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探究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探究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08-03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探究

【摘 要】旅游与文化相互依存、互动共进,二者融合发展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文章分析了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意义,以建水县旅游文化资源为基础,结合建水县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加快建水县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旅游产业;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对策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旅游与文化与生俱来就是相生相伴、互动发展、密不可分的关系。随着全球旅游产业的高速发展与崛起,旅游与文化的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大趋势和主潮流。

一、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旅游与文化的融合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市场机制起着基础性作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是市场。当前,在发展过程中,市场需求、消费需求、企业需求、资本需求、跨界需求都推动着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虽然由于市场化过程不同,旅游和文化在产业化程度上存在着差异,但是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突破束缚、创新发展,已经成为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追求精神文化享受已经成为人们旅游的内在需求,旅游已成为一种文化消费。旅游业只有和文化相结合,旅游业才有灵性、卖点和后劲。

(二)旅游与文化的融合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与传统工业经济相比,文化旅游业环境污染少、资源消耗低、附加值高、关联度广、就业容量大,是拉动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的重要产业,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可持续发展的朝阳产业。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是旅游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实现差异化、品牌化、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是顺应文化和旅游相互渗透的实际要求

当前,国家把旅游和文化同时作为实现“保增长、重民生、扩内需、调结构”方针的重要内容,提出大力发展的要求,赋予了旅游和文化部门重要的使命和责任,旅游和文化的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必然趋势。“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和传播途径,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和根”。没有文化的旅游就没有魅力,而没有旅游的文化就会缺少活力。旅游因为文化的渗透而变得丰富多彩,富有品位;文化因为旅游的开发而变得生机勃勃,富有活力。二者相互依存、共生互融、互动共进、共同繁荣。

二、建水县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的优势及现状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云南“两强一堡”和红河州旅游强州建设战略的实施,国家、省和州的层面就发展旅游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尤其是昆玉红文化旅游经济带建设以及建水“国际化旅游文化景区”的发展定位,形成了建水旅游文化发展的诸多有利因素。

(一)丰实厚重的人文资源为旅游文化融合发展提供了宽广的平台

建水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杰地灵,素有“滇南邹鲁”和“文献名邦”的美誉。县内文物古迹荟萃,风景名胜诸多。千年建水古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古城内星罗棋布的寺、院、桥、塔、井、街等文化遗存,使建水成为一座大型的综合历史博物馆。拥有中国首屈一指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庙;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彝族土司府署;云南省内罕见的宋式大型木桥架古建筑指林寺;比北京天安门早建28年的朝阳楼;被列为中国18座著名大型古桥之一的双龙桥;具有“滇南大观园”美称的清代大型民居朱家花园;历史文化名村团山等。建水县还是中国四大名陶之一紫陶的产地。还拥有插秧号、烟盒舞、哈尼族硭鼓舞、串寨等传统习俗,苦扎扎、扎特勒、阿玛拖、火把节、采花山等传统节日,各具风采,令人心驰神往。

(二)神奇壮美的自然风光为旅游文化融合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建水气候宜人、山河壮美、景色秀丽,北回归线穿境而过,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有“天然温室”之称。农耕文明相对发达,种植业、养殖业水平和规模在红河州乃至云南省都名列前茅,是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县、“中国果品之乡”,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具有良好的资源禀赋。此外,县境内还有被称为亚洲最大、最壮观的天然溶洞―燕子洞以及以云龙山、黄龙寺、哈尼山寨、曲江温泉渡假村等为代表的融山水风光、民族风情、建筑景光为一体的景区景点120多处,为旅游文化融合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三)优越的区位优势和便捷的交通网络为旅游文化融合提供了坚实的交通基础

三、建水县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管理体制不合理

建水县旅游文化资源分属于旅游、文化、文物、宗教、园林、林业、水利等多个部门管理。这种条块分割,相互牵制,决策分散,多头管理的体制造成各个部门各自为政。部门之间、企业之间的工作联系、协调配合,还处于比较松散的状态,行业管理力度不强,影响和制约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严重束缚了旅游文化业的融合发展。

(二)政策扶持不到位

建水县现制定出台的部分相关鼓励政策,缺乏及时性、针对性和突破性,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支撑性政策还需进一步争取,缺乏可靠的资金投入保障政策和有吸引力的招商引资政策,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开发机制尚未完全形成。

(三)规划统筹不够深入

目前建水县在旅游文化规划编制上已经注意到了二者的融合发展问题,但是重视的程度、规划的深度、提升的高度相对来说还不够,缺乏顶层性、整体性、系统性的战略考虑和架构设计。旅游文化资源利用程度低、规划起点低、开发建设较迟缓,且现有旅游文化产品单一,多以观光为主,体验型产品稀缺。

