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2-12-02
微信对大学生影响的实证研究
【摘 要】微信作为一种新兴媒介,已经成为当前大学生注册使用频率最高的即时通讯。它在便于大学生获取最新信息,及时交流通讯,扩大人际范围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如痴迷微信、不法分子利诱犯罪等危害。因此,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微信已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微信;语音聊天;新媒体
一、大学生微信使用的现状
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微信在大学几乎成为大学生手机必备应用,已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在微信的使用过程中,必然会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微信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微信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如朋友圈、微信公众号、腾讯新闻、微博阅读等功能都可以获取相关信息。学生们可以在微信朋友圈中关注自己的同学、朋友或者喜欢的名人,及时了解他们在微信平台上发布的消息。商家可以通过微信平台上的文本,特定群体的微信公众数字图像,音频和视频的充分沟通,互动,学生们可相关的公众号获得信息。微博阅读可以在微信中阅读朋友推荐的文章,了解朋友们都在关心什么。腾讯新闻每天精选国内外要闻信息,可以及时了解最新社会热点问题。
微信可以帮学生扩大交际圈,锻炼交际能力。从调查看,会或有时会在晚上十二点多之后通过使用漂流瓶功能查找好友占37%的学生,微信好友来源于通过查看附近的人、漂流瓶以及摇一摇等功能所结识的人占到7%的学生。使用微信是因为能认识附近的朋友占到28%,使用微信会与陌生人交谈占到37%,会在微信上向陌生人吐露自己的心声占到24%。微信的查看附近的人、漂流瓶以及摇一摇等功能是结识陌生人新途径,学生通过其拓展交际圈。
(二)消极影响
少数学生痴迷微信形成微信控。微信控就是特别喜欢使用微信、有微信迷恋的人。正如网友指出:“微信微信,只能微微信”,但很多大学生对微信很入迷。从调查看,76%的学生每天微信上线时长为0-2小时,说明学生使用微信比较理性。但是,有6%的学生每天在线6小时以上,6%的学生每天在线4-6小时。这表明,12%的学生对微信很着迷,有一定程度的上瘾,是微信控的形成表现。这些微信上瘾的学生是教师教育和引导的重点对象,不仅要对他们的学习内容加强辅导,更要对他们的人格成长和心理健康进行引导。
微信容易被犯罪分子利用进行犯罪活动。微信的“附近的人”、“摇一摇”这两项功能受到了很多年轻人的青睐。这些功能一方面为陌生人之间搭建了一个快捷方便认识和交流的平台,另一方面也给不法分子提供了便利。利用微信作案的事件屡屡发生。
三、利用微信引导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第一,学校应注册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及时发布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微信作为新兴的网络通信平台,近两年来,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对微信的关注超过微博,因此,正式注册的微信公众平台,在内部和外部的发布相关信息,已成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形式。微信公众平台具有“操作的便捷性、人际交流的高时效性、内容推送的丰富性、消息推送的精准性”等优点,与青年学生追求时尚与科技的心理相符,深受广大青年学生追捧。
第三,学校要加强大学生微信使用的自我保护意识。可以开展如微信使用的自我保护等问题的专题讲座,可以通过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进行宣传,还可以针对自律问题与网络安全开设专门的选修课程。网友、陌生人与大学生约会见面要有防范意识,尤其是女生,不轻易与陌生人、异性网友见面,以免不法分子有机可乘,不要让微信成为“危信”。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的爸爸
- 风雨中的母亲
- 邻居
- 多变的同桌
- 热爱生活的张海迪阿姨
- 我的“象棋迷”爸爸
- 看未来科学家的“照片”
- 我的好友
- 阿吴其人
- 我最喜欢的一个人
- 怀念爷爷
- 印象最深的人
- 感动
- 我长大了
- 这就是我
- 金门战役和海南岛战役中政治工作比较研究
- 论后卫在篮球运动中的核心作用
- 关于当前农村客运发展的现状与思考
- 中职教师上好《机械制图》课程的技巧
- 试论英语教学中对中国因素
- 地质类青年教师兼职高职班主任工作的几点思考
- 司法会计鉴定证据与诉讼证据的关系及运用
- “吧”的日译
- 浅议如何加强医院后勤思想政治工作建设
- 关于雾霾天气的若干分析
- 高职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十大举措
- 行动研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 大学生宿舍管理调查报告
- 关于高职院校思政课加强公民教育的几点思考
- 湖北省新社会阶层代表人士政治参与现状研究
- 《等我也长了胡子》说课设计
- 《等我也长了胡子》教学札记
- 《村居》教学设计
- 《等我也长了胡子》教学札记
- 《等我也长了胡子》教学设计
- 《等我也长了胡子》教学设计
- 《村居》课文
- 《村居》诗人简介
- 《村居》教学设计
- 《村居》教学札记
- 《村居》教学设计
- 《等我也长了胡子》教学札记
- 《村居》教学设计
- 《村居》教学设计
- 《谁跟小羚羊去避暑》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