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政府责任视角下 流浪儿童社会救助机制的构建与完善

政府责任视角下 流浪儿童社会救助机制的构建与完善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6-13

政府责任视角下 流浪儿童社会救助机制的构建与完善

摘 要:儿童应该是社会一切福祉的最先享受者,一切灾难的最后蒙受者。目前,我国的流浪儿童数量庞大,生存状况恶劣,基本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从现状和实践来看,我国对流浪儿童的救助工作严重滞后,救助机制尚不健全。为此,迫切需要围绕流浪儿童救助工作,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机制、法律保障机制、早期干预机制和多元化救助机制。

关键词:政府责任;流浪儿童;身心健康;救助机制;完善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与促进就业增长互动机制研究”(14BJL097)。

作者简介:安锦(1978-),男,山西大同人,内蒙古财经大学财税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武汉大学公共管理博士,研究方向:公共经济与公共政策、就业与社会保障、产业经济研究。

一、我国流浪儿童的生存现状

“流浪儿童”按照居住方式可划分为Children on the street和Street children两类,这是国际上普遍的划分方法。前者被称为不完全流浪,即白天在外,晚上回家;后者被称为完全流浪,即居住在街头,无家可归。我国流浪儿童的生存现状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2.生存状况恶劣,身心健康损害严重。流浪儿童居无定所,食无定时。他们一般在街头、公园、火车站、工地、菜市场、桥下等地方居住,主要靠乞讨为生,衣衫褴褛,有的捡垃圾、做廉价小工。他们都没有接受义务教育和计划免疫,患传染病的风险很高。流浪儿童被歧视、辱骂和驱赶是常态,有的甚至受到身体上的虐待,女童和残疾儿童尤其如此。可想而知,撒谎、欺骗、偷盗、打架骂人、不信任或仇恨成年人、怨恨社会等行为。性格孤僻、自闭、自私、自卑、戒备心强等心理问题往往伴随着他们的成长,他们的身心健康受到了极大损害。

3.基本权益难以保障。乞讨是流浪儿童的主要谋生手段,约占90%以上,但有绝大多数流浪儿童的乞讨是假的,受到不法分子的指使和利用,进行“职业化”乞讨。这些所谓的“父母”暗中操控儿童乞讨、残疾青少年沿街乞讨、“母亲”怀抱婴儿当街乞讨、故意致残儿童强迫乞讨、谎称家里灾荒或亲属绝症跪街乞讨、街头表演乞讨等。更有甚者,一些流浪儿童还被成人利用从事盗窃、抢劫等违法犯罪活动。

二、流浪儿童社会救助的困境

1.政府救助机构规模小,救助职能单一。我国目前救助机构每年最多可救助流浪儿童10万人左右,与每年百万的流浪儿童相对比,救助规模与能力远远滞后于实际需求。流浪儿童救助中心一般隶属于救助管理站,独立性较差,资源较少。救助机构的职能单一,专业人才严重不足,缺乏相应的专业教师、心理医生和医护人员。简单粗糙的救助工作方法难以满足流浪儿童特殊群体的需要,甚至出现了虐待流浪儿童的现象。

流浪儿童救助中心基本救助流程图

3.法律机制不健全。目前我国还未出台专门的流浪儿童救助保护法,2006年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对未成年人保护的相关规定不够清晰,并没有对剥夺监护权后未成年人如何安置做出明确规定。如果流浪未成年人不愿接受救助,法律法规是不允许强制救助的,这无形中增加了救助管理的难度。《社会救助暂行办法》自2014年5月1日起开始施行,但效果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检视和完善。

4.社会参与不足,民间组织管理制度落后。现代社会的和谐依靠的是市场、社会、政府共治而后达到善治的结果。解决流浪儿童的问题更应该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民间社会力量。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民间救助力量一直发展滞后。森森孤学院是四川男子姜林在重庆筹资成立的一家民间孤儿院,2010年因为“未经审批不合法”无奈解散。当地民政局和教委就注册一事互相推诿称不在各自的管辖范围。之所以出现“无章可循”的现象,根本原因在于政府担心民间组织因为管理制度的落后而产生谋利、虐待等负面影响,但这也导致政府自己做不好而又不让民间做的两难选择。

