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5
从《论语》探析儒家积极进取思想
【摘 要】《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的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博大精深的,在现阶段儒学复兴儒家思想备受推崇的时期,对儒家思想进行研究尤为重要。对孔子巨著《论语》中儒家积极进取的思想研究,有非常现实的意义,能够借鉴儒学精髓实现现代人的科学发展观理念。
【关键词】儒家思想;《论语》;孔子
一、《论语》提倡积极进取
孔子学习的智慧里最经典的对话,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论语・学而》)孔子每到一个国家是怎样了解那个国家的政事的呢?孔子的学生子贡说:“先生是凭着与人交往时的温和、善良、庄重、谦谨、礼让而得到的。先生的这种求法大概不同于别人的求法吧。的确,这是孔子的高明之处,他深深地懂得为人处事与交往学习的内涵。
我们从孔子学音乐的故事可以看出其精神的卓越。孔子找到师襄学习音乐。他演奏一首曲子,演奏得很好了,老师都主动给他说你弹得不错了,你可以换一首曲子了,孔子说不行,我只会弹这首曲子的旋律,还没有掌握到他的技巧。过了一段时间,老师说你换一首曲子吧,我教你别的。孔子说不行,我只知道它的技巧还不知道它的心意,他作这首曲子有什么用意呢?老师只好让他继续练习了,到后来,孔子主动说了,我现在知道他的心意了,但是还不够,我还不知道这首曲子所描写的人长什么样子?老师有点惊讶了,最后孔子说,我终于知道这个人长什么样子了,这个人长得瘦瘦的,高高的,黑黑的,眼睛望得很远,好像在牧羊一样,除了是周文王,还会是谁呢?老师说这首曲子叫《文王操》,《文王操》就是用曲子来歌颂周文王。从这样的学习细节中可以了解到孔子的卓越的精神境界。
二、《论语》关于积极进取获得成功的要件
一是安贫乐道。一个人要是做到贫穷却不谄媚、富裕却不骄傲,该可以了吧?可孔子却说,这还远远不够。孔子认为最好能做到贫穷而乐观,富裕而好礼,这样才是高境界。身处贫困之境,而忘记这种困难处境,保持对自己的理想的热烈追求,这是孔子所提倡的,他自己也正是这么实践的。自己的主张得不到国君的采纳,他不气馁、不怕苦,仍坚持去四处奔波宣传。这是因为孔子对他的理想有着执著的追求,他乐他的“道”。
二是切磋琢磨。自古成功者,必然都经历一番磨炼。正如子贡所言:“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再好的玉石,也要经过雕琢才能成为美玉;禀赋再好的人,也需经过后天的磨炼才能成材。当子贡悟出这一点时,孔子显得十分兴奋,并认为子贡是可造之材。可是孔子有时也会失望,那就是当他面对“朽木”宰予的时候。不过,是朽木还是栋梁,关键还在于自己。如果能历经磨炼,并从中获得有益的经验教训,这样才能向自己的目标、理想迈进。
三是发愤努力。一个人要获得成功,必须发愤努力,而且还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宰予这样的人就不行,不知刻苦学习,白天睡懒觉,浪费了大好时光。冉求这样的人也不行,喜欢找借口,逃避学习之苦。孔子是很不喜欢这两种人的,并给予了毫无情面的直接的批评:“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这些人在孔子看来,犹如朽木,好似粪土。而孔子最引以为豪的是自己能做到“发愤忘食”,同时,他还强调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否则就会功亏一篑。是成是败,全在于自己能否做到一步一个脚印,能否做到脚踏实地。一筐土一筐土 地累积不止,最终定会堆出一座大山的。
四是齐贤自省。古往今来,成贤成圣者,必然能做到这两点:向贤者学习和深刻反省。孔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是从思想深处提出的高标准高要求。贤者就是一种榜样,一个目标。他高高地矗立在那儿,你必须去追求,去接近。只有这样,你才能最终也成为一个“贤者”。不贤者就是一面镜子,是用来给你经常照的,是让你从其身上发现缺点与不足的,是让你不断警醒的。对照着两条标准,不断学习,时时反省,定能逐步提高,最终获得成功。
三、儒家积极进取思想特征
(一)儒家学说具有阳刚之气
儒家代表作《周易大传》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儒家所主张的人生态度,也是其学说的一个根本特征。实际上,儒家的大同理想,内圣外王之学,正己正人、成己成物的主张,以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心态,无不反映出刚健有为、奋进不止的精神。这种阳刚进取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和下层群众。宋儒欧阳修做学问,抓紧时间,枕上、厕上、马上皆充分利用,代表的是士大夫心理。儒家心中充满“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为人生理想的实现而奋斗不息,
(二)儒家人生态度入世进取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言,更是儒家积极进取精神的结晶。儒家阳刚进取、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的集中表现,是心在庙堂之上,即一心想参政。孔子周游列国,是为了参政。孟子曾自称:“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宋代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虽然有点群众观念,但仍是以在朝廷做官为依托的。总之,终封建社会之世,儒者们无不以天子垂询,身居高位为荣。
(三)儒家对现实人生的意义持充分肯定的态度
在孔子看来,生命的终极目的就是生命本质和意义的完美实现,而生命的意义又在于伟大人格的形成,孔子认为自己的一生就是对这个目的的追求过程。生命的不断进步与完善“从心所欲,不逾矩”就是生命自由而合乎规律的状态,它是生命的最终完美状态,是超越性人格的形成。我们从孔子身上,从《论语》里学习与领悟到许多对自己学习、对自己生活、对自己的生命、对我们自身修养有益的,正源于孔子人格的伟大,精神的卓越。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老师,您真好
- 当班长的滋味
- 难忘的老师
- 我的妈妈
- 我的好朋友
- 永远的大树
- 记忆中的老王
- 我的父亲
- 会“变脸”的爸爸
- 我的弟弟——张小凯
- 记一位三轮车夫
- 我们这群女孩
- 我的好朋友
- 八只手
- 我的好朋友
- 浅析真人秀节目的文化影响力
- 漫谈肖像漫画
- 以爱国主义为主线的中国传统音乐教学模式研究
- 浅析高档茶叶包装的色彩心理
- 高校音乐专业开展艺术实践活动探析
- 论审美期待视野下的微电影艺术
- 关于建筑摄影的视觉语言之我见
- 论数学在折纸中的表现
- 基于音乐要素的演奏技巧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真在本我 趣在天然
-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 新时期民族民间舞传承与发展的若干思考
- 相约博物馆
- 试论农村初中音乐教学的“新”发展
- 业余联赛每年超500场
- 如何推断文言虚词用法
- 《春》的教学设计三则
- 是谁害死了晴雯
- 窦桂梅:《村居》课堂实录
- 钱谷融:谈周朴园
- 西汉前期至中期的诗赋与散文
- 论司马迁《史记》的崇高美
- 屈原的一生
- 我们应该了解的秦汉文学
- 如何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
- 一年级活动课教学案例《给小动物一个家》
- 古诗鉴赏中形象鉴赏法初探
- 《雨巷》教学设计
- 《死水》个性创新教案
- 烛之武的说辞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