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网易公开课”的大学生受众认知分析

“网易公开课”的大学生受众认知分析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5

“网易公开课”的大学生受众认知分析

【摘 要】网络公开课以其新颖的传播方式、丰富的知识吸引众多网友的目光。然而,经过精良的制作、透过虚拟的网络所呈现的网络公开课并不是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名校公开课”的课程模式。“淘课族”对“网络公开课”的迷恋是出于知识传受过程中的偶合,折射出的是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文章试图从大学生的认知角度对网络公开课中代表性的“网易公开课”作出分析。

【关键词】网易公开课 传播 社会问题 淘课族

2010年,以“网易公开课”为代表的网络公开课在被引进国内后就迅速走红,这些公开课来自哈佛大学、耶鲁大学以及牛津大学等世界知名学府,内容涵盖了人文、艺术、金融等领域。在网上就可以轻易的学习到名校的课程对大学生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诱惑,因此在网上淘课成为了大学生的一大乐趣。同时,各种和淘课有关的论坛也不断涌现,淘课族在上面交流观后感和分享笔记,如CICI study 和豆瓣网。

然而,在网络公开课的热潮退去之后,“淘课族”的身影似乎不再像以前一样活跃在网络中,淘课论坛也没有热闹的场景,网络公开课不再是大学生生活中的日常谈资。大学生的这种行为的转变与大学生对于“网易公开课”的认知是否存在关联?本文就试图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大学生对“网易公开课”的认知状况。

一、“免费”上名校,逃课只为“淘课”

网络公开课,顾名思义,就是运用网络进行传播的公开课。相较于传统的公开课,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将国外名校的课堂搬到了网络上,实现了资源的共享。网友们只要轻轻点击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就可以实现在线的观看和学习。而且不同于传统学校对于专业课程的限制,受众在网络公开课的课程选择方面可以自由选择,从文学到理工科都可以任意选择。

2010年初,随着YYeTs等国内知名字幕组的出现,哈佛、耶鲁等名校公开课不断被引进国内并不断走红。最有代表性就是“网易公开课”,其中网易平台上的哈佛大学的公开课《公正》、《幸福课》等课程凭借着数以千万计的点击量掀起了网络公开课的热潮,网友们像追美剧一样开始狂“蹭”课。在校的学生们对于这种名校课程更是疯狂的追捧,一时间,国内出现了许多的“淘课族”。所谓“淘课族”就是在网络上进行课程的学习的人群,而在大学生中有许多“淘课族”还逃课到宿舍只为“淘课”。

二、大学生对网络公开课的认知现状分析

短短一段时间,网络名校公开课就在大学中刮起一股“淘课”风,这股风潮来的快去的也快。为了进一步了解大学生对于网络公开课的认知状况,笔者做了进一步的探析。

研究结果如下:

1.兴趣之外,学生受好奇心驱使和跟风现象的影响而观看“网络名校公开课”。在笔者的调查问卷中显示,有高达78.8%的学生在“下面哪些因素会使您会进一步使用网络名校公开课?”问题中选择“看到它在网络上很流行”这一选项。这表明对于大学生来讲,网络环境的影响是一个及其重要的因素。大学生对于网络公开课的追捧以及课程的选择并不仅仅是出于公开课的课程内容本身,与新媒体的传播、跟风现象的存在都有着及其重要的关联。这一点我们从《死亡课》、《公正课》的流行,专业课程被冷落的现象就可以传出来。

作为一名社会成员,为了能够较好地融入集体,就需要在群体中表现出“合群”,否则就难免会遭到群体的排斥,所以在社会成员的行为中“从众”就会在心底自然流露出来。在现今时代,流行对于大学生来讲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词语,跟不上网络流行就会被认为是跟不上自己的小圈子了,因为大家每日谈论的几乎都是有网络上的热门事件或话题,只有掌握了这些大家熟知并且能够相互互动的信息,大学生才会感受到自己有一种群体的归属感。因此,对大学生来说,观看时下正流行的网络公开课的课程不仅是兴趣使然,有时候也是一种盲目的跟风行为的驱使。

2.大部分大学生没有将“网络公开课”作为课程来学习。调查显示,有10%的被调查者选择会在课后认真复习消化公开课的内容,而75%的受访者则表示不会在观看网络公开课后进行后续学习。这表示网络公开课受众很难进行课程的线下学习。在网络公开课对学业影响一题中,89%的学生认为没有影响,8%的学生会转变专业,3%的学生会出国留学,可见网络公开课对于大学生的学习意愿的改变几乎没有影响。

综合以上两点,我们可以发现,网络公开课对于受众的影响远远没有现实中的课程大,可以说大多数大学生并没有将其当做一种课程。在对于《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的报道进行研读时,笔者发现,3份报纸在报道“淘课”现象时也指出,“网络公开课”课程的学习并不能够完全代替现实课程的学习,因为在进行网络课程学习的时候,大学生需要的是自主性,并且缺少老师的监督、激励和辅助。

然而,其实在现实中的美国的名校课程中,除了我们所看到的老师的侃侃而谈,学生的认真聆听,课堂之外的互动是更加重要的存在。央视《世界著名大学》制片人谢娟曾带摄制组到哈佛大学采访,她发现哈佛平均每年有大约20%的学生会因为考试不及格或者修不满学分而休学或退学,而且淘汰的20%的学生的考评并不是学期末才完成,每堂课都要记录发言成绩,平均占到总成绩的50%,这就要求学生均匀用力、不能放松。因此,大学生对于网络公开课就展现了现实的名校公开课这一认知存在一定的误差。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现如今,在对于名校公开课的问题上,大学生还是存在认知的偏柴。在选择课程方面,许多大学生不过是打着学习的幌子进行娱乐式的网络学习,并且极少数的大学生能够认真对待网络课程,将其学精学好。大学生认为网络上的名校课堂就是现实中的名校课堂,较之国内学校的课程轻松自在。其实这就是反映了大学生缺乏对于网络背景之后的名校课程的认识。大学生的这种认知偏差注定了网络公开课只能红极一时,受众不能维持长久的热情。

