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5-08-17
陕西企业外宣翻译中的信息文化重构策略
【摘 要】 本文以目的论为基础,从语言结构、文化宣传与信息重构的角度探究了企业外宣翻译中的文化及信息缺省现象,并对陕西企业外宣资料进行实例分析,从语言结构和文化宣传方面提出了重构方法,以便达到更好的对外宣传陕西企业的目的。
【关键词】 目的论;陕西企业;外宣翻译;文化宣传;信息重构
一、引言
企业外宣翻译作为企业对外宣传的主要手段,主要目的在于文化宣传与信息传播,因此其翻译质量的优劣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企业对外发展及走向世界的潜力。而企业外宣翻译中的文化缺省和信息重构,又是其翻译过程中极易忽略的现象,从而为企业外宣翻译的精确性增加了一些难度,有时候,因为文化差异和信息传达的不标准,甚至会造成适得其反的结果,因此,本文以目的论为基础,从文化宣传与信息重构的角度对陕西省企业外宣资料做实例分析,总结出可行的重构方法,以其更好的达到企业对外宣传的目的。
二、外宣翻译中信息重构的理论基础
语言学家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将所有文本分为三大类:表情型文本(expressive text),信息型文本(informative text)和呼唤型文本(vocative text),根据这一分类,外宣翻译文本属于呼唤型文本,在翻译策略上应采取交际策略的方法。同时德国翻译理论家卡瑟琳娜・赖斯(Katharina Reiss)和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也提出翻译目的论的功能翻译理论模式。主张目的决定翻译手段,认为翻译是一项有目的的交际活动,要求翻译策略的选择必须由译文所要实现的目的决定。因此,在企业外宣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考虑到源语的语言特征与目的语受众的心理,运用适当的信息重构策略,力求最大程度的达到对外推广企业产品及文化的目的。
三、陕西企业外宣资料做实例分析与重构策略
翻译目的论原则要求翻译过程中要考虑到译文在译语文化中预期功能的表达和体现,外宣翻译过程中,尤其要注意思想文化的不同和读者对翻译资料的理解,因此,企业外宣材料的英译要本着“内外有别”的原则,即以目的语读者可接受的话语方式,在西方国家受众可接受的语境内进行翻译,才能实现企业对外宣传的目的。 要实现与原文在功能上的等值,需要以目的语文化为主,企业外宣材料的翻译要遵守入乡随俗的原则,最好采用文化性归化的翻译策略,对于某些必要的信息进行重构,从而适合目的语读者的阅读理解习惯,达到宣传企业和产品的目的。
1、语言差异下企业外宣翻译的词汇删减与重构策略
从语言学来说,英语和汉语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形合与意合的差异,具体而言,汉语重意,英语重形。因此中文企业外宣材料注重用较多修饰词和一些华丽辞藻,以求达到壮大气势的效果,而英语企业外宣只要求最通俗易懂的词语把企业推介给读者,同时照顾到不同文化层次的客户,要求尽量用最少的,最简单朴实的词汇,传形即可。
例1.在陕西法士特集团的宣传资料中有一句:法士特人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不因循守旧,敢于创新,勇于实践……
此句中的“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不因循守旧”,“敢于创新”,等词的使用,意思相同的表达,突出了法士特人追求上进的精神,是非常典型的中文企业外宣材料,其美词之风更符合汉民族的审美心理,但英语企业宣传资料多要求语言简洁凝练,去繁从简。因此若将这些修饰性文字直译成英文,则会显得累赘和夸张。而如果使用选词翻译策略,将此类词语删去不译,则更符合目的语语言简练的特点,因此,翻译时省译“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不因循守旧”将其信息重构并译为:The Fast people are dedicated to innovation and practice...应该更符合英语宣传材料的写作要求,并更为目的语读者所接受。
2、文化差异下企业外宣翻译的改写策略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在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的过程中,会带有各自不同文化的痕迹。这就要求译者必须在尊重源语文本主要信息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根据翻译的目和要求,采取灵活而恰当的翻译策略,消除由于文化差异而带来的文化信息的抵触, 拉近与目的语读者心理上的距离,以求够获得目的语读者的心理认同,并为目的语读者扫清理解上的障碍。因此在企业外宣翻译活动中,译者应尤其注意中西文化差异,在翻译过程中对宣传文本做以改写,从而使译文更加符合目的语读者的思维模式并更易于其认可和接受。
例2.陕西西安的企业商标 “大唐芙蓉园”的翻译为“DATANG LOTUS GARDEN”。对于对中国历史文化有所了解的人,可能知道“DATANG”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但对于对中国历史一无所知的人,却不知此“DATANG”为何物。另,译者将“芙蓉”二字译为“LOTUS” 译出了“芙蓉”的本意,却忽略了其象征意义。“芙蓉”在汉语中有着积极美好的意思,但在欧美语言中“LOTUS”仅仅是一种花,并不能让人产生美好的联想。因此,将之译为“DATANG LOTUS GARDEN”,达不到传达汉语中“大唐”的恢弘气势和“芙蓉”的积极美好之意,为了增强目的语读者的对汉语文化的理解并达到企业外宣的目的,将其译为“GRAND TANG GARDEN”或 “TANG PARADISE”更为贴切。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陕西企业外宣材料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将源语与目的语的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考虑在内,运用删减或改写的方式将企业外宣资料的信息进行重构,从力求达到源语与目的语之间的最大等职,并取得最佳的外宣翻译效果。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上帝对我的五宗罪
- 伴随荣辱
- 我们班的“南北极”
- 谁的梦向天阙,冷月无边。
- 夏悦,我想对你说
- 快乐的我
- 外公
- 我有健忘症
- 妈妈的唠叨法
- OK我的外婆
- 我家的动物园
- 我是新手
- 我家的“铁算盘”
- 我们班的‘“智多星“
- 坚持 努力=成功
- 中国对欧盟出口贸易发展障碍分析及政策思考(1)论文
- 我国贸易救济困境分析及对策(1)论文
- 从小小月饼看绿色壁垒论文
- 关于我国外贸政策的分析与改革建议(1)论文
- 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研究(1)论文
- 论WTO规则与转基因产品贸易(1)论文
- 国际贸易中的碳标签(1)论文
- 机电外贸要在危机中谋求机遇与发展(1)论文
- 中日贸易关系浅析(1)论文
- 对外贸易中“贫困化增长”问题及对策分析(1)论文
- 上海发展转口贸易的相关要素分析(1)论文
- 浅析流动性过剩(1)论文
- 加快发展 提升服务贸易竞争力(1)论文
- 构建中印自由贸易区:可行之处与可借之鉴(1)论文
- 国际资本流动、原油价格形成及国有化问题研究(1)论文
- 《在山的那边》教案
- 《理想》教学设计3
-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7
- 《春》教学设计5
- 《济南的冬天》教案设计8
- 《春》教学设计9
- 走一步,再走一步学生活动设计
- 《春》特级教师于漪的教案
- 秋天教学设计3
- 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12
- 春教学设计3
- 《在山的那边》教案第二课时
- 《济南的冬天》朗读课教学设计
- 生命生命的一点思考
-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