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2-08-27
“粗人”的知人之明
朋友去青岛,造访了康有为故居,也翻阅了南海先生的著述。言道,康南海瞧不起刘邦,也对于汉初萧何、曹参那一班功臣完全不屑。我笑着说,这是自然;若非如此,康做事就不会如此操切,戊戌变法也不会“诏书日下”那样地荒腔走板了。
康有为才极高、气极大,因此有办法引领一时风骚,也影响得了一代青年。正因有这等本事,他的书法才能不斤斤于笔墨点画,“游龙翔舞于天”,一迳地雄阔开张。可是,康有为终究才太高、气太大,不免被才情所缚、意气所困,遂毕生焦躁急迫、眼高于顶,最终流于狂妄悖乱、目中无人,徒留个傲岸虚矫的名声罢了。
从某个时代开始,有那么一些读书人但凡才高气大,很容易就犯这样的毛病。他们总是诸般不屑,谁人都要瞧不起。或许,孟子当年瞧不起管仲,可算是中嚆矢,到了后代,有一群才高气大的读书人却把理想越标越高,说话的口气也越来越大,面对刘邦这帮“没文化”、不高谈理想、更从不以道自任的“无学”之人,一直就心存轻蔑。结果,满怀理想、一腔热血的他们,尽管成日天下国家,可真做起事来,却多半一如康有为的戊戌变法,无济苍生。
一些动辄把事情搞砸的书生,事后要不把问题归咎于“小人当道”,要不就说成是“时不我予”;总之,他们自觉委屈,觉得上天独薄于他。他们活在一个抽象的概念世界,心中只有一个空头的“圣贤之道”,没有现实感,老把空想说成是“理想”;他们活在一个妄自尊大的唯我世界,不知深浅,也看不见别人的好处,他们竟日读书,却怎么样也读不出刘邦这帮“没文化”的人的卓然可佩。
真要说治国平天下,在中国古代史上,如两汉长达四百年的国祚绵长且大半时间都还强大殷实的盛况,可说是绝无仅有。这样的国运兴旺,中关键,如果不是刘邦、萧何、曹参等一帮开国君臣,那么,还会是谁?观历史,可以端出高姿态说三道四、大言夸夸的人不少,但有能耐帮整个天下奠下如此长治久安的基础的人确实不多。
即使不说治国平天下,读书人竟日孜孜求学问道,常自诩智慧高深,可一旦面对刘、萧、曹这群“粗人”,其实也很难说到底谁的智慧真比谁高了。《论语》里头,樊迟问知(智慧),孔子曰,“知人”。说起这“知人”之明,当年刘邦病危,吕后问以萧何之后的相国人选,刘邦首先点了曹参,接着又列出一份名单,汉初群相,几乎就照着这样的安排一一就位;就是这群人,不仅日后化解了诸吕乱政这样的政治危机,更养足了汉朝四百年的深厚底气。
有趣的是,当年刘邦打天下时,萧何与曹参,一相一将,一文一武,不知因何缘故,两人有了芥蒂,一向谁也不服谁。等刘邦死后两年,萧何病重,惠帝亲临探视,问以“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者?”萧相国老成持重,不掀底牌,只说了一句,“知臣莫若主”。惠帝被如此反问,心知萧、曹素来不合,可在这节骨眼,也只能照着刘邦的遗言不无忐忑地问道,“曹参何如?”岂料,萧何闻听此言,立即拖着沉重病体,勉强起身,顿首拜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
不久,萧何病逝,时任齐相的曹参,闻知萧相国死讯,只淡淡地吩咐手下,开始打包行李,“吾将入相”。底下的执事多半狐疑,但也只能照办。隔一阵子,朝廷使臣来齐,果然征召曹参入朝拜相。就这样,刘邦最后的安排、萧何临终的遗愿、曹参远在齐地的知人之明(知刘邦,也知萧何),竟像是事先商量过,忽地都兜在了一起。他们仨,一个向来被鄙夷为无赖,另两个则彼此有着嫌隙,可一到关键,三人所展现的知人的生命高度,又岂是那些咄咄空言之徒所能望其项背的呢!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保护环境,爱护家园
- 四个好朋友
- 鹦鹉给我的启示
- 一个无奈的周末
- 坚持就是胜利
- 生活需要善良
- 武将发明了毛笔
- 中国象棋
- 新书新气象
- 重复
- 我的小房储钱罐
- 自信
- 因为放弃,所以美丽
- 地球————人类的家园
- 让春色铺满天涯
- 空间、权力与寻找政治
- 试论我国网络反腐的重要性
- 农村社会分化与边缘农民上访
- 先前不一致陈述在弹劾刑事证人过程中的运用
- 君子志向与妾妇心态间的张力与冲突
- 中国古代图像史料运用的实践与理论建构
- 农民分化与农村阶层研究(专题讨论)
- 中坚农民的崛起
- 发达地区农村的社会分化与妇女地位
- 城乡二元结构中的农村中间阶层
- 近代国学的发展及成就
- 论“半工半耕”的社会学意涵
- 农民分化与先富阶层的社会确认
- 农民分化程度与农村阶层关系状况
- 浅析网络政治谣言的传播与控制策略
- 《少年闰土》教材理解
-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
- 《少年闰土》片断赏析
- 《少年闰土》教材理解
- 《少年闰土》教材理解
- 《少年闰土》片断赏析
-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
-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
- 《少年闰土》教材理解
- 《少年闰土》片断赏析
- 《美丽的眼睛》教学设计
- 《狼群》教学设计
-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
- 《少年闰土》教材理解
- 《少年闰土》片断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