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文革”中一位下放教师的遭遇

“文革”中一位下放教师的遭遇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7-20

“文革”中一位下放教师的遭遇

我是上海人。1958年大学毕业后,被分到河北省的一所县中任教。1961年,因受到打击,被下放到该县的一所农村小学当老师。

乱糟糟闹剧开始

1966年“文革”开始后,农村小学也停课闹革命,搞得乱糟糟的。但就在这混乱的时候,农村中又出现了一场“公办小学下放到大队来办”的闹剧。公办老师各回各的大队任教,来了个人员大调动。这真是乱上加乱了。闹剧的起因是《人民日报》上刊登的一封“人民来信”引起的。

记忆中,1968年的一天,《人民日报》刊登了一封人民来信,内容主要是建议:将农村小学由公办下放到大队来办。也就是说,农村小学由原来的受县教育局领导,改为由大队领导,即由公办变成民办;学校所需费用,如修缮教室、添置桌椅、购买教学用具等都由大队负责,国家不再拨给经费;老师也不再由县教育局调动,而是各回本大队(本村)任教;工资发到年底,商品粮也供应到年底,从1969年1月起,就不再发工资和供应商品粮,改为由生产队记工分、分口粮。

本来,这只是一封普通的人民来信,不是什么中央领导人的指示。信的内容也仅是写信者本人的一些建议,是参考性的。可是,由于它是登载在最权威的报纸《人民日报》上;而且是放在最显著的位置上――头版头条,在那特殊的年代,不由不使人们对这封信的来头、背景有了种种猜测。

那时,人们培养出一种“闻风而动”的习惯,只要报纸上或电台里公布了什么新精神,即使还没有正式文件下达,人们就都已纷纷行动,贯彻落实,深恐自己落在别人后面,被扣上一顶破坏“文化大革命”的大帽子。所以,在对待这封“人民来信”的态度上,人们也都是按“闻风而动”的习惯办事。

县里抓紧作出指示:要求各公社贯彻这封信的精神,并且限定了完成的时间(约有半个来月)。各个公社当然更不敢怠慢,公社书记亲自抓,紧急召开会议,落实指示。虽然老师们各有各的具体情况,各有各的想法,但在当时那种高压的政治形势下,谁也不敢提什么不同意见,只是老老实实地办好各种手续,卷起铺盖回家。

剩下我孤独一人

不到限定时间,老师们就已人走一空,整个学校就只剩下我一个人。而这时的我却正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不知道该怎么办。

我的情况和其他老师不一样。其他老师都是本县的,家都在农村里,所以要求回“本大队”,他们能够做到说走就走。而我则是上海人,老家在上海市区。可是,城市和农村不同,上海市区都是柏油马路,高楼大厦,哪来耕地,当然也就更没有什么“生产大队”了。所以,即使我能转回上海去,兴国路上又有哪个“生产大队”能来接受我?何况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情况是:只有城市下放到农村去的,哪有农村回流城市的。特别是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人口控制更为严格,基本上是只出不进。所以,像我这样下放在北方农村小学的上海人,再加上妻女又是农村户口,是吃农业粮的,要想拖儿带女一大家子回上海去,可以说比登天还难。据说:我所在县曾和上海有关方面联系过,要将我及妻女三人户口转回上海,由上海安置。可是由于上述原因,这根本是不可能的。再加上1968年上半年,正是王洪文他们那帮造反派英雄好汉将上海搅得一锅粥的时候,谁还来管你什么下放不下放的事情呢!所以,联系的结果可想而知,如石沉大海,杳无音讯。

上海回不成,只能就地解决了。因为我不是本县人,所以首先需要有一个能接受我的大队,同意我去“落户”。只有“落户”才能解决问题,我的工作、工分、口粮等问题也就都随之解决了。

起初,县里打算将我的户口落在原学校所在地的大队。可是该大队不同意,因为我和他们素无瓜葛,他们没有义务接受我。再说,多一个户口,就会多一个人参加分红、分口粮,这样会影响到其他社员的利益。所以,他们不同意我去落户。至于落到其他不相干的大队去,那更是门儿也没有。

