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缺失”的新人:近代西人眼中的中式婚礼

“缺失”的新人:近代西人眼中的中式婚礼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1-27

“缺失”的新人:近代西人眼中的中式婚礼

[摘 要]晚清以降,中国沿海门户洞开,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文化差异随之更为直接地显现出来。就婚礼而言,中国传承千年的仪式,与西方截然不同。这使中式婚礼引起在华西人的兴趣。在近代曾参与其中的西人眼中,中式婚礼最大的特征是新人的“缺失”。

[关键词]清末民初;西人;中式婚礼

一、从李和容的订婚仪式说起

对署名A.J.M.的西人而言,李和容的订婚与这对即将立下婚约的男女无关。四位来自寄宿学校之人拿着托盘,里面盛满来自未婚夫的礼物。所有物品被堆放在一张早已准备好的桌子上,再由女性亲友将其带到楼上的闺房之中。参加订婚礼的西人被特别允许进入闺房参观。房间内,女教师和其母正在悲泣,因为订婚是分离的预兆。她背对着西人站立,面对堆满礼物的卧榻。礼物中有所值之物是两个玻璃箱,每个箱子里放着用丝线固定在底部的6元现金。在各式坚果中,有成对的花生,一个大,一个小,绑在一起象征着婚约的订立。礼物中尚有一顶黑缎帽、一双黑布靴、一条青丝腰带,和一只绣有金银线穗带的表袋,被指定在婚礼当天穿着。所有物品均被陈放在托盘上,覆盖着漂亮的丝绸。在西人看来,这些精心制作的丝绸体现了一种东方的审美。[3]

更为确切的说,李和容于1890年1月举行的婚礼是华人基督徒婚礼。尽管婚礼仪式与传统中式婚礼有所区别,将跪拜礼改为鞠躬礼,礼堂设在教堂由牧师主婚,有唱诗班的赞美诗作为伴乐,但其他习俗仍遵照上海传统进行。除了新人礼服沿袭传统装束外,被选定举行婚礼的那天是一个经过考虑的“吉日”。新郎需步行参加婚礼,前去迎亲时降低队列排场或新娘之地毗邻新郎住所,都是不可能的。[4]

二、O.P.Q.的记录:中式婚礼的一般过程

春天甜心宝贝,花园的女王,

桃树让这流连的目光陶醉,

它花开一树,如此庄严,多么明亮!

漂亮的新娘恬静温柔,

在爱与自觉的贞操引导下,

你看她主持的新住宅,

她在四周散播着平静的快乐。[6]

O.P.Q.意识到,虽然中国各地的婚恋文化存在相似之处,但在细节上,各地风俗各异。他描绘了上海传统婚礼的一般过程,并将某些仪式与西方语境中的情景进行类比。若某男A希望成婚,那么A需要让其父或长兄邀请一位媒人,将媒人派遣到某女B的家中探寻女方家长是否愿意缔结婚约。若B之父母同意提亲,则A将会派遣媒人询问B的生辰八字。A将会拿B的生辰八字去找算命先生。算命先生通过占卜决定他们的婚姻是相合还是相斥。若相斥,婚姻将不受责备地终止。若相合,A将最后询问B的父母是否愿意他将婚约进行到底。若得到肯定答案,那么A在一个吉日派媒人带礼物去B家,礼物有一个金发夹、一对耳环和一对金或银的手镯、一些茶叶、一块红和绿的丝绸,四个银锭,至少值4个西班牙银元。女方收到礼物后,通常需要送还一份自己亲手制作的刺绣,如一个烟袋、一个荷包,一条手帕等。同时,女方父母或近亲将一张写有“允吉”的卡片与礼物一起送还。“允吉”是他们同意婚约的证据。

女方父母已预先得知迎亲之日,这期间通常会有哀伤的哭泣,有时无疑是发自肺腑的悲伤,因为女儿即将与自己分离。事实上,女性的婚姻完全由父母决定,他们的主要目的仅在于通过婚姻交易获取一点眼前的收益,或者最多在于一些世俗的荣誉。 亲迎之日,一群朋友到新郎家一起前去迎娶新娘。有时迎亲队伍有华盖、旗帜和通常只在满清官员队列中使用的牌匾。队伍由媒人率领,跟随两个扛挂着灯笼的竹竿之人,其中有乐队和燃放爆竹之人。队伍中有一只撒有少量朱红的白山羊,一只白鹅,各式盘装水果和其他为新娘家准备的礼物。由四人抬着华丽的深红色轿子,另有四人扛着大大的红色六角灯。两位喜娘或伴娘(在法国更确切的称谓是为女子做头发的理发师)和新郎之友,组成了约有五十人的队伍。队伍也运送新娘礼服:红色缎子衣服或者优良的红衣服,主要由纸、金叶子和一些人造珍珠等制成的凤冠或头饰。新娘盛装打扮后,凤冠会被一块红色丝绸面纱覆盖。

