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浅析《论语》中的君子

浅析《论语》中的君子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4

浅析《论语》中的君子

[摘 要]本文通过梳理《论语》中有关“君子”的言论,进而对《论语》中的“君子”进行分析。首先,对君子涵义的演变进行了梳理,粗略概述了君子的品德。其次,认为《论语》中“君子”可以分为身份意义的君子,道德意义的君子和智慧意义的君子,并分别予以阐述,并且都通过引用《论语》中的原文进行论证。重点分析了道德意义的君子所具备的品质。

[关键词]《论语》;君子;道德修养

我们的社会物质越来越丰富,但人们为了获得更多的财富,身心疲惫,在利益基础上,人际关系错综复杂。我们娱乐的工具越来越先进,方式也越发有创意,但人们的心灵却越发空虚。便捷的通讯反而拉远了人们情感。过去的淳朴民风似乎也随着时光渐行渐远。但两千多年前的圣人--孔子,提出的君子,这种理想的人格并没有被人们遗忘。《论语》中的君子具备着许多令后人敬仰的品质。这并不是宽泛而谈,而是有许多实用的为人处世和学习成功之道,学习《论语》中的君子是帮助自己,快乐大家。本文对《论语》中的君子分类,进而对现代人的道德修养提供借鉴价值。

一、君子及其涵义的演变

(一)君子的出处

“君”和“子”最初都有自己的含义。几千年前的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君”这个字,写为“■”,可以看出,图形的上面是一手执笔,即“尹”字,与“父”字形相像,所以具有父辈掌权的意义,是对治事、做官者的统称;下面的图是“口”,是发布命令的意思,在这里具有特殊含义,是特指具有权力发布命令的人物,而不是普通的人。《说文解字》解释为:“君,尊也。从尹,发号,故从口。古文象君坐形”。

(1)“子”是对士级别以上占有土地的统治阶级的统称。“子”在甲骨文中写为“■”,是对当时男性的尊称。这两个字放在一起使用,是对贵族的尊称。可见君子最初是表示身份意义的。

我国现存最早的历史典籍《尚书》中第一次将“君子”作为一个合成词语使用,在这部多体裁文献汇编中出现多处,都是对统治者的尊称,是身份意义的。例如,《召诰》:拜手稽首,曰:“予小臣敢以王之仇民百君子越友民,保受王威命明德.”

(2)此处“君子”指“大臣”。《无逸》:周公日:“呜呼!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稽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相小人,厥父母勤劳稼穑,厥子乃不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乃谚。既诞,否则侮厥父母日:‘昔之人无闻知’”。

(3)此处“君子”指“王”。

1.西周至春秋的君子――主要指统治者

君子最初是指国君之子,是统治者和贵族阶级,与君子对应的是“小人”,指下层的庶民百姓,被统治阶级。“君子”一词在先秦典籍《诗经》,《尚书》中可以经常见到。《诗经・谷风之什・大东》:“君子所履,小人所视。”

(2)

2.春秋至战国的君子――指有德者和有位者

由于春秋战国之际社会变革,森严的等级制度也随之动摇,奴隶主贵族没落,地主阶级兴起,生产力的发展使更多的人脱离农业劳动,学习文化知识。大国之间为了争霸,竭力吸引人才为其所用,这就为下层有才能的百姓进入上流社会提供了机会。从这时起,开始将君子的称谓使用于新兴地主知识分子。在《论语》中,君子指品德高尚意义的多大几十处,孔子心中,君子是尽善尽美之人。

春秋大变革时代,“礼”的观念,君臣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更加注重现实,人才选拔从过去以血缘亲疏关系论人的旧观念,转变为“人”本身在社会关系中表现出的实际品格为重。孔子恰逢其时,因此他所提倡的君子有“泛爱众,而亲仁”的进步意义。

3.秦汉之后的君子――成为尽善尽美的典范

秦朝短命而亡,汉朝吸取其暴政的教训,短期的黄老思想后,就是大一统的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的确立,使孔子学说成为经典,孔子对君子的的界定就普遍接受,之后在文献中出现的君子,指品德涵义就不可胜数了。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也广泛的将君子和小人定位为道德范畴。

二、《论语》中的君子分类

(一)身份意义的君子

孔子注重人的品行,而不是他的出身地位和经济状况,所以,《论语》中提到的君子指身份的比较少。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思,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5)此处君子指统治者。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於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6)在这一处,君子指的是鲁君,没有道德的意义,说的的是鲁君不懂礼。

(二)道德意义的君子

孔子心中的君子是仁者,是智者,是勇者。

1.君子重“仁”

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的人生哲学,仁的具体实行者就是君子。“爱人”是“仁”的前提,推己及人则是“仁”的实现途径,实现仁的途径就是从自己出发,推己及人,自己喜好的要推广到别人,反之,自己厌恶的,也不要强迫别人接受。

(7)君子专心致力于基础工作,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做的就是仁的根本之道。君子“择居”、“择邻”都会以仁为中心,即便是“陋室”,“君子居之”也会如“芝兰之室”。这样的思想具体到生活中,就是中国自古以来“以和为贵”思想,人们把内心的仁推行到公共生活和公共场合。不论是对于个人的发展还是社会的稳定和谐,都至关重要。君子在面对不同的意见时,仍然和气相待:彼此不同,但仍会尊重。仁是许多重要品质的基础,本着仁和的心态,自然延伸出其他的品质。

