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简评清朝捐纳制度

简评清朝捐纳制度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6

简评清朝捐纳制度

[摘 要]捐纳制度在清朝是一个很重要的制度,很大一部分人通过捐纳制度做官。它始于顺治朝,完善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冗滥于咸丰、同治两朝,终于宣统朝。它与科举、荫袭、保举同为清朝选拔官吏的四个重大途径,存在了两百多年,对于清代的社会政治,尤其是晚清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产生过非常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然捐纳制度有很大的弊端,并间接导致清朝的灭亡。

[关键词]捐纳制度;开捐状况;制度影响;捐纳事例

捐纳事例及其开捐状况

捐纳即捐赀纳官,清代又称“捐纳事例”,简称“捐例”。捐纳之事例,始于秦汉,至清沿袭而未改。而将“捐纳”称作“捐纳事例”,反应了时人已经对这种捐赀纳官的形式赋予了法制的内容与意义,清代的捐纳不但形成了一定的制度,且较为完善。清代捐纳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捐例之始为解决特殊问题,也就是为拯荒、军需、河工开设的“暂行事例”,有一定的期限,结束即停止。捐实官、捐复、捐免这三项内容,构成有清一代暂行事例的核心内容。另一类即是现行事例,无时间限制。主要是捐虚衔、封典、以及出身,即平民通过捐纳贡监和生员改变身份。无论哪种形式的捐纳,其程序大致相同。

清代的捐纳制度中,以“暂行事例”的影响最大,然“现行事例”为先。捐监生是“现行事例”中最早的捐纳方式,沿明朝旧制,于顺治六年因兵饷不敷始开监生一项。暂行事例因平定三藩而起,目的是筹措军需。康熙朝是捐例开创并逐渐完善的时期。以时间划分,它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自康熙十三年至康熙二十年,以筹平三藩军需为目的。康熙十二年末,吴三桂反清,清朝以军需不敷,始行暂行事例。在此次捐例中,保留现行捐例中捐出身与虚衔等内容,但捐实官、捐复、捐免等也已实施。康熙十五年,户科上请开浙江、江西、湖广、山东、河南诸省捐例一事,谓官书中康熙朝开暂行事例较早的纪录。自暂行捐例开,即遭到朝廷内外人士的反对。康熙十六年,从左都御史宋德宜之请,停止捐纳,至康熙十八,捐纳事例只有广西一省。这次捐纳集中在战事中心和产粮之地。

第二时期,康熙二十八年至康熙三十六年,以赈灾和用兵为目的。捐纳虽非善政,然利既启,遂至不可收拾,此后凡遇岁歉、河工等往例而行。康熙二十八年因灾情,捐纳之议再起。同年十月,直隶巡抚于成龙以直隶荒旱,奏开直隶暂行捐例,捐纳范围不限旗民,即在本州县受灾地方就近捐纳,捐收米谷,并请增添,遂开“捐封典”先例。十一月,各省纷纷效仿,以灾情严重请开捐例以备仓库之积,虽多限于捐纳贡监、虚衔及封典之例,但捐纳范围更广泛,几经遍及全国,尤以甘肃、江南为最。康熙二十九年,噶尔丹入侵,西北战事起,捐纳再次转向筹集军饷。康熙三十年二月,因大同、宣化、张家口皆清军驻扎之地,故叶穆济再奏开大同、张家口军需捐例。三月,以甘州、宁夏、西宁三镇与厄鲁特蒙古为邻,皆为险要之地,需囤积粮草以备战守,又开甘肃捐例。此外,康熙三十一年的西安捐例,及康熙三十六年的大同、宁夏等地的捐马例。至此,这次用于西北军事的捐纳才随着战争的结束暂告中止。大同捐马例为捐纳中新增之项。此外,这一时期的捐纳名目已趋于冗滥。由此,捐纳行之既久,名目日见繁多,而且捐额并无定数。说明捐纳对国家官僚选举制度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已越来越大。

第三时期,康熙四十二年至康熙六十一年,以赈灾为主,涉及河工与用兵。康熙四十二年,四川总督奏开甘肃捐例以贮长平仓。而后,捐纳之例遂再度以赈灾和积贮为主。这一时期的捐例大体沿袭前制,捐纳名目更加繁杂。且开捐次数也更加频繁,康熙朝开暂行捐例约有三十余次,这一时期占近半。康熙朝的捐例,除了军需、赈灾仓储等事项之外,亦有康熙十二年的河工捐监事例,但规模极小,且属工部。而后康熙三十三年、三十九年河道总督于成龙曾奏开河工捐纳,但康熙皆不用,事实上,于成龙于其河道总督任上曾有开捐河工之事,但规模不大。康熙六十年四月,清廷再度开河工捐例,并成为清代此项捐例的开端,其影响更是不可估量的。

捐纳制度的影响

捐纳在清朝实为一种腐败制度,清代官吏出身有正途和异途之分,由科举、贡生、荫生出身者为正途,捐纳者为异途也。捐纳虽得授实官,却仍有诸多限制,只为候补官员,且不许为官翰、詹,不准考选科、道。但是,此规定并不包括满人,在实施过程中,主持者或急功近利,或营私舞弊,往往视章程为形式,致选官混乱。而捐纳本身对正常的选官制度更是造成了几方面的不良影响。

