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涂鸦的那些事

涂鸦的那些事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4-07

涂鸦的那些事

大卫的父亲――一位曾活跃在纽约街头的涂鸦画家

2007年,我第一次来纽约。那时的我,奔着大都会博物馆里的梵・高、凡米尔、伦勃朗而来,可一次不小心上错了地铁,却离开曼哈顿一路到了皇后区。我倚在车门边,第一次亲眼见到了工厂大楼墙上的涂鸦从车窗抹过,数个街区,潜滋暗长的皆是颜色的生命。我心中一面感叹纽约的真实在于其丰富多元,一边试图捕捉那些一闪而过的、我从未见过的景象。那些夹杂在高架铁轨下、肮脏街道边的涂鸦,与梵高的《星夜》一起,成了我20岁之初时艺术教育的一部分。

时隔数年,我再次来到纽约,机缘巧合,认识了大卫。大卫年纪比我略小,和我一样,他也酷爱艺术。一日闲来无事,与他聊起20岁时我在列车上遥望皇后区涂鸦的情形,他忽然来了精神,说让我一定要见见他的父亲。

大卫的父亲艾尔伯特,是纽约一位小有名气的肖像画家。见到他时他正光着膀子,在画室里创作一巨幅油画。大卫说,他的父亲还是一位曾活跃在纽约街头的涂鸦画家。

艾尔伯特早年学的是油画,可到了20来岁的年纪,却忽然喜爱上了涂鸦,那时正是美国涂鸦艺术的光荣年代。“那时经常在列车上晃荡,涂喷一些小的签名。”他停下手上的活儿,开始在一堆旧文件袋里给我找一些旧时的照片。“后来一天午夜,我溜出家去,翻过皇后区列车车场的铁丝网,就着电筒的光线干了一宿,喷了5节车厢。那时流行的涂鸦手法叫‘throw-up(勾边)’,不讲究细致和美观,比的是谁在最短的时间里可以覆盖最多的车厢和墙面。”他翻出一张照片,有些泛黄,当年的他站在铁轨上,肌肉紧绷,一脸得意。身后是他的战利品:一节并不孤独的、被涂得面目全非的7号线列车。“那时在每天从皇后区前往曼哈顿的列车上,都可以看到我的涂鸦和签名。” 他说, “在这之后,我一夜成名。”

涂鸦艺术ABC与我的涂鸦体验

“国王”、“签名”以及“勾边”,都是圈子里的暗语。这些词语的背后,则是一套历史悠久的涂鸦文化和街头体系。上世纪60年代末,美国的涂鸦中心由费城转移到纽约。纽约数十条贯穿“五区”(曼哈顿、布鲁克林、皇后区、布朗克斯、斯塔顿岛)的地铁线,无疑成了涂鸦艺术家最刺激的竞技场所。到了70年代中期,一种生动的涂鸦文化和地下秩序慢慢建立起来。进入这个圈子的画家,无论性别、长幼、肤色、种族,只要遵守约定俗成的规矩,有一天就能“getting up (出头)”。

“King(国王)”,是街头最受尊敬的涂鸦画家。要怎样做才能成为国王呢?“当然得从 ‘tag (签名)’开始……”

最为简单的涂鸦,叫“tag (签名)”,它意味着一个涂鸦艺术家生涯的开始――就那么随手一画,费不了多少工夫,随时可以撤离,以免警察来找麻烦。

“tag”之后是 “throw-up(勾边)”,单色或双色弧线勾勒的字体,形如泡泡,与人挥动手臂的弧线很像,为的也是在最短的时间里喷涂最大的面积。能练到这步,又不被警察逮住,就可以选一个好天气或者月黑风高的夜晚,出去“bombing (扔炸弹)”。

说到“bomb (炸弹)”这个词时,艾尔伯特整个人似乎都要跳起来,仿若马上又要出门去大干一场。“‘扔炸弹’讲究气势,讲究震惊,一夜之间,10节车厢不在话下,既不给其他艺术家留下任何空间,也不给路人乘客留下余地。”

“没有一块涂鸦是永久的。”艾尔伯特说到兴头上,画也不画了,起身要拉着我与大卫去5 pointz,那是他30多年前每日混迹的地方,也是今日纽约乃至全世界为数不多的几个“合法”涂鸦区。

听说要去5 pointz,我不由想起前不久偶然从国内某报看到的一则报道,说“××市为出品涂鸦街这张‘另类名片’……对街区和涂鸦建筑进行了整体灯饰设计和改造,为了让居民满意,艺术家拿着设计方案征求全街1200多户居民的意见……”云云。我无法想象该市的涂鸦景观是怎样的“靓丽”,但如此“创新”的“涂鸦”还算是涂鸦吗?为什么文化迁徙每每总会“南橘北枳”?怎样才能有一个好的开端,让中国的涂鸦艺术找到适合自己的本土化表达?诸如此类的涂鸦之谜, 5 pointz之行能否帮助我解开?我不知道。

艾尔伯特也未必清楚,他谈的内容我大多闻所未闻:“虽然一块涂鸦总有一天会被遮盖,作为涂鸦者,千万别轻易覆盖比你绘得好的涂鸦, 许多涂鸦画家都有极高的自尊心,很难接受这样的事儿……”

