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研究历史文化,不可恣意曲解史实

研究历史文化,不可恣意曲解史实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5

研究历史文化,不可恣意曲解史实

三国名将周瑜,其籍贯哪里、究竟何方人氏?从相关史料所知,早于清朝始,相毗邻的庐江、舒城两县便开始了周瑜籍属之争。虽说双方都没有留下相互争辩的具体文字,但在现存的清康熙、雍正、光等版本《庐江县志》和《舒城县志》中,两县均以周瑜为本县历史人物立传入志。一说“今庐江县人”,一说“今舒城县人”。

时至当代,周瑜籍属之争方兴未艾。庐江、舒城两县,除了在续修地方志书中,继续将周瑜列入本县历史人物载入各自县志中的“人物篇”,并相继成立了“庐江周瑜研究会”、“舒城周瑜文化研究会”(以下简称“舒研会”),对周瑜生平开展全方位的研究活动,以佐证周瑜籍贯所属。

应该说,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权衡,对历史名人籍贯存在区域争议是一种正常的文化现象。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进行深入研究,辨明出处,积极开发此类宝贵的文化资源,对于弘扬历史文化,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但是,在历史文化资源对旅游经济发展的助推作用愈来愈凸显的今天,历史名人籍属之争已不再是历史的专属问题,而是跨出了学术的边界,成为一种文化产业的竞争。2012年,“舒研会”在周瑜籍属之争未落尘埃之际,即抢先向国家工商总局申报“周瑜故里”商标注册。其商标注册成功与否?笔者无意关注。因为近些年来,全国各地关于名人故里商标抢注案累见不鲜,并且把本是学术领域的观点碰撞与交流,主角演变成了地方政府。在这里,作为一名业余文史工作爱好者,仅就“舒研会”所研究发布的关于论证“周瑜故里在舒城”的几个“重要证据”,浅谈一己之见,以就教于“舒研会”同仁并切磋。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载:“周瑜,字公瑾,庐江舒人也。”(即东汉末庐江郡舒县人)。在有关申报“周瑜故里”商标注册中,“舒研会”强调的重要证据之一:

“西晋・陈寿《三国志・周瑜传》……陈寿是西晋时期人,他所记载的周瑜庐江郡舒县人,是指西晋时期的庐江郡舒县人,而不是汉时的庐江郡舒县,属于当代人记载当代的地理。”

从这段记述中,“舒研会”告诉我们三个层次的小问题:

其一,认同《三国志》所载的“周瑜……庐江舒人”即为“周瑜……庐江郡舒县人”;其二,在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建置中,有汉朝(西汉、东汉)“庐江郡舒县”和西晋时期的“庐江郡舒县”;其三,《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是西晋时期人,他所记载的庐江郡舒县,是指西晋时期的庐江郡舒县,而不是汉时的庐江郡舒县,属于当代人记载当代的地理。

在这三个层次的小问题中,应该说“舒研会”对其

一、其二两项的阐述是准确的、符合史实的。但关键是第三个小问题:“作者陈寿是西晋时期人,他所记载的周瑜庐江郡舒县人,是指西晋时期的庐江郡舒县,而不是汉时的庐江郡舒县,属于当代人记载当代的地理。”

这一点就值得商榷了。关于“庐江郡舒县”的建置沿革,《安徽省志・建置沿革志》记载的十分清楚――

庐江郡,乃秦分九江郡江南西南地区置,以境内有庐江水为名。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撤销江南庐江郡,在江北区以原衡山(今天柱山)郡东部与九江郡南部地区并,组建新庐江郡。这时的庐江郡只是沿用原庐江郡旧名,境内已无庐江水了。《汉书?地理志》载:“庐江郡领县十二:曰舒、曰居巢、曰龙舒……,郡治舒(今庐江县城池乡城池村池埂)。”

东汉(25~220),沿西汉旧制,庐江郡属扬州,在今安徽省境内设有10个县(侯国)。他们分别是:

舒县(治今庐江县城池乡城池村池埂)、居巢侯国(治今巢湖市区东北)、临湖侯国(治今无为县湖垅百胜乡临壁村)、襄安县(治今无为县襄安镇)、皖县(治今潜山县梅城镇)、潜县(治今霍山县南岳乡上元街村)、龙舒侯国(治今舒城县龙河口)、六安侯国(治今六安市区北西汉故址)、安风侯国(治今霍邱县邵岗乡许集村)、阳泉侯国(治今霍邱县临水镇),郡治仍设在舒县。

三国时期,庐江郡一分为二,撤并部分汉时旧县。时魏国庐江郡设3个县,全在安徽境内:阳泉县(治今霍邱临水镇)、六安县(治六安市北区)、博安县(治六安市淠联乡);吴国庐江郡设2个县,也全在安徽境内:皖县(治潜山县梅城镇)、松滋县(宿松县柳溪乡)。时魏、吴两个庐江郡都没有设舒县。

