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策略研究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策略研究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5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策略研究

【摘 要】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而大学生对新媒体的依赖也越来越强,但大学生的媒介素养还没有得到相应的快速提高,导致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工作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文章针对新媒体大潮下培养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必要性、舆情引导的重要性,分析并探讨了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特点和成因,提出了一些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方法和建议。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杂志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

新媒体的信息传播速度快,影响面广,传播方式不容易控制,因此,对大学生舆情影响迅速并有一定的不可预期性。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群体,他们的主要学习、生活环境大学校园,也被日益分散化、多样化的社会舆论传播方式影响着。

一、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特点

新网络媒体覆盖的读者面,是任何传统媒体都无法比拟的。传统的报刊有上百万的发行量,就是一个了不起的数字了,而网络中一个热门帖子的点击率就可能轻易超过它。

现在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对于传统媒体,比如报纸,杂志书籍等纸类的传播媒介失去了兴趣了,新媒体的媒介,比如手机电脑完全充斥了他们的生活。这个从侧面也反应了大学生平时阅读量的急剧减少。而网络信息的特点之一也就是消息标题夸大,吸引人眼球,消息内容缩减,三言两语就将一个新闻事件描述完了,这也就是信息碎片化。

报纸有版面的限制,那么传播的信息也是有限的,而网络新媒体是个无限大的空间,更是个自由的发表言论的平台。这样所造成的便是网络信息巨量化,大学生每天从微博微信网页等媒介看到的信息是大大超过了电视报道,报纸传播的量,而网络并非像报纸那样的传统媒体有编辑的审核或者政府的审查,网络是个相对自由的可以发表言论的平台,所以在如此宽松自由的环境下,不免会出现不良的信息,信息也呈现粗滥的趋势,对大学生的思想健康发展起着负面影响,

新媒体是科技的产物,其传播的速度也是巨快的,今天报纸上面的新闻事件基本是在重复网络上面昨天的消息,传统媒体的时效性是大大降低了,大学生是接受新消息的前沿人群,大新闻事件大学生几乎是首先得知并在第一时间在周围散布开。网络消息是及其随意的一种新闻传播,其中包含的舆论导向也是没有很清晰的方向的,一些煽动性事件刚好符合了大学生的兴趣,第一反应缺乏理智的思考,那样大学生的舆论导向极有可能走向偏激的错误方向,一旦偏激了,那后果将无法想象。

网络交流主体呈多元化趋势。网络媒体属于自媒体性质,每一个人进入网络空间可以随时随地自行发布信息,自由交流讨论。网上的信息、意见发布不需要经过政府有关部门的审查和批准,一时间所有的网民都变成了“公民记者”,都有机会在互联网上发布信息和表达自己的心声,通过各种论坛、博客等公共舆论平台参与社会各种重大事务的讨论。消息发布的主体也逐渐变得个体化,任意发表消息的趋势也越来越严重,网络也逐渐变得无序无道,大学生自身的认识能力不高,很容易被影响,亟需建立网络道德规范,向绿色网络发展。

二、新媒体对当前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带来的问题和挑战

(一)引导技术认知不足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媒体的主体介质在不断更新和完善,手机,电脑等心媒体的介质也在日益的不断创新中,大学生这个时尚的群体,总是走在科技的最前沿,而大学生思政者未必能懂的高科技物品的应用,那就无法融入到大学生他们之中,为思政工作者在实践中带来了一定的难题,适应和运用会难。

(二)导向把握难

网民从新闻传播的受众者转变为“发布者”,博客、微博、BBS、音视频等自主发声的网络平台,已逐渐成为普通群众的“自媒体”。网民以“隐形人”的身份在网上发表意见,造成网络言论泥沙俱下、真伪难辨,充斥着情绪化和极端化的网络言论使网络舆情出现非理性化,扰乱公共话语体系和公民的价值判断,由此导致的突发性、群体性事件增加了社会不安定因素。网络的实时性、交互性加大了政府对信息传播进行技术控制的难度。 “网络黑社会”打着所谓的“网络公关公司”、“网络营销公司”的名义,雇佣网络水军、网络推手不断在国内一些论坛上发布攻击信息和造谣言论,凭空捏造事实,恶意误导舆论,造成公众恐慌,大学生是辨别能力低的一个群体,使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难度不断增大,导致大学思政工作者监督管理难。

新媒体也是近年来呈泛滥趋势的,传统媒体在新媒体面前的地位也越来越低,缺乏经验的大学生思政工作者不管是在理论还是时间都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而且每个大学生的思想也是不同的,对症下药才是关键,所以也无法制定出一套理论和方法来指导。

