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从职业化到反职业化

从职业化到反职业化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2-23

从职业化到反职业化

【摘要】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当代艺术的语境下几近消亡,编导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必须更新。从以拼技能拼设备的职业岗位能力必须过渡到拼人文功底、拼艺术修为、拼更高技术的新阶段。职业化的岗位能力建设与反职业化的综合培养同等重要。

【关键词】职业化;反职业化;当代艺术

一、直面现实:市场竞争的加剧

从2000年至今,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中国高等教育的版图中获得到了巨大的生命力。由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派生出来的影视传媒学科、艺术学学科成了各大院校竞争上位(硕士点、博士点)的主要突破口。轰轰烈烈的文化产业浪潮催生了影视传媒产业的火爆,也刺激了影视教育的巨大发展。但是今天,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已近演化为考生入学的捷径,专业设置缺乏对于学生明确的知识考核和技能要求,专业建设乏陈可辛,学科属性异常模糊,知识涵盖无所不包。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却极少留在行业中――改行,成为大量学生的首选。很多三本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能有三分之一的继续从事本行业就已经显得很不错了。时至今日,用人单位、用工方式和传统电视行业相比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目标指向为广播电视行业的编导专业毕业生很难从事广播电视行业,而广播电视行业一直以来缺人的呼唤却不绝于耳,这成为了中国高等教育和行业实际发展对位之间一个巨大的鸿沟。

客观的说,近十年来的广播电视行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无论是在节目制作水平、节目制作观念还是在数字化水平,管理水平和用人要求上,广播电视行业都进入了一个高配置、高标准、高要求、高水平的新时代。广播电视所独有的意识形态属性和独特的政治话语权力决定了广播电视行业的用人充满了竞争。也正是如此,学历限制、专业限制成为了各大电视台卡人的标准,现在几乎所有的省级电视台、省级报社、省级新闻单位都明文要求需进211工程大学以上的本科生和研究生。

相比省级电视台,城市电视台和县级电视台还有一些容纳就业的空间,但是每年的毕业生成千上万,而电视台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和实习岗位却是凤毛麟角,两相对比,在中国“熟人社会”的谱系下,最终顺利在电视台行业就业的大都是拼爹的胜利。

更大的就业机会在市场一一广大的节目制作公司、影视广告公司、影视文化传播公司,这些公司在“制播分离”的浪潮下,或多或少的和电视台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凸显着影视产业作为内容产业的根本。这些公司大多处于小散滥阶段,专业化水平不高、制作水平不高、专业人才奇缺,人才需求强烈。对编导专业的同学来说,进入这样的公司才是获取就业最主要的路径。但是,也恰恰是因为人员需求岗位旺盛,导致人员流动非常频繁,普通学生进入单位后往往呆不长久,半年离职率非常之高。

好的单位因为学历限制和专业限制进不去,小公司又因为自身原因呆不长久,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就业之路到底应该怎么样?市场竞争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麦克思的统计数据告诉我们的是这样一个事实,雇主对一个普通学生招聘的第一理由是“基本能力和知识结构合理”,基本能力是不分职业的通用能力,知识结构是更是一种综合的东西。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雇主,他们更看重的还是综合素质。那么,这个综合素质到底是哪些素质呢?麦克思认为“积极主动、责任心、团队精神、执行力、沟通能力、专业学习能力”这6项能力成为了企业最为看重学生综合素质,而这些素质,和所学的专业无关,更和编导无关。

二、与时俱进:强调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

无论是985、211本科院校、地方型一般本科院校、三本院校还是高职高专学校,对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来说,只有学校的差异,没有专业的差异,换句话说,尽管各个学校的培养目标有所偏差(比如本科院校要偏理论,高职高专偏应用),但是基于职业岗位的核心能力应该是一样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归根到底是培训学生基于广播电视认识基础之上的策划能力、创作能力和制作能力。这些核心能力的培养最终要形成一个有关“微电影”式的艺术创作,并且通过这样的艺术创作传达出学生对于艺术的感觉。

对当下的教育而言,一直存在一个误区:认为研究型本科大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功底而淡化了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有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的全部博士点,“但是在本科教育阶段一直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核心创作能力,而且这种培养更是高强度、全方位的培养一一不光是基于广播电视的节目创作,更是基于类型电影的节目创作。

