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青少年社会责任感培养的思考

青少年社会责任感培养的思考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5

青少年社会责任感培养的思考

【摘 要】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青少年的责任意识影响着国家的未来和发展。在我国当前经济快速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青少年社会责任感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是青少年步入社会的必要素质,也关系到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现通过对青少年责任感的内涵分析,阐述了青少年社会责任感培养的意义,现状及原因,进而提出加强青少年社会责任感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青少年;社会责任感;培养

一、青少年社会责任感培养的重要意义

社会责任感是指一个人认识到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履行责任和义务。一个人即使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如果不能尊重他人生命、不理解为什么要对社会负责,那他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公民。一个平凡的人,却能意识到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并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纵使没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伟大情怀,那他就是一个伟大的公民了。汶川大地震后,太多平凡的人们,奔赴灾区,作为一名名默默无闻的志愿者,用自己的那双手,又一次的搭建好汶川人民心灵的栖息地。社会责任感是我们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人文关怀,也是每个公民对社会和他人所必须担当的一种使命。

社会责任感作为一种道德情感,是中华美德的根基和根本出发点,它是我们人类理性和良知的重要表现,是社会得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石。在当今的知识大爆炸,世界全球化,社会在不断的迅猛发展中,社会责任感作为最普遍、最广泛、最基本的社会道德规范,是我们现代公民素质的基本体现,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当然,社会责任感从来不是只仅仅存在于危难时刻,更多时候,它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社会生活和国家治理之中。清朝末期,梁启超先生所做散文《少年中国说》中提到“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更有我们伟大总理周恩来的“为中华崛起而奋斗”从小就立志,一生都在报效祖国。由此可见,即使在我们民族在那个战乱的年代,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已经有人视青少年为国家的中流砥柱,已经为探索中国的出路乃至新中国的成立而不懈奋斗。

青少年作为国家的未来,作为新世纪的接班人。是否具有社会责任感对于我们的民族乃至整个国家的兴旺发达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意义。青少年作为国家最富有朝气、青春气息的一个群体,是我们国家的新生力量。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对于一个人的德、智、体全面发展是很有重要意义的,而且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是至关重要的。

二、当前青少年社会责任感欠缺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青少年社会责任感状况整体良好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多数青少年能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我国素来以礼仪之邦而文明,受儒家文化感染和熏陶,大部分青少年懂礼貌,乐意帮助别人,遇事敢于承担,热爱集体,愿意合作,关心社会。多数青年学生能正确认识责任感对自身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对责任感的认识趋于清晰和成熟。有很多人都愿意加入志愿者这个行列,希望自己为社会出一份力,默默地燃烧自己,让自己的生命跟有价值,也让自己在这短暂的年华里留下一道光芒。社会也是有这些相当多的一部分人在努力,社会才可以平稳的发展。

(二)部分青少年社会责任意识仍很淡薄

首先,社会环境对青少年责任感的培养造成误导。我国依然正处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国家科技和经济的迅猛发展。言论自由化,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现在遭受到了严峻挑战。浮躁和追名逐利使得延续五千多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在现在的很多青少年的心目中渐渐淡漠不清,他们或是对西方文化的过度崇拜,或是对自己本民族文化的大肆贬低。让他们渐渐地迷失自我,诱发自私自利、损公肥私和损人利己的个人主义思想。他们不能抵挡住社会上的一些不良诱惑。一部分人为了个人利益,不择手段的达到自己的目的,完全不顾及他人的感受和看法。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有些青少年缺乏文明礼让意识,搭公车不让位,发生冲突总是把责任推给别人,认为自己永远是对的,从不反思自己。

其次,家庭教育中的“爱”让青少年缺乏责任感意识。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家庭里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优越的生活环境让他们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甚至“唯我独尊”,“我行我素”。个人中心意识很强烈,缺乏合作意识,不懂分享,一味索取,缺乏感恩,不体谅家长。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往往表现出自私自利、冷漠无情。在我国农村,多数青少年“留守学生”缺少关爱,缺乏适时的家庭教育,出现问题得不到及时的沟通和解决。孩子内心封闭,易冲动,叛逆,不合群。另外,应试教育的大环境造成了家长只认可学习成绩,忽略道德品质以及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不少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总是希望自己的子女比别人家的强,有条件的家庭为了成绩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极少带孩子参与社区和社会活动,即使孩子自己的事情也很少征求和参考他们的意见,更谈不上对青少年社会责任感的正确引导和培养。