咸熙二年(265)十二月,袭封晋王的司马炎逼魏主曹奂禅位,在洛阳建立晋朝,史称西晋(265~316)。西晋疆域和地方行政区划管理体制均继承两汉之旧,实行州、郡(国)、县(侯国)三级管理。合吴魏两庐江郡为一,恢复三国时期废除的旧县。合一后的庐江郡在安徽境内辖10个县,他们分别是:

皖县(治今潜山县梅城镇)、居巢县(治今巢湖市区东北)、临湖县(治今无为县百胜乡临壁村)、襄安县(治今无为县襄安镇)、龙舒县(治今舒城县龙河口)、舒县(治今舒城县城关镇,兼郡治)、潜县(治今霍山县南岳乡上元街村)、六县(治今六安市北城北乡张巷村)、阳泉县(治今霍邱县临水镇)、枞阳县(治今枞阳县下枞阳镇)、松滋县(治今宿松县北凉亭乡)。

韦曜(204年~273年),本名韦昭,字弘嗣,吴郡云阳(今江苏丹阳)人。三国时期著名史学家、东吴四朝重臣。他著作丰厚,有《吴书》(合著)、《汉书音义》、《国语注》、《官职训》、《三吴郡国志》等。在《吴书》里,记载周瑜就是“周瑜……庐江舒(庐江郡舒县)人也”。三国时期,魏、吴两个庐江郡都没有置舒县。由此足以证明:韦昭的《吴书》所记载的地理是(人物生活时期)汉时的地理。所记载的“庐江郡舒县”即汉时“庐江郡舒县”。

陈寿所修的《三国志》在当时属于现代史,很多事是他亲身经历、耳闻目睹的,十分真切。《三国志》里所记载的所有人和事,多取材于王沈的《魏书》、鱼豢的《魏略》和韦昭的《吴书》。蜀国无史,故自行采集,仅得十五卷。而最终成书,却又有史官职务作品的因素在内,因此《三国志》是三国分立时期结束后文化重新整合的产物。三国志最早以《魏志》、《蜀志》、《吴志》三书单独流传,直到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三书已合为一书。可以肯定,西晋陈寿所记载的“周瑜……庐江舒人也”,是采用韦昭的《吴书》史料,其“庐江(郡)舒(县)”指的是汉时的庐江郡舒县,而绝不会是西晋时期的庐江郡舒县。

其次,如果说陈寿是西晋人,他笔下的行政建置及其人物籍贯是“属于当代人记载当代的地理”,那么,在同一部《三国志》里,其《武帝纪》记述曹操:“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又如何来解读呢?!

谯县(治今亳州市区,兼豫州刺史治)、郸县(治今涡阳县丹城集乡包河南岸)、相县(治今淮北市相山区)、虹县(治今五河县双庙乡董嘴村西南)、侯国(治今古镇县濠城镇)、谷阳侯国(治今古镇县谷阳乡)、向侯国(治今怀远县古城乡杨河村)、薪县(治今宿州市薪县镇)、符离县(治今宿州市灰古镇附近)、竹邑县(治今宿州市老符离集)、县(治今濉溪县临涣镇)、萧县(治今萧县郭庄乡欧村北)、抒秋侯国(治今萧县黄口镇西孙庙乡老黄口)、龙坑侯国(治今怀远龙坑集)。

其曹操“沛国谯人”,即当时的“沛国谯县人”(今亳州市人)。

但是,到了西晋时期,东汉的沛国一分为二,析原沛国之一谯县为谯国。两国建置分别为――

沛国:领9个县,在今安徽境内7个县:相县(治今淮北市相山市区,兼国都)、县(治今古镇县濠城镇)、虹县(治今五河县双庙乡董嘴村西南)、符离县(治今宿州市灰古镇附近)、竹邑县(治今宿州市老符离集)、萧县(治萧县城北2.5公里沙滩,今为郭庄乡欧村北)、抒秋县(治今萧县黄口镇西孙庙乡老黄口)。

谯国:领7个县,在今安徽境内有6个县:谯县(治今亳州市区,兼国都)、龙坑县(治今怀远龙坑集)、薪县(治今宿州市薪县镇)、县(治今濉溪县临涣镇)、山桑县(治今蒙城县坛城镇)、城父县(治今亳州市城父镇)。

时沛国、谯国地位平等,同属豫州。如果说陈寿著《三国志》所记载的行政区划建置及其人物籍贯“属于当代人记载当代的地理”,所载周瑜“庐江(郡)舒(县)”是西晋时期的“庐江(郡)舒(县)”,那么,所载曹操就不是“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而应该是“太祖武皇帝,谯国谯人也。”因为西晋时期,谯县是谯国的国都,沛国已无谯县了!

