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清代至民国楚雄州彝族服饰考释

清代至民国楚雄州彝族服饰考释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14

清代至民国楚雄州彝族服饰考释

[摘 要]从古代地方志记载资料研究少数民族服饰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研究方法。本文试图通过清代至民国楚雄州旧方志有关彝族服饰资料的收集整理、归纳研究,力求勾勒出清代至民国楚雄州彝族服饰的概貌。

[关键词]旧方志;彝族服饰;考释

楚雄彝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色彩绚丽、特色显著、内涵丰富的服饰文化。本文仅按照现今县域范围对清代至民国楚雄州旧方志记载的彝族服饰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归纳研究,力求勾勒出清代至民国楚雄州彝族服饰的概貌。

一、楚雄州(略同明清楚雄府)

(一)明・徐、张泽纂修,杜晋宏校注《隆庆楚雄府志》载:“夷亻罗杂处,言语侏离,披毡执弩,忽耕织而务采猎……”[1]这是楚雄州现存最早记载彝族服饰的明代地方志。夷亻罗服饰最明显特征是披披毡。

(二)清・张嘉颖纂修,芮增瑞校注《康熙楚雄府志》:“倮亻罗有二种:有白有黑,……缠头跣足。妇人辫发,用布裹头。不分男女,俱被羊皮,嫁女与皮一片、绳一根,为背负之具。或用笋壳为帽,衣领以海虫巴饰之。织麻布、麻线市卖之。……罗武状类倮亻罗:女不著裤,系桶裙,衣不开胸襟,从首领而挂之。……摩察:黑爨之别种也。……形貌粗黑。男女以青白布裹头,不知盥栉……”[2]

清康熙时期楚雄府彝族倮亻罗支系男女服饰特征为穿麻布衣裤,披羊皮褂,赤足。区别在于头饰和领饰:妇女衣领饰海贝巴,辫发,缠头,用布裹头;男子缠头。彝族罗婺支系女子服饰特征为穿麻布贯头衣,系麻布桶裙,赤足。贯头衣、桶裙是其主要特征。男子服饰状类倮亻罗。摩察是彝族支系之一,服饰估计为麻布或土棉布质地,男女以青白布裹头。

二、楚雄市

(一)清・苏鸣鹤纂修,熊次宪校注《嘉庆楚雄县志》:“一曰倮亻罗……缠头跣足,妇人辫发,男女皆披羊皮。嫁女则与羊皮一张、皮绳一条,以为背负之具。衣领饰以海虫巴,衣襟当胸处绣花,广数寸或尺余。绩麻线,织麻布、羊毛布、火草布,市卖之。…….一曰罗武状类倮亻罗,第女衣筒裙……”。[3]

(二)清・沈宗舜纂修,张海平校注《宣统楚雄县志述辑》:“本籍曰倮亻罗,有黑、白各种。……缠头跣足。男带刀,女辫发,皆披羊皮。嫁女则与羊皮一张、皮绳一条,以为背负之具。衣襟饰海虫巴。绣花、绩麻、织布,或市洋(羊)毛布、火草布为交易。…….本籍曰罗武,性犷悍,带短刀,女衣桶裙……”。[4]

清嘉庆、宣统时期楚雄市彝族倮亻罗支系男女服饰特征为穿麻布、羊毛布、火草布质地衣裤,妇女衣领饰海贝和胸部绣花,披羊皮褂,跣足。刺绣是其特色。罗婺支系服饰与《康熙楚雄府志》所载大体一致。

三、姚安县

(一)清・甘雨纂修,张海平校注《光绪姚州志》:“彝种有八,……。彝人种麻,自能织纺。又多畜羊,寒暑皆衣羊皮、麻布。……彝妇老者剃发如尼僧。冬月被重毡,系以两带,如以襁负小儿然。少者喜著红绿,领、帽饰以贝。耳环大如钏,有重至三四两者。”[5]

清光绪时期姚安彝族女子服饰特征为戴饰贝帽,穿麻布衣裤,女青年穿红绿色衣裤,领饰海贝,披羊皮褂或披毡,赤足。男子服饰特征为穿麻布衣裤,披羊皮褂或披毡,赤足。

(二)民国・段世璋纂修,卜其明校注《民国姚安县地志》:“衣裳纯用棉布,夏不衣葛,冬仅衣帛。老人贵胄,亦有衣裘者。夷人多衣羊皮,服麻布。夷妇御冬,被重毡,系以两带如襁状。少妇喜著红绿,领帽饰以贝或银泡。”[6]

