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格拉纳达:摩尔人的日与夜

格拉纳达:摩尔人的日与夜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4-29

格拉纳达:摩尔人的日与夜

直想去格拉纳达,是因为中学时在语文课上听到老师放的一首曲子《阿尔罕布拉宫的回忆》。课堂上那舒缓悠扬的吉他声将我的心带到了一个遥远而宁静的地方,沉浸到一种忧郁的异域情调中。直到那个在纳塞瑞斯皇宫(Nasrid Palace)的夜晚,坐在四壁空旷的天井中,面对一泓孤独的泉水和头上的深邃夜空,我才深刻的感受到那熟悉的曲调中所蕴含的这座宫殿和这座小城的沧桑。

从伦敦到格拉纳达有直飞的航班,飞机上坐满了前去度假的人,未必是为了这座小城的历史而去,仅仅它浪漫的西班牙风情和明媚的阳光就足以吸引到被漫长的冬季闷坏了的英国人。

飞机飞越英吉利海峡,就进入迥然不同的西班牙内陆。褐黄色的土地上点缀着深绿色、星星点点的橄榄树林,间或还会有深蓝色的湖映入视野,色彩对比突兀强烈。看惯了英伦三岛上葱茏的草地和树林,这景象顿时让人感受到这片土地洋溢着的活力和热情。

从机场到市区的大巴上放着欢快的西班牙音乐,行驶到一半时就可以遥遥望见远处的内华达山脉(Sierra Nevada),零零星星还覆盖着白雪。Nevada在西班牙语里正是雪山的意思,这座山脉拥有西班牙最高峰,海拔3478米,虽然时值四月,山下温度已有20几度,但峰顶上气温也只在零度左右,因此仍有积雪。

内华达山脉上流下的积雪融水灌溉着它脚下这一片富庶的平原,这里先后来过罗马人、西哥特人和犹太人。公元八世纪,它又迎来了一批来自另一块大陆的不速之客:摩尔人(the Moors)。

格拉纳达建城史

摩尔人起源于北非,有阿拉伯人和柏柏尔人血统,信奉伊斯兰教。公元711年,出身奴隶的柏柏尔人传奇将军塔里克(Tariq ibn-Ziyad)奉倭马亚王朝哈里发之命,率领三百阿拉伯骑兵和七千柏柏尔军队渡海,越过直布罗陀海峡,踏上伊比利亚半岛。传说塔里克在登陆后下令烧毁了船只,并向他的部众发表了一段激昂的演说:“我的战士们,你们无路可退了。你们身后是汪洋大海,你们前面是敌军千万。你们现在唯有靠你们的勇气和忠心来获得希望……”

这次本来只是为了侦察的出征,却变成了骁勇的摩尔人军队席卷伊比利亚半岛的序幕。在占领直布罗陀之后,塔里克又分兵几路,继续长驱直入,先后占领了科尔多瓦、格拉纳达、托莱多等重镇,开启了他们与基督教徒在这片土地上长达几个世纪的对峙相争。

公元八世纪中期,摩尔人在位于现在格拉纳达的圣尼古拉广场的地方建立了要塞,成为今天格拉纳达小城的雏形。而犹太人也在附近建立了他们自己的定居地。此后的几个世纪里,格拉纳达一直是倭马亚王朝以及后来的科尔多瓦哈里发国的属地。在这期间,包括格拉纳达在内的安达卢斯地区文化交融非常活跃,基督教徒和犹太人都被认定为受保护群体。

公元1238年,阿尔罕布拉宫的建设开始。因为宫墙是用红土堆砌而成,摩尔人给它取名叫做“红色的城堡”(阿尔罕布拉的阿拉伯语意)。历经170多年的修建,宫殿群在14世纪中期完成。

然而在这期间,基督教徒的复国运动日渐壮大,包括科尔多瓦和塞维利亚在内的众多摩尔人生活的城市已经先后被基督教徒重新占领,纳塞瑞斯王朝的苏丹却与基督教的卡斯蒂利亚国国王费尔南多三世修好,甚至不惜向后者进贡称臣,让格拉纳达这座摩尔人在伊比利亚半岛上的最后据点多延续了两个世纪。