这时我才想起,数周前我和大卫一时兴起去一个名叫“自由墙”的聚集区涂鸦,不知天高地厚,一上来就去“bomb(炸)”一个在社区混迹多年的老手的作品,涂的还是梵高的《星夜》,搞得十分尴尬。幸亏那位名叫Empix的家伙人还友善,念及我们是新手,还为我们指点江湖规矩。

艾尔伯特得知我们去“bomb(炸)”了,哈哈笑了起来。“你们这样的初学者,按原来我们的话说叫‘玩具(toy)’,我们会毫不留情面地打垮你们。”他说这话时,仿佛又回到了30年前。涂鸦的人把喷灌叫做“Cannon(大炮)”,那一幅又一幅的涂鸦,就如同一枚枚炸弹,扔到生活麻木的人群之中。无论能力大小,年轻人凭借着这手中的“大炮”,与权威和其他画家、乃至与整个世界对抗。

涂鸦艺术呈现的图景远比我想象的要丰饶得多

我们到达5Pointz时,正值黄昏。一个画家正搭着梯子,在一段围墙的上方喷涂一个硕大的A字。见到艾尔伯特,他三步并作两步跳下梯子过来打招呼。“现在的5pointz已不比当年。”艾尔伯特和他交谈完,看着几幅还未完成的涂鸦说,“今年年底,这几条街区都要被夷为平地,修建一个新的地产项目,到时……”一辆列车轰隆而过,仿若把我们带回了旧时光。

“你能相信吗,现在的涂鸦,能和梵高平起平坐。那个叫Banksy的家伙,竟把涂鸦带进了艺术馆。”回来的路上,艾尔伯特从这位当代最为神秘的涂鸦艺术家聊起,话题涉及涂鸦的起源、变异、艺术样式、批判性、大众化,乃至东西方比较等,他以自己的经历逐一回应我从书本获得的一知半解。

“岂止是Banksy,像Basquiat、Kenny Scharf等一批以激进涂鸦闻名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如今无不成为好莱坞明星追捧的收藏品,在索斯比拍卖出天价。”艾尔伯特其实是在见证一个饶有意味的事实:当初,正是那些成为“国王”以及更多不是“国王”的涂鸦者,成就了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纽约涂鸦艺术的风起云涌,他们出身社会边缘,大多是街头少年而非学院派艺术家。他们的出现从一开始便是个问题,因为社会出了问题。借助街道、地铁站、货运列车等公共空间涂鸦,用破坏性的声音发泄自己被压抑的不满,被他们认为是最合适的、最具有个性独白的方式。反种族歧视、反战、反性压抑、反技术,倡民权、女权等等,是他们的直接诉求,记录并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精神状态。

显然,像艾尔伯特他们那一代人,当初在列车上“‘扔炸弹’,一夜之间,10节车厢不在话下”时,从不会想到涂鸦艺术后来竟登堂入室,成为时尚艺术的标志。这不是他们热爱涂鸦艺术的根本动因――这一点非常重要。事实上,跟同时期崛起的摇滚乐、RAP十分类似,涂鸦艺术后来的发展总在不断挑战自己:进入画廊和美术馆,供人投资,被收藏、拍卖;进入的国家越多,成为嘻哈文化(Hip-Hop)的时髦成分也越来越浓――为此,有评论家不无担忧地指出,涂鸦艺术的承载媒介应该是城市,它一旦成为时尚文化的标志,乃至被消费,便意味着其原本所蕴含的 “反叛”精神被功利化阉割;唯有公共政治实践中的不缺席,才是涂鸦艺术存在的依据,而这恰恰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并予以接纳的。

从艾尔伯特身上我发现,涂鸦艺术呈现的图景远比我想象的要丰饶得多。它在一定程度上也回答了我的关注,即无论从哪方面审视――诸如涂鸦个体体验所必备的问题意识、批判精神、艺术想象力与创造性,乃至与之对应的公民教育、艺术教育,以及公共空间的建立等――中国的涂鸦艺术仍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留守儿童需要我们!
光阴
“小冒牌货”— 蝾螈
小水滴与大海
红花和绿叶
我的梦
摩尔庄园,快乐童年
我喜欢的一句名言
水仙花
女人最想要的
会说话的布娃娃
对工作负责的我
一件小事
开启网络世界
讲究卫生,保持健康,远离疾病
“以赛促改”理念下的高职数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浅析高校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现状研究
浅析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新课程背景下构建一堂物理优质课的实践与反思
新升本科院校外语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与探索
高中语文作业初探
成功与感悟
浅谈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理论和实践
以高校社团活动为载体,探索对国防生培养的启示
基于多媒体的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新时期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的认识和再思考
浅谈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人文关怀的构建
把握中学语文教材的几个基本环节
职业学校班级管理经验漫谈
《黄河的主人》教学设计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音乐之乡》教学设计
《黄河的主人》教学札记
《黄河的主人》教学设计
《音乐之乡》教学设计
《黄河的主人》片断赏析
《黄河的主人》教学札记
《黄河的主人》课文
《黄河的主人》教学实录
《黄河的主人》教学设计
《题西林壁》教材理解
《黄河的主人》说课设计
《黄河的主人》教学设计
《黄河的主人》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