一,对传统科举考试的破坏。科举考试给了读书人以相对平等的进仕机会,在实行千余年后,它已融入到中国的传统政治中,具有了合法的地位。当捐纳作为一种补充形式试图占据合法地位的一部分时,它势必对传统的科举形式产生一定的冲击,影响到正常的进仕。而变考试作官为花钱买官,对以读书为进仕的士人们无疑是一沉重的打击,也不被那些科举正途出身的官僚所接受。而最令士子寒心、并被指责为“登进乃滥”者,乃是“捐纳生员”一项。生员乃读书人取得功名、晋身为“士”的标识,需通过三级童生试(州县试、府试、院试),是科举途中的第一步,生员不但可以考取举人、进士,也可走举贡。所以,此途使正途出身的进士和举贡中也混入了捐纳的成分。由捐纳进入仕途的官吏,经保举后,便与正途混同一体。破坏正常的选官制度。

二,严重损伤吏治。清代为弥补所需经费,大开捐纳制度,然捐纳一途缺乏对入仕者必要的考核。为防止捐纳使庸者进入仕途,捐例作了相应的补充。如康熙十八年定例,凡捐纳实官以及捐纳复职州县者,到任三年后,称职者由督抚出题升转,不称职者的题目参照例议处,而有玷官箴之人则随时题参。也就是说,凡捐纳实官之人,不论称职与否,皆以三年为限,由督抚分别出题,也就是“督抚保举”。然而,具体实行却不尽人意。称职者尚不乏人,而以不称职题参者则寥寥无几。更有捐纳者受任四五年后而不被纠举。其时,不仅督抚察吏懈怠,且有户部条例规定:道府以下捐银者,三年以后免其具题照常升转。其次是“捐免”。“免考”与“免保”均属“捐免”之例,“免考”指捐免考试,“免保”即捐免保举。按清代选官而论,汉人未经保举、汉军未经考试者,不得授正印官及京官。然捐例开,且有免考项,致捐纳者之文义通晓与否不得而知。自康熙十八年定捐纳官员三年称职者由督抚具题升转,否则参劾,以示限制,是为捐纳须经保举的明确定例。但颁布之日起便形同虚设,督抚有四五年不举纠者。而后“捐免保举”,其形式也不复存在。捐例有碍于正途,且捐者良莠不一,故设保举以防其弊。然保举亦可捐纳,必使仕途更加混杂,而贪者无所节制。且“异途经保举,亦同正途”,惟不得考选科道。因此,所谓的捐免,正是对官员入仕考核的免除。而减少了对入仕官员的必要考核,对选官制度乃至政治体制的影响则是不言而喻的。

三,捐纳之人日多致清代铨法壅滞。事实上,此现象一直存在。清代选官,历由吏兵二部文武选司主持,遇有缺出,按序次铨选,又分立选班。除进士、举人、五贡等班外,捐纳亦立一班。也就是说,不论正途还是异途,在具备了为官的资格后,都要被排入“选班”候选,且选班有一定的比例。但捐例一开,使各选班陷于失衡状态。为弥补捐纳者的良莠不齐,清代实行举贡一途。按吏部选法,举贡需依科为先后,在每科举人之后附以教习贡生,举人选完则贡生补充。但选缺有限,事实上,“当举人挨选之时,而贡生曾不预其一,及轮至贡生挨选之际,而下科之举人又曾不得预其一。”致举贡有终生无望得官者。客观地说,举贡一途在铨选上的壅滞非尽为捐纳所致,但无疑捐纳的实施加大了举贡一途的壅滞。

四,捐纳事例使民不聊生,间接上致清朝的灭亡。清朝捐纳者多为地主、商人等富人,这些人可直接买个较大的官职。但也有一些中等资产的人,只买到了一些小官,且为买官已花费了大额的家产,为筹钱可升至较大官职,他们尽其所能利用职权去收刮民脂民膏,通过这些非法手段来收集财富,以达到升官之目的,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而此手段苦的却是百姓,一方面有国家赋税,另一方面有地方官的收刮,使民不聊生,更是加剧了农民起义,这样就演变为政治问题,成为清朝灭亡的直接原因之一。

对捐纳之弊,无论是官僚大臣还是皇帝本人,虽知之甚悉,并多次谴责,每声言“捐纳非善事”,但仍因“无旁策以补库绌,仍将依仗捐纳”。之后,虽多有限制、甚至废止捐纳之意,但捐例实行数百年,已成无可收拾之势。我们从上面可看出清代二百余年的官吏捐纳制度,就是一种由小范围到大范围、由虚衔到实衔、由涓涓细流到不可收拾的地步,终至积重难返,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瓦解。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我的同桌
让大自然走进心灵
变幻的四季,美丽的春
暑期游记
美丽的校园,我的家
假如我是鸟
祖国——母亲
中秋
混乱的战争
古文体作文
快乐学习
我战胜了苦瓜
城主的儿子
繁星几时有
蒲松龄对卡夫卡的影响及对超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手法的贡献
能海上师五台山传戒改革及其意义
龙场悟道后阳明禅诗之新变
试论中共在陕甘地区领导兵变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晚年毛泽东与毛泽东思想
试论做好新时期中等卫生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
论《坛经》中“自心是佛”的思想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路径与方向问题
干部教育专业培训师队伍建设探索与思考
论唐代宰相对佛教的认知
五台山“清凉智慧”的佛学内涵及其禅学价值
《谛义证得经》的主要思想
萨迦派的文殊信仰
唐代裴氏中眷宗教信仰探析
怎样通过教学对聋生心理进行建构
《一夜的工作》教学设计二
《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二
《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三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二
《识字4》教学设计(一下)
《识字4》(人教版一年级下册)
《灯光》教学设计三
《识字4》教学片断与评析
中考文言文习题汇编
《一夜的工作》教学设计一
《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一
《回顾·拓展三》教学设计(六下)
《口语交际·习作三》教学设计(六下)
《陈涉世家》试题及答案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