那是一个祭典般的黄金时代。格拉纳达成为与阿拉伯世界贸易和交流的纽带,从非洲进口金银,又将本地出产的丝绸和干果出口到非洲各地。绚丽的宫殿与繁华的阿尔拜辛区遥相辉映,从内华达山脉上源源不断流出的积雪融水汇成一股股溪流和清泉,浇灌着达罗河谷两边的沃土。狭长的小路在白色的民居之间百转千回,路边有蒸汽腾腾的阿拉伯风格浴室、香薰缭绕的茶楼、琳琅满目的手工作坊,当然还有肃穆的清真寺。穆斯林、基督教徒和犹太人往来于城中,关系相对融洽,不时也会有市井纷争,但相比于格拉纳达之外的安达卢斯地区此时遍起的烽火兵戈,这里的确算得上是乐园了。

传说博阿布迪尔离开之前,去到一处山峰之上,最后望了一眼熟悉的阿尔罕布拉宫和它周围的绿色山谷,长叹一声。他被安置在格拉纳达附近的一个山区,但不久就离开了伊比利亚半岛去了摩洛哥。对于这位生于伊比利亚长于伊比利亚的苏丹来说,格拉纳达才是他的故乡,他的祖先所来自的摩洛哥却已是异乡。没有人确知这位苏丹最后的归宿,他留下的那一声叹息却在历史的长河中回荡许久。

当地人还说,当年摩尔人依依不舍地离开这座他们居住了两个多世纪的城市时,特意带上了他们大门的钥匙。返回摩洛哥定居之后,他们把这钥匙世代相传,期待后世子孙有朝一日会回到格拉纳达,重新拾起他们当年的富足繁盛。在格拉纳达游玩的时候,的确见到不少从中东来的游客,望着那些伊斯兰风格的建筑,眼神里似乎有朝圣的意味。不知道他们中间是不是就有几百年前曾经见证过格拉纳达黄金时代的那些摩尔人的后裔。

摩尔人仿佛从格拉纳达的历史中消失了,但他们精心建造的宫殿却被信奉天主教的占领者保留了下来,并加以修缮和利用,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一直至今。 小城格拉纳达

原以为格拉纳达是座安静的小城,结果车到市区里,我却发现完全不是想象中那样。

大巴车停在市区中心的大教堂旁边,我们一下车就被拿着各种文字的地图的游客淹没了。

大教堂很宏伟,看上去和其他欧洲城市的教堂没有太大不同。特别之处在于这座教堂是在以前清真寺的原址上修建的。教堂里埋葬着当年收复格拉纳达这块最后失地的卡斯蒂利亚女王伊莎贝尔和阿拉贡国王费尔南多二世(Isabella I of Castile and Ferdinand II of Aragon),值得一提的是他们还曾赞助了哥伦布的探险航海,开启了一个新世界和新时代。

格拉纳达本是西班牙语“石榴”的意思(又一说Granada之名源自阿拉伯语的Karnattah,“异族人的山峰”之意),也许我们来的季节不对,没看到什么石榴,倒是发现这里到处都是橘子树,浓密的绿叶下掩着金黄的果子和白色的小花,散发出独特的清香。

复活节中的阿尔拜辛区

阿尔拜辛区(Albayzín)在1984年同阿尔罕布拉宫以及轩尼洛里菲花园一起,被列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这里是一个历史背景丰富的居民区,由摩尔人始建,后来发展成为摩尔人、犹太人和天主教徒杂居之地,白色建筑和石板小路纵横交错,几个世纪过去,仍然保留着中世纪时摩尔人的规划和特色。

旅游攻略说这片区域比较僻静,要注意安全。平时可能是这样,但复活节假期中这些狭窄小巷里都挤满了络绎不绝的游客,还有拉琴唱歌的街头艺人和卖纪念品的小贩,热闹得和其他旅游景点一般无二。

在阿尔拜辛区乱走,地图是不怎么管用的,只要看好上山下山两个方向就行了。石板路一直延伸,两侧的白房子院门深闭,院墙之上看见里面茂盛的橘子树,挂着金黄色的果实,让人可以想象到深院里有着同样充满生气的日常生活。虽然这里的居民已经大多是天主教徒,院门上也立着十字架,但这些房屋和巷陌却仍然保留着当年摩尔人留下的风格。

