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农村社会资本与我国农村多支柱养老模式的建构

农村社会资本与我国农村多支柱养老模式的建构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1-07

农村社会资本与我国农村多支柱养老模式的建构

摘 要:社会资本概念自提出以来成为多个学科用来解释社会、经济、政治现象的重要工具。在我国农村养老体系的建构与完善上,社会资本从文化规范、社会关系网络和社会支持体系三个层面发挥着重要的资源配置作用。慈孝文化、民间组织、新农保制度是建设农村多支柱养老模式的重要社会资本。这些社会资本有助于增强互相信任的家庭关系,夯实家庭养老的社会基础;培育农村老年人的互助互惠意识,促进互助自我养老模式生发机制;增强老年人经济独立性,提高社会养老、商业养老模式的可行性。

关键词:农村社会资本;慈孝文化;社会组织;新农保制度;农村老年人;多支柱养老模式

社会资本是20世纪70年代末期在社会网络理论研究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相对应的一个概念。自提出伊始,“社会资本”概念就以其丰富的学术内涵和强大的解释能力受到学者们的青睐,成为许多学科关注的热门论题和分析范式,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乃至历史学等等学科的专家学者纷纷用“社会资本”来解释各种社会、政治、经济现象。而这一理论工具在中国问题的研究上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是毋庸置疑的,因为中国的社会文化中所强调的社会优先、个人服从集体、人际关系在社会交往和社会资源配置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等等,很容易和社会资本理论相契合。故此,本文尝试用这一分析框架对农村多支柱养老模式建构的社会资本因素进行分析,以期得出一些新的启示。

一、农村社会资本:中国农村养老问题的一种解决范式

从以上社会资本理论的代表人物对社会资本的概念界定来看,社会资本概念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有新的内涵和外延。其在研究中国问题的适用性上,有学者提出,就中国而言,社会资本的研究势必走向西方话语与中国问题的统一,中国的研究者们在熟悉西方语境的条件下,要做的头等大事就是结合具体研究认识中国的社会资本是什么或不是什么。[5]中国社会尤其农村社会一向强调个人利益服从家庭利益和群体利益,村域中基于血缘、地缘和亲缘所形成的社会关系是乡村各种资源配置的重要机制,农民对村域共同体具有强烈的认同和归属感,这些特征使得社会资本很容易在中国农村找到理论原型和经验证据。郑传贵认为,在中国,尤其是在农村社会,因血缘、地缘和亲缘等因素构成的关系网络,是中国农村社会资本的主要表现形式。[6]结合以上的分析,本文认为,农村社会资本就是在农村社区中,农民通过长期的相互交往在历史传统、文化习俗等价值观背景下形成的信任、互惠的代际关系和社区关系,以及围绕这种社会关系形成的社会支持体系。因此,农村社会资本有了三个层次,即文化规范层次、社会关系网络层次和社会支持体系层次。

2.农村社会资本与农村养老模式的逻辑关联性。“农村养老”,即对农村老年人的供养,使其能在年老时闲居休养。“农村养老模式”的内涵包含了以下几层意思:第一,谁来养老,即供养的主体是谁;其二,在哪养老,即供养的地点和住所在哪;其三,如何养老,即供养的质量和效果如何。当前中国农村养老从这三个层面上概括来说,主要是在家庭内由子女基于孝道的伦理要求进行的较低层次的供养,即家庭养老。家庭养老是中国农村养老的主要支柱。但在传统文化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家庭结构日趋核心化的转型时期,家庭养老的质量大打折扣。“421”的家庭结构模式使得家庭内部“重幼轻老”现象严重,老年人的经济能力也比较弱,传统的农村养老方式遭遇了现代化的困境。那么,解决当前农村养老困境,构建以家庭养老为主、互助自我养老、社会化养老、商业养老以及政府养老为辅的农村多支柱养老模式就和农村社会资本有了逻辑上的关联性。质言之,社会资本是解决养老困境、构建农村多支柱养老模式的重要途径。社会资本的大量存在是构建农村多支柱养老模式的重要前提。社会资本作为一种文化规范资源,有助于减少和克服养老道德风险,同时有助于增强社区成员的认同、互助和共济意识;社会资本作为一种社会关系或关系网络,有助于网络成员动员和利用各种社会资源;社会资本作为一种支持体系,是体系内成员主动寻求与建构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社会支持的过程,这些为构建农村多支柱养老模式提供了现实选择。