再次,学校对升学率的片面追求让青少年缺乏对责任感的认识和理解。不少中小学“一起以成绩为中心”,为了取得让家长满意和社会认可的“升学成绩”,仅开设语数外等学生考试学科,取消思想品德,社会科学,体育,美术等培养学生道德品质以及提高个人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的课程。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只知埋头学习文化知识,缺乏独立思考,缺少担当,甚至对一些社会事件表现出冷漠。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道德意识的教育及培养无法得到保障。

最后,青少年自身因素也制约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许多青少年思想还不是很成熟,价值观念多以“模仿”为主。金钱主义,互相攀比,崇洋媚外,让一部分青少年渐渐迷失了自我,随波逐流,不求上进。他们有时又喜欢“标新立异”,急功近利,缺乏对自己社会角色的定位。遇事缺乏大局观和奉献精神,甚至是非不辩,缺乏社会责任行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干什么,更谈不上为社会主义作贡献,为祖国昌盛而努力了。

三、青少年社会责任感培养的途径探索

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等多方共同努力。

(一)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

首先,社会媒体的正确宣传和引导。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等新媒体的兴起和发展,很多青少年经常通过计算机网络来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清除网络中涉及色情和暴力的内容,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多报道好人好事,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

其次,引导青少年参加社会活动。通过创建实践平台,让孩子们走进社区、走上街道,接触社会、体验责任、培养责任感。如打扫社区卫生,慰问老人,义卖报纸,帮助陌生人指路等,让他们体验社会责任。通过探险,体育比赛,走访调查等活动,锻炼他们的体质和意志力,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会了解社会,发现责任,感恩责任,实施责任。

另外,加强对农村青少年学生的关注和关爱。通过义务支教,改善农村教育教学环境,帮助他们开阔眼界,让他们知道自己不仅是家庭的一份子,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

(二)推进学校德育教育改革,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学校教育应改变“老师灌输文化知识,学生被动接收”的局面,加强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价值观和行为习惯的培养。有这么一所学校,学校把责任感的培养与环境保护教育相互结合起来,在学生中间倡导三个“负责”:首先对自己负责,搞好个人卫生,做到勤洗澡、勤换衣服、物品摆放整齐衣着整齐等;对集体负责,自觉保持环境卫生,做到不随地丢杂物、不随地吐痰、爱护花草树木,乐于助人等;对社会负责,做“环保卫士”,做到不乱丢废电池、拒绝一次性筷子、自觉分类回收垃圾、公共场所不喧哗等。从个人到社会,很好地处理了社会责任感与学生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从小就开始了,把社会责任感具体化了,也就容易理解和实践了。另外,通过学校的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大家从行动中体会社会责任感及其重要性。学校还应经常举行一些主题日活动,以服务师生生活点滴小事,增强责任意识锻炼自我为目的的活动。只有多了解,多接触才能体会到更为深刻。

(三)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家庭教育中,父母除了关注学习成绩,要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经常适时给孩子灌输一些社会责任感的思想。另外,父母的观念和行为很重要,如能以身示范,更能为青少年责任感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不“包办”孩子自己能做到的事情,教育孩子责任感应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常怀感恩之心。鼓励他们关注时政新闻和社会焦点,通过讨论给予正确的责任感教育和引导,及时纠正他们错误心理倾向和行为。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冬之随笔
初三真苦
八月桂花香
元旦的竹
十一月的萧邦
雨,周庄
站得远点看自己
趣谈“当家”
老师请给差生一片绿茵
成长的过程
爬山的发现
感动
书包
“黄金搭档”
完美与残缺
《蒹葭》的叙事式再解读
头韵及夸张在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运用
《阅微草堂笔记》和《聊斋志异》中的女性比较
论李群玉的神女诗
简论明清长篇小说中的服饰艺术
论《长恨歌》中王琦瑶生活环境的诗意性
爱欲释放·女性原罪
欲望不息 生命不止
论小说《家庭制造》中的不可靠叙述
“阴沉”主题的变奏
论唐传奇《任氏传》中任氏的狐性和人性
从“小处敏感,大处茫然”中探索卞之琳的思想情感
消费时代下女性身体创伤写作分析
穿越历史的激越呐喊
论五台山寺庙壁画的审美承载
八年级下册《马说》教学设计练习02
八年级下册《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3(第二课时)
八年级下册《吆喝》教案版本2(第一课时)
八年级下册《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册《吆喝》教案版本2(第二课时)
八年级下册《云南的歌会》教案版本1(第二课时)
八年级下册《云南的歌会》教案版本1(第一课时)
八年级下册《吆喝》教案版本1
八年级下册《俗世奇人》教学设计3
八年级下册《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1
八年级下册《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册《俗世奇人》教学设计2
八年级下册《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2
八年级下册《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1
八年级下册《马说》教学设计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