三、如何做好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

(一)多管齐下,普及媒介知识、提高大学师生媒介素养

网络媒介素养可以理解为个人的综合素质和修养,是一种使用网络媒介获取信息、甄别信息、传播信息的能力,对其培养必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因此,思想政治工作中需要建立培养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长效机制,从平时入手、从线上线下两个方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面对现实情况,思想政治引导工作需要培养大学生掌握媒介知识、构建对媒介的批判性思维、提高判断媒介偏见的能力。要让大学生了解到不同的媒体有差异化的价值取向,并受不同的利益群体的控制,因而需要对媒介存在的偏见作出判断。不仅是大学生自己,班主任和辅导员也应该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发挥其领导作用。

(二)整合资源,培养大学生理性思维,使其学会独立思考和判断

大学生很容易对于触及其自身利益的事件上产生不理性的偏激的认识,所以我们要整合资源,把能利用起来的资源,比如学校的心理部门对于学生的疏导啊,党支部对于学生的正确指导等正能量的资源,让大学生学会理性分析事物,提高其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三)新旧融合,完善大学生新老媒体舆情引导阵地,建立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学校是个限制性的范围,那么就要充分利用学校能运用的资源。新媒体当道的现象是毋庸置疑了,那么学校内的传统媒体就要充分发挥其作用了。学校内部有校报等传统媒体的存在,也有新媒体发展,两者在舆论导向上统一结合,传播正能量,完善新老媒体舆情引导阵地。有了叠被子事件的教训,学校也应当建立突发时间应急预案,学生的理念或许还是不够成熟的,那么学校就要把事件朝有利于舆情引导的方向推。

(四)点面结合,完备大学生新媒体舆情引导队伍,塑造网络舆情“正义”领袖

学校可以实行点面结合,各学院的组织联合校的组织,通过举办活动,在思想方面和实际行动方面达到正确的舆情引导的作用,老师辅导员也可以实行合作,专业与专业之间进行交流或者沟通,在思想方面达到提升效果。也应鼓励思想政治工作者、党团干部开设个人微博和SNS账号,通过他们自身在网络上的行为表现作出示范,带动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媒介;利用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党团干部的个人账号来开展媒介素养培养工作,发挥其精神引导作用。

(五)多方联动,构建大学生新媒体舆情引导长效机制,深化大学生思政工作

舆情引导光靠学校这么一方是不可能达到很好的效果的,政府、社会、家长应该多方联动,互相合作。政府发挥积极的管理作用,做好新闻的审查和监督工作,带头发扬正确的引导作用,加强社会素质道德建设,树立正确的思想。社会人群提高自身的素质道德,传播正确的消息,对于粗滥的消息予以否定和批判,正社会风气。家长自身也该做好孩子的榜样作用,不谈论对孩子起负面作用的消息,不轻信网络谣言,提供给孩子健康的生活环境,树立正确的理论指导。大家一起合作,构建大学生新媒体舆情引导长效机制,深化大学生思政工作。

四、结语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舆情呈现出新的特征,不易控制,容易造成大学生群体的盲从和冲动,因此高校团组织应尽快建立并完善大学生舆情的干预监督机制,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对大学生舆情进行合理的分析和干预,强化对新媒体所传递信息的正确引导,稳定校园环境,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多方合作,建立长效机制,引导大学生积极面对社会。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有趣的电脑课
我就是这样
家庭“特大”案件侦破记
永远怀念小舅舅
难忘的一次军训
看升旗.阅兵仪式的时候
点亮一盏心灯
上海之旅(3)
自觉,自主,自控
牵挂
替别人着想
读《繁星春水》有感
资源型城市E―E―S复合系统脆弱性评价研究
从艺术图像看中西阅读观念异同
古典文学中梦意象的文化蕴含解悟
美国大学图书馆基于机构知识库的出版服务实践研究
中文核心期刊的地理分布及其变动态势研究
当代社会信息化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图书馆机器人应用研究综述
北京地区高校学生图书馆焦虑测量分析
浅析民国文献分级保护体系的构建
浅谈县级电视台如何有效做好民生新闻
高校图书馆用工制度调查分析及未来实践路径
《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季刊》的知识产出与学术风格
俄亥俄大学图书馆斯科特·西曼馆长访谈录
抗战时期手工纸与机制纸期刊破损比较研究
人文社科领域科学数据使用特征分析
《北京亮起来了》教学设计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二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一
《自然之道》教学设计一
《失物招领》教学设计一
《语文园地三》教学设计(一下)
《失物招领》教学设计二
《失物招领》练习题
《美丽的小路》教学设计一
《美丽的小路》教学设计二
《画杨桃》教学设计
《松鼠和松果》教学设计四
《美丽的小路》教学设计三
《自然之道》教学设计二
《语文园地三》教学设计(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