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论沈从文小说的生态美学思想

论沈从文小说的生态美学思想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5-08-17

论沈从文小说的生态美学思想

摘要:生态美学是人类进入现代文明以后,面对资本主义工业化进程所带来的种种危机,从生态主Y,_gL念出发,来审视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人与社会的多重审美关系,从而建立一种和谐的符合生态价值观的审关追求。纵观沈从文一生的创作,他的小说主要有“湘西世界”和“都市人生”两个系列。他以城乡对照的两个文学世界反映了湘西的乡野之美与人性和谐,映照出都市人生的堕落与萎顿,由此审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对乡土中国诗意栖居地的侵蚀,反思现代文明扭曲人性所引发的精神危机和社会问题,从而折射出他对原生态家园的精神依恋和“失乐园”后的哀愁,渗透了他深刻的生态美学思想。

关键词:生态美学:沈从文:工业文明

中图分类号:1206.6

生态美学是在后现代的语境中,当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时,由学术界从生态学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上逐渐衍生出的一种崭新的美学思想。它以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为基本立足点,去重新评估“人类中心主义”与反思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生态危机和人性异化,诸如“农药化肥的滥用”、“沙尘暴的袭击”、“核武器的毁灭性威力”、“臭氧层的破坏”、“雾霾的笼罩”等等这些生态问题和生态现象,都是其关注的焦点。作为一种新的审美价值观,生态美学形成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生态美学思想的本质是,在对现代技术文明和人类中心主义的人性贪欲进行深刻反省的基础上,牢牢树立对自然万物的尊重和敬畏之感。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生态美学着眼于人与自然环境的生态审美关系,提出特殊的生态美范畴;而广义的生态美学则包括人与自然、社会以及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是一种符合生态规律的存在论美学观”。可见,生态美学是以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出发点,旨在追求人类诗意的栖居地,探求恬淡自在的精神世界与美好的社会环境,从而建立一种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最高层次的秩序世界。

任何时代的文学总离不开对自然的关注,离不开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描写与思考。在乡土中国向现代性转变的过程中,沈从文以他敏锐的嗅觉和才思,较早注意到现代性的极度扩张所引发的生态失衡和人性异化。对此,他不无忧虑。然而,作为一个正宗的“乡下人”,从小深得青山碧水的滋养,沈从文更执着于发掘故乡湘西的生态美、人性美和人情美,赞扬健康、积极和强悍的生命力,对于工业化进程中的都市文明他持批判立场。在他的小说世界里,无论是对生命存在意义的思考,还是对人性回归自然的追问,都与现代生态学呼吁保护生态平衡、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理想高度契合。换言之,沈从文创作追求的最高境界是自然万物的和谐共生、生命世界的诗意性生存,大自然在他的小说中并不是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或者情感抒发的依附物,“他的美学系统的最高范畴是生命、自然和力,其本体论最终落脚在求真、善、美的最高统一。他以认识生命、自然为始,以爱生命、爱自然达到最高圆满为终”。

于是,在沈从文的小说中,乡村总是充满了人性的温情和温暖,是一幅诗意的画面,人的生老病死与自然风物和谐交融,一切都是那么自在与自然,这是一种理想的生命形态与生存状态。与之相对的是,在他的都市小说里,沈从文对现代性的弊端给予了充分暴露,对都市文明的病态和畸形表示严重质疑、嘲讽与不屑。他以城乡对照的两个文学世界,深刻表现了工业文明对乡土中国的冲击,对都市环境和都市灵魂的污染,从而反映出他对原生态物质家园的精神依恋,对和谐的精神家园的皈依情绪和向往之情,渗透了他深刻的生态美学思想。

从生态美学的思想理论来看,人与自然并不存在绝对的主客体之分,人不仅要敬畏自然、爱护自然,还应该与之和谐相处,唯此才能形成一种健康淳朴的人格性情和良好的生命循环。 “湘西”是沈从文的故乡,地处湘、鄂、黔、渝的交界处,那里有逼人的青山绿水、古朴的民俗风情、善良的边陲子民和原始的农耕文明。沈从文小说中的乡村世界就以“湘西”为据点,描绘了一个知足常乐、宁静和谐的理想世界。这片富有原生态气息的乡村,不仅景色秀丽、物产丰饶,而且民风淳朴、人心向善,展现了一幅田园牧歌般的生态景象和世态人情。在沈从文展现的乡村世界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成为主旋律,大自然是孕育万物的母体,它在湘西边境的子民中是充满神性的,湘西边民对自然充满了由衷的虔诚和敬畏之情。

