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赵匡胤时间(上)》进入“李从珂时代”

《赵匡胤时间(上)》进入“李从珂时代”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7-13

《赵匡胤时间(上)》进入“李从珂时代”

但李从珂来到洛阳后,李嗣源责令他回自己在京师的府邸,暂时拒绝入朝请见。李嗣源似乎有意在等待杨彦温的到来,以了解事情真相,暂时不理李从珂,也是做个姿态给安重诲看。

药彦稠率兵攻河中,五日攻克。但他却给明宗李嗣源送来了杨彦温的人头。李嗣源大怒,但已经没有办法。

当时就有一种议论认为:后唐明宗时,四海安静,恬然无事,兵戈已息,而河中又不是边郡,更靠近国门,一个小小的衙内指挥使,怎么敢如此狂悖,向帝国挑战?于是,舆论都认为这是安重诲弄权,因为他嫉妒李从珂的威望,所以巧做安排,但最后还是没有达到目的。至于杨彦温,不过愚蠢地被人嗾使,所以惹来杀身之祸。

此事似乎不了了之,但安重诲以此为契机,希望能够罢免李从珂的节度使,并暗示明宗,杨彦温之所以“造反”,实在是李从珂失职,应从重处置。只有这样做了,才算是拔本塞源,杜绝后患。

但明宗不同意处理李从珂。

安重诲要扳倒李从珂的意志十分坚定。他开始暗示大臣冯道、赵凤,要他们奏请李从珂失守河中,应该加罪。

李嗣源听后对这二位大臣说:“吾儿从珂被奸党栽赃,到现在还没有弄明白是非曲直,公辈为何发此言论?意思是不想让我儿在人间待下去了吗?我看这不是公辈的本意啊!”

冯道、赵凤惭愧而又惶恐,匆匆退下。

但安重诲还是继续鼓动他们弹劾李从珂。赵凤已经有点相信安重诲了,也能感觉到李从珂手握重兵对社稷未来安全的影响,于是,再一次提起弹劾。

明宗看着他不说话,不回应。

第二天安重诲忍不住,自己向明宗提起弹劾李从珂的意见。

明宗很动感情地说道:“朕过去不过就是一个小校,家里很贫穷,我收养了从珂这个小儿,靠他拾马粪来养家。到今天,我当了皇上,就不能庇护他一次啊?爱卿你要怎么处理他,你才认为对你合适啊?”

安重诲说:“陛下父子之间,臣哪里敢乱说!只有听陛下自己裁断!”

李嗣源说:“让他在家里闲居就可以啦!何必多谈!不讨论这个事了!”

但安重诲还是不死心。

河中节度使的位置出现了空缺。朝廷以索自通为河中节度使。安重诲又指示他搜集李从珂的“罪证”。索自通到河中后,登记军府中的甲仗兵器,数量庞大,报告给朝廷,说是李从珂私自制造。但这时候李从珂得到了李嗣源的妃子王氏的袒护,最终平安无事。

王氏此时人称“德妃”,后来又晋封为“淑妃”,史称王淑妃。

王淑妃作为李嗣源的嫔妃,没有自己的子女,是李嗣源儿子许王李从益、女儿永安公主的养母。她原来是卖饼人家的女儿,长得俊美,时人赞美她,有外号叫“花见羞”。曾做过后梁一位将军的侍儿,这位将军死后,王氏成为孀妇。当时李嗣源的夫人已经逝世,安重诲知道这个人这个事,做了月老,将王氏推荐给李嗣源,李嗣源一见甚为满意,就将她纳为夫人。

王氏本来是通过安重诲才得以进入后宫的,初期对安重诲也充满了感激之情,但宫中用度原来很简朴,后来稍稍奢侈一点,安重诲就屡屡劝谏。王氏要用外库的锦缎做地毯,安重诲极力反对,并以李存勖妃子刘皇后奢靡生活的故实来警戒王氏。王氏从此对安重诲很不满。所以当李从珂与安重诲有了矛盾时,她站在了李从珂这一边。

李从珂失势,一般朝官都不敢与他继续来往,当时只有一个礼部郎中、史馆修撰吕琦,和李从珂府邸相邻,有时就会去看他。李从珂如果有什么事要奏明圣上,也都是向吕琦咨询后才去办理。

