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生命的呐喊

生命的呐喊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5-08-18

生命的呐喊

【摘 要】作为先锋小说家的代表,余华通过独特的视角,塑造了福贵这一文学形象,他历经磨难,他命运悲惨,他是悲剧人物中的典型,他更是当时中国社会现状的受害者。《活着》讲述的是一个关于死亡的故事,而这个故事却在告诉我们如何去不死,也就是活着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生命;活着

余华的创作是从1983年开始的,早期创作受到卡夫卡的影响,这一时期的作品有《世事如烟》等。从《十八岁远行出门》、《许三观卖血记》、《活着》开始,余华的创作进入另一个阶段,“很多作家和评论家认为它代表了新的文学形式,也就是后来说的先锋小说”。他通过循环往复的情节叙述,运用冷漠甚至冷酷的语言,营造一个恐怖的世界,揭露出当时血淋淋的社会现实。

作为先锋派作家的余华有一种态度,这就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与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活着》是在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展开叙述的:从国民党统治后期到解放战争、土改运动,再到大炼钢运动运动,自然灾害时期……但小说有意淡化了社会政治背景,而更主要的是把它们当作孕育一个个苦难的生存环境,一个个考验人的“炼炉”。主人公福贵的一生就挣扎在这样一个个“炼炉”中,他经历了从大富大贵到赤贫如洗的物质生活的巨大变迁,更是一次次目睹妻儿老小先他而去。

一、浓烈的悲剧意识

悲剧是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是社会冲突的必然结果。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我们当然不能拒绝悲剧,因此,悲剧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活着》的主人公福贵是作者呕心沥血塑造的人物形象。少年时的福贵,生在福中不知福,好赌成性,对家里的娇妻“家珍”拳脚相加。最终福贵将家里的祖业输光了,气死了父亲,沦为了靠租地为生的佃农。地位的一落千丈并没有使福贵意志消沉,然而母亲的身体却每况日下,一天福贵进城为母亲抓药,不幸的事发生了,福贵遇上了国民党抓壮丁,被编进了队伍,在这里他遇到了“春生”。几经转辗,福贵遇到了解放军得以回家,而春生留在了解放军的队伍里。回家后的福贵难受极了,母亲死了,女儿凤霞因为发高烧没得到及时的治疗成了聋哑人。福贵的归来是家里的日子一天天好转,但随着儿子有庆的一天天长大,烦心事又来了。家珍和富贵将凤霞送给有钱人家当丫鬟,而有庆得以上学。一日凤霞偷偷跑回家来,福贵舍不得让她走。后来家里养了一头羊,有庆很积极,因此饲养羊的重任就在有庆身上了。家里的日子越来越好过了,可有庆死了,死因是被抽干了血。后来在村长的介绍下,凤霞和县城里的偏头工人二喜成了亲,日子很美满,而不幸又来了,凤霞因难产死了,留下了一男孩取名为苦根。孩子的名字寓意着命运的坎坷,家珍的病使她不治而亡。一天福贵为苦根煮了豆子便出去干活,苦根因为太久没有吃到好吃的,吃了太多的豆子被撑死了。可怜的福贵眼看着一个一个的亲人死去,却很平静他为亲手掩埋了亲人的尸首而感的满足。福贵买了一条很老很老的牛,就像他一样风烛残年,每天牵着老牛下田,福贵总是一遍一遍呼唤着亲人的名字。

小说仅有十二万字,但读者仿佛读的是一本厚重的历史,是由一个又一个悲剧人物构成的一部悲剧史。每个人物,每个故事都充满着血和泪,主人公福贵的悲剧形象深入人心。在《活着》里,福贵活着似乎就是为了看到身边一个一个亲人朋友的离去,死亡是他永远无法摆脱的。作者力求探索生命的意义,在主人公经历一次又一次的死亡之后,塑造了一个乐观向上的福贵。他没有因为死亡而崩溃,他坦然承受命运带给他的苦难。我们似乎看到一个战胜苦难后平静、祥和的生命状态。福贵的败家导致家庭的噩运,亲人的死亡使福贵饱受磨难和惩罚,但在“经过太多的苦难和见过过多死亡的他却变得坦然、平静”。

二、内心情感的抒发

余华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和体验的东西,通过对某些现象的描述,人物的塑造传达给人们,并用来解释某个问题。《活着》的故事情节给读者强大的震撼力。这就是它的成功之处。这种强大的力量更来源于作家本身。因为小说创作的实质是作家内心情感的抒发。姚雪垠认为“任何一个小说作者,他对自己所写的英雄人物和故事情节不感动,不充满激情,他的笔墨不可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心弦,唤起强烈的共鸣。”因此余华对《活着》情感的深度也决定了对读者的影响力和渗透力。作者本身在《活着》中着力探索的问题就是生命的意义,或者说活着的意义。余华在多部作品中表现出平民意识,他更关注的是受苦受难的老百姓。因此通过叙述主人公福贵的一生,告诉我们活着最大的幸福就是活着。他认为活着就是“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活着》向人们展示了人在极度苦难状态下的生命承受能力。本文拟通过探析小说主人公富贵在极度苦难的生存状态下所体现出的生命承受能力,来分析支撑其坚强生存理念背后的精神源泉:对命运的顺从与认同,亲人间体现出的脉脉温情,以及富贵深厚的家庭情结。富贵所持的那种面对苦难而活着的”在世”态度,不仅是一个农民的生存体验,也是具有人类普遍性的面对苦难的生存理念和生存策略。苦难与生命,历来是作家诗人们孜孜不倦探求的永恒主题。无论是普罗米修斯崇高的牺牲,还是俄底修斯历程的艰难,无论是屈原九死不悔的求索,还是杜甫老病孤舟的吟唱,无不体现出人在艰难困苦中对生命本身意义的自觉追求。因此,可以说余华在《活着》创作中也探寻出了活着的意义。作家通过有力的语言将这些真情实感淋漓尽致地摆在了读者面前。

《活着》的故事情节表现出的深刻的悲剧意识,以及深厚的真情实感,具有振聋发聩的艺术力量,从此,平凡人的悲剧更使我们注意到,透过这一曲生命的悲歌引起社会注视的目光,这也是余华小说传递出的正能量。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竞争不相信眼泪
给表哥的一封信
灰心、信心一念之差
给台湾小朋友的一封信
给妈妈的一封信
给费俊龙叔叔的一封信
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给校长的一封信
自信与成功
给人类的一封信
给老师的一封信
给妈妈的一封信
给人类的一封信
写给爸爸妈妈的信
给妈妈的一封信
论述荀子人性论
哲学的党性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
“谱子戏”和“梁子戏”的区别与优劣
马克思主义真善美视域下的校园文化建设
晚清禁书政策及对文学出版的影响
《论语》中诚信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微电子技术发展问题试分析
天津地区法鼓的舞蹈特点研究及其价值分析
试论民主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
浅析道教对中晚唐传奇小说的影响
《接骨师之女》中母女关系的文化内涵
从人才培养角度谈中日动漫发展差异
“男子悲秋”古代文学意象社会心理探析
新形势下企业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探讨
《草原即景》教学设计
《草原即景》作者简介
《海滨仲夏夜》教学设计
《生命的药方》教材理解
《海滨仲夏夜》教学设计
《生命的药方》教学设计
《生命的药方》教学设计
《生命的药方》课文
《生命的药方》其它杂项
《草原即景》教材理解
《草原即景》教学札记
《吐鲁番的葡萄沟》教材理解
《吐鲁番的葡萄沟》教学设计
《海滨仲夏夜》教材理解
《生命的药方》教学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