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8
看徐光启如何周旋于党争
[摘 要]明末党争激烈,士大夫竞相结党,争权夺利,相互倾轧,再加上复杂的社会背景,使得明朝的政治环境异常险恶。但在这样的环境里,徐光启却能全身而退。本文从徐光启不参与党派之争,遭到诬蔑时据理力争以及克己奉公为官之道,分析其能够周旋于当党争的原因。
[关键词]党争;中立;据理力争;克己奉公
党争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固有顽疾,指官员因政见不合或为各自的政治利益而结成党派,并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通过各种手段相互倾轧。在中国历史上,明代党争尤盛,而晚明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明朝末期,由于国库空虚、边疆战事吃紧、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以及严重的社会政治经济危机,使得历时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弘光五朝的朋党之争也更为黑暗复杂。
一、不参与党派之争
徐光启走上仕途之时,亦是东林党形成之际。此时晚明的党派之争,日趋白热化,而徐光启却能始终保持中立。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徐光启的座师全天叙因党争被牵连,写信给徐光启告知此事,徐光启在回信中安慰道:“朝端议论,直如沸羹,但以事理度之,宁有震风凌雨乎?启尝譬之:如舟行大水,左右之人各宜安坐以济,而无故自相倾侧,即一左一右,有往必无安舟矣。数汪数覆,渐以加重,重极而反无完舟矣。……愿老师暂安以立矣之。”从徐光启对其座师的回信,可看出,刚走上仕途的他就已决定不卷入党争。[3]此外,徐光启在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的一封信中,对自己不参与党争之事写道:“谓不佞中立,何敢当?第夙昔不能趋炎,亦无心逢世。或每矫时为涣群之议,虽不见用,顾为时人所谅则有之矣。”[4]
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徐光启充同考官。八月,因疾退隐津门。当时,朝廷上的人多结党以自保,又相互攻击;皇上因每天收到的弹劾奏疏,索性不阅。徐光启翻译历书一事,又因士大夫阻行新法和万历帝的漠不关心,不能有成。在看清当时时局的情况下,徐光启决定请退,隐居津门。由此可见,“因疾”,并不是他退隐的唯一理由。
纵观徐光启的一生,他不止一次因混乱的政局退隐:第一次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到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隐居了三年。第二次,光启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五月回京,上疏练兵。在练兵时,因各方被人牵制,不能成功,乃于天启元年,上疏称病,复回津门。途中,辽东军事告急,神宗皇帝急诏他回京,他立即疏请来练兵。天启元年,光启奏请用西洋火炮。熹宗帝命兵部核议,沈榷驳议说这是开门揖盗,引西洋人入内地,祸患将大于满清。光启知道练兵必不能成,于是上疏重申出使朝鲜:“往年朝廷之行,听臣所指,亦足牵其内顾。至于今日,又可北连江夷,西接矿民,为恢复计。如此之类,臣自请行,亦不敢避难矣。”[5]沈榷又与兵部尚书崔景荣从中阻挠。由于当时朝廷上是一位年幼无能的昏君和一个凶残专权的宦官,最终,光启乃复请病,退归津门。此为徐光启第三次因对政局的黑暗而选择退隐。[6]
从上可知,尽管徐光启心系国事,却因种种社会政治弊端,无法扭转乾坤,多次隐退。虽然,这是徐光启的无可奈何,但在当时局面下,却也是躲避党祸的明智之举。
二、据理力争
在智铤的弹劾奏疏之后,徐光启立即撰写了《疏辩》,对智铤指斥他的“孟浪无对”,“骗官盗饷”,“代庖越俎”,“依墙靠壁”等罪,据实声辩:“孟浪与否,岂相传之口能定?……如兵营中无马,乃笑谓不习骑射也。……”;“职非无官,待骗而后得官者也。不言兵,不任事,自有本等职事……”;“关支粮饷,特于本衙门挂号,一丝一粒,职无与焉。……越俎代庖,诚无所逃。……”;“从来墙壁,非彼即此。若依靠于彼,则被言被逐不待此时,若依靠于此,则档此之时,不宜被此言矣。”[9]但是,光启并没有立即上呈,而是暂与友人共之。[10]推测当中原因:一是当时阉党势焰极张,辩之无益;二是辩诬要有合乎逻辑的证据。所以,他在撰《疏辩》的同时,收集整理自己有关练兵的奏疏,并编成《徐氏庖言》,以雪诬枉。