沿着蜿蜒交错的小路走到最高处,就到了圣尼古拉广场,从这片小广场上可以远眺对面的阿尔罕布拉宫。最美的画面应该是金色的夕阳余辉下的宫殿群,映衬在身后雄伟的皑皑雪山背景下。可惜这个季节要晚上八点过后才能等到日落,我们本来准备下山吃完晚饭之后再上来看日落,却被复活节巡游吸引住了,错过了阿尔罕布拉宫最美的一瞬。

我们从另外一条路线走下山,到了两山之间的一条小溪旁,繁花杂树相间,有许多游客在此盘桓游玩和用餐。这里的餐厅菜单都大同小异,最典型的就是10欧元的游客套餐,有沙拉、海鲜饭、Tapas拼盘等,味道还不错,只是感觉少了些当地特色。

傍晚时分,新城广场(Plaza Nueva)附近的一座教堂外围了一大群人,还有乐队待命。晚上八点以后,身穿各色宗教服饰的人开始从教堂里鱼贯走出,红色过了是黑色,黑色过了是蓝色,蓝色过了是绿色……等到不知多少种颜色都走完之后,乐队才开始奏乐,装饰着鲜花和烛台的耶稣灵柩被隆重地抬了出来。原来这天正好是受难节(Good Friday),这场游行便是格拉纳达复活节庆典活动之一。

与其说这是宗教仪式,不如说是全城男女老少出动参与的集体活动。好多当地的居民把孩子送到教堂门口替他们装扮好,然后就拿着相机站在围观的人群里等着看孩子们出现在游行队列中。

复活节这样的游行会一直持续七天,每天晚上的主题和路线都不一样。受难节这天是耶稣下葬的仪式,第二天晚上我们从阿尔罕布拉宫出来之后又见到了另一场主题为格拉纳达守护圣母的游行。

阿尔罕布拉宫的日与夜

格拉纳达小城特别受游客欢迎,从阿尔罕布拉宫的参观订票就可以看出来。两个月之前,我们在网上订票的时候,阿尔罕布拉宫的全票已经订满了,最后只好分开订了白天参观轩尼洛里菲花园和晚上参观纳塞瑞斯皇宫的票。

第二天早饭后,我们慢慢地沿着上山小路往阿尔罕布拉宫走去,天气转阴了,上午路上游客也不多,清静之中才真正感受到阿尔拜辛区那些白房子、橘子树和碎石小路的迷人的生活气息。

轩尼洛里菲花园本身是纳塞瑞斯王朝苏丹们的消夏别墅。在这里,远离了宫殿里的雕梁画栋,自然的花木和流水成为主角。各种几何图案的花园构思精巧,对称美赏心悦目。由于有地形的高低变化,整个花园显得错落有致,非常有层次感,不像一般欧洲园林那么平面呆板。

最美的当属水渠庭院(Patio de la Acequia),纤细的喷泉、华丽的拱门和各色花草交相辉映,优雅无比。和水渠庭院相邻的柏树中庭则多了一分幽静,高处还有流水阶梯,泉水从两侧淙淙流下,格外清凉。对于来自遥远沙漠的摩尔人而言,这大概就是他们对于乐园的幻想,充满了对水和绿洲的向往。

从花园还可以远眺对面的阿尔拜辛区,层层叠叠的白房子凑到一起,显得安静祥和。

到了晚上,我们参观纳塞瑞斯皇宫。夜晚的宫殿虽然游客也不少,但感觉要清静很多。最喜欢的是黄金中庭(Patio of the Gilded Room),一面墙上是传统的雕花纹饰,两侧的墙体则留成空白。我在大理石的地面上席地而坐,对着一泓静静涌出的泉水,望向天井上方深邃的夜空,仿佛能看到这座宫殿里曾经发生过的一个个波谲云诡的宫斗故事和爱恨情仇,以及最后的曲终人散。摩尔人来了又走了,天主教徒来了又走了,没有人成为它永久的主人,只留下这些精美华丽、一如往昔的宫殿,静静地立在那里看辗转起伏、人来人往。

桃金娘中庭(Patio de los Mirtos)里,一池碧水无痕,倒映出拱门优雅的形状,似乎是在重现沙漠之中那美得摄人心魄的海市蜃楼,让人屏息凝神,害怕一个动静就会让这美景从眼前消失。

