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1-28
浅谈地方志在《中国古代史》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地方志作为中国古代史史料来源之一,在《中国古代史》教学中具有资料性和教育性的作用。教师在讲授《中国古代史》课程时,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地方志资料,并进行适当的补充;指导学生运用地方志资料,发挥地方志的史料价值。
[关键词]地方志;《中国古代史》;教学
何谓地方志?地方志是一种记载某一地区历史、地理、社会风俗、物产资源、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综合性著作。古代的方志资料在《中国古代史》教学中应得到重视和应用。
一、地方志在《中国古代史》教学中的作用
1.资料性
地方志记载的内容非常丰富,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山川水利、物产资源、典制沿革、贡赋徭役、各类人物、科举学校、宗教寺院、奇闻轶事,无所不用。在《中国古代史》教学中,可以地方志史料为依据,介绍某一时代某一地区的政治、经济及文化等发展状况。
(1)研究明清时期商业经济的资料
以讲授“明代中后期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为例,教材(朱绍侯主编)多处引用了地方志资料。如“商人贸于四方”,(《嘉靖山东通志》卷八《物产》)“贾人转鬻江南”(《万历兖州府志》二十四年本卷四《风土志》),“此处尤繁盛,菽麦、绵(棉)花、商船千百。”(《嘉靖吴邑志》卷一二《域外河渠・枫桥》)“内外衢巷绵亘数十里,……车毂击,人肩摩。”(《万历杭州府志》卷三四《衢巷市镇》)“民务织丝,……商旅辐辏。”(《万历秀水县志》卷一《市镇》)地方志记载当时市镇及商业经济发展的状况,犹如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呈现在学生眼前,加深了学生对此内容的理解。地方志有关这方面的记载,是研究我国封建社会晚期经济发展,特别是研究资本主义萌芽的重要资料。
(2)研究古代农业生产发展的资料
地方志记载的古代农耕技术、栽培技术及培育良种的方法,有许多记载是史书和农书上都找不到的。如《乾隆平阳县志》卷五《风土风俗》中记载:“春分平田,浸种下秧,通田。春夏之交,先分早秧插田,疏其行列,俟数日后,乃插晚秧,曰补晚。浃旬而耘,至于再三。旱则水车引水灌之。及秋而获早稻。乃以竹畚取河泥壅之,践早稻根,以培晚稻,又时粪之。”这段记载讲述了间作稻培植方法,为今天发展该地区的农业经营提供了宝贵资料。
(3)研究古代自然灾害的资料
地方志对于各地所发生的自然灾害一般都有所记载。如《绍兴府志》载:“崇祯元年七月,大风拔木发屋,海大溢……山、会、萧民溺死各数万。上虞、余姚各以万计。二年八月,海复溢。”《浙江通志》卷一○九载:“崇祯十四年六月……杭州大旱,飞蝗蔽天,食草根几尽,人饥且疫。次年复旱蝗。”除水旱自然灾害,地方志对各地发生的地震,一般都有记载。
除上述介绍的三点外,地方志还为《中国古代史》教学提供了民俗、教育及历史地理等方面的资料,正如章学诚所云,方志能“补史之缺”、“续史之无”、“参史之错”、“详史之略”。
2.教育性
地方志具有“资治、存史、教化”的功能。如“史志之书,有裨风教者,原因传述忠孝节义,懔懔烈烈,有声有色,使百世而下,怯者勇生,贪者廉立。”虽然地方志是封建统治者进行“教化”的工具,但在今天的《中国古代史》教学中,仍起到德政教育的功效。如通过对地方志资料中记载的古人勤奋学习的事迹介绍,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从敦煌发现的唐代《沙州都督府图经》残卷里已有“府学”、“县学”的记载,可见,地方志记载学校由来已久。地方志中不仅记载“府学”、“县学”的发展过程、办学规模,还介绍本地选拔出来的各级各类人才的主要事迹。通过对古代成功者事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古人成才前的勤奋,并树立奋发有为、蓬勃向上的良好学习风尚。
二、如何在教学中利用地方志
1.以教材中的地方志资料为基础,并适当地补充
2.指导学生对地方志资料的运用
结合《中国古代史》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利用假期查阅自己家乡的地方志。这样,一方面锻炼了学生收集、整理及阅读史料的能力;另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自己家乡历史的认知。地方志史料丰富,是研究区域史的基本资料。但因其内容庞杂,学生查阅时要先确立几个主题,然后去选读,通过认识地方的历史达到认识更大的历史的目的。
另外,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时,也可结合地方志资料研究家乡的地域史。以自己家乡的历史为研究个案,容易产生兴趣,并很快熟悉资料,同时,增强学生认识家乡、热爱家乡、建设家乡之情怀。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多一点点
- 生日之愿
- 马拉湾之游
- 只想我一个人
- 假日
- 收藏幸福
- 厌倦爱情(二)
- 下辈子还做中国人
- Apple Trees During Eash Season(反季节苹果)
- 爱,触动了我的心灵
- 爬山
- 望海
- 老师是辛勤的园丁
- 别了,童年
- 那个冬天
- 藏族群众行使参与权对创新藏区社会治理模式的作用和启示
- 涉法涉诉信访司法化道路探索
- 媒体与司法公开
- 小议职业中学语文课堂有效性
- 新常态下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 浅析爱伦·坡的诗对死亡的润饰
- 浅谈文学翻译的艺术魅力
- 用CSMP系统浅析唐宋文人性格对大学生心理自我认知的借鉴
- 大学生跳蚤市场存在的利弊分析及对相关问题的建议
- 全面推进依法治警需要尽快实现“三个转变”
- 普拉斯诗歌中的母性道德情感
- 高校特色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探索
- 浅析我国未成年人法律保护制度
- 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教育人类学考查
- 理工科高校师生通识伦理素养培育探析
- 《手指》教学设计二
- 《口语交际·习作一》教学设计一(六下)
- 《顶碗少年》教学设计二
- 《桃花心木》教学设计二
- 《识字2》教学设计(一下)
- 《匆匆》教学设计二
- 《匆匆》教学设计三
- 《回顾·拓展一》教学设计一(六下)
- 《文言文两则》教学设计二
- 《口语交际·习作一》教学设计二(六下)
- 《手指》教学设计一
- 《桃花心木》教学设计一
- 《顶碗少年》教学设计一
- 《匆匆》教学设计一
- 《回顾·拓展一》教学设计二(六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