2.君子重行

君子的笃行之道将仁德转为现实,君子无论是在学业上还是人际交往中都非常注重笃行,子日:“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8)孔子认为大言不惭,行动就会很困难,所以“君子欲讷於言而敏於行”。

(9)如果没有实践,空谈仁德就会毫无意义,很容易就流于形式和虚伪。毛泽东曾赞叹君子的这种品德,所以在给自己的孩子取名时就用“讷”、“敏”这两个字。 3.君子重孝

“孔子在孝观念道德发展上最重要的就是养以致其乐,孝的基础是爱父母。孔子不是把孝单纯地解释为服从礼的强制,他很重视亲子之间的感情,认为孝是由父母对子女的爱引起子女对父母的爱。”

(10)单是经济上的奉养是不够的。《论语》中,子游问孝篇,对孝养与孝敬的问题上做了区别。我国古人常讲:“百德孝为先”,与孔子的这种极力的提倡密切相关。君子的“孝行”成为中国人孝的典范,就是因为他更重视精神上对父母的仁爱。

4.君子尚勇

君子的勇敢并不是像战士那样体魄上有勇力,而是在内心不惧,在当时的乱世,仍敢于坚守自己原则,同时在言行上温婉尔雅。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11)君子坚守的是一种公平,符合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顺应时代潮流的原则,这种正义让他无所畏惧。他不害怕短暂的困难和来自权势的胁迫,内心的仁义和信念使他有种天生的使命感,他的智慧也让他看到,他的坚定可以让他流芳百世。

5.通权达变

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有规定非得怎么做,也没规定不能怎么做,而是要根据实际的情况,怎样做符合人情世故,符合客观规律,就怎么做。时代在向前发展,如果不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就可能会陷入保守反动,君子显然不是这样的。这样的标准对于只知道埋头苦干,死读书的东郭先生式的书生来说,至关重要。如果知识不能结合实践灵活运用,读书多反倒是一种有可能变成书呆子的危险行为了。

6.全面发展

古往今来,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尤其是对多才多艺的人才的欣赏,人的全面发展追求从未停止过。孔子曾说“君子不器”,即君子不要像器皿那样,应该扩展自己的才能的。孔子对子路讲“成人”的标准:“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12)。对“成人”的要求尚且如此,对君子的要求就跟全面了。

7.君子重义

“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这是君子与小人最显著的区别,君子之所以为君子,小人之所以为小人,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学而》云:“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3)以学习为乐趣,是“乐之者”。君子的言行和选择都以仁义为原则。

(三)智慧型君子

君子不仅因为他的仁德受人尊敬,更因为他的智慧。“孔子认为,一个具有完善理想人格的君子,不仅应当是一位仁者,而且还应当是一位知者,这对想要成就君子人格的人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14)

人们常说“识时务者为俊杰”,孔子在称赞卫大夫遽伯玉时说:“君子哉遽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15)政治清明则出来做官,政治黑暗则隐蔽自己的才能,这种明哲保身的行为难道不是智者的选择吗?如果没有对人性和社会深刻的认识,怎么做出明智的选择呢?

道德型的君子与道智慧的君子并不是绝对分离的,而是相辅相成的。道德型的君子为了更深刻,更广泛的践行仁德,会努力的提高自己的才能和智慧,以便美德更易于接受和理解。智慧型的君子,他的高瞻远瞩使他懂得仁义美德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进步的重要。他可以通过更符合人情世故和更接近“仁”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行为,以至于影响和启迪他人。显然,孔子更注重道德型君子,两者缺一不可。

不言而喻,孔子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极其深刻,后世对孔子“君子”研究从未间断,研究成果也不计其数。越影响深刻人物,人们对他的评价分歧越大。作为现代人,我们应该吸收他的精华。君子的忧国奉公,豁达大度,厚德载物,怀瑾握瑜,蕙心纨质都是孔子所提倡的。这对于我们理解圣人和经典必不可少的,也增加了我们对生命的敬畏。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困难见真情
孤单才是最好
悟茶
星夜
在那鲜花盛开的地方
曾经拥有蓝天
你在我心中
冰爱
永绽的烟花
我战胜了自己
关心集体
妈妈 请听我说
蒙着灰尘的和谐
家乡的田野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意识影响探究
口译的认知语用修辞研究
浅谈认知语言学的图式理论与英语听力教学
珠三角地区高校ESP课程设置的需求思考
英语词汇学中的象似性与隐喻关系新论
康巴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制约因素探析
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之思想探析
浅析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的完善
元认知与英语专业四级词汇教学初探
莫斯科中山大学对邓小平人牛路程的影响
以学生发展为导向的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路径
论绿色设计理念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文本类型理论观照下的红色旅游景介英译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康巴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现状研究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设计课时二
《语文园地六》教学设计一(三上)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一
《东方之珠》教学设计
《搭石》教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一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设计课时一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设计
《语文园地六》教学设计二(三上)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课时二(三上)
《搭石》教学设计一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设计二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课时一(三上)
《假如》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设计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