三、流浪儿童社会救助机制的构建与完善

3.构建家庭、社会、学校“三位一体”的早期干预机制。流浪儿童的失助源自家庭、社会、政府部门各个责任主体的角色失位。《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状况调查报告》显示,2008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总数约5800万人,近3成留守儿童家长外出务工年限在5年以上。从年幼起就和父母长期分离,多数留守儿童缺乏安全感,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胆小、自卑,甚至养成沉迷游戏、吸毒、赌博等恶习,最后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因此,作为孩子第一监护人的父母,要加强对子女的责任意识,尽可能抽出更多时间来关心孩子,教育孩子。社会方面,要全面落实城乡低保、孤儿保障、临时救助、医疗救助等社会保障制度,切实帮助困境儿童及其家庭解决实际生活困难。加强社区、居(村)委会对流浪儿童的帮教和源头预防。学校也应像欧美发达国家那样,构建针对儿童辍学的一系列应急措施,校方安排专人详查,摸清孩童去向,避免其逃学、辍学或者被不法分子利用。为了防止重复流浪,对这些“问题”少年儿童的救助期限应以流浪儿找到监护人为限,并将救助与教育相结合,通过开设思想品德课、法制课、心理课、文化课,对流浪少年儿童进行心理、品行矫治并保障他们的受教育权。同时,鼓励社会各界以“双休日父母”、志愿教师和捐款捐物等多种形式参与流浪儿童救助工作。

4.建构多元化的城市社会救助机制。流浪儿童社会救助是一个系统工程,牵涉到前期的预防、具体的救助行为、妥善安置、教育和矫治回归等各个方面,需要政府、救助机构、学校、社区、家庭等各方协同共进。这就需要明确各方责任和各自权利,形成一个整体的救助网络对流浪儿童进行全方位的救助,从而使他们回归主流社会时实现真正的心理、人格回归。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社会管理是一种全新的决策和治理机制,即政府、公众、专家、新闻媒体、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人民团体等社会各主体共同讨论、共同协商、共同决策社会公共事务,政府敞开民众表达的大门,民众畅所欲言,为政府献计献策。这是一种参与式民主,其核心价值在于使政府与民众关系得到持续良性发展,达到最佳和谐状态,以实现政府对社会的良好治理,最终实现善治。

目前,我国社会救助的民间组织比较欠缺,没有出现一个像样的龙头性组织,也没有发达国家和地区具备的儿童保护组织和专业的工作人员,尚不具备社工及时发现问题的机制,往往是在孩子已经到流浪的地步才开始想办法。广义的流浪儿童社会救助是指基于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平,政府、企业、非政府非营利组织以及公民个人等为流浪儿童提供包括基本物质、心理健康、受教育、回归与发展等需求在内的多种需求。社会救助是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的最后一道安全网,是维护社会底线公平的一种制度安排,也是维护社会弱势群体生存权的最基本要求。在我国,流浪儿童社会救助制度应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同时,大力支持和引导民间的救助力量,发挥民间社会组织扎根于社区的优势,实现对流浪儿童的全方位救助。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灼伤叻我得一切、
那天
我的童年
回望过去
我的理想
冻冰比赛
妈妈,我想对您说
路行者
我的一家
我与孩子共成长
柯南随感
永远的诗
春天
感谢老师
超精密车床的关键模块简述
浅谈新课改下如何构建初中数学有效课堂
探析尼日利亚地质特征及矿产分布
推动科技创新 实现和促进科技资源共享
小学生作文也要注重创新
工程机械柴油机的异常响声诊断与分析
斜坡带隐蔽油气藏勘探与实践
浅谈生物课堂中教学目标的体现
有关大气污染预防及防治工作的探讨
实施科目化管理 提升市场化能力
运用记忆循环规则 提高教学实效
埕岛油田新近系网毯式油气运聚特征及油气分布规律
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
新课标下如何让英语走进生活
氟里昂制冷系统进入不凝性气体的危害及排除
寓言两则《水滴石穿》《守株待兔》教学设计
百科知识-京剧起源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奴隶和狮子》教案
《鲁班造伞的传说》探究感悟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鲁班造伞的传说》教学设计
《守株待兔》说明的道理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鲁班造伞的传说》教案
《奴隶和狮子》参考资料
《枫桥夜泊》探究感悟
寓言两则《水滴石穿》《守株待兔》教案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奴隶和狮子》探究感悟
《奴隶和狮子》拓展知识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奴隶和狮子》教学设计
百科知识-京剧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