索自通诬告李从珂私造兵器事,差点左右了李嗣源的判断。但李从珂总算有惊无险,度过一劫。但他在李嗣源死后,果然起兵,夺了天下,索自通知道以后的日子不好过,史称“忧悸难释,决意求死”,忧虑害怕无法释怀,决意一死了之。有一天,他在退朝后,走入洛水,自溺而死。

孔循的花招

安重诲有强烈的控制欲望。他在处理河中事件时,上下其手,让人感觉到了他的威慑力。甚至明宗李嗣源也对他有点惧怕。

夏州节度使李仁福知道李嗣源喜好鹰鹞,派人送来一只白鹰。但安重诲拒绝接受这个东西,他不能容许天子沉湎于斗鹰走狗的奢靡生活之中。但是安重诲一走开,李嗣源心里还是惦记那只白鹰,就急忙派人追回,带到宫中后苑,然后再偷偷地带出京郊去嬉戏。玩的时候,还不忘记提醒随从说:“这事儿可别叫重诲知道啊!”

但安重诲得罪人太多了,最后失去了人心,也失去了李嗣源对他的信任。

枢密使、同平章事孔循,更是一个性情狡狯的小人。他跟安重诲一直很亲近,是多年旧交。但是涉及个人重大利益时,孔循玩了一招,骗过了安重诲。

当时李嗣源有心要为皇子李从厚娶安重诲的女儿。孔循知道后,找到安重诲,语重心长地说:“公是皇上的近臣,这么亲密,不应该再与皇子为婚。真成了婚,再说话,可就没有这么硬气啦!”

安重诲想想也是,就傻乎乎地答应了他,辞掉了这门皇亲。

事实是,孔循自己也有个女儿,正待出嫁。他暗暗地结交王德妃,请求将自己的女儿嫁给李从厚。王德妃做工作,李嗣源答应下来。很久以后,安重诲知道这事,已经生米做成熟饭,不禁大怒,但也实在是没有什么其他办法。

在此之前,有人对安重诲说:“孔循善于挑拨离间,万万不可安排他在跟皇上密切的位置上。”但现在孔循有了跟皇上套近乎的机会,又有王德妃在内,地位已经固若金汤。

从此以后,皇上待安重诲的态度确实有了变化。

善终的藩帅

秦州节度使(治所在今甘肃天水)华温琪申请入朝。他不愿意做藩帅,要求留在朝廷。这事等于自动交出兵权。李嗣源很高兴,给了他很高的荣誉,任命他为左骁卫上将军,这是皇家卫队中的骑兵副司令。每月除了正常的俸禄之外,明宗还特意赏赐他很多钱谷。

一个阶段以后,明宗觉得还是应该给他一个藩镇,这人很值得信任。于是就对安重诲说:“华温琪是我旧交,应选一个重镇来安排他。” 安重诲出于对藩帅的不信任,回答说没有空缺。

又一天,明宗再来反复说起此事,安重诲不耐烦道:“我已经跟您多次上奏,说过了,没有空缺!非要空缺,只有我这个枢密使可以代替。”

这一次也惹恼了明宗李嗣源,直接回复道:“也行!”

安重诲闻言,一时不知如何答对。

华温琪听说这事后,则感到恐惧,得罪权臣,可不是好玩的。吓得他好几个月不敢出门。

李嗣源最后还是给了华温琪一个节度使,要他去治理华州(今属陕西华县)。华温琪在任上,做了很多好事,他用自己的俸禄和赏赐,修补了当地的祠庙、廨舍,达到一千多间。还在邮亭创建了待客的器具,这样就方便了往来的客人,得到很多称赏。几年后退休在家。石敬瑭得到天下后,他病逝于家中,终年七十五岁。他是五代时期较少得到善终的藩帅之一。

安重诲的末日

华温琪事件,对刚愎自用的安重诲是一个警戒。他因此意识到,这样下去很危险,皇上不是可以终身依靠的对象。思前想后,觉得不能这样拖延下去,后面不知会有什么风险,于是,上表要求退休。

但是已经晚了。

因为他的跋扈姿态,已经失去了朝廷内外的人心。李嗣源也接到了更多对他不利的消息,更有个内部的王德妃,还有个孔循。这些因素加在一起,安重诲的日子不多了。

他一要求辞职,明宗李嗣源连表面文章都不做,当即同意。安重诲回到山西老家应县,此地属于河中辖境。

他刚刚到家,当天就看到在朝中做官的两个儿子也回来了。

安重诲大吃一惊,问他们:“我又没有召你们,你们怎么会回来?”