民国时期姚安彝族男子服饰特征为穿麻布衣裤,披羊皮。女子服饰特征为穿麻布衣裤或红绿布衣裤,披羊皮或被重毡,领和帽饰以贝或银泡。

(三)民国・由云龙总纂,芮增瑞校注《民国姚安县志》:“……清《职贡图》女曼且蛮,居姚安府。……男妇皆缠头,衣麻布衣裤,披羊皮,跣足。……近年学生青年,多着制服,间尚西装;青年妇女皆剪发,多衣旗袍,彝人服饰多汉化。”[7]女曼且蛮为彝族支系之一,清代女曼且蛮男女服饰特征为缠头,穿麻布衣裤,披羊皮褂,赤足。到民国时接近城郊的彝族受到汉文化的影响,服饰趋于汉化。

四、大姚县(含永仁县)

(一)清・吴殿弼纂修,张海平校注《康熙大姚县志》:“……彝人多不冠,男妇以布帛束首,披毡跣足,山行如飞。除夕,……彝人是日宰牲祀祖,以松叶铺地,蓬头跣足,……着采衣,吹芦笙,男妇携手舞蹈,和歌团绕,此彝俗之陋也。”[8]

(二)清・郭存庄纂修,张海平校注《乾隆白盐井志》:“倮亻罗性驯多愚,着毡衫,带短刃,常以竹木野蔬入市贸易。”[9]

清康熙时期大姚县彝族男女服饰特征为用布束发,穿麻布衣裤或绣花彩色衣裤,披披毡,赤足。清乾隆白盐井(今石羊)彝族服饰也大致相同。

(三)清・刘荣黼纂修,陈九彬校注《道光大姚县志》:“白倮亻罗,性驯而愚。男子裹头,跣足,披黑羊皮。妇人辫发,青布缠头。披白围毡片,胸前束围腰布,结带,缀五彩缨拂,

四、五岁即嫁娶。常男女偕入市,贸麻布、麻线、蜂蜜、松明之类。黑倮亻罗,……衣麻布,披羊皮,男女不甚异。时入市,售竹木、野蔬、麻布等物。傈僳,即力,性狂悍,不通汉语,男蓬头垢面,袒胸跣足,衣麻□□□□□□,以衫,以毳为带,束其腰。妇女裹白麻布衣。……罗婺,……男子结束高顶,戴笠披,衣火草布。妇人辫发,两绺垂肩上,方领,黑衣,长裙,跣足,居山林高阜,牧养牲畜为业。蛮子,……男女皆衣麻布长衣,以麻布裹腿,带刀辟山地,种干粮。[10]

清道光时期大姚彝族白倮亻罗支系女子服饰特征为辫发后用布缠头,穿麻布衣裤,系围腰,围腰缀彩色缨络,披白色披毡,赤足。男子服饰特征为裹头,穿麻布衣裤,披黑羊皮褂,赤足。黑倮亻罗支系服饰大致与白倮亻罗相似。傈僳支系男女服饰大致与黑、白倮亻罗相似,傈僳人后来多数融入到彝族当中。罗婺支系男子服饰特征为缠发成髻状,戴斗笠,穿火草布、麻布衣裤,披披毡,赤足。女子服饰特征为辫发成两绺下垂至肩,穿麻布或火草布衣,系麻布或火草布裙,赤足。蛮子即现今居住于永仁县永兴等地北部方言彝族男女服饰特征为缠发成髻,类似今凉山彝族头饰,穿麻布长衣,着麻布裤或裙,披披毡,打绑腿,赤足。

(四)民国・郭燮熙纂修,杜晋宏校注《民国盐丰县志》:“夷人:男子衣用羊皮、麻布,女子著色布衫,背上亦著羊皮……”[11]

民国时期盐丰(今大姚石羊)彝族男子穿麻布衣裤,披羊皮褂;女子穿彩色麻布或土棉布衣裤,披羊皮褂。

(五)民国・大姚县署纂修,张海平、卜其明校注《民国大姚县地志》:“白倮亻罗性驯而愚,男女均裹头跣足,披羊皮、麻布……。黑倮亻罗,……衣服与白倮亻罗同,皆居山谷中。……傈梭即力,犷悍不通汉语,蓬头垢面,袒胸跣足,衣麻布,披毯衫,以毳为带,束其腰。妇女裹白麻布,……”[12]上述记载与《道光大姚县志》所记大致相同。