(四)资金投入不足

长期以来,由于建水县经济发展的制约,存在财政经费投入不足问题,也存在旅游文化产品开发打造上的社会和企业资金投入不足问题。旅游文化企业普遍规模小、龙头企业缺乏,发展的资金不足,品牌意识差、效益不高、没有形成具备一定规模的旅游企业和集团,市场竞争能力不强,制约旅游文化发展的步伐。

(五)项目带动不明显

旅游产业布局呈现“多、散、小”,没有形成核心和主打“拳头”产品,缺乏有影响力的大项目、大景区做龙头,资源等级不高,吸引力弱,休闲度假旅游、体验旅游项目缺乏,带动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效果不明显。

(六)文化内涵挖掘还需提升

建水县行政管理部门和开发企业对旅游文化具有的独特优势和产业的多重功能、发展潜力认识不够,对旅游产品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开发缺乏应有的力度。对儒家文化和独具特色的民族民俗文化等重要文化旅游资源缺乏深层次开发和高品位打造,更多的是停留在自然风光的建设上。

(七)旅游要素配套有待完善

从旅游的六要素来看,旅游文化产业收入主要来自景区景点的门票,在“吃、购、娱”上的消费比重较小,没有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旅游产业链,旅游收入比较单一。旅游文化商品开发明显滞后,接待能力不足、水平不高、环境容量小,高水准的休闲娱乐服务设施不足,影响了建水旅游产业发展速度。

(八)宣传促销力度还需加大

旅游文化总体形象不够鲜明,未形成整体格局,市场知名度不高。整个宣传促销工作呈现“散、弱”的局面,产品组合优势不突出,宣传促销手段和办法还比较单一,难以形成区域强势宣传格局,导致了建水旅游文化品牌不响,招牌不亮。

四、加快建水县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的对策

(一)抓好旅游体制完善与文化的融合

建立行之有效的旅游文化统筹协调发展机制和专门管理机构,充分发挥现有的建水县旅游发展委员会职能作用,推动旅游、文化部门工作职能由单一的行业管理向产业促进和综合协调方向转变,不断提升旅游产业、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能力和管理服务水平。要建立有效的市场调节机制,支持各种新业态、新模式、新经营方式发展,引导企业走融合发展之路。

(二)抓好旅游政策制定与文化的融合

加大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支持,充分用好、用活桥头堡建设的相关政策,探索融合发展的新思路、新政策、新举措,适时制定出台诸如产业集群打造、龙头企业培育、品牌项目开发、投融资改革等相关政策,有效发挥政策的驱动和激励作用。落实好项目用地、财政税收、交通水电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整合和开发各种旅游文化资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胜势。

(三)抓好旅游规划统筹与文化的融合

对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进行系统思考、顶层设计、总体规划,实现发展理念、发展定位、发展思路、发展目标的新提升。强化规划先行理念,按照“新理念、高起点、大手笔、重保护”的原则,围绕“千年临安古城”、“千年建水紫陶”两张核心名片,制定《建水县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总体规划》,力求突出规划的创意性、文化性、高端性和品牌性,有效发挥其指导、控制、提升作用,避免互动发展中的无序性和低层次性。

(四)抓好旅游资金投入与文化的融合

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是市场。当前,市场需求、消费需求、企业需求都推动着两个产业的融合。在逐步增加财政投资的同时,大力拓宽投融资渠道,鼓励外资资本、民营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旅游文化产业开发建设,多措并举,有效破解融合发展中资金匮乏的瓶颈问题。积极争取国家、省、州每年安排的各种旅游发展经费和奖励性资金的支持,发挥企业信用担保平台作用,加强旅游投融资平台建设。加大对建水古城资金投入,探索文物国家所有权不变,以定期托管形式,交由投资人进行保护、开发和经营。

(五)抓好旅游项目开发与文化的融合

旅游文化产业发展需要项目支撑,充分发挥建水县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效应,按照“建设国际化、服务现代化、管理精品化”的要求积极打造一批大项目。一是建水古城历史文化项目开发。以“古城韵”为元素,串连朱家花园、文庙、朝阳楼、学政考棚等景点,打造成为云南省知名的历史文化览胜区。二是西部历史文化旅游区开发。以团山古村为重点,泸江河为纽带,开发历史文化体验游、乡村四季休闲游为一体的综合旅游区。三是东部喀斯特景观旅游区开发。以燕子洞为重点,颜洞、天柱塔为补充,打造集自然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复合型旅游区。四是北部康体休闲度假区开发。以曲江温泉为重点,云龙山、绵羊冲水库为依托,打造宗教文化、现代农业、水上乐园休闲体验旅游区。五是南部民族风情旅游区开发。以纳楼司署为重点,红河峡谷为依托,开发民族民俗文化体验游、探险游旅游区。

