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浅析高尔基小说《忏悔》中的人物形象

浅析高尔基小说《忏悔》中的人物形象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3-18

浅析高尔基小说《忏悔》中的人物形象

[摘 要]作为一名优秀的无产阶级现实主义作家高尔基,其在作品中曾设计出许多形形色色的人物,这些人物既形象生动又不脱离实际,我们甚至能从其言谈举止及信仰嗜好中清晰地分辨出每个人物的阶级特征。分析高尔基笔下的人物形象,对于让我们更好地学习高尔基典型化的创作手法,以及更好地理解高尔基的思想内涵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由于篇幅有限,笔者不可能将高尔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尽数道来,故此,特选择《忏悔》中的人物形象进行专门解读,希望能够抛砖引玉,为热爱研究高尔基的学者们提供帮助。

[关键词]高尔基;小说;忏悔;人物形象

高尔基是一位蜚声国际的无产阶级作家,在他波澜壮阔的一生中曾创作出许多优秀的作品,阅读这些作品就好像走入现实社会,能够从中深刻地体味每个主人公的挣扎与奋斗,并唤醒我们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与斗志,这也便难怪其作品成为鼓舞广大无产阶级对抗剥削者的精神食粮了。高尔基的作品之所以具有如此魔力,归根结底,与其塑造人物形象的高妙笔法分不开。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高尔基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塑造人物应立足现实,多观察生活,抓住每个人物的典型特征,唯有如此才能使笔下的人物活灵活现、有血有肉。当然,高尔基醉翁之意并不在酒,而是想通过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向我们展示主人公复杂的精神世界,进而带给读者启发。《忏悔》是高尔基最受争议的一部作品,列宁曾评判该作品宣扬造神论的错误思想,而高尔基却辩称自己只是想让狭隘的个人主义升华为高尚的集体主义,从而让人民摆脱束缚,积极地营建生活。[1]分析《忏悔》中的人物形象对于正确评判这部作品有着重要意义。为了能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本文,笔者分从高尔基的生平、《忏悔》的相关内容,以及人物形象三点入手,希望能对喜爱研究高尔基的读者们有所帮助。

一、高尔基的生平

二、小说简介

《忏悔》是高尔基在1980年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但该小说却遭到列宁的质疑,认为其宣扬造神论的错误思想。另有一些评论家也认为高尔基在本部小说中的主人公实质是一个小市民的形象,并非其一贯书写的无产阶级,而且作品主张社会矛盾以宗教的形式获得救赎无疑是大错特错。《忏悔》的主人公名叫马特维,他是一个被父母抛弃的孤儿。他先是被供职于教堂的拉里翁见马特维可怜便好心收养了他,但后来因为一次意外,拉里翁溺水身亡。重新成为孤儿的马特维又被季托夫收养。季托夫是地主的管家,生性十分贪婪,他生有一个女儿,令马特维垂涎。为能娶她,马特维在农场赚昧心钱,最终成婚。不幸的是,几年后,其妻难产而死,之后,其子又因误服砒霜而亡。亲人的相继死亡令得马特维陷入巨大的悲痛中,他开始怀疑上帝,竟至选择自杀,但却未获成功。敏感的马特维又对死亡产生困惑,认为连死亡也不能使他获得救赎。于是,他开始在流浪的途中寻找人生的真谛。但所见所闻却俱都令他心灰意冷,他发现无论神甫、大祭司还是修道院的信仰者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而只是以上帝之名敛钱或给予人们缥缈的安慰。他渐渐明白人们真正寻找的并非上帝,而是忘记痛苦的通途。之后,经一位贵人指引,马特维来到一家工厂,在那儿他认识了几名热情的革命者,并在耳濡目染中体会到真正的上帝源于民间。虽然《忏悔》在一百多年来饱遭质疑,但后期却也有很多研究者对《忏悔》提出肯定,因为不论如何,作品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阴暗面,并且传递出积极的能量。马特维俨然因此而化身为一位勇敢的理想主义追求者,为鼓舞后人不畏逆境,勇敢追求理想起到模范作用。

三、人物形象

高尔基在《忏悔》中描写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倘若全部评析,恐难完成。为了能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忏悔》这部作品。笔者特选定几个富有代表性的人物进行评析,相信读者能在这几个人物身上获得当时社会的相关信息,并对高尔基的文学理想有所领悟。

