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肯定还是否定?

肯定还是否定?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7

肯定还是否定?

摘 要:正反问反问句是一种借用正反问形式表示反问的特殊的反问句,其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同时在句中存在,倾向性难以在句式中表现出来,但又不能不表现其倾向性。经过考察,这种反问句的形成以及其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倾向由句法、语义、语用三方面共同决定的。

关键词:正反问 反问句 肯定 否定 语义 句法

正反问反问句指的是这样一类反问句:

(1)你看他傻瓜不傻瓜?只从这件事上看,就知道他非受穷不可。(《赵树理文集》第一卷)

(2)你说这人可恶不可恶?我听您的话,刚一跟他商量,他就横着来了!(《老舍剧作选》

(3)“我背你过去!”她惊愕地瞪大了眼情,仿佛没听清楚地重复一句:“你背着我过河?”男的皱着眉毛反问一句:“不这样,你还要命不要命呢?”(《鸭绿江》)

(4)我杀了一个大汉奸就杀错了吗?你们八路军讲理不讲理?(《新儿女英雄传》)

这类正反问形式的反问句,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同时出现,情况比较特殊。

对正反问反问句的看法,前贤时彦主要有这么几种观点:

第二种,须依语境说。胡裕树(1987)[3]、范晓(1998)等认为表肯定还是表否定必须依语言环境而定。[4]

第三种,谓词关键说。李临定(1987)[5]、李铁根(1985)[6]有此看法。

邵敬敏(1996)认为,“正反问用作反问,其规律是以前项肯定为主”,而且,“正反问的语义倾向往往在一定的上下文语境中才能准确地把握住”[7]。

可见,对这种反问句的认识是逐渐深入的。那么,这种反问句表示肯定还是否定,到底是由一种因素决定,还是几种因素共同决定呢?这类反问句独特的表达功能是什么?

经过考察和研究,我们发现了这种反问句表示肯定或否定倾向的内部和外部原因。除了谓词语义的决定性(刘瑛,2005)[8]和句法结构的制约性[9],还有语用原则的选择性――即正反问反问句的运用也要符合一定的语用原则。

一、礼貌的谴责――“礼貌原则”与褒贬词

礼貌原则:用言语进行评价,尤其是评价人的社会行为时,对坏的要说得委婉,对好的要说得充分。(沈家煊,1997)[10]

体现在正反问反问句中,就是A类词语的运用。

A.讲理 害臊 识相 争气 像话 安分 公道 合算 值得 要脸 应该 合理……

这类词大部分都是所谓的“道义词”(deoutic words),也就是表示在特定社会和文化背景中的道德规范或行为标准的,这类词可以“应该”为代表,而且前面都可加“应该”。

这些词可称为“积极词”,可是这些词如果出现在正反问句里面,正反问结构便起到了变“积极”为“消极”的作用,加强了对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的评价。这种评价或以社会道德为准则(如“不人道”“不合理”“不道德”),或以经济利益为原则(如“不合算”),或以人们的喜好心理为原则(如“不像话”“不识相”),所以,这些词用在正反问结构中表反问,无论是表肯定或表否定,都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例如:

(5)秦二利,不是呀,凡事都有个理儿啊!爸爸送他到美国留学,教我在工厂里当苦力,这公道不公道?(老舍《秦氏三兄弟》)

(6)你讲理不讲理?你凭什么这样霸道?(《老舍剧作选》)

(7)大妈,您要是有个大姑娘,您肯教她去自由吗?那像话不像话?(老舍《龙须沟》)

在以上句子中,正反问反问句都是表否定倾向的,例

(5)中秦二利认为他爸爸“不公道”,例

(6)用反问的语气申斥对方“不讲理”,例

(7)中的大妈认为让其女儿去参加革命“不像话”。

A类词语的否定形式“不讲理、不害臊、不像话”等分别表“蛮横、无耻”等贬义。一般来说,对缺点的批评是一种有损对方面子的行为,不宜直接使用贬义词,因而往往用“不”加相应的褒义词来代替。例如,不直接说对方“蛮横”,而说他“不讲理”。相反,对优点的肯定应直接使用褒义词,不宜用“不”加相应的贬义词。例如,对方如果是个通情达理的人,就不该用“不蛮横”来评价他,可以说这里面存在着“肯定和否定的不对称”(沈家煊,1997)[10]:否定褒义的“讲理”隐含着贬义的“蛮横”,否定贬义的“蛮横”隐含的却是介于褒贬之间的中性意思。受“礼貌原则”的支配,人们经常用“不讲理”来评价蛮横的人,而不常用“不蛮横”来评价讲理的人。“不”和“讲理”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密;“不”和“蛮横”则是松散的结合关系,“不”仍然是个句法上的否定词。同样形式和用法的还有“安分、要脸、像话、害臊”等词,它们和“不”的结合也很紧密,一般用其否定形式表达肯定的语气和否定倾向。所以,如果类词语进入正反问句,既能起到否定的目的,又符合言语行为的“礼貌原则”,这也是选用A类词语表否定的倾向的原因。

二、示“弱”的求“同 ”――人的心理期待

所谓求同,表现在正反问反问句句首的提示性成分,正反问反问句有其特有的表达式:你说(你想,你看)+(代)+X不X?我们可以先来比较一下用“吗”的是非问反问句与正反问反问句。

一般来说,正反问句可用是非问句替换。例如:

A.这饭吃着香不香? = 这饭吃着香吗?

