵,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在爱国主义不断深入发展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自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在发展,中国在进步,爱国主义教育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新情况。对此,必须要坚持以下原则,才能紧跟时代发展,完善爱国主义教育。

第一,爱国主义教育要坚持情感激发与理性引导相统一的原则。大学生普遍处于青春期,心智还不够成熟,爱国情感具有冲动性,爱国精神缺乏大局观,缺乏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有鉴于此,必须加大对大学生爱国感情的理性引导,才会使广大学生加深对爱国主义的深刻认识,合理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感。

第二,爱国主义教育要坚持爱国同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的原则。改革开放以来,西方国家不断对我国进行价值观的输出,实施文化渗透。有人提出爱国主义同社会主义分离的观点,鼓吹抽象爱国,混淆是非。2008年胡锦涛在参加北京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时讲话就指出,“今天,大力弘扬这一光荣传统,就是要坚持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时刻心系民族命运、心系国家发展、心系人民福祉,使爱国主义精神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扬光大。”[4]

第三,爱国主义教育要坚持爱国同改革开放相统一的原则。“坚持对外开放,认真学习世界各民族的长处,积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增强我们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祖国的发展,这本身就是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5]习近平在2013年3月19日接受中外媒体采访时也提到:“中国人是讲爱国主义的,同时我们也是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胸怀的……国与国之间、不同文明之间平等交流、相互借鉴、共同进步,齐心协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6]

爱国主义教育是个历久弥新的课题。在任何时期,爱国主义都是反对民族分裂,维护国家统一,抵御外来侵略,形成发展合力的重要保障和有力的思想武器。对于这一思想武器,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舍弃,要长存忧患意识,不断根据时代发展与国情特点,丰富爱国主义的内涵,完善爱国主义教育体系,形成长效教育机制,切实发挥爱国主义教育的重大作用,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给爸爸妈妈的一封信
要讲信用
读《播撤诚信的种子》有感
致母校的一封信
失信,让我追悔莫及
给妈妈的一封信
写给灾区小朋友的一封信
我是个自信的孩子
给妈妈的一封信
给爸爸的一封信
写给人类朋友的一封信
给妈妈的一封信
给妈妈的一封信
给好朋友的一封信
写给妈妈的一封信
“男子悲秋”古代文学意象社会心理探析
晚清禁书政策及对文学出版的影响
浅析道教对中晚唐传奇小说的影响
新形势下企业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探讨
《论语》中诚信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从人才培养角度谈中日动漫发展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
论述荀子人性论
试论民主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
哲学的党性
天津地区法鼓的舞蹈特点研究及其价值分析
《接骨师之女》中母女关系的文化内涵
“谱子戏”和“梁子戏”的区别与优劣
马克思主义真善美视域下的校园文化建设
微电子技术发展问题试分析
《生命的药方》教学设计
《生命的药方》其它杂项
《吐鲁番的葡萄沟》教学设计
《生命的药方》教学设计
《草原即景》教学设计
《海滨仲夏夜》教学设计
《草原即景》作者简介
《生命的药方》课文
《草原即景》教学札记
《生命的药方》教材理解
《海滨仲夏夜》教学设计
《吐鲁番的葡萄沟》教材理解
《生命的药方》教学实录
《草原即景》教材理解
《海滨仲夏夜》教材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