五、南华县

(一)清・陈元、李犹龙纂修,曹晓宏、周琼校注《康熙镇南州志》:“一为倮亻罗,……缠头跣足,辫发,用布裹头,不分男女,俱披羊皮,织麻布为衣,……一为罗武,……女不着裤,系桶裙,衣不开胸襟,从首领而挂之,状类倮亻罗,然罗武狡而倮亻罗朴。”[13]

(二)清・李毓兰总纂,甘孟贤纂修,曹晓宏、周琼校注《光绪镇南州志略》:“服饰:士安朴素,女不艳妆,农多短褐,以便操作。夷服羊裘,冬夏不易。”[14]

清康熙时期镇南(今南华)彝族倮亻罗支系男女服饰特征为缠头,辫发,用布裹头,穿麻布衣裤,披羊皮褂,赤足。罗武支系女子服饰特征为辫发缠头,用布包裹,穿贯头衣,系桶裙,赤足。男子服饰状类倮亻罗。到咸丰、光绪时期,镇南彝族先民服饰有所变化,但披羊皮褂之俗未变,依旧“夷服羊裘”,羊皮褂是楚雄彝族的重要服饰。

六、元谋县

清・莫舜鼐纂修,王弘任续补,李在营校注《康熙元谋县志》:“……白彝:性狡,包头洗面,不挽长髻,……黑彝:即黑倮亻罗。杂处山箐中,缠头跣足,挽髻捉刀。妇人辫发,用布裹头。不分男女,俱披羊皮。嫁女与皮一片、绳一根,为背负之具。衣领以海虫巴饰之。织火草麻布为生。”[15]

清康熙时期元谋彝族黑彝支系男女服饰特征为穿麻布或火草衣裤,衣领饰海贝,赤足,妇女辫发,缠头,挽髻,用布包裹,男子缠头,不用布包裹。白彝服饰为“包头,不挽长髻”,其它部分应与黑彝相似。

七、武定县

(一)清・王春贤、陈淳纂修,曹晓宏、周琼校注《康熙武定府志》:“傈苏:潜居深山,板片为屋,种荞、稗为食。……倮亻面:在和曲之铺西、永兆,禄劝之硝井等处为多。耕种山田,肩挑背负,采薪拣菌,贸易盐米。……白彝:即白亻罗倮,住和曲之麻地、法朗,禄劝之大弥陀、龙潭等处。性狡,包头,洗面不挽长髻。…….黑彝:即黑亻罗倮,杂处山阱中。缠头跣足,挽发,捉刀,妇人辫发,用布裹头。不分男女俱披羊皮,嫁女与皮一片、绳一根,为负背之具,或用笋壳为帽,衣领以海虫巴饰之,织火草麻布为生。”[16]

(二)清・郭怀礼、孙泽春纂修,赵志刚校注《光绪武定直隶州志》:“……彝俗,旧不务蚕桑纺织。知府王清贤设法委曲教导之,始稍知习业,……白彝:即白倮亻罗。住鸡街之麻地、法朗,禄劝之大弥陀、龙潭村等处。性狭,包头,洗面,不挽长髻。……黑彝:即黑倮亻罗。杂处山箐中。缠头跣足,挽发捉刀。妇人辫发用布裹头。不分男女,俱披羊皮。嫁女与皮一片,绳一根,为背负之具。或用笋壳为帽。衣领以海虫巴节(节应为饰)。织火草麻布为生。……麦岔:住白沙。娶妇以牝牛为聘,吹笙饮酒。担柴荷蒉,治生勤苦。”[17]

康熙、光绪时期武定白彝与元谋白彝服饰大致相同。黑彝服饰也与元谋黑彝大致相同,仅头饰增加用笋壳为帽。从康熙到光绪近200年时间内,武定彝族服饰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

八、禄丰县

(一)清・李铨纂修,张海平校注《康熙广通县志》:“土人,不一种。……倮亻罗,有黑、白二种,重黑而轻白。白狡而黑扑。山居田少,食荞,缠头跣足。妇人辫发,用布裹头。不分男女,俱披羊皮。嫁女,以皮一片、绳一根,为背负之具。或用笋壳为帽,衣领以海虫巴饰之。织麻布,麻、麻绵(疑为棉)市卖之。罗武状类倮亻罗,扩(犷)诈好讼。有字书。女不着裤,系桶裙。衣不开襟,从首领而褂之。……妇辫发数道,围绕缠头。耳坠铜环,形如铃,有下坠及肩者。…….摩察,黑爨之别种也。蛮音“□舌”。形貌黑。男女以青白布裹头。”[18]

