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生态系统理论下流动儿童的城市融入性研究

生态系统理论下流动儿童的城市融入性研究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4-10

生态系统理论下流动儿童的城市融入性研究

【摘 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入城市,并且在规模和结构上不断产生着新的变迁。新的人口流动结构致使流动儿童像小候鸟一样跟随着外出务工的父母脱离了熟悉的家乡来到陌生的城市生活学习,新环境下的不适应引发了该群体的诸多问题。基于流动儿童群体的需求,文章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理念和技巧,归因和探讨流动儿童的城市融入困境,在生态系统理论背景之下,致力于促进他们的社会适应。

【关键词】流动儿童;城市融入;社会适应;自我认同;生态系统理论

一、前言

(一)问题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人口的流动性日渐加大,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及迁移成为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最显著的现象。尤其在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及户籍制度带来的城乡社会群体分隔的格局背景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游离而出,现代社会已形成农村与城市之间这一最主要的双向流动形式。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流动人口在经历了个体型流动,如单独打拼、夫妻共同外出打拼之后,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流动人口进入了在结构上以家庭型流动为主导的阶段,“举家迁徙”同移民定居的趋势逐步扩大,这便形成了流动儿童这一新生的规模庞大的特殊群体。

这一阶段的流动儿童面临着成长环境的改变,城乡不同的文化特征、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等,为新环境下的他们实现自身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角色的转变以适应与融入城市生活造成了不容忽视的阻碍作用。

(二)概念介入

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入是指流动儿童接受城市文化、进入城市原住民及其子女社交圈,并最终实现与城市原住民子女的融入过程。社会融入的前提是流动儿童能够接受城市文化,被城市文化所同化,随后实现在城市环境中重新适应社会。在这一融入的过程中,流动儿童需要通过改变对生活地域的自我认同,在角色、身份、生活模式、归属感和认同感等方面对城市中的结构性制度和规定进行逐步地接受和适应。这对于处于早期社会化阶段的流动儿童而言,对城市环境的适应与社会化密切相关,因此,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入也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在我国城乡现存体制下的流动儿童具有特殊的“双重身份”,而该群体自身年龄的特殊性导致他们的城市融入与适应不同于一般群体,他们不得不面对社会本身和新的社会环境的双重适应问题,任何一方的适应出现问题都会深刻影响到流动儿童的成长与发展。

二、研究综述

一直以来,我国学术界对于流动儿童问题的研究颇多,包括分析流动儿童的年龄特征、家庭背景、教育环境及其心理问题和特征等。学者们对流动儿童的研究大致都是从心理、社会、教育这三个层面进行分别概述:

从心理层面来说,流动儿童群体主要表现为一系列问题行为。问题行为指个体表现出的妨碍其社会适应的异常行为。流动儿童正处于身心发育和接受教育的重要时期,从农村到城市的生活和学习环境的转变,使得一些儿童不能较好的适应新环境以融入城市生活,容易出现心理偏差,突出表现为自卑、焦虑、叛逆、反抗等,并由此引发问题行为。

从社会层面来说,它涉及经济、文化、人际交往、社会关系等多个层面。一方面流动儿童群体的家境相较同辈的城市儿童而言差距较大,导致其家庭在经济方面的支持力量较为薄弱;另一方面,流动儿童在与新环境中的接触与交往对象主要是城市人群,两类群体之间存在着颇多文化差异,因而在城市文化占主流的社会环境中流动儿童的融入受到来自多社会方面的影响。

从教育层面来说,流动儿童迁移至城市后主要面临以借读生身份就读于公立学校和进入由社会力量创办的专门招收流动儿童的打工子弟学校这两种教育安置方式。但就当前状况而言,相当部分的流动儿童就读的学校集中在打工子弟学校。学校是流动儿童成长的重要外部环境,但这类学校的负面影响不仅仅在于师资力量的薄弱,还在于这种群体相对集中的方式对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的阻碍。教育安置方式通过影响流动儿童的社会认同,从而影响其城市融入与适应的过程。

我国流动青少年问题是众多学者研究和成就的领域,学者们对此进行了重要的概括和总结分析,经过梳理了学者们的流动儿童城市融入研究理论不难发现,它从总体上对我国流动儿童问题进行了较为重要的概括和总结分析,共同的趋势是将流动儿童看作一个能动的主体,这点对于探讨流动儿童而言无疑是一个重要分析视角。但既有的对于流动儿童城市融入研究的大都更多的聚焦于流动青少年的心理状况分析和教育权力的维护上,较缺乏对于该问题的动态综合分析。本文在参考了其他研究资料的基础上,选取了流动儿童城市融入的需求问题作为切入点,并结合生态系统理论以进行探讨,以期对流动儿童的城市融入问题予以支持有所裨益。