事实上,很多地方型本科大学也认识到了这样的问题,职业教育不光是在理论上,更是在实践上贯穿了人才培养全过程。积极打造应用型、科技型大学不光是教育部的试点,更是很多本科大学应对职业教育新挑战的主动作为。职业教育的本科化是大量地方型院校服务社会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正是如此,不管是什么类型的大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核心技能是不变的,岗位需求能力是不变的,节目制作的水平是不变的,拿作品说话、靠技能吃饭成了越来越多的具体考核指标,大到一个省级电视台小到一个民营的节目制作公司,节目策划能力和节目制作能力成为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最主要的核心技能。

那么我们的教育应该思考的是,针对具体的核心的岗位能力,我们应该怎样构建我们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案和教育课程呢?笔者认为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教育理念写的最漂亮、最精彩的话语应该是彭立教授提出的观念“以‘大教育・大传媒’为立学宗旨,遵循‘为人生而传播’传媒理念,注重学生‘传播意识・艺术感觉・人文情怀’融合培养,讲究‘技/道’相携并进,执着‘学,业’协同拓展,促教师‘理论/应用’同步,重学生‘知识/技能’兼备,以提升学生‘多媒介艺术传播能力’为教学之要,按‘传播的艺术・艺术地传播’学科定位,沿‘知-行-智-用’学阶路径,采‘多媒介・整合型・对应式・节目化’教学方式,以实现为社会和传媒业培养所需‘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创新型’专门人才的教育教学目标,致力于成为中国西部一所“高质量、创新型、具特色、有影响”的传媒艺术型学院。这样漂亮的语言,工整的对仗,全媒介、对应型的培养无疑是具有极好的理想价值。这样的教学目标事实上也是一种教学理念的上的“当代艺术”,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它富含了中文、新闻、传播、艺术。 但是,如何把这样精彩的教育理念、庞大的学科体系落实化为全媒体时代具体的岗位能力和课程设置仍然是一个还需付出努力的课题,仍然是处在一个不断探索和优化的过程之中。如何脚踏实地的培养学生的策划能力、节目制作能力、节目创作创新能力仍然是一个需要探索的过程。在我看来,不管是什么类型的学校,只要它的培养方案是围绕这三大能力设计课程就是因地制宜的教育,就是面向职业岗位需求的教育,就是成功的教育。而在这三大能力之外的电影史、艺术史、艺术批评、当代艺术都只是作为这个能力岗位所附加的选修课程。从近十年来的教学来看,各个大学总体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强调适应电视节目形态变化的教学,在一年级开设相关的基础课程,比如摄影摄像,影视作品分析、编导基础等,在二、三年级像电视台部门轮岗一样开设新闻节目理论与实践、纪实节目理论与实践、文艺节目理论与实践,导播理论与实践,包装节目与实践,这些课程贴近电视实践和行业岗位能力需求,贴近电视岗位上的技能学习,充分的把电视行业的实践需求和学习过程阶段要求充分的组合调动,在三、四年级阶段,充分开设围绕广播电视电影传媒艺术的大量选修课,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这种教学模式无论是在综合性大学还是在地方性院校几乎达成共识,取得了良好的人才培养效果。

三、分类培养:职业化与反职业化

但是,时至今日,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在新媒体时代和全民编导的时代暴露出了极大的问题,技术的进步和人人都是艺术家的观念让编导专业和岗位能力显得被肢解。“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甚至显得不再成为一个专业”。传统教学模式具象于电影与电视为传播媒介,固定于电视节目板块进行教学,缺乏对学生的分层培养和个性指导,如果说电影需要分类型,电视需要分节目形态,市场需要细分,那么当前的编导专业教学也应该把学生细分一一创作型学生培养,市场营销型学生培养,考研学术型人才培养等。只有这样的细分,才能够在当代艺术的语境中获取新的生命力,实现编导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延续从拼设备到拼技能只能是编导专业在初创时期的第一步骤,而现在的行业发展则必须要求到拼人文功底、拼艺术修为、拼更高技术的新阶段。换句话说,以前我们是用一个固定的教学模式培养所有的学生,企图把学生培养成一个个掌握了熟练技术的标准件,现在则不一样,对于学生来说,可以有多种选择的机会,熟练技术的岗位能力只是人才培养方式的一种,还可以有精于文案策划、微电影创作、广告创意的编导;精于后电影开发,市场谈判与营销的编导;精于后期制作、动画制作的编导;精于图片摄影、新媒体传播的编导;精于活动策划、公关文秘的编导。这样分类的培养模式是编导专业在当代艺术语境下不断被肢解时应对时代最主要的生存方式,也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够找准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点,力争培养好每一个学生。