俩儿子还没有回答,安重诲一下子就明白了:身为朝廷命臣,一旦被人污蔑,说是带着子弟家眷返回故乡,那就有了反叛的嫌疑。现在俩儿子傻乎乎地回来了,安重诲的末日也就到了。

安重诲做出了最后的努力,他试图以一种绝对的忠诚姿态自救。他对俩儿子说:“我知道了。你们回来,不是你们的意思,是被人利用了。我要以死殉国,没有什么可说的。”

于是,将两个儿子捆绑了,上表,派人押送到朝廷。

但是,朝廷已经不需要他了。

朝廷这边已经派出了李从璋为河中节度使,并派遣步军指挥使药彦稠带兵护送李从璋直奔河中。李从璋是李嗣源的养子,带兵打仗有辣手。

第二天,有朝廷的中使宦官来到安重诲府上,进门就痛哭起来。安重诲问他怎么回事,中使回答:“有人说公有‘异志’,朝廷已派遣药彦稠将军带兵到啦!”

安重诲回答:“我身受国恩,死不足报,哪里敢有异志!没有想到这件事还要麻烦国家发兵来干,让主上担忧,我的罪过更重啦!”

安重诲的两个儿子被送到朝廷后,有诏,下狱。

有个皇城使翟光邺一向厌恶安重诲,李嗣源特意令他到河中去考察安重诲,还对他说:“如果安重诲真的有‘异志’,就杀了他。”显然,李嗣源已经不想要活口了。

翟光邺到河中后,李从璋大军也到了。他应该是向李从璋讲述了明宗的意图。于是,李从璋率领甲士将安重诲的府邸围住,自己带着铁挝叩门来见安重诲。

进门来到庭院,安重诲夫妇出来迎接。李从璋见到他后,在庭下行大礼。安重诲很吃惊,已经处于这样境地了,怎么还有这么尊贵的皇子、节度使来给自己下拜,也赶紧走下台阶跪下回拜。李从璋忽然奋起,挥动铁挝砸向安重诲的脑袋。安夫人张氏大惊,赶忙来救血泊中的丈夫,也被李从璋铁挝击杀。

李嗣源接到奏报后,下诏,以安重诲离间孟知祥、董璋等与朝廷的关系为罪名,又污蔑安重诲要征讨淮南,图谋兵权。随后,又说安重诲送到朝廷的两个儿子,曾与安重诲一道返回河中谋反,判令一起处斩。

满朝文武,除了赵凤,几乎没有人为安重诲喊冤。

赵凤是读儒学经典的人物,年轻时就有文才和名气。安重诲推荐他做了端明殿学士。因此,他对安重诲很是心存感激。

赵凤相信儒学的理性,不信“怪力乱神”。有个术士叫周玄豹,懂相术,善预测,迷倒了很多人。明宗李嗣源践祚之前,做内衙指挥使,安重诲那时对这类相术半信半疑,就想测试一下周玄豹。于是叫他人和李嗣源换了衣服,把李嗣源安排在不起眼的位置,让那个人坐在衙内指挥使的位置,请周玄豹来看相。周玄豹看过后说:“衙内指挥使这个位置很尊贵,但现在坐在那里的人,还不足以承担这个位置。”又指着坐在下位的李嗣源说:“这个人才当得!”然后又说了一通李嗣源将来“贵不可言”的话。李嗣源践祚后,想起周玄豹,就觉得此人太神奇,想把他召到京师供职。

赵凤知道此事后进谏说:“喜好什么、厌恶什么,作为皇上必须谨慎。如果陛下认为他相术神奇就招来做官,那么全国的人,都会去竞相奔走、追逐预测吉凶的相术。天下人互相惑乱,后果可是凶险莫测啊!”

