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浅析贝原益轩养生思想中的“乐”

浅析贝原益轩养生思想中的“乐”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7

浅析贝原益轩养生思想中的“乐”

[摘 要]贝原益轩为日本近世初期的儒学家代表者之一,他的著述不仅局限于儒学研究,还包括养生思想的研究。益轩认为认为“乐”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是来自天地的恩惠,是养生之根本,他主张“乐”要知足长乐、从容不迫、心静养“气”,还要助人为乐。

[关键词]贝原益轩;养生;乐

一、“乐”的定义

1710年,81岁高龄的益轩完成了《乐训》三卷的编写。在《养生训》里,益轩多次提到“长生则乐多”。在《乐训》里,可以感受到益轩不仅仅是在追求生命的长度,也看重如何能快乐地度过眼下的每一天。他否认还有来生,告诉世人要珍惜今世。益轩在《养生训》中说道:

养生有一要诀。(中略)有养生之志者,须知并守之。其要诀为少字也。(中略)少欲则养生延寿。少欲有十二名目,名之十二少。必守心法。少食,少饮,少五味之偏,少色欲,少言语,少事,少怒,少忧,少悲,少思,少卧。(中略)孙思邈之千金方,亦有十二少,其意同。名目有别。上述之十二少,合今之事宜也。

(1)

这里就不一一分析益轩列举的项目了,想强调的是《千金方》的“十二少”分别是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这其中的少思、少欲、少事、少欲、少怒五项不变。但是,益轩自己追加了饮食和睡眠。把愁分为忧和悲。同时还削减了孙思邈的少笑、少乐、少喜、少好和少恶五项。十二少中削减表示精神快乐的“笑、乐、喜”正是益轩“乐”的养生思想的体现,同时也再次说明益轩的养生思想不拘泥中国传统的养生思想,有自己创新的思考。

那么,益轩如何来定义“乐”呢?

(一)知足常乐

首先益轩认为“乐”要“知足安分”。益轩在《乐训》中说道:

知吾身之足,安分之人甚少也。求分外则乐失。知足之理常思不可忘。

(2)

益轩生活的年代,都市货币经济迅速发展,民众消费水平提高,人类的欲望被无限放纵。他提出的“知足”并非是一味节制,忍耐,而是在肯定现实的基础上积极生活。在上文我们论述过,益轩不是一位彻底的“禁欲主义者”,他赞成民众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但要将之控制在一定的“度”上,保持内心的快乐。

(二)从容不迫

其次益轩还谈到了“从容不迫”。这句话是来自《中庸》第十一章中的“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益轩在《乐训》中说道:

常之气象为从容不迫,须守词四字。从容谓缓而静也,速且而忙时,亦心平气和不可失乐也。

(3)

益轩主张心静养“气”,“身劳”的时候也保持内心的平和。任何时候都要做到心平气和。贝原益轩的养生观不同于其他儒者的一点在于他的心静身动观点。道家的“主静”说为众多儒者们所接受。比如老子主张“致虚极,守静笃”,庄子进一步提出“心斋”“静坐”等静坐方法。二程将“静坐”之法演为故事,教人于静坐中“看喜怒哀乐未发以前气象”,后来的儒者们以此作为口诀,静坐观心。朱熹将“居敬”作为“圣门之纲领,存养之要法”。益轩在《大疑录》中批判朱子学的道德修养方法是佛教的修养方法,他太偏于静,缺乏动。益轩说到:(朱子)曾论守心法,曰主静,曰静坐,曰默坐澄心,体贴天理,以静坐为平生守心之工夫,是皆偏于静,而不能时动静,是禅寂习静之术,非儒者所言之处也。

(4)

益轩认为正确的修养方法应当是有动有静,贯穿动静两种状态之中,自己修养于内,又发动于外。他在文中多次提到,避免“久坐”“久卧”而导致气的滞留。他引用《吕氏春秋》的话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蝼’然气亦然”。就是说流动的水不腐臭变质,不流动的水就会腐臭。常动的门轴不会被蛀虫啃食。以此告诉人们,静坐不动,必然导致“气“的瘀滞,而引起疾病。他还提出“日日小劳”的主张,他还鼓励人们按摩、跳舞、重视导引等。导引之法是古代中国道家的一种健康法,这次体现出益轩对中国古代养生学有很深的研究。

