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浅谈抗战时期进步文艺期刊

浅谈抗战时期进步文艺期刊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3-01

浅谈抗战时期进步文艺期刊

[摘 要]《七月》是抗日战争时期一份重要的进步文艺期刊,然而现今对《七月》的研究更多的是将其作为研究“七月派”的载体,对刊物本身的研究较少。笔者旨从《七月》的创办原因、生存环境以及主要特色几个方面出发,以期能让读者对此刊物有个浅略认识。

[关键词]《七月》;进步文艺期刊;介绍

一、《七月》的创办原因

一个刊物的产生与发展都深受特定的时代背景和文化氛围的影响,且也能折射出时代的特点。《七月》也不例外,它的产生与发展就深深植根于特定的战争文化背景之中。

在《七月》创办以前,上海历经“八・一三”事变之后局势更加动荡,这使不少办刊人对文艺期刊的作用作出了错误的估量。胡风就曾这样说过:“抗战开始了,硝烟弥漫,战火纷飞。当时上海原有的一些刊物的主办人都认为现在打仗了,大家没有心思看书,用不着文艺刊物了,所以大都纷纷停刊。”与此同时,抗战爆发后,国民党颁布了疏散或内迁上海各书局的命令并实施严格的审查制度。且战争不断深入带来物质条件上的日渐艰苦,表现在报刊出版行业就是印刷设备简陋,通讯不便,读者购买力降低,各种刊物的生存陷入了极度艰难的困境之中,不少刊物纷纷停刊。据统计,上海在“八・一三”事变前后,《译文》月刊、《时代漫画》、《新诗》等文艺刊物都被迫停刊。另有一些也休刊或迁址。而仅存的《呐喊》周刊(后更名为《烽火》)也陷入了一种观念性境地,内容比较空洞,文学上比较薄弱。如茅盾所说:“抗战开始了,但文艺阵地上却反而一片空白。”在《七月》创刊以前,上海文学刊物数量急剧萎缩。

另外,从刊物需求上,读者需要这样一些刊物来引导他们,而在作家们的内心深处也按捺不住那种爱国之情,他们渴望有一个平台,为抗战贡献一份力量。创办人胡风也抑制不住那份爱国激情,并且他认为之前的刊物更多定位为文艺为战争服务,而在中华民族处于生死攸关之际,文学确实应打破常态,形成一种相对统一的战时文化观,履行为抗战服务的救亡使命,但这并不代表文艺上的荒芜或让步。他认为现今需要的是一份用真挚情感唤起民众内心,平衡于战争和文艺之间,并使作家和文学在如此环境之下也能得到成长的刊物。他就曾说过:“这时候应该有文艺作品来反映生活、反映抗战,反映人民的希望和感情。因此,我就和朋友们凑了几个钱,在上海创办了《七月》周刊(是用一张纸折叠成的十六开本),这就是《七月》创办时的情况和办《七月》的主要宗旨。”基于对文学刊物现状的清晰认识,胡风便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于1937年9月11日在上海创办了《七月》周刊。

二、《七月》的艰难生存

《七月》创刊后,一直在困境中生存。

因受战争环境的影响,《七月》先后两次停复刊。《七月》周刊出版三期后就停刊了。后来,先后于同年的10月16日以半月刊形式复刊于武汉,于1939年7月以月刊后变为不定期刊的形式复刊于重庆。现保存的《七月》是以在武汉复刊为创刊号(以下所说都指武汉复刊后开始),但其中保留了之前上海所刊三期的部分内容。第一期中有提到:“在上海出版的《七月》周刊,因为同人大半迁来武汉,从第三期起宣告停刊,加大篇幅到三倍,改成半月刊在武汉出版,但《七月》周刊既未被内地读者见到,而内容又为作者在抗战大潮里面用真诚吸取的观感,所以现在把没有失去时间性的作品选出在半月刊重新发表。”在胡风离开重庆之前,将《七月》交由聂绀弩负责,希冀《七月》能继续出版,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继续,最终于1941年停刊。

其次,《七月》一直面临着资金困难。武汉复刊时就在熊子民的帮助下,通过董必武得到了八路军办事处的资助。在重庆筹备复刊时又得到了周恩来的帮助。并在刊物中多次提到了刊物运作中遇到了一些困境。

次外,因为与中国共产党的特殊关系,以及刊物的影响,《七月》一直受到国民党方的种种刁难,面临十分严苛的审查,送审的内容常被抽删。最后也被国民党借口《七月》停刊超过半年而吊销了许可证。

另外,《七月》与出版商建立联系也极其不易且几经变更。在第七期中提到:“从这一期起,本刊底发行完全由上海杂志公司经理了,以后,无论另售或批发,本社完全不直接经手,以前向本社批发的本外埠书店请迳向上海杂志公司交涉。”在第十八期中的《致读者》中,也提及《七月》面临与书店(指上海杂志公司)合同即将到期,资金紧张等问题。由此我们可知,《七月》在出版上经历了从交由联合书店出版到第七期开始交由上海杂志公司负责,后合同到期,从第十九期开始,与华中图书公司合作的一系列变化。这种变更也影响了它所辐射的区域。在当时,书店是购买出版物的主要渠道,虽可邮寄满足外埠读者,但炮火猛烈常使通信阻断。且每个出版商都有自己的分属或合作机构,每次的变更都意味着要与读者联系的重建,在刊物中就有读者反映当地买不到《七月》的情况。