县里没有办法,最后准备将我的户口落在我妻子所在的大队。我妻子是本县人,在另一个公社。按当地的风俗,女儿出嫁后就应将户口迁至夫家。可是我的情况特殊,老家是上海的,根本迁不过去。所以,那个大队特别照顾,允许我妻子的户口仍留在本大队,照旧参加劳动,记工分,分口粮。后来,我女儿出生,按当时的政策“子女随母落户”,我女儿的户口也落在了那个大队。那个大队对我们一家可以说已经是非常照顾,做到“仁至义尽”了。

无户可落的“黑人”

他们只希望我早日有个安身之处,能将妻女户口迁去,这样大家都皆大欢喜。可是现在,不仅我妻女的户口迁不走,我反而还要去他们大队落户,参加分红、分口粮,他们当然不干,所以坚决拒绝我去落户。这样,我这个堂堂的大学毕业生,居然成了哪里都不要,落不下户口的“黑人”。

这时,已经到了开学的时候。我原来所在的学校,已由回到本大队的老师任教。因为我已不是这个学校的老师,他们自然不再安排我工作。这样,我就成了多余的人。每天吃了饭无所事事,自己也感到无聊,只好扛起铺盖回到了妻子的大队。但因为我没有在他们大队落下户口,也不能去他们大队的学校教学。所以,每天吃了饭也是无所事事,过着“悠闲享福”的日子。可是。这种日子实在难熬,我天天躺在坑上发愁。眼看着日子一天天过得飞快,按照规定,过了年就不再发工资和供应商品粮,那么,以后的日子怎么过?吃什么?花什么?那时,我的心情糟到极点,说句不好听的话,就像一个判了死刑的人,已经知道自己哪一天要被执行,正在一天一天挨日子一样。

终于,年底快到了,再不解决问题,我就无路可走了。万般无奈之下,我只好找到县“文教组”,问他们:我的问题该怎么办?那个负责人想了一下后,对我说:这样吧,现在成立了公社中学,你去公社中学教书吧。公社中学也是“文革”中出现的一件新生事物。那时,为了显示“文革”成果,规定每个公社都要成立一所高中。这就是公社中学。社中的老师仍是按时发工资,供应商品粮。所以,让我去社中教书,这是解决我问题的一个最好办法。何况,我原来就是教高中的,现在教社中可以说是“游刃有余”。但最重要的是:我总算有了一个啖饭之所,不用再为工资、吃粮发愁了。

现今回想起来,人有时真是身不由己。好在那年月一去不复返。希望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别再重演了。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洗衣服很轻松
多彩的课余生活
我在练毛笔字
快乐的一天
第一次玩电脑
校庆
小闹钟
传情的贺卡
秋来终于来了
我梦想做飞行员
假如风有颜色
一件让我感动的小事
我做过一件好事
我醒悟了
发表的风波
从笛膜及膜孔谈竹笛音色
体育与健康课程学生学习评价的探析
谈论未来体育及学校体育的发展趋向
代签名人身保险保单法律效力问题研究
发展天津滨海新区,打造京津塘科技新干线(1)论文
重大责任事故罪主体应修改为“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
论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实践探索
声乐演唱中音色的美学特质探究
讨论大学生幸福观的养成
开关电源的噪音抑制
探究声乐演唱中的内心听觉问题
加快潮阳经济发展的思考论文
探析日语词汇的音节构造特点
陕西区域技术创新体系的缺陷与调适(1)论文
浅谈非晶合金变压器噪音控制方法
情景交融的典范──《蒹葭》简析
《关雎》再赏析
《关雎》的全诗和赏析
说说诗经《关雎》
也谈《关雎》为何排在《诗经》之首
王者之风,后妃之德──《关雎》的另一种解读
一唱三叹 情景交融──《蒹葭》写作特点浅析
异曲同工话惆怅──《雨巷》与《蒹葭》意境比较谈
《〈诗经〉两首》重难点讲解
《关雎》琐议
《蒹葭》的几种主题解读
《〈诗经〉两首》词语解释
《〈诗经〉两首》素质教育新学案
含蓄幽远而意蕴丰富的《蒹葭》
《〈诗经〉两首》多音字注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