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微时代大学生的社交现状及引导

微时代大学生的社交现状及引导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7

微时代大学生的社交现状及引导

【摘 要】微时代的到来不仅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同时也在人际交往领域掀起了一场革命狂潮。大学生作为微时代里的主流,人际交往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文章将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微信时代大学生社交行为的现状,并就发现的问题提出引导策略。

【关键词】微时代;大学生;社交

“微时代”是以微信息、微社区、微媒体为主要信息处理方式的时代,它具有时尚方便、资费低廉、功能丰富等特征,微信、微博等正成为大学生群体的新宠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成为了“拇指一族”。如何正确认识新时代大学生社交行为的变化和特征,如何进行引导,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微时代的特征

(一)信息传播的大众性

在“微时代”每一个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发出声音的平台,人人都可以是信息的制造者和发布者,没有地位尊卑之分,个人发表言论的自由性大大提高。这一点导致大量原创性内容爆发性地生产出来,使“沉默的大多数”找到了展示自己的舞台。微时代里不仅是信息制造者和发布者具有大众性,信息的拥有者也具有大众性。

(二)传播效果的裂变性

微时代的传播方式具有多级裂变的特征。拿微博举例,个人的微博被“粉丝”转发,再被“粉丝”的“粉丝”转发,进而不断裂变式蔓延,呈几何级的速度进行传播。这种裂变式的传播速度远远快于传统意义上的点对点、点对面的传播,具有快、易、广的优势。再加上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智能化,让信息随时随地发布和转发成为可能,减少了信息传播的阻力。

(三)互动模式的双向性

早期的信息发布是通过媒体、报纸等方式传播的,而“微时代”的到来则摆脱了原有的自上而下的单向传播方式,以“去中心化”的新型结构方式席卷了现代社会。在微时代里,每个人都可以是信息的发送者与接收者,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不再只局限于观望者的角色,而是逐渐成为每个事件的参与者,人们之间的信息沟通呈现出活跃的双向互动性。

二、微时代的大学生社交现状

(一)微时代对大学生社交的积极影响

1.分享有利于亲密感的建立

微产物的“大众性”特征,再加上发布信息的随时随地性,能够满足他们在遇到愉快或者悲伤的事情时能立即发布出自己的感受,可以是一段文字内容,或者一张图片,甚至一段吐槽的声音。有研究表明,分享是迅速拉近距离的有效途径。人们在获得他人(倾诉者)反馈的一些情绪、或者是关于某种事物的看法,或者是瞬间被牵动的情感,容易产生共鸣,无论是积极的情绪或者是负性的情绪,都有利于两人的亲密感的建立。

2.满足被关注的需要

当代大学生多为“90”后,他们喜爱表现自我,追求个性张扬。但他们的思维仍表现出较强的自我中心性,重视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渴望得到关注和认可。微产物的“互粉”、“关注”、“评论”、“朋友圈”这些功能迎合了他们期望被关注、被认可的心理,甚至产生被需要的价值感。关注别人,评论和转发他人的说说,不仅告诉对方自己正在关注他,对其发布的内容有所认可,而且你来我往的“潜规则”也可以让自己成为别人的关注对象。

3.发展和深化“强关系”

传统的交往局限于固定的圈子里,呈定向交往的互动模式,随着时间和空间的推移,互动联系的机会少了,“强关系”极容易转变为“弱关系”。“强关系”指的是人与人生活、工作中有较多的互动机会,形成较强的情感维系;与之对应的“弱关系”指的是那些没有较强的情感维系,也没有太多互动机会的人群。微时代里可以随时随地跟朋友分享身边发生的新鲜事、进行讨论、交换意见看法、互送祝福等。这些线上互动不仅可以使“强关系”得到深化,也能促进“弱关系”向“强关系”的转化。

(二)微时代对大学生社交的消极影响

1.容易被断章取义,导致人际关系紧张

微产物往往有一个“朋友圈”,在其中通过“关注”、“评论”、“转发”的功能进行互动,维持着“朋友”之间的联系。但是“碎片化”地发表自己心情的方式,简短、零碎的文字容易被断章取义,身边的“互粉”的同学发表的言论,可能造成言者无意听者有心的情况,从而产生误会。同时,未被关注、被取消关注、被拉入黑名单,或者没有被“@”到的,可能会引发嫉妒、不满、愤怒等不良情绪,造成人际关系紧张。

2. 虚拟交往取代了真实的人际交往

信息的快速接受和反馈,使得一些大学生们时时挂念着信息的更新,关注他人的评论。不但在课上频繁地掏出手机,影响了课堂效率,而且在课余时光也是在忙着刷微博、微信等。即使是同坐一起,或者同行,也没有太多交谈,各人抱着手机玩的不亦乐乎,造成了身处同一空间却没有交流的局面无法让人们真正的相互深入了解彼此。很多大学生迷恋上这种可以编辑生活的状态,降低了传统沟通交流的热情,人与人的关系逐渐冷漠,隔起来心墙。