反职业化的第二个方面,要培养并加强学生对于当代艺术各种知识的学习。只有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才可能实现“金字塔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能力的培养大同小异,理念差距也大致相同,课程设置大体相当。但是决定培养好学生三大能力的最主要因素却不是取决于技术、器材,尤其是在全媒体微电影个性化时代更不是如此,相反决定学生未来能够走多远的核心能力取决于学生广阔的知识面、海绵吸水般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各种丰富选修课“课程组”的开设。比如当代艺术的各种现象、新媒体的操作规则、艺术策展人的商业谈判、电影产业的营销技巧。这些课程在很大程度上都不是课堂教育能够教给的,而是企业一线人员、行业cEO、业内专家的亲身实践与案例教学,只有这些鲜活的案例才能够让学生明白应该怎么样策划节目?能够策划什么样的节目?为什么要这样拍摄、这样设计镜头、这样剪辑处理?在这个意义上而言,重要的不是编导,更是编导以外丰富的社会体验和商业谈判,复杂的人生经历和广阔的人文精神。在这个意义上说,与其我们说编导专业的学生素质不高,不如说我们编导专业的老师素质不高,与其说编导专业的学生教不好,不如说我们编导专业老师就缺乏应有的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对编导专业的学生来说,捷径的时代已经过去,未来一定是文化成绩、兴趣爱好、专业素养、经济条件最好的学生首选的专业,对编导专业的老师来说,其专业要求应该比传统学科(中文、哲学、历史)要求更高,这像极了国外的艺术教育。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有其一般专业的普通规律,更有其专业消亡之后的担忧。市场永远细分,机会永远存在,专业化水平,职业化能力永远都很重要。但同时,培养一个学生认识世界、辨析真理、有健康审美情趣和人生理想如同雅斯贝尔斯所言的“全人”更是高等教育最终的使命。对四川的普通高校而言,在影视教育的专业化的程度上永远都无法超过北京电影学院这样“亚洲第一”专业性学院,也未必需要去超过这样的“亚洲第一电影学府”,但是,在“全人”的培养上能够扎扎实实的走好每一步,能够扎扎实实的上好每一门课,能够因地制宜的分类培养好每一个学生,这就是对每一个学生最大最好最成功的教育。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My day(我的一天)
The Struggling(挣扎)
a apple tree
Can money buy happiness!(金钱能买来幸福!)
My family
Teacher's Day memorable
The four seasons in a year
My Englishtecher
My school life
My English techer
My family(我的家庭)
My best friend
My sister
Me
Don't go away
以信息化助推干部教育培训科学发展
坚持开展说课活动,提高教学质量
儒家思想对学校辅导员工作的启示
论中学化学教学中绿色化学理念的渗透
新形势下如何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普通高校跆拳道俱乐部教学模式浅析
基于微信的有声微英语平台之创建
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大数据背景下主旋律电视剧的传播
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对于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物流管理专业本科学生信息能力提升研究
玉水村语言使用现状及成因
浅谈加强高校学生的安全问题及解决措施
浅析我国农村中学思想品德课课外活动
浅析艺术教学活动对幼儿创造力的培养
《国旗和太阳一同升起》教学笔记
撩起日月潭涟漪
《我的五样》教学实录
《我的五样》教案之九
《我的五样》三种教学设计
日月潭文化
《日月潭》第二段的语言文字训练
《国旗和太阳一同升起》教学设计之一
《国旗和太阳一同升起》教学设计之三
《国旗和太阳一同升起》教学设计之二
《秋天》教学设计
《国旗和太阳一同升起》教学实录
日月潭风景
日月潭拉鲁岛:邵族美丽传说
宝岛明珠——日月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