然而,在工业化进程中,人类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把自身的利益凌驾于自然之上,过度的开发与掠夺自然,从而导致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有机系统被无情分割。“在科学之光的照射下,天庭不再是万众仰望的上帝居所,大地也不再是上帝的血肉之躯,不过是可供工农业生产开发利用的资源,上帝本人已经被科学的实证追逼得无处藏身”。这是一种可怕的“实用理性精神”,它在对神秘宇宙“祛魅”的同时,也消解了对大自然的崇拜和信仰。殊不知“人类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沈从文高瞻远瞩地意识到了乡土中国在现代性的冲击下日渐逼近的生态危机,洞察到了工业文明的“双面性”,所以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以文学创作来表达自己的生态理想,来唤醒藐视自然和破坏生态的人们。因此,他笔下的自然总是神圣、庄严、充满活力的。“浸入我生命中的东西含有一种神性,即对于一切自然景物,无一不感到生命的庄严”,正是有这种美学追求,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天、地、人”形成了一个和谐而完整的生态系统。那里自然之美是原生态的,没有任何雕琢和伪饰,人性之美是纯真自发的,没有任何虚情和假意。

他的代表作《边城》描绘了一幅宛如世外桃源的山水画卷与和谐人间。在茶峒的小山城里,“小溪”、“白塔”、“渡船”、“菜园”和“一户人家”浑然交织,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这里是没有遭受现代工业污染的澄明之境,“深潭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与有花纹的石子,皆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皆如浮在空气里。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不难发现,这是湘西边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诗意栖居地,是当年的沈从文远离故土、身居传统与现代激烈交锋的都市时,面对日益污染的都市环境和人性扭曲的都市灵魂所激发的生态理想。他心里固守着对乡村自然之子的礼赞和向往,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故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泼,处处如一只小兽物”。心地纯真、眼里无杂质的翠翠活脱脱就是一个“自然之子”,她“不是五四时期被教育出来的大写的人,在所谓人道主义的概念中,人是‘天地之精华,万物之灵长’,一切都围绕着人转,而翠翠则是跟着自然走”。纯真的生命与本真的自然交响共鸣,这是一种其乐融融的生命状态。作者笔下的自然如同他笔下的人一样,往往散发着灵气,充满了浓郁的生态色彩。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一位语文老师(A Chinese Teacher)
感激(Gratefulness)
到东湖玩(An Outing to the East Lake)
想念爸爸(I Miss My Father)
我又迟到了(I Am Late Again)
我交了个新朋友(I Made a New Friend)
动物(Animals)
如何让大家快乐(How to make everybody happy)
我是谁(Who am I?)
繁忙的一天(A Busy Day)
家门前那棵树(The Tree in Front of My House)
我的小猫(my cat)
让座(Giving Seats)
我十岁了(I Am Ten Years Old)
电脑和我(Computer and I)
浅谈CRTS―Ⅱ型轨道板精调技术在高速铁路施工中的应用
建筑节能的社会效益分析
筏板基础混凝土施工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及预防
试论加强煤炭企业财务管理的有效途径
浅析绿色经济与人文环境的发展
广西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的差异研究
双巷掘进技术在高瓦斯矿井掘进中的应用探讨
“第五媒体”时代:中国猎头的机遇、挑战与趋势分析
山区公路路基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要点分析
关于X楼造价司法鉴定一些问题的探讨
辽宁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状况分析
沥青、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工艺的探索和分析
工程预算编制的技巧
基于可靠性的某工业厂区雨水管网优化设计
学习焦裕禄,做为民务实清廉工作人员
《看浪花》教学设计
《庄稼小卫兵》教学设计
《风》教学设计
《古朗月行》教学设计
《夏天的夜晚》说课设计
《古朗月行》课文
《看浪花》教学设计
《看浪花》教学设计
《夏天的夜晚》教学设计
《夏天的夜晚》教学札记
《夏天的夜晚》教学设计
《古朗月行》教学设计
《古朗月行》教材理解
《夏天的夜晚》教学札记
《古朗月行》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