宫殿里还处处可见摩尔人对于他们沙漠故乡的回忆:狮子中庭的细立柱是源于棕榈树的造型,大使厅的屋顶象征着沙漠夜空的点点繁星,淙淙不断的流水更是显露出他们对水的依恋和珍视。 穿过回廊,只见对面阿尔拜辛区的万家灯火,浪漫优雅,静谧温馨,和白天又是不同的风格。一边是高高在上的深宫寂寞,一边是芸芸众生的人间烟火,不知当年这对望的双方是否也曾有过围城的感觉。

华美绚丽的宫殿,在夜里昏暗的灯光之下却别有一分凄清哀婉的气氛。也难怪,和所有的宫廷一样,这里也发生过许多残忍悲凉的宫廷斗争。有着美轮美奂的蜂巢穹顶的阿本瑟拉黑斯厅,曾是三十六位阿本瑟拉黑斯家族的贵族骑士们受邀参加宫廷宴会的地方,却因为他们之中有人调戏国王的宠妃,而在此被全部株连斩首。大厅中间的大理石喷泉上被锈渍覆盖,传说就是他们留下的血迹。

也许是复活节假期的缘故,深夜的格拉纳达小城仍然很热闹,路上的人还很多。四处拍照的游客、有说有笑的年轻人、戴着各种可爱装饰的小孩,都像是刚结束一场盛大的派对,让这座小城的夜晚变得和欧洲其他城市一样,充满着俗世的欢快。而阿尔罕布拉宫那忧郁的氛围和阿尔拜辛区古老的沧桑感则如同一场遥远的梦境一般,烟消云散,恍如隔世。

“在落日余辉中我来到了道路折入山峦的地方,我停下来最后望一眼格拉纳达。我所站立的小山上能够看到那座城市和周围山峰的美妙景致。这是在传说中摩尔人最后叹息之地叹息山相对的方向。我现在终于理解可怜的博阿布迪尔最后离开时的心情,留在他身后的是一座天堂,而摆在他面前的是崎岖的漫漫流放之路。”

对于我来说,离别之时,留在身后的是格拉纳达那些被掩映在橘林花丛中、石板小路和白房子之间的历史记忆,不用刻意去记住,恐怕也不会轻易遗忘。而随我一同踏上前路的则是永远定格在脑海中的那些花园、喷泉、殿堂、雕饰……这些景致历经几百年的世事变迁而仍然生动美丽,仿佛一扇连结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门,为尘世间不同信仰却都慕其美名而来的人们构建起永恒不朽的梦幻。

三人都得到了世人的称颂。钱穆被誉为“最后一位国学大师”。陈寅恪与王国维等人并称“清华四大国学大师”。冯友兰则被誉为“现代新儒家”。在那样的乱世中,却走出了为数不少的大师级人物,这无疑是值得我们去思索和探究的现象。

不可否认的是:幼年时期的家学与私塾教育、整个家族和社会对教育的重视、与中小学良师益友的互动熏陶都让身处那个动荡年代的孩子们的未来,充满了希望和种种可能。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我家的小黄狗
“小龙”和“小凤”
蓝色小房子
米兰花开
水仙花
我爱竹
小狗“嘟嘟”
水仙花
龙井茶
盔甲“将军”真有趣
校园里的香樟树
迎春花
难忘的荷花
我的小香包
铬钼铜磷大型气缸套石墨细化工艺研究
浅析中国酒店业发展状况对于英语人才的要求
基于平行四边形整体节点制作的工艺设计
浅析铁路预制梁场的现场布置以及规划问题
我国资源型城市发展旅游业的路径分析
试述大学校园亚文化对高校主流文化的影响
潍北凹陷主控测线构造样式特征研究
高职教材现状与教材编写
钢结构厂房施工质量控制要点探析
谈晋江玩具出口困难与对策
基于互联网思维的智慧旅游发展策略分析
装饰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资源库的开发
浅论新形势下做好企业青年思想政治工作
大力发展生态产业的战略意义与路径选择
解决中国式医患纠纷出路在何方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案之五
《科学家的问题》教案之一
《夏日绝句》教案之一
《夏日绝句》教案之三
《歌唱二小放牛郎》课堂设计之四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案之二
《歌唱二小放牛郎》课堂设计之一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案之一
《歌唱二小放牛郎》课堂设计之三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案之三
《歌唱二小放牛郎》课堂设计之一
《夏日绝句》教案之四
《夏日绝句》教案之二
《夸夸我家里的人》教案之一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案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