综上,徐光启在遭人诬陷时,能够据理力争,有条不紊地为自己洗刷污名,是其能够成功躲避党祸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克己奉公
徐光启为官一生,能够不被党政漩涡淹没,还在于其始终克己奉公。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徐光启奉命往宁夏册封庆世子朱倬为庆王。“往例,有,王具二百金并币仪等物,追送至潼关”。徐光启“委婉辞”。其“谢笺有云:‘若仪物之过丰,例无冒受;惟隆情之下逮,即衷切镌衔’等语。生平取予不苟,往往类此。”[14]
崇祯四年(1631年),徐光启已是礼部尚书,正是官场得意之时。四月二十二日是徐光启的70寿辰(在那个年代70岁为高寿),“诸亲知”致礼品,但低调他却“俱令儿辈于家中辞谢,不受。家乡的周明从上海带礼品到北京,光启这才因其“远来”,“从权领”,特函致意。[15]张溥曾“邀同年徐退谷往(徐光启住处)问所疑,见公扫室端坐,下笔不休,室广仅丈,一榻无帷,则公卧起处也。”不仅如此,徐光启家中也是“冬不炉,夏不扇”,且虽只身在外,家中却“惟一老班役,衣短后衣,应门出入传语”。张溥由此慨叹道:“古来执政大臣,廉仁博雅,鲜公比之。”[16]“公逝世后,家人检视其卧榻,发现‘褥上破洞一穴’据称:系公生前暖足汤壶微有渗漏,积久使然。”[17],徐光启对己如此,对其子女及家人亦如此,徐骥这样回忆道:“待人温温笑语,竟日无倦容傲色,然不可干以私。门无杂宾,居家绝迹公府“;“不随俗浮靡,力返于朴。服食检约,不殊寒士。终身不蓄妾。教戒子孙,下至臧获皆有法”。[18]
徐光启为官如此清廉、勤政,又怎会给想要攻击他的人留下任何把柄呢。因此,徐光启的为官之道,理应成为其能周旋于党争的原因。
明末,受到党争牵连之人不在少数,很多大臣被捕处死,冤案不胜枚举。而徐光启却能在如此动荡险恶的党争中安然无恙,这不仅在于其不参与党争的坚定立场、据理力争的政治智慧,还在于其克己奉公的高尚品德。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心中的那片海
- 寻访武侯祠
- 经历困难之后
- 多彩的一天
- 第一次野外拓展活动
- 妈妈的手
-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 遗失的翅膀
- 失败?
- 我所敬爱的老师——母亲
- 想念
- 一道数学题引发的思考
- 军训生活
- 爬山
- 烟的味道
- “互联网+”
- 千年古城的文艺范儿
- 王兴:百战成王
- 中国“氢弹之父”
- 重塑河南形象的省委书记
- 给安徽省委书记写信
- 《平凡的世界》经典语录
- 值得点赞的河南人
- 用奔跑的态度向梦想致敬
- 感动中国的陇海大院
- 检察官就职时将公开向宪法宣誓
- 印度洋与中国海洋战略
- 涅姆佐夫:被叶利钦抛弃的“接班人”
- 幸福“守门人”
- 平凡的世界 不甘平凡的人生
- 《语文园地二》教学设计(四下)
- 《将心比心》教学设计
- 《万年牢》教学设计
-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一
- 《中彩那天》教学设计二
-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四
-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二
-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五
-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二
- 《中彩那天》教学设计一
- 《古诗词三首》练习(五下)
- 《中彩那天》教学设计三
-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三
-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一
- 《尊严》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