我们总不能说在一部《三国志》里,陈寿记载周瑜用的是西晋时期的地理,而记载曹操却仍沿用东汉的地理吧!

至于“舒研会”称:周瑜是哪里人,早在唐朝就已经非常明确了。这里最为代表的是唐朝史学家许嵩的《建康实录》。该书记载:“瑜字公瑾,庐江舒城人”,即“周瑜是庐江郡舒城县人”。

研究历史文化,必须了解所处历史朝代的体制。唐代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是道→都督府→府(州)→县。许嵩撰写《建康实录》的时候(唐肃宗时代),已经没有庐江郡,只有庐州,庐江县和舒城县同属庐州。

如果按照“舒研会”的理念,“当代人记载当代的地理”,《建康实录》所载就应该是“瑜字公瑾,庐州舒城人”,即“庐州府舒城县人”。而“瑜字公瑾,庐江舒城人”,就无法解读了。因当时只有庐州(府)、庐江县,而无庐江郡,我们怎不能把“庐江舒城人”解读为“庐江县舒城县人”吧!

由此可见:《建康实录》所载“瑜字公瑾,庐江舒城人”,沿用的仍然是《三国志》所载的汉时地理,即“庐江(郡)舒(县)城人”。只是许嵩的文风笔调之异而已。

我们十分赞成“舒研会”的观点,即“弄清楚今天的舒城县、庐江县与汉时龙舒县的关系,对于明确周瑜是什么地方人很有帮助,可以消除一些误区。”

舒县、龙舒县,均始置于西汉。《汉书・地理志》载:“庐江郡领县十二:曰舒、曰居巢、曰龙舒……,郡治舒。”即当时的庐江郡下辖12个县,有舒县、居巢县、龙舒县等等。舒县治今庐江县城池乡城池村池埂,兼郡治;龙舒县治今舒城县龙河口。

东汉(25―220),沿西汉旧制。永平元年(58年)四月癸卯,明帝封楚王刘英舅子许昌为龙舒侯,改龙舒县为龙舒侯国(县级建置,治今舒城县龙河口)。咸熙二年(265年)十二月,西晋代魏,复置龙舒县(治今舒城县龙河口)。

“朝代变更,陵谷推迁。”几经沿革,《旧唐书・地理志》注舒城:“取古龙舒县为名”;《江南通志》载“舒城为汉龙舒县,汉舒县为今庐江县。”方志乃一方之全史,其史料价值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可是,“舒研会”却择其所需,推出宋《太平寰宇记》:“舒城为古舒县”,“舒城县,取古舒县城名。”以对《旧唐书・地理志》、《江南通志》所载予以否定。

首先,我们来看看史志界是如何看待《太平寰宇记》的这种记述―― 早在清光绪年版《安徽通志・辨讹》一书中,所载《古舒县古龙舒考》专记:

“旧说及府县志皆以舒城为古舒县,而以庐江为古龙舒。按,萧《齐志》庐江郡舒县注:建元二年为郡治。《隋书》庐江县注:齐置庐江郡,梁置湘州,据隋志所云置郡之地与齐志合,是舒与庐江皆为郡治,而今之庐江即古之舒县明矣。又按,汉志庐江郡所领有舒、龙舒二县,杜预注庐江南有舒城,舒城西南有龙舒,明是舒县在东,龙舒在西。今舒城在庐江之西,则舒城之为龙舒尤为明证,且其县唐时所置,上取古舒城为名,后人泥其名,以为即古舒县,遂反以庐江为龙舒,误矣。”(重修《安徽通志》卷三百五十)。

专记引用西晋著名学者杜预(222~284)对《左传》的注释,以庐江(郡)“南有舒(县)城,舒(县)城西南有龙舒”的地理常识,有力地证明“遂反以庐江为龙舒,误矣”。

时至今日,庐江县西南为舒城县,舒城县境西南有龙舒山,山下有龙舒河(上世纪50年代末在龙舒河源头修建龙河口水库,今名万佛湖);历代《舒城县志》所载、被舒城县人民引以为骄傲的“龙舒八景”,全都分布在今舒城县境内东、西、南、北方,这些都是大自然的物证,亘古不变,并非笔墨所能杜撰。面对这样明显的地理位置和史实,“舒研会”却不分东南西北地说“龙舒县范围包括今天的庐江全境、舒城西南、桐城南、怀宁北等地区”,真的让人啼笑皆非。

其次,我们再参阅部分近现代、当代的志书和相关专著是如何记述汉舒县、龙舒县与今庐江县、舒城县的历史沿革(以出版时间为序):

一、《续修庐州府志》卷

十.(清)黄云修光绪十一年(1885)刻本――

“庐江郡龙舒,今舒城……

舒,今庐江……周荣,舒人,举明经,有传。周兴,荣子,举孝行,尚书郎。周景,兴子,辟将军府。周尚,舒人,丹阳守……周瑜,舒人,有传。”

