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汉字简体和繁体共同传承文化

汉字简体和繁体共同传承文化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12-17

汉字简体和繁体共同传承文化

一、汉字简体和繁体的争论

从上个世纪中期以来,海峡两岸一边使用简体字,另一边使用繁体字。大陆所说的“规范字”,指简化字,排除了异体字、错别字、生造字等,自然也不包括繁体字。台湾人士所说的“正体字”,指自古传承下来且经过规范确认的字,不包括异体字、错别字、生造字等,自然也不包括大陆的简化字。所谓“传统字”,实际上就指经过整理的繁体字。无论换哪种说法,都绕不开海峡两岸的繁简争论。

繁简两种字体都从传统中来,是一奶同胞的亲兄弟,但因政治地域多年隔绝而产生的歧异,对两岸同胞心理的影响,对下一代的语文教育,对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地位与影响力的提升,都有诸多不利。

近年来,两岸关系出现令人可喜的新局面,为追求和平与双赢,在存异求同的基础上,增进了全面沟通的深度,呈现出历史上最为良好而珍贵的时机。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载体,两岸在同宗文化传统基础上,语言文字自然不应各行其是,而应打破思想框框,摒弃成见和偏见,互相倾听,取长补短,虚心合作,逐步向语言文字的统一和规范发展。

二、简化汉字前景广阔

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作为人类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的语言文字,不能脱离社会发展而墨守成规,一成不变。汉字学起来确实难认、难写、难读、难查,有必要进行简化和规范。汉字发展历史表明:自古以来,汉字始终沿着简化的轨迹而演变。对汉字进行简化和规范,就顺应了汉字发展的总趋势。文字本身就是方便人们生产、生活和交流的产物,在对效率要求越来越高的时代背景下,简体字顺应了广大群众对于文字使用便捷、快速的愿望与需求,成为规范应用汉字的主流形体,对大陆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光明日报》刊发的《简体字源话短长》一文指出:“查看现有的历史资料,无论是出土文献还是影印典籍,都能清楚地表明,简体字的历史不是几十年,而是几千年。简体字古已有之。如,从商代甲骨文开始就能见到当今简化字‘从’的身影:两个人一前一后,表示跟从的意思;而繁体的‘’出现的时间相对较晚(大约在西周)。又如,商代甲骨文里就有象形的‘网’字;在东汉的《说文解字》中以‘网’为正体。”简体字本身就是与繁体字相伴而生的,二者是血浓于水的关系。

汉字简化顺应了汉字发展总趋势,简化字大多数都有约定俗成的历史基础,顺应了群众使用的需要。简化字提高了书写效率,对提高国民尤其是工农群众文化水平大有裨益。简化字笔划少,形体清晰,方便计算机造字和认读。联合国把简化字作为中文的规范字体,已成为国际标准。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随着中华文化在全球日益广泛深入的传播,简化汉字将迎来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三、繁体与简体字是中华文化的嫡亲兄弟

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是中华民族巨大凝聚力和向心力的象征,在延续中华文明之中发挥重大作用的,既包括繁体字,也包括简体字。我国的许多优秀古籍都是以繁体形态保存下来的,繁体字作为汉字发展演变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的形体,为传承中华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也必须善待它。

繁体与简体字是中华文化的嫡亲兄弟关系。无论从传承文化的角度,还是从两岸发展大局而言,我们都不能将繁体字与简化字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明确可以保留或使用繁体字的范围:(一)文物古迹;(二)姓氏中的异体字;(三)书法、篆刻等艺术作品;(四)题词和招牌的手书字;(五)出版、教学、研究中需要使用的;(六)经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的特殊情况。在宣传汉字文化以及倡导书写方式时,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简化字,但在古籍、文献整理以及书法艺术等特殊领域里,都为繁体字保留了足够的空间。

四、汉字繁体简体转换是一项细致繁复的工作

当前在繁体字使用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繁体别字屡见不鲜。由于汉字简化存有“一简对多繁”(即一个简化字对应简化前两个以上繁体字)的情况,许多人不能掌握其规律,因而在由简化转换为繁体时很容易出错。在大陆的电视屏幕中时常出现繁体别字,例如:“吕後”“西太後”“表店”“中文”“古人”“徵”“夫的”“白人送黑人”等等。原统编教材初中政治课本有幅插图,画面是林则徐,背景墙面挂“制怒”横幅。可画家把“制怒”繁化成“怒”。“制怒”是控制情绪,别着急、别发火之意;而“怒”却是制造愤怒之意。结果南辕北辙闹了笑话。内地一京剧团到台湾演出,在海报上把“武松”写成“武”,贻笑大方。皇族画家爱新觉罗・溥别号“松窗”,某杂志却将其繁化为“窗”,出了洋相!