清康熙时期禄丰彝族黑白倮亻罗支系服饰基本特征与清代康熙《楚雄府志》记载基本一致,罗婺支系头饰更加清楚即妇女辫发数道缠头,耳坠铃形耳坠。摩察为彝族支系之一,男女以青白布裹头,可能穿麻布衣裤。

(二)民国・伍作辑纂修,卜其明校注《民国广通县地志》:“……种类广,属种族有四类:……

(二)土夷即倮亻罗,四方杂处、多在山坳,语言各异。……

(三)罗武人口极少,居于高岭,约男女共五百八十四丁口。耕田而食,织麻而衣,语言奇异,俗尚戈猎,散处于县属西、北两区。”[19]记载彝族罗武支系织麻而衣,即穿麻布衣裤。

九、牟定县

(一)清・张彦绅纂修,卜其明校注《康熙定远县志》:“有倮亻罗,黑、白二种。白者一名撒毛朵,……男人缠头跣足,妇人辫发,用布裹头。有罗婺种类倮亻罗,……男子缠头跣足,女人织毛布为衣,裹头用布,下缀樱花,腰著桶裙,手绾铜镯,居家亦知有礼。”[20]

(二)清・李德生纂修,卜其明校注《道光定远县志》:“倮亻罗,黑白二种。白者一名撒毛朵,……男人缠头跣足,被黑羊皮。妇人辫发,用布裹头,背白团毡,胸前束围腰,布结带,缀五采璎珞,

四、五岁即嫁聚(应为娶)。……每年三月二十八日,赴城南东岳庙赶会,卖蓑笠羊毡麻线。……罗武种类倮亻罗,其性愚朴,……男子缠头跣足,女人织毛布为衣,裹头用布,下缀樱花,腰着桶裙,手铜镯,居家亦知有礼。”[21]

清康熙时期定远(今牟定)彝族白倮亻罗支系(撒毛朵)男女服饰特征为妇女辫发,用布裹头,男子缠头,无布包裹,估计为麻布衣裤,赤足。到清道光时,妇女服饰增加了背饰白团毡,胸前束围腰,用布做系带,围腰及围腰带缀彩色缨络,说明至迟到清道光时,定远彝族即使用了彩色缨络装饰物。男子服饰与清康熙时大致相当,清道光时增加披黑羊皮褂,羊皮褂早已有之,只是编撰者未记录而已。清道光方志增加了买卖蓑衣、斗笠、羊毡,纺织麻线等内容,定远县历来是手工业发达的地方,工匠较多,制作蓑衣、斗笠、羊毡,纺织麻布是其特长。清康熙、道光时期定远彝族罗武支系女子服饰特征为用布裹头,包头插樱花束,穿麻布或毛布上衣,系麻布或毛布桶裙,手饰铜镯,赤足。男子服饰应与白倮亻罗大体一致。

(三)民国・赵培元纂修,卜其明校注《民国牟定县地志》:“种类:县属人民,统分汉夷两种。……夷民居四分之一,概居西、北两乡山间,……男人缠头跣足,被黑羊皮。妇人辫发用布裹头,背围黑白毡,胸前束腰布。”[22]与《康熙定远县志》、《道光定远县志》记载大致相似。

十、双柏县

(一)清・张伦至纂修,杨壬林、张海平校注《康熙南安州志》:“亻罗亻罗:有种,有白有黑,白狡而黑扑。……缠头跣足。妇人辫发,用布裹头。不分男女,俱披羊皮。嫁女,以皮一片、绳一根,为背负之具。或用笋壳为帽。衣领以海虫巴饰之。织麻布、麻线市卖之。……罗武:状类亻罗亻罗。……女不着,系桶裙。衣不开襟,从首领而褂之。”[23]

康熙时期南安(今双柏)彝族支系黑白倮亻罗、罗武服饰特征大致与楚雄市、南华县、禄丰县、牟定县相似。说明了彝族黑白倮亻罗、罗武支系在今楚雄州分布较广,具有共同的服饰文化特征。

(二)民国・王国栋纂修,杨壬林校注《民国摩刍县地志》:“摩邑人类,以汉人为最多,汉人而外则有罗罗、窝尼、罗武、扯苏、阿车、摆夷数种。……其风俗,男子以羊毛弹而作冠,女子以帕复顶。嫁娶不用舆马,且嫁女不备妆奁,仅以绳一根、皮一张给以女为背负之具。娶妇不备礼金,独以牝羊一对,酬养育之劳。器用一似汉人,饰物多以海虫巴为之,男女俱随时跣足而行。”[24]民国时,双柏彝族服饰应与康熙时期大致相似。