1、马特维

马特维是小说《忏悔》中的主人公,他是一位在现实中迷失,却又勇敢追求理想的反叛者。他自幼孤苦,被好心的教堂助祭收养,在教堂环境的熏染下,他坚信上帝,甚至连教堂中的香炉、烛台、地面上铺的石头都觉得无比神圣。他每天都虔诚祈祷,以便获得心灵的安慰与满足,然而,之后的一切不幸遭遇却又使得他动摇了最初的信仰,他见识了神甫日渐显现的丑恶面,他们自私自利,贪财好色,毫无道德感,并以上帝与光明来掩盖他们的卑劣与阴暗,所以,当马特维在遭到风流神甫的戏弄时才不屑地骂他下流。当然,马特维也有脆弱的时候,当妻儿相继去世,他甚至想过自杀,但这实属人之常情,并不能因此质疑主人公内在的坚毅本质。在消灭对上帝的信仰之后,马特维开始寻找信仰的艰苦之旅,此时,他处于空虚与迷惘当中,他陆续见识了许多假借上帝之名而行肮脏勾当之实的伪君子,还有许多被现实击垮,逃避现实的上帝信奉者。然而,上帝却对此视而不见,这更加使得马特维加深了自己的信念。最后,他遇见自由而乐观的革命者,他开始意识到天国并非其追求所在,其追求所在乃是一切真理与铲灭人世的不公,并坚信民众才是真正的上帝。自此,马特维的内心终于重获安宁。综观马特维的事迹,他既坚毅又反叛,所以,才做出这些一反常规、愤世嫉俗之举,这也是他主要的性格特征。

2、上帝信仰者 高尔基在《忏悔》中塑造了许多上帝信仰者的角色,但他们的性格特征却各有不同,大致分为两种,一种表面信仰上帝,内里却根本不信上帝的存在,甚至胡作非为,风流成性。比如,作为神父的安东尼,他原是军人,却因赌博而被开除,后又因沉迷女色而被逐出神学院。好在他出资捐助修道院而被接纳,并给以优待。在修道院他道貌岸然,实则十分花心,经常同女人寻欢作乐。而且竟当着小修士马特维的面,让前来寻欢的女人脱光衣服。[2]这种卑劣之事却发生在光明正大的教堂中无疑给人以强大的震撼。基于此,一个表面信仰上帝,实则卑鄙无耻的伪信仰者的形象跃然纸上。此外,高尔基还塑造了一种近乎奴隶的上帝信仰者,比如,在地洞中苦修的小老头马尔达里。马尔达里曾经历很多苦难,坐过牢、被兄弟欺负,甚至被妻子下毒。但他全部选择宽恕。他深深信仰着上帝,每天在地洞中过着非人的苦修生活,他缺衣少食,不问世事,每天虔诚祈祷,把自己折磨得不成人形,还鼓励马特维做上帝的奴仆。马尔达里的愚蠢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发人深思。

3、乐观而坚毅的革命者

高尔基在《忏悔》中也采用大量笔墨刻画了几名乐观而坚毅的革命者的形象。比如,钳工彼得。他的嗓门活像大喇叭,洗脸时大把大把地捧水,大笑时犹如几匹公马在嘶鸣。从这些性格特征和生活习惯中足见他的性格之豪爽。此外。他的阅历十分丰富,深知社会,意识到人民必须行动起来方能创建美好的生活。他根本不信上帝与宗教,甚至大胆地说出让上帝去见鬼之类的豪言快语。彼得的外甥哈衣拉也有着同样的追求,但哈衣拉却给人一种沉稳而忧郁的感觉。高尔基将这两个拥有同样价值追求的人物以不同的性格特征,也是一件发人思索的现象。

四、小结

高尔基在谈及创作时,曾强调对人物的描写一定要典型化。从以上分析中,不难看出作家在《忏悔》中将人物的典型化发挥到了极致,这对于我们学习高尔基的创作技巧与更加深入地了解高尔基的文学内涵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谨希望本文能对热爱高尔基的读者们有所帮助[3]。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To Be A Helpful Man(要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Sun Shuwei(孙淑伟)
Introduce Oneself(自我介绍)
Grandma‘s Birthday(奶奶的生日)
Getting to Know the World outside the Ca
the Great Wall(长城)
Different Social Customs Between America(不同的社会习俗在美国)
My Hometown(我的家乡)
A passage about Mathilde(关于玛蒂尔德通道)
letter to editor-(写信给编辑)
Add Feet to His Snake(画蛇添足)
An Instructive Day(一个富有启发日)
A Letter to a School-friend(给同学的一封信)
Make An Announcement(予以公告)
Spring Festival(春节)
浅议新时期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
科学使用农药 减量增效
团省委杨军同志一行深入保山调研指导共青团工作
气壮山河的庐山保卫战
浅议农村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年生八窝的伊普吕兔
照片档案记录吉鸿昌的革命生涯
婚姻档案查阅利用中的几点困惑
发挥布尔津县基层党组织在维稳工作中作用的调查研究
秦港近代建筑的价值
忆解放保定战斗中进城干部那些事
书香滋养出的大家
地方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路径选择
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基层党组织队伍建设中的作用
重视档案 就是重视我们的未来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设计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实录
《小蝌蚪找妈妈》片断赏析
《小蝌蚪找妈妈》片断赏析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实录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札记
《小蝌蚪找妈妈》相关知识
《小蝌蚪找妈妈》片断赏析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札记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札记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