(六)抓好旅游产品内涵挖掘提升与文化的融合

围绕广大旅游消费者的文化需求,通过挖掘、开发、提炼等有效手段,突出和彰显旅游产品的文化特征,赋予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更多的文化元素,着力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和市场竞争力。依托建水旅游文化资源特点,不断加大景区文化建设力度,使建水旅游形神兼备,富有活力。文庙、学政考棚重点充实儒家文化、科举制度、国学;朱家花园、团山重点突出地方民俗文化、传统文化;燕子洞景区集中展示三教合一的宗教文化、喀斯特地貌科普知识。在此基础上,还要设计特色鲜明的景区文化互动活动做为补充。文庙开展祭孔、“三礼”、经书诵读、传统民乐演奏、射圃、古礼等活动,朱家花园举办开门迎宾仪式、水上戏台表演、中秋祭月、插花艺术展,燕子洞景区举办户外攀岩表演、蝴蝶展、猜灯迷等活动,丰富了景区旅游活动,提升了景区内涵和层次。

(七)抓好旅游要素配套与文化的融合

一是在“吃”的方面。围绕建水传统特色美食“烧豆腐、过桥米线、汽锅鸡”等,更多地挖掘和设计制作具有地方特色和传统手艺的美食,在餐饮场所建筑、内部装修、菜肴命名、餐具配置、饮食方式、职工服饰等方面注入文化元素,让消费者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享用美食。 二是在“住”的方面。主题文化酒店越来越受到客人欢迎。建水县要充分挖掘边地儒家文化、彝族文化、哈尼族文化、紫陶文化的特点和古城历史街区的民居仿古元素,结合现代宾馆酒店的建筑要求,设计建设一批高中低档合理搭配的主题文化酒店和客栈,以适应旅游市场发展的需要。三是在“购”的方面。完善旅游商品研发、生产及销售体系,加大对紫陶、燕窝、林果、民族首饰等特色旅游商品的政策扶持力度,对企业、景区开发旅游纪念品要予以奖励,把建水打造成为红河州的旅游商品集散地和中国紫陶基地。四是在“娱”方面。借鉴一些省市的成功经验,开发大型实景演出,着力打造“休闲娱乐”品牌,以朱家花园及有条件的景区为平台,以民族民俗文化为主题,打造建水小调、方言说唱、民族歌舞、情景喜剧、服饰表演为一体兼具时尚娱乐的歌舞演出,让客人来饱览建水文化盛景。五是在“游”方面。游客普遍反映,建水旅游景点体现的文化往往是静态的多、动态的少,参观型的多、体验式的少。因此,必须通过文化打通旅游经脉,以观光旅游为基础,以人文旅游为核心,以休闲度假游为重点,以乡村旅游和工业旅游为补充的产品体系,使文化在旅游中活起来,让文化在旅游中行走。

(八)抓好旅游宣传营销与文化的融合

一是把握好的旅游形象宣传的文化含量。建水旅游品牌形象有进一步完善提升甚至重新塑造的必要。旅游宣传口号、旅游标识、广告等既要反映建水文化特性,又要朗朗上口、便于传播。二是借助文化手段扩大旅游宣传。建水历史悠久、名人众多,可借题发挥、策划宣传。搜集整理已有的旅游歌曲,请名家制作新的旅游歌曲,举办旅游歌曲大赛,制作碟片发放;可聘请海内外知名作家撰写建水游记,请著名导演、演员拍摄以建水历史文化为题材,以著名景区为场景的影视剧,多途径、广渠道宣传建水旅游。三是推进旅游节庆活动产品化。加大“中国红河・建水孔子文化节”、“燕窝节”为重点的节庆活动营销,将节庆活动产品化、常态化,推进宣传的持续性、有效性。根据不同地区游客需求,组合包装多样化的旅游产品,满足广大游客的需要。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读《灯光》有感
读《汤姆·索亚历险记》后有感
2012观后感
读《哈利波特》有感
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
《海伦凯勒》读后感
读《匆匆》有感
惬意在哪里
读《荷塘月色》有感
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
读《愧对感恩》有感
读《回忆鲁迅先生》有感
读《生命不打草稿》有感
读《一百分的谎言》后感
真爱的体现
爱的零距离
咦,看那朵雪花
花朵在燃烧
读你以前的信
被刻下的名字
夜色中的列车
丁香花哟,你给我一个梦
于天地之外
当我写下CDZ
爱,随着一群夜鸟飞起(外一首)
丁香花开 2014年7期
森林之夜 2014年7期
雅安,我们和你在一起
心灵的忏悔
不知为什么
我不能失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盘古开天地(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赵州桥(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燕子(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寓言两则《亡羊补牢》(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一次成功的实验(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路旁的橡树(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她是我的朋友(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七颗钻石(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妈妈的帐单(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好汉查理(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给予树(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掌声(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