B.你懂不懂法语? = 你懂法语吗?

C.你想不想她? = 你想她吗? ’

D.这首歌你喜欢不喜欢? = 这首歌你喜欢吗?

但“V不/没V”或“X不X”问句除了询问之外,还有特殊的表达功能,这一点是“S吗?”问句或者说用“吗”的是非问句所不具有的。 当“X不X”用作反问句时,是让对方表态,同意自己的看法。例如:

(8)“贾老师,你说国良冤不冤?判了三年!”(《苏叔阳剧作选》)

(9)“人家搂钱,我挨骂,您说我冤枉不冤枉?”(《老舍文集》)

(10)“当初打算把姐姐现在的丈夫介绍给小姨子儿,寒碜不寒碜?”(《苏叔阳剧作选》)

(8)~

(10)可以改为用“S吗”表示的反问句,但谓语要改为否定的:

(8)'贾老师,你说国良不冤吗?判了三年!

(9)'人家搂钱,我挨骂,您说我不冤枉吗?

(10)'当初打算把姐姐现在的丈夫介绍给小姨子,不寒碜吗?

但“S吗”反问句与“X不X”反问句相比,语气似不同,“S吗”反问句语气十分肯定,表示说话人认为自己的看法是无庸置疑的。而正反问反问句常用“你说、你看、你想”等,意在让对方同意自己的看法,但语气不是那么强烈,同时常常含有同情、得意、委屈、蔑视、不满、讥讽等感情、情绪。

另外,像“要脸、要命、想活”等词语用在正反问句中用来表示反问,谓词的选择反映了说话人了解听话人的心理期待。如例

(3)和以下例子:

(11)你,你还有没有组织观念?你还要不要前途?要不要脑袋?青年人,不学好样。(韩少功《西望茅草地》)

(12)管一飞(……给了田两个嘴巴),我嘱咐你什么来着?你偏来太岁头上动土!幸而是我看见了,要是让胡宅的人看见了,你还想活不想活?(老舍《谁先到了重庆》)

这一类动宾短语或称动宾式复合词,意义已经有些专门化了,如“要命”“要前途”“要脑袋”“要良心”,跟生命、前途、人活着必要的尊严有关,大多是表否定的,因为照一般人的认知心理,当然是要脸、要命、想活的。一方面人有求生的愿望,另一方面人活着要有尊严,人最怕失去生命或者活着却没有尊严。所以,如果人的所做所为违背了人的这两个基本需求,说话者为了刺激对方就用强调的语气反问:“你要脸不要脸?”“你还要命不要命了?”“你还想活不想活?”等来表达“你这么做是‘无耻’‘不要命’的行为”的意思,以求达到劝阻、威胁或否定其行为或行为的正确性的目的。但有时在特殊情况下,会运用与反问句所要表达的肯定意义相同而形式不同的其它句类来达到同样的目的。如:汽车飞驰而来,却见一人骑着车违反交通规则横冲直撞,幸亏司机刹车及时,才没造成事故。险情过去,司机却抑制不住满腔的怒火,吼道:“你小子想死啊?!”显然,司机的语言比运用正反问反问句“你还想活不想活了?”更具杀伤力,但其言语行为却不如运用正反问反问句更符合“礼貌原则”。

综上所述,正反问反问句和正反问句虽然在句法上存在相似之处,但是正反问句是“有疑而问”,正反问反问句是“无疑而问”。正反问反问句表示肯定还是否定,是由句法、语义和语用三方面共同决定的。在口语语体和口语化较强的文学作品中运用这种反问句具有特殊的语用价值。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初三真苦
八月桂花香
老师请给差生一片绿茵
雨,周庄
元旦的竹
书包
趣谈“当家”
十一月的萧邦
感动
冬之随笔
成长的过程
“黄金搭档”
爬山的发现
完美与残缺
站得远点看自己
《阅微草堂笔记》和《聊斋志异》中的女性比较
论五台山寺庙壁画的审美承载
头韵及夸张在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运用
《蒹葭》的叙事式再解读
论李群玉的神女诗
论《长恨歌》中王琦瑶生活环境的诗意性
“阴沉”主题的变奏
论小说《家庭制造》中的不可靠叙述
欲望不息 生命不止
简论明清长篇小说中的服饰艺术
从“小处敏感,大处茫然”中探索卞之琳的思想情感
穿越历史的激越呐喊
论唐传奇《任氏传》中任氏的狐性和人性
爱欲释放·女性原罪
消费时代下女性身体创伤写作分析
八年级下册《云南的歌会》教案版本1(第一课时)
八年级下册《云南的歌会》教案版本1(第二课时)
八年级下册《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册《吆喝》教案版本1
八年级下册《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1
八年级下册《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册《马说》教学设计练习02
八年级下册《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1
八年级下册《俗世奇人》教学设计2
八年级下册《马说》教学设计练习
八年级下册《俗世奇人》教学设计3
八年级下册《吆喝》教案版本2(第一课时)
八年级下册《吆喝》教案版本2(第二课时)
八年级下册《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2
八年级下册《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3(第二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