三、探析大学生对网络公开课的认知偏差的原因

大学生对网络公开课产生如此前后态度存在如此大的差异与大学生的认知有着很大的关系。有人将大学生对“网易公开课”认知偏差的原因归结于媒体,但笔者认为这种偏差与文化环境和文化冲击也有着很大的关系。

(一)网络社会大环境造就了大学生的认知

从笔者的调查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大学生在对于网络公开课程的了解和选择与其周围的社会和媒介环境有着重要的关系。

点击率是衡量课程是否受欢迎的一个重要条件,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指数却能够对网络公开课的受众产生巨大的影响。在先当今的时代,网络中圈子成为了时尚的一种标志,如果不能够抓住当时的热门话题,如果对热门的事物一无所知,似乎就感觉会与时代脱轨。当周围的人都在谈论网络公开课、自己上网随时浏览的微博、新闻都充斥着网络公开课的信息时,网络公开课受追捧就成为了一种必然的趋势。

(二)媒体片面化的宣传是重要原因

(三)国外文化的冲击造成了大学生的认知偏差

随着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中国不再只充斥着传统文化,经济的全球化也推动了文化的全球化。肯德基、麦当劳这些洋快餐笼络国人的胃的时候,国外的新鲜、潮流的文化也影响着众多年青人。出国留学,去外面的世界看看成为了诸多中国年青人的梦想。哈佛、耶鲁、剑桥这些名校都成为了国内大学生追逐的目标。

伴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美剧、英剧更是侵占了中国的年青人,在那些影视剧中所展现的国外课堂也成为了中国大学生日思夜想的课堂。“轻松”、“快乐”似乎就是美国课堂的象征,网络公开课的到来让中国大学生不禁感到兴奋,终于,我们不用漂洋过海也可以感受外国的课堂了。而看完经过精心制作的公开课,再没有任何学业压力的情况下,大学生们沸腾了,这就是我一直追求的课堂,网络上一传

十、十传百,大家都沸腾了。

然而,我们发现的是,在这这种情况下,大学生所感受的、认识的名校公开课并不是他们经过自己亲身经历和感受所发现的,而是通过英剧、美剧,通过网易公开课制作团队所呈现出的网络虚拟的假象。

四、大学生对网络公开课的认知状况改善的建议与启示

(一)大学生应当提高自身的素质,端正学习态度

大学生对于网络公开课的过分追捧和认知偏差与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价值观的建构有着很大的关联。许多大学生将大学当成是玩乐天堂,他们厌恶学术,希望能够日日玩耍,希望能够处在娱乐化的课堂中。然而,学习本身就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即使是哈佛、耶鲁的学生,他们在轻松的课堂之后还是会有很大的课业压力。因此,目前对于大学生素质的提高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

提升大学生获取优质信息的能力,鼓励学生通过网络公开课拓展视野,了解专业前沿知识,大学生充分享受媒介的信息服务。同时,要培养大学生的媒介价值判断能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大学生对西方社会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的敏锐性及判断能力。

(二)媒体对于网络公开课的报道要做到客观公正

作为大众传媒的网络媒体,必须要以高度负责的精神把好事实关,不要只求轰动效应,吸引眼球,做不负责任的报道,应当做到报道的客观全面。

现如今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传统媒体能够借助新媒体来进行新闻的传播,然而这也加剧了媒体之间的竞争。为了追求效益,许多媒体不惜迎合受众,降低了新闻报道的质量,选取随大流的报道模式。在对于公开课的报道方面,媒体显然忽视了自己的舆论效应,对其报道不够全面,从而造成了受众的认知偏差。

因此这也警示,我们的媒体在进行报道时应当坚持专业主义的原则,提高报道质量,让网络公开课真正成为大学生提高学术能力的辅助工具。

五、结语

网络公开课对于大学生来讲是一个大有裨益的工具,正确的使用它能够帮助大学生提高自己的学术能力,弥补自己专业知识的不足,同时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然而,大学生首先必须是一个具有完整人格的人,然后才是从事某种职业的人,因此,他们必须具有批判性的思维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如果仅仅是抱着随大流的思想,为了跟风而追逐公开课反而会适得其反,造成学术的娱乐化。

因此,我们的大学生应当端正对网络公开课的认知,正确的利用它;同时,我们的媒体也应当客观全面的报道名校公开课,为我们的教育事业贡献正能量。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2012观后感
真爱的体现
读《灯光》有感
读《一百分的谎言》后感
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
惬意在哪里
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
读《回忆鲁迅先生》有感
读《生命不打草稿》有感
读《匆匆》有感
《海伦凯勒》读后感
读《汤姆·索亚历险记》后有感
读《荷塘月色》有感
读《愧对感恩》有感
读《哈利波特》有感
丁香花开 2014年7期
爱的零距离
被刻下的名字
森林之夜 2014年7期
读你以前的信
爱,随着一群夜鸟飞起(外一首)
咦,看那朵雪花
夜色中的列车
花朵在燃烧
于天地之外
雅安,我们和你在一起
心灵的忏悔
丁香花哟,你给我一个梦
当我写下CDZ
不知为什么
燕子(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我不能失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路旁的橡树(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好汉查理(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盘古开天地(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给予树(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赵州桥(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寓言两则《亡羊补牢》(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掌声(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她是我的朋友(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一次成功的实验(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妈妈的帐单(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七颗钻石(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