二、《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31年版――

P.933:“【舒县】春秋时舒国。汉置舒县。故城在今安徽省庐江县西。隋更名庐江县。”

P.934:“【舒城县】春秋群舒地,汉龙舒县,唐置舒城县,清属安徽庐州府,今属安徽安庆道。”

P.596:“庐江县,春秋时舒国地。秦属九江郡。汉置舒县,为庐江郡治。南梁天监末置庐江县。”

P.697:“舒城县取古龙舒县为名,战国属楚,秦属九江郡。汉置龙舒县,属庐江郡。后汉改龙舒侯国,后复置龙舒县。南朝宋废。南梁时为潜县地,隋属庐江县地。唐开元二十三年(735)析合肥、庐江县地始置舒城县。”

四、《舒城县志》.黄山书社.1995年版――

五、《安徽省志・建置沿革志》.方志出版社.1999年版――

六、《汉书地理志汇释》.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P.145:“舒县,莽曰昆乡。【补注】先谦曰:后汉因。《一统志》,今庐江县地,故城在县西。【编者按】治今安徽省庐江县西南。”

“龙舒,所谓舒鸠、舒庸者也。《续志》,后汉因。有龙舒山、龙舒水。《一统志》,今舒城县地。故城今县治。【编者按】治今舒城县西南。”

七《中国古今地名对照表》.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版――

P.179:今地名:舒城县

沿革变迁: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析合肥、庐江二县地置舒城县,治今址。”

废置地名:龙舒县―西汉置,治今舒城县西南。

P.181:“今地名:庐江县

沿革变迁:南朝梁置县,治今县西。唐景龙二年(708年)迁治今址。

废置地名:舒县―西汉置,治今庐江县西南。

……

应该说,通过上述志书和相关专著的记载,已经清晰明了汉舒县、龙舒县与今庐江县和舒城县的历史沿革。即:汉舒县,今庐江县;汉龙舒县,今舒城县。

特别是《续修庐州府志》所载文字,更是十分清楚地说明了两点:一是龙舒即今舒城,舒即今庐江;二是当时庐州府管辖合肥县、庐江县、舒城县、巢县和无为州,《续修庐州府志》把周兴、周景、周尚、周瑜等周氏名人列入“舒人”(庐江县人),而非“龙舒人”(舒城县人)。

但是,“舒研会”却无视上述史志典籍所载之史实,竟然声称:“认为东汉时有龙舒县是错误的,把龙舒县当作今某个县也是错误的。”甚至连《舒城县志》所载史实内容也被全盘否定,实在令人不解。

开展历史文化研究,是为了进一步挖掘和丰富历史文化内涵,使优秀历史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关于历史名将周瑜,其籍贯哪里、究竟何方人氏?作为历史文化研究机构,应本着尊重历史和实事求是的原则,进行学术研究和交流。切切不可为某种利益所驱动而无视历史,恣意曲解史实,穿凿附会,误导后人。惟如此,才能不负一名历史文化研究者的社会责任和忠于历史的良知。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你对所聘职业的看法
Water Pollution-水污染
Burning Rubbish Is Harmful to People(燃烧垃圾对人们有害)
学校生活
PIERRE(皮埃尔)
有关英语演讲比赛的通知
Smoking is Harmful-吸烟有害
China Accession to WTO-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Learning to Play the Piano(我学弹钢琴)
Studying Abroad(出国留学)
Private Cars-私家车
Going Home(回家)
书店老板请你提出一些吸引顾客的建议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保护环境
学习英语也有诀窍
汉泰词典出版概况及编纂建
武警森林部队特色文化浅析
春闻金花飘香 行入时光深处
Moldovan著,现代俄语的外来词与俚俗现象
明代伪汤显祖字书述略
汉语大型辞书同义并列复合词的训诂失误及应遵循的原则
关于标点符号的一些思考
让乡愁在大地上蔓延
汉语外来词的方言标注研究
试论在社会工作实务中“价值中立“的可能性
民族文字应时词典的研发
释义句式“因……而……”
古树名木 衢州一道最靓丽的风景
化虚为实 虚功实做
论“胡乱”的成词及“胡V”的由来
《小猪画画》拓展资料
《小熊和小鹿》教案之一
《鸭子和白兔请客》同步练习
《小猪画画》教案之二
《小猪画画》说课稿之一
《鸭子和白兔请客》教案之三
《小熊和小鹿》同步练习
《小猪画画》教案之一
《小熊和小鹿》拓展资料
《鸭子和白兔请客》教案之一
《小熊和小鹿》教学案例
《鸭子和白兔请客》教案之二
《鸭子和白兔请客》拓展资料
《小蝌蚪找妈妈》课堂教学实录之一
《小猪画画》同步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