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论柏格森的时间观

论柏格森的时间观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8

论柏格森的时间观

【关键词】柏格森;时间;绵延;直觉;自由

19世纪末,生命哲学悄然兴起,哲学家们开始探讨“change”与“becoming”(即变化和生成)的问题。它们所涉及的对象是活生生的生命及其创造性的过程,这就不可避免地使时间问题成为现代西方哲学所要关注的问题。为了消解前人对于时间问题的争论,为了说明时间对于生命生成与创造的重要意义,柏格森开始构筑起自己的时间学说。

一、对传统时间观的批判

柏格森认为,科学领域中可以被钟表度量的均匀分离的时间,并非真实的时间,而是空间化的时间,哲学区别于实证科学的根本表现在于研究的对象是真正的时间。据此,他首先批判了哲学史上的几种时间观。

首先,柏格森反对亚里士多德将时间看做是“运动的数”。他认为真实的时间应该是永恒持续的流动,是运动本身。亚里士多德的“测度时间”,不过是依赖于空间而存在的时间,反映的只是各自独立的点或瞬间在空间中的依次排列。其次,柏格森对奥古斯丁的时间观也进行了批判。奥古斯丁以“上帝创造”与“思想伸展”作为其时间观的核心思想。他指出时间不过是思想的伸展,因而只单纯的与心灵相关,故他主张用心灵来测度时间。尽管柏格森同奥古斯丁一样,将时间与人的心灵相联系,但在“上帝创造时间”这一问题上,他却坚决主张真实的时间是可以独立自存的。再次,他批判了牛顿时间同质、可逆的“绝对时间观”,认为真实的时间是异质的、不可逆的持续涌进的流。康德将时间视为一切内部现象和外部现象的“先天的直观形式”的观点,同样受到了柏格森的批判。他认为康德的这种时间观是将空间概念擅自引入纯意识领域而制造出的东西,是将真正绵延与其象征混淆,将自我象征与自我自身混淆。

二、绵延――真实的时间

在完成对传统时间观批判的基础上,柏格森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在他看来,以上众多时间观的一个共性错误在于混淆了时间与空间的关系,即把时间空间化。因而,在《时间与自由意志》一书中,他首先对“空间”这一概念进行了重新界定。

对于这一概念的重新分析最先开始于对数目及数目计算的界说。他指出数目可以较为准确地定义为“一与多的综合”,而数目之所以可以被数,甚至被计算,一是因为人们把所数的每一个绵延瞬间放在空间的一个点上,使抽象单位在混入空间因素后构成一个总和;二是因为人的想象将众多性的数目当作单一性整体来看待,即数目的观念完全来自于心灵对空间的直觉。在此基础上,他又提出人们对于外部世界的直观的、空间性的感受一经形成,便会自然地作用于人的意识,使得原本陆续出现、相互渗透的意识彼此分割,变为独立的、彼此外在的瞬间意识,这些点依次排列,便形成了时间。但这种时间已经丧失了流逝易变的本质后,它至多只是空间化的时间,“纯绵延一定是另外一种什么东西。”

至此,柏格森提出了区别于传统时间的“纯粹的时间”,即真实的时间,他把它称之为“绵延”。他形象地说:“在这些峻削的晶体和冻结的表面下面,有一股连续不断的流,它不能与我们任何时候见到的流相比较。这是一种状态的连续,其中每一状态都预示未来包含既往。”

首先,绵延不同于空间化的时间是纯一的媒介,而是一种意识状态的纯粹流变。“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忘记了不可分割的动作同可分割的动作所经过的空间是不能等同的;能被分开或合拢的只是空间,而非运动。对此,柏格森举过一个生动的例子“一种是流星所经过的空间,它对你显得像一条发亮的线;一种是对于运动或对于可动性的感觉,而它是绝对不可分割的。”这里,前一种因素强调处于空间的位置;后一种因素是处在空间中物体的运动,是一种绵延,感觉,因而不占有空间。这种绵延不息不能被固定,因而决定了在绵延的各个瞬间人们会经历不同的意识状态。

其次,绵延不同于空间化的时间可被固化在一个点上来用以计量物体的广度,而是不可停滞、不可测量。科学的成功突出表现在对未来的预测,但柏格森明确指出,这种预测不会发生在时间之中。他并不否认“空间化时间”存在的合理性和可能性,却强调真实的时间是意识状态的永恒流动,它是自由且富于创造力的。这里,他将真实的时间视为心理生活的真正质料,生命的真正本质,最真实而不可测的实在。

再次,绵延不同于空间化的时间使对象在其中并置排列、同时发生,而是将它们视为一种相互渗透的陆续出现。真实的时间作为是一条意识之流,使得意识本身成为一种相互融合、彼此渗透的整体。在这条永恒变化的意识之流中,意识状态的每个陆续出现的瞬间较之前者都是被赋予了新的内涵的意识瞬间。作为不断变动的整体链条上的环节必然会改变整体的性质,而意识整体的变化又会带动链条上其他环节,即其他意识瞬间的变化。由此,整体和部分都被绵延所渗透和改变,后一种状态较之于前一状态更加丰富,是前一状态所不可替代的。故真实的时间不可逆,它像水流一样一去不返,恢复原状的假设在意识状态的领域没有任何意义