李嗣源一想是这么个理:多少野心家,借着预测之术在谋取天下啊!还真是不能这么干。于是不再召周玄豹进京做官。

这是李嗣源与那些动辄将术士召在身边,最后遭遇祸患的颟顸之辈们不一样的地方。李嗣源有格局。赵凤则是启发了李嗣源的儒生。

至于安重诲为何一定要除掉李从珂,这要从头说。早在李嗣源镇守成德军时,李从珂就曾与安重诲相识,但他俩有一次在饮酒时,高了,互相“使酒”,于是有了争吵。李从珂跳起要殴打安重诲,安重诲赶紧逃了。酒醒后,李从珂后悔,赶紧道歉,但安重诲很可能没有忘记这件事。后来大权在握,安重诲就有了重新安排朝中人事的计划。

安重诲铁定地认为李从珂早晚会反,是出于私怨,还是政治洞察力?

《五代史阙文》记录一个说法:“明宗令翟光邺、李从璋诛重诲于河中私第,从璋奋挝击重诲于地,重诲曰:‘某死无恨,但恨不与官家诛得潞王,他日必为朝廷之患!’言终而绝。”

明宗李嗣源命令翟光邺、李从璋到河中诛杀安重诲于府邸,李从璋奋起挥动铁挝击杀安重诲在地上,倒在血泊中的安重诲还在说:“臣死无恨,但恨不能与陛下一起诛杀潞王李从珂,他日此人必为朝廷之患!”说罢气绝而死。 后来的事情果然如安重诲所预料:李嗣源死后,其子李从厚继位。早就心存“异志”的潞王李从珂已经成为凤翔节度使。不久,凤翔鼙鼓动地来,李从厚被杀,后唐进入李从珂时代。

所以,安重诲跟李从珂有私怨,但执意要将李从珂问题解决于萌芽之中,很可能是由“大私”达到“大公”的一种政治逻辑。因“使酒”生怨而怀恨在心,就是“大私”;为“削藩”致治而殚精竭虑,就是“大公”。

李嗣源的失衡

李嗣源用人失策,在考虑继承人的问题上,他就犯了优柔寡断的错误。

他的儿子李从荣问题重重。

李从荣是李嗣源的次子,被封为秦王,领河东节度使,同平章事(相当于宰相)。朝中有人劝谏李嗣源及早选择接班人,定李从荣为皇子,以免他人觊觎皇位。

李嗣源拿着这位大臣的上表泪流满面。他哭着说:“群臣要求早立太子。看来我要早一点到北都去养老啦!”

河东大藩治所在今太原,后唐时相对于“南都”洛阳,被称为“北都”。

李嗣源这番话透露了他的糊涂。李从荣当时已经劣迹昭彰,不堪托付社稷。李嗣源也知道这个儿子没大出息,但又沉吟不决,不能早立他人为皇子。甚至最后为了安抚李从荣,竟又封他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当然,这个“大元帅”与枢密使一样,都不是实衔,并不实际领有全国兵种。实际领兵还需要皇上临时派遣。但不管怎么说,这样一来,李从荣既是实权地方司令,又是虚衔三军司令,还坐着宰相的位阶,权力也着实不小。

赵匡胤出生的那年,也即公元927年,李嗣源又任命三儿子李从厚为同平章事(朝廷可以有多个宰相),充任河南畿辅太守(相当于京城直辖市长),判管六军禁卫军事(六军即禁卫军)。

现在可以看到,李从厚的位阶与李从荣的位阶几乎相当。这是一个事件。等于说由谁继承皇位,现在还不好说。难怪李从荣听到这个任命后很不高兴。从此兄弟俩关系也开始紧张。

李嗣源之所以有这个决定,确实有削弱李从荣权力的算计,因为李从厚确实比李从荣贤明、口碑好,也得到更多臣僚拥护。李从荣虽然在父亲督促下读圣贤书,却无圣贤行。李嗣源曾跟当朝的一位枢密使说:“朕这儿子李从荣身边有人假传旨意,让他不必接近儒生,怕儒生削弱皇儿的志气。这是什么话啊!朕因为皇儿年轻,又管理藩镇,所以给他选了名儒做老师辅导他,没想到这些奸人竟说这种话!”由此可见,李从荣身边应该有反对儒学的人物。

