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四川方志所载节庆演剧史料辑考

四川方志所载节庆演剧史料辑考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5-08-18

四川方志所载节庆演剧史料辑考

摘要:明清以降,伴随着“湖广填四川”以及战争、商贸引起的文化迁移与交融,四川地区的演剧走向繁盛,形成了“无节不演戏”的局面。四川方志中记载了大量的节庆演剧史料。节庆演剧产生了五大中心,呈现出仪式向狂欢的蜕变过程,体现了移民文化的特点,并为川剧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节庆演剧 史料 方志 辑考

明清以来,由于“湖广填四川”以及外来商人、民间宗教传播甚至战争引起的文化迁移与文化交流,四川地区节庆演剧逐渐走向繁盛:节俗演剧更加普遍,演出形式异彩纷呈,剧种声腔呈现多样化。为全面把握四川地区民间演剧的概貌,梳理并总结其基本特征,笔者对四川方志所载的节庆演剧史料辑录如下:

一、民俗演剧基本形成五大中心,为川剧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川地处西部,在元明时期,相对于戏曲创作与演出盛况空前的江浙地区,无论是戏曲家的数量、影响还是戏曲演出,自不可同日而语。然而,时至明末清初,尤其是清代中叶以来,四川各地民间演剧逐渐繁盛。就地域而言,几乎遍布四川各地,西起理塘、雅安,东至达县、广安,南极会理、西昌,北至松藩、万源,处处都有梨园子弟的身影。从区域分布来看,主要以成都、绵州、南充、宜宾、乐山为中心,并向周边辐射。成都地区包括华阳(今属双流)、金堂、温江、郫县、灌县(都江堰)、彭县、什邡、汉州(广汉)、新繁(新都)、新津、蒲江、大邑以及雅安、名山等地;绵州地区主要包括绵阳、彰明(江油)、三台、射洪、中江、德阳、绵竹等地;乐山地区主要包括彭山、洪雅、丹棱、夹江、乐山、井研、峨眉、等周边区县;宜宾地区主要包括叙永、筠连、合江、珙县等府县;南充地区主要包括南充、蓬溪、阆中、仪陇、广安、大竹、渠县等地。成都地区正是川剧“川西坝流派”所在区域,绵州地区和南充地区则是川剧“川北河流派”所在区域,乐山地区与宜宾地区与川剧“资阳河流派”区域相毗邻。就区域而言之,明清以来繁盛的节庆演剧现象是川剧四大流派(还包括今重庆地区的“下川东流派”)形成的动因和表征。从方志记载来看,显然演剧已非个案或偶然为之,而是与民间信仰与生活习俗紧密相关。换言之,演剧已由一种单纯的戏曲艺术转化为民间集体的娱乐形式,既有浓郁的宗教色彩,又带有大众狂欢的性质,演剧成为了民众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必需品。从演剧的时间分布来看,除七月和九月的岁时节日外,其余月份均有演剧。其中,尤以正月演剧分布区域最广,据前表统计,正月演剧的府县达40多个,仅元宵节演剧就有28个府县。元宵节演剧的盛况从一个角度反映了民众对“闹”元宵的狂热程度。

二、民俗演剧以祀神祭祖为主,逐步呈现出由仪式化向娱乐化发展倾向

传统岁时节日一般被“分为人、鬼、神三类,人节有春节、端午、中秋,鬼节有清明节、中元、十月一,神节有三月三、六月六、九月九。人节重在人伦活动,鬼节为了追怀亡人,神节祭祀天神。事实上,三者在民间节俗中常常互相牵连,人事活动离不了鬼神的襄助,鬼神的祭祀也最终是为了现世人间生活”。人、鬼、神之间的相互交融体现了传统民俗节日的复合性特点。神节是三类节日中较早出现的节日,体现为原始初民对自然界的敬畏,对“神秘的外在力量”的崇尚,带有相当成份的巫教因素。四川是道教发源地,更是巫风巫术盛行的温床,民间对神的崇拜与塑造达到了癫狂的地步,一些传统的节日被附加了新的内容,赋予了新的寓意。演剧作为节日的民俗传统,自然在所难免。灌县(即今都江堰)端午节成为了祭祀道教祖师张道陵的节日;合江的中秋节民众“闹土地”,三台的寒食节则举行马场举祭孤会等等。而最能体现民间演剧与神祗密切关系的是在神诞节日中,演剧成为了娱神的主要形式。神诞节庆演剧现象非常普遍,天帝诞辰、东岳胜会、禹王会、天官赐福辰、谷王诞、梓潼帝君诞辰、土地诞辰、文昌帝君诞辰、城隍会、城隍夫人生日、许真君会、牛马会、太阳神诞等祀神节日均有演剧,如五月十三日为关羽单刀赴会之期(或称为磨刀之辰),温江、新津、蒲江、邛州、彭山、井研、峨眉、广安等地皆演剧庆祝;六月六演变为专门祭祀王爷(川主)李冰的节日,仅方志中记载就有蓬溪、彭山、大邑、井研、合江、南充等地演戏酬神。与“神节”演戏异常普遍相比,以祭祀祖先为主的“鬼节”演戏却比较少见。清明节仅有大邑和彰明县志中有演戏祭孤的记载,加上仍保留在寒食节祭祖传统的三台县,显然清明节祭祀演戏尚不为大多数人采用;中元节在方志中无演剧记载,而十月朔虽有演剧,其民俗内涵已发生了变化――由祭祖安魂的寒衣节转变为以酬饷牛王的“牛马会”,悼亡的风俗荡然无存。祭祖仪式上演戏的阙失,与演戏本身与祭祖镇魂的主旨相悖不无关系。当然,清代以来的民间丧礼中已出现演戏活动,但对于丧礼演剧仍持否定态度,“出殡家奠之夕,至有演唱戏曲,尤恶俗之可革者”“门外则鼓吹作乐,甚且演唱戏剧,以取娱乐,则非礼之甚矣”。