三、直觉――把握真实时间的根本方式

在讨论完真实时间的含义之后,柏格森又对如何把握真实的时间进行了探讨。他认为为了便于生活而强行分开的两种意识状态,所产生的问题必须要借助主体,在摆脱固化的象征而追求天然的直觉的基础上才能得到解决,即直觉才是把握真实时间的根本方式。

所谓直觉,就是一种“绵延地思”,或者说是“在绵延中思”。这里的“直觉”不同于谢林等哲学家认为的“超理智、可达到永恒的直觉”,它只是一种发现纯粹绵延的方法。这种方法不是把绵延诉诸于一种模糊的感受或不可言说的东西,而是凭借主体自身当下对于绵延的体悟来描述绵延的本质。柏格森所认为的“直觉”应该是一种“直接的意识状态”,而对自身意识状态的直觉只能依靠自己完成。只有通过对自身意识状态的反省,才有可能把握住那个不可分割的、连续的、真实的自我,进而才有可能把握真实的时间。我们可以用概念和分析的方法,通过抽象和概括来获得社会生活中的实用经验;而当我们决心关注自我心灵的时候,只有排斥科学的量化和分析的直觉才能让把握整个世界。

四、自由――真实时间下的生活方式

对于数目式众多性和性质式众多性的辨别是辨别意识生活的两个方面的基础和前提,二者分别对应表层自我和基本自我。其中,寄生在基本自我之中的表层自我总是不断侵犯基本自我,于是,两种自我观引起了两种不同的自由观,也产生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一种是不承认人有自由或主张人的自由只是选择的自由(自由选择);一种是不受制于因果律和联想律,而是以真实的时间为前提的真正自由,即行动自由。柏格森所倡导的哲学视阈下的生活方式,正是享有这种建立在本能之上被直觉所引起的行动自由行动。他认为,以往人们的生活方式总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只是借助被空间折射过的语言来通过象征观察实体。只有当面临重大紧要关头之时,人们深层的意识状态才会成为一种动力式的事实而帮助人们向以往可能遵循的“动机”发起挑战,并完全遵照自我情感的微细变化毅然做出决定,而这样是最合乎本意的。据此,他力图倡导一种寻求并保有基本自我,恢复生命原本动力学式的情感状态以获得行动自由的生活方式。除此之外,这种全新的生活方式还极力明确行为只是个人人格特征的外在表现,属于每个人独一无二的意识状态才是决定个人行为选择之所以独特的自由方式。因而,只有让意识状态不断冲破空间思维的限制,防止把本是动力式进展的过程性动作视为空间的静力学式的摇摆的个体,则不断的变化创造必然使得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活力地持续演进下去。

柏格森的哲学,是以生命冲动为基石,时间为本质,直觉为方法的生命哲学体系。他重新界定了真实的时间――时间就是绵延,是独立的、不可重复的、相互渗透的陆续出现。它作为生命的本质,使得生命充满创造的冲动,也使得一种真正的自由得以可能,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成为可能。而真实的时间作为他整个哲学体系的逻辑起点,不仅成为柏格森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还为法国存在主义铺平了道路,而且为现象学进入法国准备了充分条件,深刻地影响了怀特海、萨特、梅洛-庞蒂、德勒兹等一大批哲学家,是20世纪法国哲学思想最主要的本土源头之一。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给妈妈的一封信
自信与成功
给人类的一封信
给校长的一封信
给妈妈的一封信
给费俊龙叔叔的一封信
给妈妈的一封信
给表哥的一封信
写给爸爸妈妈的信
竞争不相信眼泪
给人类的一封信
给老师的一封信
灰心、信心一念之差
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给台湾小朋友的一封信
从人才培养角度谈中日动漫发展差异
马克思主义真善美视域下的校园文化建设
天津地区法鼓的舞蹈特点研究及其价值分析
“男子悲秋”古代文学意象社会心理探析
微电子技术发展问题试分析
浅析道教对中晚唐传奇小说的影响
哲学的党性
《接骨师之女》中母女关系的文化内涵
论述荀子人性论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
试论民主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
《论语》中诚信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谱子戏”和“梁子戏”的区别与优劣
新形势下企业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探讨
晚清禁书政策及对文学出版的影响
《生命的药方》教学设计
《生命的药方》其它杂项
《生命的药方》课文
《草原即景》作者简介
《生命的药方》教学设计
《吐鲁番的葡萄沟》教学设计
《草原即景》教学设计
《生命的药方》教材理解
《吐鲁番的葡萄沟》教材理解
《生命的药方》教学实录
《草原即景》教学札记
《草原即景》教材理解
《海滨仲夏夜》教学设计
《海滨仲夏夜》教学设计
《海滨仲夏夜》教材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