从以上清代至民国楚雄州旧方志有关彝族服饰资料记载中可归纳出清代至民国楚雄州彝族服饰的基本特征:

一、共性特征:

(一)质地。对当地自然环境和当时经济发展方式依赖度较大。质地主要有麻布、火草布、土棉布、羊毛布、皮革制品、擀毡制品。

(二)款式。头衣区别不大,即男子多为缠头或蓬头,而女子头衣则多为辫发,缠头,用布束发或包裹;黑白倮亻罗支系上衣多数为麻布衣、火草衣、毛布衣、土棉布衣,少数系围腰,披羊皮褂或披毡,罗婺女子穿较原始的麻布贯头衣;黑白倮亻罗支系下衣多数为麻布、火草布、毛布、土棉布裤,而罗婺女子则为麻布或火草布桶裙;部分彝族足衣打绑腿,多数为赤足。总体来说,主要有衣裤式和衣裙式,披羊皮褂或披毡,赤足。

(三)色彩。主要以黑褐色为主,喜黑色羊皮褂,到清中晚期后,出现了五彩装饰,女子服饰喜着红绿,较明代服饰有一定的变化。

(四)工艺。主要有纺织、缝制、硝揉、擀毡、装饰等工艺。纺织麻布、火草布,缝制麻布衣、火草衣是当时彝族人民的重要手工业,具有成熟的技术。畜牧业在彝族生产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羊毛和羊皮丰富,加之彝族多数生活在高寒山区,对保暖有较高要求,故对羊皮硝揉加工和羊毛纺织或擀毡具有独特的技艺。

(五)文化内涵。彝族服饰是彝族文化和心理特征的外在表现。在漫长的发展中,楚雄彝族服饰在原料、款式、色彩、纹饰、内涵等方面形成了自成体系的符号系统。如崇拜老虎、马樱花、黑色、火塘、羊神等。以黑色为美为贵,主要体现了历史上形成的等级观念,黑倮亻罗为贵族。以羊皮褂、披毡为代表的彝族服饰文化符号具有典型代表性。

二、差异特征:

(一)支系差异。区域不同,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方式、历史发展也不尽相同,其文化差异就会表现在服饰上。彝族是一个典型的符合民族,在历史发展中融入了诸多民族的文化元素,经过历史的分化整合,从彝族先民中分化而形成其它民族,同时其它民族也融入到彝族中形成彝族的不同支系。清代楚雄州旧地方志主要记载黑白罗罗、罗婺等彝族支系的服饰。每一种服饰均有自身的一些特色,不可能完全一致。

(二)时代差异。历史车轮总是不断向前,由于自身的发明创造、它民族的影响等原因,清代至民国楚雄州彝族服饰在300余年中出现了一些变化。如定远(今牟定)彝族先民白倮亻罗(撒毛朵)在清康熙服饰的基础上,妇女服饰增加了背饰白团毡,胸前束围腰,用布做系带,围腰及围腰带缀彩色缨络,说明至迟到清道光时,定远彝族即使用了彩色缨络装饰物。其物从现有民族学资料分析,其原料当来自内地,在本地融入民族元素制作而成。至民国时,接近城郊或与汉族长期杂居的彝族服饰已趋汉化。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下辈子还做中国人
马拉湾之游
爱,触动了我的心灵
只想我一个人
多一点点
那个冬天
生日之愿
爬山
望海
厌倦爱情(二)
收藏幸福
别了,童年
老师是辛勤的园丁
假日
Apple Trees During Eash Season(反季节苹果)
高校特色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探索
涉法涉诉信访司法化道路探索
浅析我国未成年人法律保护制度
用CSMP系统浅析唐宋文人性格对大学生心理自我认知的借鉴
大学生跳蚤市场存在的利弊分析及对相关问题的建议
新常态下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小议职业中学语文课堂有效性
全面推进依法治警需要尽快实现“三个转变”
媒体与司法公开
理工科高校师生通识伦理素养培育探析
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教育人类学考查
普拉斯诗歌中的母性道德情感
藏族群众行使参与权对创新藏区社会治理模式的作用和启示
浅析爱伦·坡的诗对死亡的润饰
浅谈文学翻译的艺术魅力
《白杨》教学设计四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二
《文言文两则》教学设计一(课时二)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三
《口语交际一·习作一》教学设计(五下)
《口语交际一·习作一》教学设计(五下)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五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三
《回顾·拓展一》教学设计(五下)
《白杨》教学设计二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四
《白杨》教学设计三
《白杨》教学设计一
《文言文两则》教学设计一(课时一)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