岁时节日一般起源于时令祭祀,主要由于人们对自然界缺乏基本的认识,故而对变幻莫测的自然现象产生神秘感,以为冥冥中有神灵的主宰,因此有了对自然神灵的敬畏之情,针对自然神的祭祀仪式顺时而生。到了汉魏时期,随着人们对自然界认识的不断增强,曾经的神祗逐渐褪去神秘的面纱,而转变成一种世俗化的抽象符号,仪式演变成娱乐,虔诚蜕变为游戏,人们开始借助传统的仪式自娱自乐,节日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时间驿站”。明清以降,在进步思潮的冲击下,节日的娱乐化倾向更是愈演愈烈。演剧是节日民俗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既能凭藉神化的仪式,以沟通神灵;又能通过故事的展演,令众生狂欢。川地民间节俗演剧尤其体现出这种倾向。首先是演出场所比较随意,可以在庙宇,也可以在会馆;可以在闹市,也可以在乡村;可以临时搭台,也可以走街串巷。演出场所的这一变化是演戏由仪式变为娱乐的一个重要标志,这为民众观演提供了便捷渠道。其次是演剧模式的改变,参与演剧和支持演剧的涵盖了市民、农民、商人、士女、童稚等社会各阶层人士,而演剧也与旗旄、金鼓、侏儒、狮象灯、走马、采莲船灯、纸糊竹龙、竹马、鱼虾等百技杂艺同台竞技,充分展现了演戏的娱乐性。复次,观演盛况空前,“士庶聚观”,“众人熙熙”,“观者如堵”,尤其是绵州等地专门戏会的出现,以及乡民结社、商行分类赛戏风气的流行,足以证明演戏的狂欢性。 三、奉祀神灵既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也显示出移民社会文化交融的特点

四川是道教和巫风盛行的地方,民间造神尤其活跃。其中,以梓潼帝君(又称瘟祖)、媒神圣母(又名三婆神)、川主(王爷)等巴蜀特有的神灵祭祀演剧最为典型。梓潼君又称为瘟祖之神,华阳、蒲江、井研等地于二月初三日为梓潼君诞辰,上演戏剧以祀神灵;而在仪陇和阆中,则于五月十五日举行瘟祖会,是当地一个重大的节日,其盛况甚至超过城隍会,尤其是阆中还将举行“息瘟大醮”,演剧达十日以上。媒神圣母也是四川民间塑造的神祗,又称为三婆神,主司子嗣,其降诞为三月三日,彭山等地妇女往往于这天外出求子,演剧成为庆祝活动必不可少的仪式。其中,祭奉最普遍的巴蜀神当为川主,川主即秦蜀郡太守李冰,由于其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有功于民,人们为了纪念他,四处建造庙宇供奉,李冰也逐渐由贤太守演变成为神灵。相传六月六日为李冰生日,各地于当天举行川主会、王爷会,蓬溪、彭山、大邑、井研、合江等地于川主宫、王爷庙前或演影戏,或扮傀儡,酬谢川主神。此外,奉祀的巴蜀神还有蓥华会、盘香会等。除了专门祭祀巴蜀神灵的节日外,在一些传统的节日民俗也渗入了地方特色,如灌县为道教胜地青城山所在地,因“天师”张道陵曾在此修炼,并结茅传道,所以端午节演剧主祭张天师;再如“十月一”本为岁首大节,也是寒衣节,但明清以来四川各地则于十月一日这天举行“牛马会”,祭祀并犒劳牛神。在供奉地方神的同时,来自于不同地方的移民也坚持着故土的信仰,如“湖广籍祀禹王(两湖为水汇,故祀之),福建籍祀天后(宋时,福建莆田县林氏女始封灵惠夫人,明永乐中封天妃,后晋封天后),江西籍祀许真君(晋汝南人,拔宅于洪州西山),广东籍祀六祖(广东新州人,唐封大鉴禅师),陕西籍祀三元”,不同的文化信仰,不同的祭祀形式,为四川各地文化交流与交融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四、本土小戏与外来声腔剧种交流汇融,四川戏曲开启了繁荣发展之路

