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论苏辙《老子注》对儒、道的融合

论苏辙《老子注》对儒、道的融合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24

论苏辙《老子注》对儒、道的融合

[摘 要]苏辙《老子注》对《老子》的诠释,并未严格遵守《老子》文本,而是进行了重大改造,其目的是“六经注我”,创造三教合一的新思想体系。苏辙融合儒、道的表现在:调和了儒、道关于仁义礼乐的争执;将儒家的中庸思想和道家的贵阴柔思想融于一体;借《老子》探讨儒家的性命之学;融合儒、道的圣人理论。

[关键词]苏辙;老子;儒家;道家;儒道融合

引言

《老子》一书言简意赅,博大精深,从问世之初就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最早的解释《老子》的专著是韩非子的《解老》、《喻老》。从那以后,历朝历代都有很多学者研究《老子》。其中,北宋学者苏辙所著《老子注》是比较重要的《老子》注本。该书最大的特色在于以《老子》为基础,融儒、释、道于一体,试图实现三教合一。本文专门就苏辙《老子注》对儒、道思想的融合,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一、调和儒、道关于仁义礼乐的争执

通行本《老子》强烈反对仁、义、礼、圣、智。比如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三十八章:“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仁、义、礼、圣、智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要想融合儒、道,首先就要解决这种冲突。苏辙采取的方法是:

(一)区分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不同作用。

儒家思想用于维护社会秩序,“君臣夫子之间,非礼法则乱”[1](P93)。道家思想以出世为主,可以让人“心存至道,虽为天地师可也,而以之治世则乱”[1](P94)。儒、道各有所长,圣人应该融儒、道于一体,“中心行道,而不毁世法”[1](P94)。这样,苏辙就从整体的高度上为儒、道融合奠定了基础。

(二)肯定仁、义、礼、圣、智的正面作用。

(三)解释老子反对的仁、义、圣、智的涵义。

(四)分析孔子重视仁义礼乐、老子反对的原因

二、融合中庸和贵阴柔思想

儒家思想主张中庸,反对偏于一面。而《老子》的重要特征是推崇雌、水、曲、婴儿、守贱等,恰恰偏于阴柔一面。两者的差别很明显。苏辙对此进行了调和。

苏辙找到一个“理”字,认为圣人根据事物的“理”进行活动,该怎么样就怎么样,不能一味阴柔。这实际上就是《中庸》里所说的“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不过,“强梁者不得其死”,“刚强之不足恃”[1](P45),人应该“以柔弱自处”[1](P45)。也就是说,为人处事的标准应该是中庸(“理”),而中庸的内容当以阴柔为主。这样,苏辙就将儒家的中庸思想和道家的贵阴柔思想统一起来,并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道家一味贵阴柔的弊端。可举以下两个例子为证:

(一)对贵曲的改造

(二)对守贱的改造

《老子》三十九章:“不欲碌碌如玉,珞珞如石。”玉贵石贱,《老子》主阴柔,主贱。所以历来的学者多解释为:不愿像玉那样贵,而愿像石那样贱、质朴。苏辙解释说:“非若玉……贵而不能贱;石……贱而不能贵也。”[1](P50)这样,苏辙就将《老子》的守贱思想改造成能贵能贱,并非一味守贱。

三、融合道、德和心、性、命

苏辙还将道家重视的道、德和宋儒关注的心、性、命等概念进行了融合。融合的关键在于道家的德和儒家的性具有某种相似性。

《老子》认为,“道”存在于万物之中,决定着万物的本质和规律。存在于万物之中的那部分“道”就叫做德。《中庸》说:“天命之谓性”。可见德和性都是来自于天(或“道”),都是人的本质属性,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苏辙在《老子注》中很少说德,而是说“道无所不在,其于人为性”[1](P9),以性代替了德。又说“命者,性之妙也”[1](P18)。这样,苏辙就将《老子》对道、德的讨论,部分转化为对性、命的讨论。

据笔者统计,《老子注》中,性字出现84次,复性21次,命13次。由此可见苏辙对性命之学的重视,以及苏辙融合儒、道的努力。不过,苏辙所说的性和《老子》所说的德并不完全一致,区别在于:德只有善,人们的恶行、恶果都是背离“道”和德的缘故。而苏辙说:“妄出于性”[1](P89),可见性中有“妄”,有恶的成分,并非纯善。

四、融合儒、道的圣人理论

儒、道思想的理想人格都是圣人,不过其含义有所不同。苏辙认为,圣人应该融儒、道于一体,“中心行道,而不毁世法”,所以《老子注》中就体现了儒、道的圣人理论的融合,其表现主要在两个方面:

(一)引儒家经典中的圣人理论,来注释或描述《老子》中的圣人

(二)将道家圣人老子和儒家圣人孔子进行某种程度的同化

《老子》八十章讲“小国寡民”,幻想一个“鸡犬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社会,具有明显的出世思想。但苏辙却故意曲解原文,说老子“生于衰周”,想济世救民而不得,“故于其书之终,言其所志,愿得小国寡民以试焉”。[1](P90)这样,老子就被改造成一个积极入世的政治家,而且和孔子具有了某种相似性。公山弗扰占据费城反叛,招孔子。对孔子而言,费城何尝不是“小国寡民”?但孔子不嫌小,想去施展自己的政治才能,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论语?阳货》)这和苏辙说的老子“愿得小国寡民以试焉”,非常相似。

五、总结

综上所述,苏辙所著《老子注》具有比较明显的儒、道融合的思想倾向。苏辙调和了儒、道关于仁义礼乐的争执,将儒家的中庸思想和道家的贵阴柔思想融为一体,借《老子》探讨儒家的性命之学,融合儒、道的圣人理论。苏辙《老子注》并未严格遵守《老子》文本,而是对《老子》进行了重大改造,其目的是“六经注我”,创造自己的三教合一的新思想体系。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我的小香包
难忘的荷花
水仙花
蓝色小房子
小狗“嘟嘟”
“小龙”和“小凤”
迎春花
校园里的香樟树
米兰花开
盔甲“将军”真有趣
水仙花
我爱竹
龙井茶
我家的小黄狗
潍北凹陷主控测线构造样式特征研究
浅析铁路预制梁场的现场布置以及规划问题
高职教材现状与教材编写
试述大学校园亚文化对高校主流文化的影响
基于平行四边形整体节点制作的工艺设计
我国资源型城市发展旅游业的路径分析
基于互联网思维的智慧旅游发展策略分析
浅析中国酒店业发展状况对于英语人才的要求
谈晋江玩具出口困难与对策
装饰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资源库的开发
解决中国式医患纠纷出路在何方
大力发展生态产业的战略意义与路径选择
浅论新形势下做好企业青年思想政治工作
钢结构厂房施工质量控制要点探析
铬钼铜磷大型气缸套石墨细化工艺研究
《歌唱二小放牛郎》课堂设计之一
《科学家的问题》教案之一
《夏日绝句》教案之二
《歌唱二小放牛郎》课堂设计之三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案之五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案之二
《夏日绝句》教案之一
《歌唱二小放牛郎》课堂设计之四
《夏日绝句》教案之四
《歌唱二小放牛郎》课堂设计之一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案之四
《夏日绝句》教案之三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案之一
《夸夸我家里的人》教案之一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案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