三、城市社区中的流动儿童群体的融入困境

流动儿童自身处于特殊的成长时期,其行为和表现十分强调个人认知、环境和行为三方的交互作用,个体在社会环境中不断地对来自各个方面的刺激做出反应,其中的一些社会行为会被保留下来,并形成较为稳定的行为倾向。从农村迁移到城市,在新的城市社区中的生活本质上是行为与环境的互动,通过不断的模仿-学习-改变的循环,使得流动儿童群体逐渐适应并习得城市的生活行为方式。

就我国目前现状而言,在新的城市环境中,社会对流动儿童的关怀一直处于缺失状态,这些儿童缺乏足够的支持系统,甚至被迫贴上“二等公民”的标签,这些负面的环境导致他们产生自卑心理,从而在人际交往、行为习惯、社会责任感等方面都受到较大影响。该群体大多由于家庭贫困,在城市生活中缺乏足够的物质资源,加之生活习惯、文化背景的差异和家庭教育的缺失,从而难以融入新的生活学习环境。这些来自心理、社会、经济等系列问题不利于他们在城市中探索与成长,对于他们的城市融入构成严重威胁。流动儿童群体有着强烈的自我认同、社会参与和支持网络重构的需求,但是他们和周围社区整合状况不理想,相互缺乏足够的认同。由此,流动儿童群体在城市融入和适应的困境本质上是未解决的自我认同、社会参与和社会支持网络构建这三个方面的需求问题。 流动儿童群体作为城市的第二代移民,与其父辈不同,其在早年成长时期迁移到城市并与新环境形成互动。社会大环境的融入氛围是流动儿童城市融入的大背景,这包括了政策引导以及社区支持等。在迁移至城市后的外来家庭大都分散于城市的各个社区,社区是社会的缩影,对城市的融入更是基于在社区的融入的前提之下。城市社区作为流动儿童群体在城市新环境的之中发生互动和互动频率最高的区域,对其而言,所处社区的环境和社区成员的行为与态度代表并反映着城市大环境的特征,这对流动人群的心理和社会融入将产生最首要也是最直接的影响。根据布劳提出的核心假设:与其他群体和阶层的交往推动和促进向这些群体和阶层的流动。他强调了群体间及阶层间交往的重要性,这种群体之间的交往促进着结构性融合,是群际间流动和族群融合的必要条件。其实,群际交往的外显行为在更深的层面上对应了群体成员的心理认同和自我认同。城市社区集合了多样化的人群,拥有极为丰富的资源。作为新居民的流动儿童群体的日常生活与人际交往大都与社区中的其他成员相互连结,对融入影响最深远的则是与作为原住民的城市群体之间的互动。流动儿童在社区中的互动以形成自我认同,因而社区构成了并是支撑着流动人群最主要的社会支持网络。当然,对于流动儿童群体而言,学校也是一个重要的互动社区,帮助引导和建立流动儿童的朋辈群体网络。这也是基于对无锡市金星街道金城社区的项目活动的成果。

四、社会工作与生态系统理论的干预构想

针对流动儿童城市融入过程中的不同问题与困境,社会工作的干预可采取相应不同的有效介入策略,紧紧围绕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三大专业社会工作方法。依据生态系统理论,流动儿童的生态系统分为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和宏观系统。微观系统是指处在社会生态环境中的看似单个的个人,即流动儿童的年龄、性格、性别、家庭环境、学校、同辈群体等;中观系统是指微观系统之间的联系与相互影响,即与流动儿童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多个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包括家庭、学校、社区之间的关系、同辈群体间的人际交往关系等;宏观系统则是指个体未直接参与但却对其微观系统产生影响的更大的社会系统,即社会氛围、价值观念、我国关于流动儿童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政策、组织和制度等。这三大系统相互影响并持续的产生相互作用。流动儿童的城市融入和适应便是在多重因素下的一个复杂过程,包括制度、学校、家庭、社区及流动儿童自身的复原力与潜能等多方面间的互动作用影响。

综上,根据城市流动儿童在城市融入与社会适应层面的需求,结合生态系统理论同社会工作的三大方法对流动儿童的城市融入进行多角度、立体化的定位、评估和干预。设想如下:

第一,外来儿童的自我认同需求。自我认同是指一个人处于族群交往的场景中,如何给予自我定位。这一自我意识产生于群体间接触之后,并感觉到彼此存在差异或者利益冲突。社会成员的身份其实可以说是一种社会定义,是成员的自我认定同其他阶层或群体对之的认定这二者的相互作用。流动儿童的自我认同便是其与和其相对的城市居民相互交往,比较差异并界定差别从而建构与发展出来的。进而,在自我认同方面的融合需求是指群体与相对的另一群体相互接纳并达成认同。对此,项目设想为通过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帮助服务对象消除自身问题,预防问题的发生以及发掘和利用自身能力,是解决服务对象社会融入困难的基础条件。社会工作需着眼于个人所在的社会环境,为其提供必要的资源、安全和支持,以增进和鼓励案主自身能力的提升和发展。

第二,外来儿童的社会参与需求。社会参与是指社会成员能够广泛利用各种途径并以某种方式有效地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政治、经济、文化等的活动和现状投入参与,其中参与意识起着重要作用。对此,社会工作需通过搭建活动和相互交流平台,帮助服务对象丰富业余生活,增强外界接触,是解决服务对象社会融入困难的重要渠道。同时进行个人倡导、动员各方资源、引导社会政策制度改变,以有效协助流动儿童群体改善其与环境间的调和度。

第三,外来儿童的社会支持网络构建需求。社会支持网络是在所处的环境中,个体与他人不断互动而获得各种资源支持(如经济、工具性、情感支持等)所形成的社会网络,个体通过这个网络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和危机,实现正常生活的能力。对此,通过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在服务对象同伴之间、家长之间和邻里之间建立支持网络,是解决服务对象社会融入困难的主要手段。

五、总结与反思

在我国城乡二元结构模式和户籍制度的长期历史下,城市和农村被赋予了截然不同的两种文化特征。在异质文化背景之下的人们不仅在物质和社会地位上具有巨大差异,并且在价值观、自我认同和行为方式等方面形成了日渐鲜明的差别。随着社会的变迁引发的人口的流动,刺激着不同群体与阶层之间的接触和碰撞。流动儿童便是这一情境下当今中国最聚焦的弱势群体之一。

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精髓所在,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入与适应正是对城市文化的理解和内化的过程。社会工作是一种帮助人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工作,而社会工作者就是实践这一行为的行动者。对于流动儿童的城市融入和社会适应困境,社会工作者在专业社会工作的介入过程中,首先应充分站在案主的立场上,在全面了解流动儿童群体所处的复杂的生态系统之后,发挥小组工作的团体优势并以个案工作形式弥补小组活动中对个体成员不同特性关注不足。一方面重点关注微观系统中致力于挖掘、支持、鼓励和促进流动儿童的融入和适应能力;另一方面致力于增进外部环境对其需求的回应和支持,建立社区-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结构化适应格局,以整合与流动儿童群体相关的各类资源,为其的良好成长搭建桥梁,并通过多元文化视角促进求同存异的变化与发展,从而促进系统的平衡,帮助困境中的流动儿童厘清问题,实现自我认同、促进社会参与并搭建社会支持网络。这一改变对于流动儿童群体而言应将不仅仅是经济层面的互补,制度层面的促进,更关键的是实现流动儿童群体在个体心理层面身份认同的整合和个体行为层面社会交往的整合。整合的实现不仅是问题困境的解决,还将推动着社会内部张力的扩展,也利于实现结构性交融,促使整体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精灵的小表妹
我的帅爸爸
我的周老师
我被同学欺负了
深山中的看林人
未来的我
我的妹妹
胆小的我作文
爱哭鼻子的弟弟
一件有趣的事
没有蛋糕的生日
我的妹妹
我的懒虫爸爸
回忆童年钓龙虾
新来的老师
曾老语惊天上人――读《平生六记》
爱因斯坦奇迹年
苦难被战胜了才是财富
人不是一瞬间变老的
一个日本孩子眼中的“经典”
讽刺微小说四则
心灵的拷问
在地图上飞行
“饿”一点你才知道你是谁
思想碎片拾零
需要教的孩子没出息
必先正名 2015年4期
麦田里的少年
父亲的样子
蔷薇叶子 2015年2期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故宫博物院》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蜡烛》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亲爱的爸爸妈妈》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检测试题及答案:第六单元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检测试题及答案:第一单元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检测试题及答案:第三单元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桥之美》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背影》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检测试题及答案:第二单元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检测试题及答案:第四单元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芦花荡》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鱼我所欲也》高效复习训练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检测试题及答案:第五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