众所周知,如今活跃于曲苑的川剧就是由昆曲、高腔、胡琴、弹戏、灯戏等五类声腔组成,除灯戏系出于巴蜀本地外,其余声腔均由外传入。从方志来看,也正反映了这种交流与融合的盛况,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小戏与源自于巴蜀境外剧种相互唱和,相互影响,外来的声腔与剧种以不同方式融入到巴蜀戏曲中,形成了巴蜀民间演戏独特的艺术形式,川剧也就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巴蜀民间小戏尤以灯戏最为普遍,什邡、阆中、仪陇、广安、雅安、三台、中江等地均有灯戏演出。嘉庆以来在巴蜀民间各地的广泛演出,涉及三大演剧中心,其演出形式突出了灯戏弹胡琴、扮小丑、唱山歌主要特点。傀儡戏与影戏在民间传播也较为广泛。秧苗会、秋苗戏、青苗会、川主会、中秋节、牛马会民俗节日上均上演傀儡和影戏,演出目的在于借助于这类戏的神秘感与仪式性,用以酬祭神灵,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民问傩祭的特征。庆坛戏与端公戏也在民间盛行不衰。合江、广安、西昌、雅州、荥经、乐山、彭山等地均有演出庆坛戏的记载,然所祭坛神却有不同,有代表祖先的坛神,也有以秦太守李冰、宋嘉州刺史赵昱为坛神,也有设五显、娘娘、兜兜等坛神者,但坛神虽有不同,而演出仪式却大同小异。端公戏在民间也颇有市场。端公戏又称“跳端公”、“扛神”等,端公戏盛行与巴蜀巫风有关,民间“多不信医”,“遇有疾病,辄延巫祈祷”,因此,跳端公也称为做法事,以娱神为主。又有围鼓戏,围鼓戏严格地说不是一个剧种,而只是一种演唱方式,唱戏者围坐而唱,以鼓伴唱,不加扮演或不重扮演,多用于丧礼中。

由于明清两代的大量外来移民,以及清代四川盐业吸引了山陕等地大量客商,外来的声腔在四川也广为流传。高腔、秦腔、昆腔、灯戏等均在史料中得以呈现,“至报赛演剧,大约西人用秦腔,南人用昆腔,楚人、土著多曳声,日‘高腔’”每于民俗节日,各省会馆均会集演剧,来自于不同地域的民众所祀神灵不同,所演唱的声腔与剧种亦多以其原籍地方戏为主,不同剧种、声腔交互影响,从而带来了川戏早期“五腔同台”的独有现象。此外,源自于湖北、江西的采茶歌以其贴近生活的特征在四川传播较广,温江上九日“子弟巧扮女妆,携灯唱采茶歌”,什邡于元宵节由儿童扮采茶歌灯,合江于正月十六日,“童子女妆唱《采茶》”,清末民初则“以男扮女,项黄腰大,而脂粉嫣然;别扮小丑,左执汗巾,右秉蒲葵扇以戏之,婆娑蹀躞,唱《采茶歌》,余人和之”;洪雅“自九日至此夜,办灯火,唱《采茶》、《纺绵》等歌”;合川“元宵”前数夕,扎彩车形,以小儿扮作女装,演“车车灯”,而其民唱十二月《采茶歌》。采茶歌多由男扮女装,或由成人演出,或由儿童演出;多与灯戏相结合,或者灯戏所唱即为采茶曲,颇有民间生活气息。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感悟生命
过年
童话
迷失
我拥有我快乐
我在童话中成长
My family(我的家庭)
军训
倒霉的日子
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件事
一顿饺子
快乐是一种美德
成功行业特色高职院校协同创新改革经验分析
文化多样性背景下民族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刍议
以人文关怀为导向的大学体育教育研究
论新形势下健全促进大学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的思考
从协商民主视角管窥高校院系党与非党行政负责人合作共事
强化机关效能建设提升学籍服务水平
独立学院学生国际交流现状与对策研究
浅析社会体育专业本科毕业牛专项因素对就业的影响
教育游戏在小学低年级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名言警句在高校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论西部地区高校教师办社工机构的困境与出路
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的创新
以人为本指导大学生就业的创新思考
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三
《一面》教学设计三
《综合性学习“我爱你,汉字”》教学设计一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
《有的人》教学设计一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
《遨游汉字王国》教学设计
《一面》教学设计一
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有趣的汉字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二
《一面》教学设计二
《综合性学习:“我爱你,汉字”》教学设计二
《有趣的汉字》教学设计一
《猜灯谜》教案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