以上种种因素都导致《七月》在运作中十分艰辛。

三、《七月》的主要特色

但在艰难的环境中《七月》依然办出了自己的特色。

从创刊伊始它就明确了自己的使命,即服务于战争又注重于提升文化质量。《七月》所设定的文学立场是其刊物定位上的一大特色。在盛行战时文艺思想的当时,大量刊物将抗战放于第一位,文艺其次,文学陷入了公式化、通俗化的境地。胡风就企图通过《七月》改变此境况。在第一期《愿和读者一同成长》中他说:“在神圣的火线后面,文艺作家不应只是空洞地狂叫,也不应作淡漠的细描。他得用坚实的爱憎真切地反映出蠢动着的生活形相。在这反映里提高民众底情绪和认识,趋向民族解放的总的路线。文艺作家底这工作,一方面将被壮烈的抗战行动所推动,所激励,一方面将被在抗战热情里面踊动着生长着的万千读者所需要,所监视。工作在战争底怒火里,文艺作家不但能够从民众里面找到真实的理解者,同时还能够源源地发现从实际战斗里长成的新的同道伙友。我们愿意献出微力,在工作中和读者一同得到成长!”在这段代致辞中他就明确地表达了文学不让位的思想,即使在抗战这样的生态环境之中,《七月》也要坚定地保持其文学理性。他认为战争不应该使文学被抛弃,而是提高文学、普及文学,同时文学在参与的过程中,也能使民族情感得到重构、升华和巩固,这就是《七月》的性格。

另外,《七月》也注重体裁的多样和内容的进步。在体裁上包括小说、诗歌、报告、通讯、特写、散文随笔、理论文字、作品翻译、戏剧等,并且登载了大量的木刻作品。内容上既选取与抗战相关的题材,又敢于批判国民党的黑暗,还注意传播一些新思想。这既吸引读者眼球,又记录了当时所处的时代形态。例如,报告、通讯和特写这些报告文学就再现了抗战的风貌;翻译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外来思潮的探索;诗歌的创作唤起民众的抗战热情和革命激情等等。此外,它还十分重视与读、作者间的交流。编委会在《七月明信片》一栏中说明本期的主题和意图,在简约和特别启事两个栏目中告知本刊的一些变动,并且对所需搞件的要求进行说明。这是编者与读、著者间互动的窗口,是十分值得一提的。

《七月》的这些特色使得它备受读者青睐。第一期出版所印的几百份很快就销售一空,后又加印了几千份,在当时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力。

四、小结

《七月》从创刊到停刊不过短短四年,却在当时引起不俗的反响。它是烽火中,作家这个群体以文字为武器,以民族情感为导向,贡献自己力量的载体。同时也为一些优秀作家提供了展现的舞台,一大批出色的作品在此产生,特别是对一批新人的挖掘,更是给我国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篇章。同时,它记录了战时的风貌,激发了国民的爱国热情,推动了抗战思想的传播,并辛辣讽刺了国民党的腐败,是对现实和社会的集中思考和探索,是记录了时代的“化石”,是研究人物思想的重要史料,是抗战时期重要的进步文艺期刊,是历史宝库中重要的财富。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我的小香包
水仙花
迎春花
难忘的荷花
蓝色小房子
“小龙”和“小凤”
米兰花开
校园里的香樟树
我爱竹
小狗“嘟嘟”
盔甲“将军”真有趣
水仙花
我家的小黄狗
龙井茶
铬钼铜磷大型气缸套石墨细化工艺研究
浅论新形势下做好企业青年思想政治工作
钢结构厂房施工质量控制要点探析
基于互联网思维的智慧旅游发展策略分析
我国资源型城市发展旅游业的路径分析
装饰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资源库的开发
谈晋江玩具出口困难与对策
潍北凹陷主控测线构造样式特征研究
浅析中国酒店业发展状况对于英语人才的要求
浅析铁路预制梁场的现场布置以及规划问题
基于平行四边形整体节点制作的工艺设计
试述大学校园亚文化对高校主流文化的影响
大力发展生态产业的战略意义与路径选择
解决中国式医患纠纷出路在何方
高职教材现状与教材编写
《夏日绝句》教案之二
《歌唱二小放牛郎》课堂设计之一
《夸夸我家里的人》教案之一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案之一
《科学家的问题》教案之一
《歌唱二小放牛郎》课堂设计之一
《夏日绝句》教案之四
《歌唱二小放牛郎》课堂设计之三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案之三
《歌唱二小放牛郎》课堂设计之四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案之二
《夏日绝句》教案之一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案之四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案之五
《夏日绝句》教案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