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新课程背景下我国学校教育评价的困境与反思

新课程背景下我国学校教育评价的困境与反思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4-18

新课程背景下我国学校教育评价的困境与反思

【摘 要】我国的教育越来越尊重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对学校教育的管理也会越来越倚重于评价的作用。然而,现行教育评价中存在许多导致评价结果不确定性的因素,如何充分发挥评价对教育事业发展的导向和改进功能,形成合理的教育评价制度,已成为教育评价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新课程;教育评价;发展性;多元化

为适应时代对教育的要求,世界各国对课程的结构、功能、资源、权利等各个方面重新进行思考和定位,展开了一系列的课程改革,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育评价体系也成为重要的课题。我国进行了多次课程改革,新课程特别强调发展性评价,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包括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健康的身心品质等多方面的综合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在新课程理念的背景下学校教育评价的实施去的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任然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新课程要求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和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发挥评价的激励与改进功能。然而,新课程实施以来,学校教育评价还存在急需改进的问题。

从评价内容和方法看,仍然存在过多偏重学科知识,特别是课本上的知识,而忽视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查;仍然存在以“升学率”论以学校办学质量的传统观念,以传统的纸笔考试为主,没有体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忽略了质性评价,过多地使用量性评价。

从评价标准、功能看,教育评价应该根据不同区域、不同学生而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教育评价体系,以达到评价以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的目的。而现在仍然存在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评价功能方面,现在学校教育仍然存在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以发展为核心的综合功能。

从评价主体和对象看,评价主体应该是多元化的,但仍然存在单一化问题。在学校教育评价中,管理者通过规定教育评价目的,制定评价标准,规范评价程序,分配评价资源,控制整个教育评价活动,管理者在评价中处于支配地位,被管理者处于服从地位。在教师评价中,教师缺乏参与评价标准制定权、是否参与评价的自由选择权、评价结果的解释权,教师处于被支配地位,他们在评价中是被动的、等待的。在学生评价中,学校管理者规定学生评价目的、标准与程序,直接从事评价活动的教师通常是按照学校的规定来执行,对学生的评价的裁决权在学校管理者和教师手中,学生能够做的仅是等待被评的结论。被评价者处于被动地位,形成了被评价者只是忽视评价主体多元、多向的价值,尚未形成教师、家长、学生、管理者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多元化评价模式。

从评价过程和结果反馈看,过于强调结果性评价,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忽视评价者积极的反馈与被评价者积极的认同,使评价结果反馈的反思、导向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新课程倡导给予学生激励性评价,这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和谐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在新课程实施中,激励性评价走入了如下误区:第一,激励性评价泛化。不管是否值得表扬,一概都给予“激励”。评价的泛滥化,必然带来激励功能的削弱。第二,形式主义盛行。到中小学课堂往往非常活跃,在这种热闹的严重的形式主义评价中,学生独立的有价值的思考消散了。第三,过分注重结果。教师的评价往往表现为对学生的正确答案给以表扬、激励,而对学生的错误答案却轻描淡写,没能让学生追溯错误的源头,达不到发展自身素质的目的。其实,教师应给予学生具体指导,空洞的鼓励不能代替有效的建议。第四,批评的缺失。在不少老师看来,激励与批评是对立的,强调激励就不能批评。其实,适时适当的批评也是激励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在必要时也应批评学生,只要是善意而中肯的,批评同样能起到激励作用。

新课程对学校教育评价提出的全新要求,不仅仅是评价体系,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都做出了全新的要求。尤其是学生与教师、课程实施与考试评价,成为新课程背景下的学校教育评价首先要关注的主要对象,在这些方面与传统教育评价相比较,我们应注重以下方面:

一是评价主体和评价内容多元化,提倡评价标准的差异性。首先,评价主体多元化。新课程把评价当作为被评价者提供反馈、建议、促进其发展的途径,要求多元的评价主体关注被评价者发展的需要,提供多角度、多层面的评价信息,促进被评价者进步。评价主体从单一转变为多元化,评价主体间相互互动,强调被评价者是评价主体的成员之一,被评价者可以充分与评价者交流,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参与到评价活动中,被评价者不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其次,评价内容综合化,新课程倡导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以适应人才发展多样化的需求。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如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再次,评价标准的差异性。对于不同的被评价者,评价标准也应有所不同。新课程评价尊重被评价者的差异,通过建立具有一定弹性的评价标准为被评价者的个性发展提供空间,不同的评价标准意味着允许不同的被评价者有不同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

二是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新课程提倡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适应综合评价的需要,评价方式要求多元化将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有机结合,丰富评价与考试的方法,追求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实现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注重发挥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关注学生成长与进步的状况,并通过分析指导,提出改进计划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发展性评价注重对过程进行评价,实现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的有机结合。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及时发现学生发展过程的变化,把考试和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改变过分注重分数、简单地以考试结果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做法,评价只有关注过程,才可能深入学生发展的进程,及时了解学生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所做出的努力以及获得的进步。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方式,采用灵活多样的质性评价方法,改变只重视量化评价,把质性评价和量性评价结合起来,要从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激发学生内在的发展动力,形成自我评价,促进学生实现最优的发展。同时,注重教师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教师评价是以学生评价为依据和导向的,教师评价的目的要以提升教师专业素质,促进教学为目的,评价不仅要关注教师教的过程而且要关注学生学的过程,改变唯学生考试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的传统做法,建立以学生全面发展的水平来评价教师工作业绩的方法。另外还要加强教师的自我评价,强化教师在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促进教师自我监控与反思能力的提高。

三是合理、公平、公正地对课程实施评价以及考试评价方式。课程实施是新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课程实施评价对新课程实施具有规范和导向作用。学校是课程实施的基本单位,首先,要转变唯“升学率”论学校办学质量的传统观念,将课程的实施与发展和促进学校办学质量的提高相结合。其次,要建立以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家长和社区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的学校评价制度,共同加强对学校课程建设与实施等各方面的监控。再次,要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从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多个层面,周期性地对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从而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

2002年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已经明确提出了“建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其包括对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六个方面的综合素质评价档案的要求。随新课程改革,高校出台了与综合素质相结合的选拔人才的办法。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要向新课程所倡导的方向转变。认识评价与考试的区别,解决以考试代评价问题。彻底改变把评价简单地等同于考试,过分夸大考试的地位和“唯分数论”的不良现象。真正对学生产生影响的并不是考试分数本身,而是对于考试分数的解释和对考试结果的处理。因此,对考试的结果应加强分析指导,重在为学生提供建设性的改进意见。再次,在考试内容和方式方面,应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倡导给予多次机会,综合应用多种体现先进评价思想的方法,改变单一纸笔测验的传统方式。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叶之歌
父亲的掌声
湖与桑树
难忘的生日
一道长留心底的风景线
菊,开启梦的信念
学会爱自己
十五岁的少年爱喝白开水
孟母无须三迁
我的弟弟
菊,开启梦的信念
寻找快乐
风赋
雨中情怀
《赫索格》的多重空间解读
浅析壶井荣的《温暖的右手》
浅析方方笔下的女性命运
论《神圣家族》中细木夫人与绢子的象征意义
阎连科小说色彩词的偏离及其修辞效果
英国现代主义作家劳伦斯小说创作的三个阶段
论冰心《关于男人》以人为本的存在哲学
《伤逝》与《十八春》中女性婚恋观对比分析
解读小说《故乡》人物形象的艺术美
日本无产阶级文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启示
生存的艰辛,同化的艰难
从动物视角看严歌苓笔下的人性思考
阎连科小说的语言风格
浅谈20世纪80年代爱情文学主题的流变
“自由女性的情感束缚”
《语文园地六》教学设计(三下)
《果园机器人》教学设计
《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教学设计
《月球之谜》教学建议
《果园机器人》教学建议
《果园机器人》教学设计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教学建议
《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教学设计
《果园机器人》教学设计
《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教学设计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以“谜”贯穿《月球之谜》的教学
古诗词三首《渔歌子》教学设计
《语文园地六》教学设计(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