3.加强自我中心性,缺乏真诚深入的交往

微时代的到来,人们会产生“自己在被关注”的错觉,在社交网络平台上,过分关注自己角色的塑造。长期沉溺于虚拟世界中,可能会造成虚拟世界自我与现实世界自我的分离,引起自我同一性混乱。一些人在真实世界的人际交往中受挫后,容易退缩到网络中去,用虚拟交往来寻找安慰,这种退缩行为不利于人际交往能力和技巧的改善与提高。

三、如何进行正确引导

(一)搭建交流平台,形成线上线下的联动

当今,90后大学热衷于在社交网络平台上倾吐心声,正表明了他们对现实人际交往的一种强烈需求。基于熟人关系或者相同兴趣爱好等建立的社交网络圈可以将熟识的同学、志同道合的朋友凝聚起来,通过线上互粉关注,线下活动交流,达到增进友谊,拓展友情的目的,将友谊在日常生活中延续。另外,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可以通过眼神、动作、表情、语速、语调等洞察内心,这是虚拟交往所不能比拟的。唯有线上线下形成有机联动,才能真正实现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二)举办知识讲座,引导学生摆脱网络的控制

大学生的大脑皮层尚属发育阶段,心理还不够成熟,对新奇事物充满好奇,自控力尚不强,难以抵挡网络的冲击,容易深陷其中形成依赖。学校需要举办知识讲座,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微时代,发挥微产物对社交的正面作用,防止大学生对虚拟网络的过度依赖而沉湎其中。需要引导学生把控使用网络社交平台的时间,充分认识微时代的利与弊,不要让微信、微博等“控制”了自己。另外,虚拟世界认识的“朋友”良莠不齐,倡导学生要坚守健康安全的交友原则,坚持诚信交友、谨慎交友,避免网络诈骗。

(三)建立干预机制,提倡网上文明交往

网上的交往行为也需进行正确引导。在网络虚拟社交中,大学生往往倾向于直截了当地发泄情绪、发表瞬间的看法和感受,与此同时也难免会遭遇到来自他人直截了当的公开质疑、否定、或是粗暴的、不恰当的反驳。大学生的自尊心比较强,情绪控制力还比较弱,当不被认可甚至遭到反驳时往往会感到愤懑不平,或感到有损“面子”,由此引发一连串的不礼貌、粗鲁的网络语言暴力。因此,有必要引导大学生提高网络素养,引导文明网络用语。

四、结语

“微时代”凭借其所具有的开放、即时、互动的特点,正悄无声息地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新时代的到来既顺应了当代大学生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又可以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但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需要进行及时、正确的引导。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My Hobby(我的业余爱好)
We Cannot Live without the Sun(没有太阳人类就无法
A Tree(一棵树)
Reading Is a Good Hobby(读书是好习惯)
Shanghai Museum(上海博物馆)
How to Learn English Well(怎样学好英语)
Football(足球)
My Favourate Season(我最喜欢的季节)
The Sun and The Earth(太阳和地球)
The Peoples Square(人民广场)
My Favourite Book(我最喜爱的一本书)
The World Expo in 2010(2010年世博会)
The Way to Keep Healthy(保持健康的方法)
Its Important to Learn English(英语的重要性)
What Is the Secret of Success(什么是成功的秘诀)
互联网对相关产品市场界定的挑战及解决思路
论民事诉讼中检察监督权与当事人处分权的冲突及其协调
独立学院档案馆(室)建设探析
现阶段我国人口结构变迁研究
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知识产权保护的理论探索与制度设计
关于地铁档案管理建设信息化的思考
城市居民政治信任的形成机制
从《粤闽巡视纪略》看清初的龙门岛
试论当代中国政治整合机制
网络公共领域的法律舆论:意义与限度
家庭农场:一种激活本土性资源的有益尝试
启蒙与文学消费的双重需求
浅谈刘三姐文化档案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土地思想演变进程及其历史意义
基于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研究
《春雨的色彩》教学设计
《春雨的色彩》教学设计
《村居》教学设计
《村居》教学札记
《春雨的色彩》教学札记
《村居》教学设计
《春雨的色彩》教学设计
《春雨的色彩》教学札记
《春雨的色彩》教学设计
《春雨的色彩》教学设计
《村居》教学札记
《村居》教学设计
《春雨的色彩》教学札记
《春雨的色彩》教学札记
《村居》诗人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