这个李从荣就在这样一堆人的影响之下,远离了李嗣源最初想培养他成为“圣君”的设计。

李嗣源的昏聩还在于,他没有彻底抑制李从荣的野心,又没有一早确立接班人。这就引发了“觊觎皇位”的种种可能。帝制时代,这是攸关王朝气数、极为重要的大问题。李嗣源不论有多少“美德”,在这个问题上,他缺乏足够的政治家格局。

李从荣错失良机

且说李从荣,他在北都留守,心高气傲,又很腐败,北都政事也不处理。李嗣源听说后,就派了一个平时和李从荣比较友好的亲信,去劝说和引导他。此人私下对李从荣说:“河南相公李从厚恭谨良善,礼贤下士,很老练。您年龄比他大,应激励自己,不要让名誉不如李从厚啊!”

这番话说得比挑拨离间更阴毒。这类话语打着“关怀”的旗号,事实上最容易挑动人内心嫉妒的恶念。有时,关怀就是挑事。无论这位亲信有意还是无意,他离间了李从荣和李从厚,让李从荣更加不高兴,对李从厚更加嫉恨。

李从荣有时也需要入朝汇报河东藩镇的工作。到了京城,跟随他的兵勇有数百骑,个个张弓搭箭,奔驰在洛阳的通衢大道上。当时朝中的执政对他很不满意,李从荣也感觉到了执政们对他的不满,有一次私下对亲信们说:“等我有朝一日做了皇上,把这帮文武们都灭门杀光!”

这话传出来,朝中大臣人人恐惧。包括后唐一批名将都心下不安,于是多次请求“外放”,也即离开京师到藩镇去做官避害。

这些要求“外放”的朝官也包括石敬瑭。

李从荣长了一副鹰眼,常常侧眼看人,待人轻慢无礼。当时做着同平章事的石敬瑭正兼任六军诸卫副使,军事实力仅次于李从荣、李从厚。石敬瑭的妻子永宁公主与李从荣是同父异母所生,但从小就与李从荣相互憎恶。

这些因素凑在一起,李从荣还全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危机。

有一天,李嗣源大病,李从荣入宫问安,李嗣源已经抬不起头来了。王淑妃对李嗣源说:“从荣在此。”李嗣源也听不到,不能应答。李从荣出来时,听到宫中很多人在哭,他以为李嗣源已经死了。于是第二天不再入宫,假称自己生病。但是他没有想到,李嗣源当晚病已见好,并没有死。这个消息,没有人传给李从荣。他失去了最后一次机会。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蓝色小房子
水仙花
水仙花
盔甲“将军”真有趣
难忘的荷花
“小龙”和“小凤”
我爱竹
我家的小黄狗
龙井茶
迎春花
米兰花开
校园里的香樟树
小狗“嘟嘟”
我的小香包
浅论新形势下做好企业青年思想政治工作
大力发展生态产业的战略意义与路径选择
我国资源型城市发展旅游业的路径分析
浅析中国酒店业发展状况对于英语人才的要求
解决中国式医患纠纷出路在何方
谈晋江玩具出口困难与对策
铬钼铜磷大型气缸套石墨细化工艺研究
基于互联网思维的智慧旅游发展策略分析
钢结构厂房施工质量控制要点探析
基于平行四边形整体节点制作的工艺设计
潍北凹陷主控测线构造样式特征研究
浅析铁路预制梁场的现场布置以及规划问题
高职教材现状与教材编写
试述大学校园亚文化对高校主流文化的影响
装饰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资源库的开发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案之二
《夏日绝句》教案之四
《科学家的问题》教案之一
《夏日绝句》教案之三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案之五
《夏日绝句》教案之一
《夏日绝句》教案之二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案之四
《歌唱二小放牛郎》课堂设计之一
《歌唱二小放牛郎》课堂设计之四
《歌唱二小放牛郎》课堂设计之三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案之三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案之一
《歌唱二小放牛郎》课堂设计之一
《夸夸我家里的人》教案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