二、贝原益轩的“乐善”行为

益轩认为“乐”要“乐善”,换言之就是“助人之乐”。他在《初学训》中说道:“积善无限,其乐无穷”同样在《乐训》中益轩谈到,人世间的快乐,没有哪一种快乐能超越亲自体会帮助他人带来的快乐。奢侈生活招致的“名失”“气衰”“病生”,他提倡富人把奢侈用的财务用来帮助“千万饥荒者”。虽然财务会减少,但是这种“仁心”得到的益处和快乐是很多的。他鼓励这些“大富人”通过“慎欲”“施同情于贫困者”来体会这种“乐善”之乐。晚年的益轩经济状况不佳,他将积蓄一生的经验以及知识,以简易和文的形式分享给众多读者,这正是益轩自身的“乐善”行为。

除了“乐善”,对于益轩而言的“乐”还有“亲近自然之乐”和“读书之乐”。益轩非常喜爱旅游,并留下了很多纪行文。闲暇之际,“观月花之美,望山水游园地”之于益轩是“极乐”。他还认为“读书,犹如和古圣贤对视听其教。且读书可通天地万物道理,知天下古今之事,其乐之大。”不能只是单纯地读书,探究事物之理,并把“理”付诸于实践也很重要,也是儒者推崇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重视日用民生问题的益轩完成了众多“教训书”,不仅实现了作为儒者的价值,还将“格物致知”的精神扩及经验科学方面,如《大和本草》一书就为其探究物理的具体体现。贝原益轩主张“气一元论”,重视气活动的一面,他以“格物致知”精神,立于实证主义的观点。益轩认为学问须迫近事物,穷究其理,使之行之于事,实用于民,方为真学。作为一名朱子学家,他赋予朱子哲学以新的生命力。

三、养生与“义”的关系

益轩在《养生训》中说到,有人问养生和君子的“义”的关系,是不是只顾自己身体而不重视圣贤所教的“义”呢?益轩的回答用了两个字,一个是“常”一个是“变”来阐述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常”也就是平时的时候,应该重视身体,使之“坚固”这就是“道”。在“变”的时候,例如在“见危”和“临难”时,就应该奉献自己身体勇敢战斗。他强调君子要懂得“时宜”。

那么圣人所言的“义”对益轩而言具体是什么呢?可以理解为报“四恩”。益轩在《大和俗训》中还进一步阐述了人的“四恩”,分别是天地之恩,父母之恩,主君之恩,圣人之恩。对于“义”和养生的关系以及“变”,益轩晚年在《自娱集》卷六〈义利轻重辨〉还进一步写道:

天之生人也。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故人之生乎斯世也。有义理。有利禄。二者不可缺一也。义理以养其心。而厚人伦者存道也。(中略)知身贵于天下也,见君父之危。则见死若归。义重于身也。是人之本心也。夫天下大利也。比之身则小。身所重也。比之义则轻。

(5)

可以看出,益轩认为“义”可以养“心”,如果“义”与身体发生矛盾时,“义”比“身”重。这里的救“君父之危”,也就是儒家的“忠”和“孝”,也就是上述“变”的一种情况。

在《初学训》中,益轩对人类主要的喜爱之事进行了排序。在“好富贵”“好长生”“好义理”中,他认为长生比富贵重要,但是比起长生来说,“义”更加重要。他尤其反对因为“私欲”和“富贵”而放弃行“义”。在益轩的价值观中,生命的价值远远高于国土和王位。但是为了君主、父母舍弃生命是君子的正确选择。需要注意的是,益轩生活的时代盛行“殉情”,这不属于益轩的“变”的情况之内,亦不属于报“四恩”,故不是益轩所提倡的。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读《荷塘月色》有感
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
读《愧对感恩》有感
读《灯光》有感
读《生命不打草稿》有感
读《一百分的谎言》后感
真爱的体现
2012观后感
读《匆匆》有感
读《汤姆·索亚历险记》后有感
读《回忆鲁迅先生》有感
惬意在哪里
《海伦凯勒》读后感
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
读《哈利波特》有感
不知为什么
丁香花哟,你给我一个梦
花朵在燃烧
丁香花开 2014年7期
爱的零距离
森林之夜 2014年7期
读你以前的信
咦,看那朵雪花
于天地之外
心灵的忏悔
当我写下CDZ
雅安,我们和你在一起
被刻下的名字
爱,随着一群夜鸟飞起(外一首)
夜色中的列车
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寓言两则《亡羊补牢》(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燕子(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妈妈的帐单(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赵州桥(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七颗钻石(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我不能失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掌声(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她是我的朋友(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给予树(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一次成功的实验(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路旁的橡树(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盘古开天地(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好汉查理(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