二、转型期中国农村的社会资本分析

在中国农村,社会资本不仅仅包含基于血缘、地缘等关系形成的社会网络,体现支配着人们互动并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态度、价值观等文化因素,也包含了人们在这种社会结构中形成的信任互惠等行动能力,体现了人们获取资源的制度因素。农村社会资本不仅仅是农村社会的支撑制度,还是维系农村社会发展的纽带,是影响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2.民间组织的发展――社会组织资本。国外的研究经验表明,社会资本的产生和更新与大量的民间组织社会、组织发展有关,发展社会组织、民间组织有助于推动公民社会发育,进而促进社会资本存量的迅速增加,各种新兴的社会组织还能替代日见消失的传统的社会资本。在社会组织中,公民间的对话、商谈、组织和合作能找到有效的合作场域。传统农村社会是一个典型的熟人社会,大部分的社会关系是以血缘和地缘关系为核心的关系网络,相互之间密切联系的程度较高。家族、宗族、亲属关系以及邻里互助都是社会资本的表现形式。“亲帮亲,邻帮邻,自己人帮的是自己人”。由于长期的地缘交往因素,老年人对亲属、邻里有着天然的熟悉感、依赖感和归属感。因此,以熟悉感、信任感为建立基础的农村各种社会组织、民间组织(比如农村老年协会①、庙会乃至各种宗教组织)成为很多农村老年人寻找生活乐趣的主要场所。这些社会组织凑集各种社会资源组织文艺队、创办各种经济实体,把老年人的生活世界扩展至公共空间,不仅提供了老年人参与社会生活的平台,而且起着集体娱乐功能、帮困救济功能、社会舆论的控制功能和文化的传承功能等等。如在政府推力下迅速发展的老年协会,以其强大的连带性吸纳功能使其在农村的权威结构和集体行动的结构中具有较大的动员能力。胡宜、魏芬在湖北洪湖的调研发现,洪湖渔村老年协会建立并开展工作后,渔村老人的生活状态有了明显的变化。老年协会组织各种各样的文娱活动,让全村的老年人都参加;还凑集资金对本辖区内的重病户老人、生活困难的独女户老人进行各种救济;并且对本区域内的虐待老人事件进行舆论谴责或直接调解。这些都促进了老年协会和传统的孝道伦理相结合,践行孝道文化,使农村老年人在获得“供养”的前提下,更能达成“孝养”的结果。[8]笔者在2012年福建农村地区调研中发现,福建农村地区的一些民间组织活动非常活跃,很多村庄都有祠堂管理委员会或村庙管理委员会组织,而且几乎每个行政村都有老年协会。这些群众组织或者民间组织积极开展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腰鼓队、大鼓凉伞队等等),还提供多样化的养老保障内容(支付老年人补助金、重阳节慰问金、高龄老人补助金等等),尤其注重农村老年人的精神保障,成为新时期农村多元化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补充。

农村社会组织的组织资本的发展,又为农村养老体系的建设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即农村互助型自我养老模式。这种养老模式主要以农村老年人群体为主,在集体活动中寻找精神慰藉,它尤其适合于低龄、身体健康、子女不在身边共同居住的老年人。这种养老模式还可以挖掘低龄老年人的人力资本,变“被动供养”为“主动供养”,为更多的老年人服务,真正形成一种在传统社会差序格局基础上的信任和合作意识,也就是一种在血缘、亲缘和地缘关系基础上发展出的相互协作和互惠规范。互惠和互助规范的发展也进一步夯实了农村多支柱养老模式的社会资本基础。

在农村构建多支柱养老模式的过程中,社会资本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是因为我们的社会还不能够为全国所有地区的每一位老人提供养老的所有资源,这需要农村社会具有一定的“自生产”能力,社会资本无疑是最好的“生产源”;另一方面当代社会发展也越来越依赖社会资本,对社会资本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综合来看,农村社会资本在农村多支柱养老模式的建构中具有如下作用:

2.培育农村老年人的互助互惠意识,促进互助自我养老模式生发机制。人是社会的人。人要在社会交往中体现自身价值。在农村社区中,存在着一种固有的农民结合在一起的社会纽带,它是建立在某种共同情感、道德、信仰或价值观念基础上的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以结合或吸引力为特征的联系状态,正是靠着这种联系,能够形成一种互惠机制,产生出一种亲密的社会关系,将之融入资源管理中,从而达成一种非正式的制约手段。[14]社会资本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和精神资源,有助于促进社区成员的认同,互助和共济意识。在邻里和社区交往过程中,由于有了一些社会组织和民间组织(老年协会、宗族组织等),村民尤其是老人通过社会组织所蕴含的参与网络参与各种集体活动实现良性社会互动,从而对整个村庄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加强。这种社会组织具有强化社会联系的凝聚功能。由于它们来自于农民群体,又服务于农民群体,为老年人提供了沟通、交流的平台和渠道,促进了和谐邻里关系和社区关系的产生和发展。这种天然的“地缘亲和力”在老年人与老年人的社会交往中得到升华,形成一种互助互惠的社会氛围,有利于在农村形成互助自我养老型的养老模式。

3.增强老年人经济独立性,提高社会养老、商业养老模式的可行性。经济福利是公民个体最基本的利益需求。在家庭养老还是国家养老的社会福利制度安排上,我国长期实行的是“剩余性社会福利”政策。历史上的很长时间,老人养老被视为是家庭的责任,因为家庭生活是一个纯私人领域,政府不应该侵犯。只有当家庭生活受到破坏,无法实行家庭养老时,才会通过政府或者非政府的机构介入。因此在农民千百年的集体记忆中,国家一直在农民社会保障体系之外,即使有农村“五保制度”但也是村集体的力量,而且保障对象是农村里面的特殊老年群体。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尤其是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后,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民被纳入了国家福利体系中,成为了“每月有养老金可领”的公民。对于农村老年人来说,“务农”是其一辈子的职业。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体机能的衰退,老年人只能慢慢地退出劳动领域。对子女和家人的依赖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强。新农保实施以后,年满60岁的老年人均可按月领取55元的基础养老金。55元的养老金让老年人有了一定的经济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其经济独立性,减少了对子女的依赖性。“经济独立才是农村老年人晚年幸福的首要条件”。[15]社会养老保险是提高老年人经济自立能力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农村养老问题的缓解和农村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提高,早日达到联合国提出的独立、参与、照顾、自我实现与尊严的老年人生活目标。特别是老年人有了一定的固定经济来源,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符合自己情况的养老模式,或者进入养老机构养老或者社区养老或者商业养老。

结语

社会资本是一种需要积累和培育、也可以积累和培育的资本。在农村社会中,我们要大力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培育一种充分信任、公平公正、互惠合作的规范理念,从而提高农村社会资本的存量;加快和推进农村民间组织社会组织建设,构建农村老年人参与网络社会资本的新载体;切实落实国家旨在改善农村现状、提高农民福祉的社会政策,扩展农村老年人社会支持体系。在这样的社会资本结构中,老年人作为一个行动者,不仅能从社会文化、社会制度中寻找支持的力量,从参与、交往中提升自己获取资源的能力,而且能从互惠、合作中赢取养老的精神支援,从而促进农村家庭养老、互助自我养老型养老、社会养老和商业养老的多支柱养老模式的建构。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给表哥的一封信
竞争不相信眼泪
给老师的一封信
灰心、信心一念之差
给人类的一封信
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自信与成功
给校长的一封信
给妈妈的一封信
给妈妈的一封信
给费俊龙叔叔的一封信
给人类的一封信
给台湾小朋友的一封信
给妈妈的一封信
写给爸爸妈妈的信
天津地区法鼓的舞蹈特点研究及其价值分析
微电子技术发展问题试分析
马克思主义真善美视域下的校园文化建设
哲学的党性
试论民主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
晚清禁书政策及对文学出版的影响
“男子悲秋”古代文学意象社会心理探析
从人才培养角度谈中日动漫发展差异
论述荀子人性论
浅析道教对中晚唐传奇小说的影响
《论语》中诚信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谱子戏”和“梁子戏”的区别与优劣
新形势下企业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探讨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
《接骨师之女》中母女关系的文化内涵
《吐鲁番的葡萄沟》教学设计
《草原即景》作者简介
《吐鲁番的葡萄沟》教材理解
《海滨仲夏夜》教学设计
《草原即景》教学设计
《海滨仲夏夜》教材理解
《生命的药方》教学设计
《生命的药方》教材理解
《生命的药方》教学设计
《草原即景》教材理解
《生命的药方》教学实录
《生命的药方》其它杂项
《海滨仲夏夜》教学设计
《生命的药方》课文
《草原即景》教学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