队伍到达新娘家后,为婚礼服务之人小心应对各种阻碍,询问需要如何才让新娘出门。新娘装扮完毕,向父母叩首拜别。新娘入轿后,她的家人开始尽可能大声地痛哭。陪伴新娘去新郎家的,只有她的兄弟、女仆和喜娘。喜娘通常是一位年长的女性:她一路放声大哭,直到得到队伍到达新郎家的信号后才停止哭泣。队伍抵达新郎家的外院,新娘由喜娘搀扶出轿入厅堂,途中覆盖蓝色棉布,以免弄脏红色绣花鞋。厅堂里,她遇见了未婚夫,他之前可能已见过她或者未曾谋面。在礼生的指挥下,新人行拜堂礼。接着,喜娘将一条红色的丝绸和一条绿色的丝绸系在一起,将绿色一端放在新娘手中,将红色一端放在新郎手中。他们的命运就此联系在一起。他们坐到座位上,喝交杯酒。新娘的酒杯里混合着新郎的酒,新郎的酒杯里混合着新娘的酒。中国的这一仪式与罗马人的共食婚或者分享糕点有相同的约束力。喝完交杯酒后,新人由喜娘引导,在乐人和朋友的陪伴下,牵着红绿丝绸进入新房。新房中,他们需再次饮交杯酒,然后到厅堂饮第三杯酒。至此,婚礼结束。新娘退回新房,将凤冠和礼服换成更为舒适的家居服,接受丈夫家中女性亲戚的款待;新郎继续留在厅堂招待朋友。婚宴约在早晨2点结束。新娘在丈夫家度过一个月后,偕同丈夫一起回门拜访她的亲戚。

在O.P.Q.看来,尽管传统婚礼中的新人无婚姻自主权、愚昧地互相尊敬,敬拜神灵,但他们是鸾凤和鸣的一对。[6]

也有西人总结出中式婚礼的十个步骤:一是征得有权决定子女婚姻之人的同意;二是雇用媒人;三是合婚;四是正式的订婚仪式,由一纸婚书作证;五是新娘家收到结婚礼物;六是正式确定婚期;七是在音乐的伴奏下,新娘乘坐花轿前往丈夫家;八是新人第一次见面;九是拜堂;十是婚礼结束。[7]一和二为“纳采”,三为“问名”,四为“纳吉”,五为“纳征”,六为“请期”,七为“亲迎”,八和九均为亲迎之后的仪式,包括拜堂等。

苏格兰人约翰・汤姆逊是最早来远东旅行,并用照片记录各地风俗民情的摄影师之一。在他的眼中,已订立婚约的中国姑娘会找机会偷看一眼未来的夫婿,但更普遍的是直到婚礼当天,她们才见到自己的夫君。新娘一般不能在不化妆的情况下出阁,礼服不能选用蓝色,蓝色被视为是哀伤的色调,亦不能选用白色,婚礼会为祖先尽礼数,但不会穿丧礼上穿的衣服,只有在丈夫过世时她们才穿白色袍子。为了表示官府对婚礼的重视,并宣示丈夫作为一家之主的权威,结婚当天新郎可穿官袍。清贫之人通常向专门的店铺――老北京称之为“喜轿铺”,租用礼服和器具。[8]108-109

三、小结

“缺失”的新人,有两层含义:一是实体的缺失,即订婚仪式上新人并未到场;一是权利的缺失,即新人对自己婚姻的发言权有限。1854年赫德已发现中式婚礼中男女当事人的“缺失”。是年8月31日,中文教师祈官告诉赫德,他有两个妻子,父母为他娶了第一个妻子,他们以前未曾见面,他更喜欢自己选择的第二个妻子。[9]

虽然A.J.M.对李和容的婚姻寄予厚望,但在“缺失”情况下缔结婚姻,并非尽如人意。1919年,有人对中国传统婚礼进行总结,涉及因婚礼之前男女未曾谋面而受到媒妁欺骗造成的悲剧,因父母需一操持家务之人而为年少之儿娶年长之妻造成的悲剧。[10]相对而言,未婚女性拥有很小的一点自由,但涉及对丈夫的选择时,她们自己的想法从不被列入考虑的范围之内,没有令人心神荡漾的恋爱过程,两人能否成婚,需请示算命先生。“纵观她们的整个婚姻,与其说是为人妇,还不如说是为人奴。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初三真苦
雨,周庄
八月桂花香
感动
老师请给差生一片绿茵
站得远点看自己
书包
冬之随笔
“黄金搭档”
完美与残缺
十一月的萧邦
爬山的发现
元旦的竹
趣谈“当家”
成长的过程
消费时代下女性身体创伤写作分析
论小说《家庭制造》中的不可靠叙述
“阴沉”主题的变奏
《阅微草堂笔记》和《聊斋志异》中的女性比较
爱欲释放·女性原罪
论《长恨歌》中王琦瑶生活环境的诗意性
论李群玉的神女诗
欲望不息 生命不止
简论明清长篇小说中的服饰艺术
头韵及夸张在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运用
穿越历史的激越呐喊
论五台山寺庙壁画的审美承载
从“小处敏感,大处茫然”中探索卞之琳的思想情感
《蒹葭》的叙事式再解读
论唐传奇《任氏传》中任氏的狐性和人性
八年级下册《俗世奇人》教学设计3
八年级下册《马说》教学设计练习02
八年级下册《吆喝》教案版本1
八年级下册《吆喝》教案版本2(第一课时)
八年级下册《吆喝》教案版本2(第二课时)
八年级下册《俗世奇人》教学设计2
八年级下册《马说》教学设计练习
八年级下册《云南的歌会》教案版本1(第二课时)
八年级下册《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1
八年级下册《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册《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2
八年级下册《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册《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1
八年级下册《云南的歌会》教案版本1(第一课时)
八年级下册《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3(第二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