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5
天开成都:从天意到民意
由北京大学和赶集网联合发布的《2014应届生就业研究报告》显示,去年的大学生就业目的地排名,成都超过上海、深圳,位于广州和北京之后,排名全国第三位。
想起10年前,我离开北京的大学到成都工作,怀揣一张“支援西部建设”的奖状,同学们笑言:到天府之国享福,又何须奖励?没错,在地理上,成都属于西部,但是在历史上,成都从来就不是那种需要帮扶的“西部”。相反,这座城市一直是中国文化的后花园。
在杜甫的时代,成都作为唐朝的后花园,吸纳大量精英,为整个国家的文化积蓄力量。那时的诗人,来没来过成都,不但是一种人生经历的区别,甚至是诗艺境界的区别。在抗日战争时期,成都身处全国的“大后方”,贡献的不止是粮草和子弟兵,还有堪比西南联大的华西坝大学群,“坝上”成为让很多人向往的地方。
入蜀是一种传统。李冰入蜀治水,于是有了都江堰,并初步奠定了成都的格局。文翁来了,他先学李冰治水,进而办学,为这个城市塑造灵魂。杜甫来了,简陋的草堂成为中国诗歌的圣地。陈寅恪来了,成都的文风又为之一变。成都是一个“熔炉”,来了便会留下痕迹,便会从此不同。但这个“熔炉”,却并非火热得发烫,而是充满温暖的力量。这种力量,让人想起老子笔下的“上善若水”,悄无声息但又经久不衰。这不是比喻,因为成都的故事,就是从水开始的。都江堰滋润整个成都平原,而成都又滋润着这个国家。“润物细无声”,这是杜甫写成都的诗句,也许只有在国家遭遇危机的时刻,成都温暖的力量才会在一瞬间显现出来。
成都人,一直是一个让人羡慕的标签。2008年汶川地震,成都成为抗震救灾的前线,成都人的淡定、勇敢和坚韧再次让网友点赞。但是,什么是成都人?地震后,作为一个外来者,我感觉我正式成为了成都人。很少有人知道,杜甫是河南巩义人,更多的人知道他住的地方是草堂,或许会以为他是“成都人”。成都人,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动态的历史概念。从李冰甚至更早的时代开始,一直到当下,无数的人来到这里,吸纳、温暖、再造,很多人再也不想离开,于是就成为成都人。这块山水宝地,养育了本地居民和一代又一代外来者,而这些人,又反哺这块土地。
成都故事,最早的说法是这样的:“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这种命名故事记录了人的力量。但是,从西汉时起,成都就取代了中原,拥有了“天府之国”的名号。难怪浪漫的李白这样赞叹:“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草树云山如锦绣,秦川得及此间无。”李白太浪漫,在他眼里,成都的锦绣仿佛天意,但这其实是代代相传的常识。
我们在这里所讲的“入蜀”的故事,就不是一个简单的关于“来”的故事,它还是关于包容与吸纳的故事,也是关于融合与成长的故事。自助者天助,上天的眷顾不是没有道理的,所谓天意,不过是民意的一个别称。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四个好朋友
- 让春色铺满天涯
- 武将发明了毛笔
- 新书新气象
- 因为放弃,所以美丽
- 鹦鹉给我的启示
- 我的小房储钱罐
- 地球————人类的家园
- 一个无奈的周末
- 生活需要善良
- 坚持就是胜利
- 重复
- 保护环境,爱护家园
- 中国象棋
- 自信
- 试论我国网络反腐的重要性
- 空间、权力与寻找政治
- 论“半工半耕”的社会学意涵
- 发达地区农村的社会分化与妇女地位
- 城乡二元结构中的农村中间阶层
- 农民分化与先富阶层的社会确认
- 农村社会分化与边缘农民上访
- 先前不一致陈述在弹劾刑事证人过程中的运用
- 农民分化与农村阶层研究(专题讨论)
- 中坚农民的崛起
- 中国古代图像史料运用的实践与理论建构
- 君子志向与妾妇心态间的张力与冲突
- 近代国学的发展及成就
- 农民分化程度与农村阶层关系状况
- 浅析网络政治谣言的传播与控制策略
- 《少年闰土》教材理解
- 《狼群》教学设计
- 《少年闰土》片断赏析
-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
- 《少年闰土》教材理解
- 《少年闰土》片断赏析
-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
- 《少年闰土》教材理解
- 《少年闰土》教材理解
- 《少年闰土》片断赏析
- 《美丽的眼睛》教学设计
- 《少年闰土》片断赏析
-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
-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
- 《少年闰土》教材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