繁简字转换是一项细致繁复的工作,来不得半点的马虎。文字根基不深、文化底蕴不足者,还是老老实实用好通用的简化字,不要轻易改用繁体,以免左支右绌,贻笑大方。常见的“一简对多繁”,就是以下这三十多个字,例如:谷:山谷、稻;板:木板、老;后:皇后、前後;征:出征、徵询;松:松林、土;发:揭、头;纤:化、拉;卷:试卷、包;才:奇才、刚;采:采访、茶;淀:海淀、粉;制:制定、绘;升:升斗、级;舍:宿舍、弃;曲:歌曲、大(或麴);秋:秋天、;签:字、签;辟:复辟、谣;面:面容、炸酱;弥:合、漫;帘:酒帘、门;历:来、阴;里:里程、被;累:劳累、赘;困:危困、了就睡;几:茶几,乎;获:收、得;伙:伙食、一夥;胡:胡说、子;复:杂、姓;系:直系、维、念;钟:情、等。

作为学校师生和文字使用者,在读写实践中,遇到文字和词语的疑难,就顺手查工具书。养成这个好习惯,将受益无穷。语言文字工作者应下点儿功夫,逐渐掌握“一简对多繁”的规律。例如“干”字有四种类型,(一)“干”ān,原本就有这个字,有四种意义:“大动干戈”“旁不相干”“置之河干”“天干地支”。(二)繁体“乾”ān,表示干燥空虚,如“乾燥”“乾咳”“乾妈”“乾着急”。(三)繁体“”àn,表示主要或重要,如“树”“骨”“部”“校”。(四)繁体“”,读àn,表示做事,如“实”“能”。(五)“乾”读qián,只用于“扭转乾坤”和“乾隆皇帝”。

如何解决简繁转换易出错这个问题呢?(一)编写字典、词典的字头,在规范字后面附上相应的繁体字,以备查检。(二)计算机简繁自动转换系统应更加细致规范,为正确使用繁体字提供方便。(三)给中学阶段以上基本完成识字任务的学生,介绍汉字结构和演变知识、汉字简化及繁简字的对应规律,这是必要且可行的。(四)在古汉语、考古、书法艺术等专业领域,对相关专业从业人员进行专门教育培训,使他们系统掌握繁体字、古文字等知识。

五、海峡两岸书写同文字的研究

为推动繁简体字的统合,圆满成功完成中国历史上第二次“书同文字”的盛举,方法与程序极其重要。台湾师大教授何怀硕提出建议(《两岸交流,台湾教授谈繁简体字统合》刊于《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10月17日):

(一)语文的研究与改革是高度专门的学术性工作。应该由学界人士主导,成立一个中国语文研究发展委员会之类的学术机构,集合对汉字有研究、有见解,热诚关心的全球学界精英共襄盛举。它是为解决现代汉字的分歧、研究发展中国语文现代化,跨越地域与意识形态的公共平台。

(二)面对繁简体的分歧,统合过程不能急于求成,操之过急。应经过充分自由的学术研讨,思想激荡,集思广益,凝聚成共识,将统合成果分批公布,然后倾听社会意见,再予定案。

(三)具体的程序,建议由一家有基础的机构来召集、筹备。先酝酿、约聘两岸三地及海外华人学界对中国语文有研究的精英为发起人,这应是一个研究与实务的机构,切不可搞成一堆海内外文化名流的“大庙会”。

六、繁体和简体共存策略

两岸有识之士达成共识:繁简汉字的使用不应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心结,也不会成为双方沟通的障碍。台湾“文化总会”副会长林谷芳《两岸对繁简字有高度的一致》指出:“繁简之间有多大的区分?其实简化本来就是生活的需要,就像出现行书、草书一样,这是一个比较自然的趋势。我觉得,只要海峡两岸都能够体会就可以了。”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田青说:“两岸对汉字的感情完全是一样的,继承、弘扬这份文化的责任也是一样的。简体字古已有之,且简体字绝大部分是从古字、异体字、草书、行书中来的,繁简体字不应当成为两岸的心结。”

台湾知名作家郝明义认为,大陆和台湾在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方面各有特色。两岸首次举办大型汉字艺术节,是双方难得的对话机遇。在这样的背景下,汉字繁简本不应成为一个争论的问题。如果肯下一点工夫,繁体字与简体字的融通并不是大问题。越来越多的台湾人开始认识简体字,而大陆也并没有摒弃繁体字。繁简字不应该成为阻碍两岸文化交流的障碍。

在汉语世界,简繁之争已成为引发热议的文化话题。在主要使用简体字的大陆,“识繁用简”逐渐被人们认同。而在台湾地区,马英九在接见侨界代表时指出,台湾使用“正体字”(繁体字),但大陆则使用简体字,他建议可采用“识正(繁)书简”方式,希望两岸未来在这方面也能达成协议。

对于马英九提出关于“识繁书简”的问题,国台办新闻发言人范丽青在新闻发布会上说,两岸同胞同文同种,讲的是相同的语言,使用的是相同的文字。所不同的只是大陆对部分汉字进行了整理和简化,大陆并没有废除繁体字,繁体字在一定范围内继续使用。简化字和繁体字,都是根植于中华文化传统,都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新华网发表《汉字繁体简体,兄弟相煎何急》一文,在几百条跟帖中,大部分网友都认为繁体和简体是汉字的两种形态,是情如手足的关系,应该同生共存。现在许多汉文网站都设了简体和繁体两种版本,以方便港澳台及海外读者阅读,这表明繁体和简体字的应用都有着广阔的空间。两岸同胞面对这同一话题,在共同关注中之间趋向共识,彰显出中华文化血脉相连,民族情感灵犀相通的善意。

当下,推行“识繁用简”有利于两岸的合作与交流。由于历史原因以及实施不同的语文政策,台湾一直使用繁体字,而简体字在大陆地区已得到了普及和广泛运用,两岸在汉字使用上出现了不少差异。而今,随着两岸沟通渠道日益扩大,文字交往机会逐渐增多,文字的差异的确给交流带来诸多不便。而“识繁写简”的推行,有利于尽快消除差异,为两岸加强沟通扫除障碍,加强两岸人民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

七、繁体简体共同传承中华文化

海峡两岸人民是一奶同胞,繁体与简体也是嫡亲兄弟。无论从传承文化的角度,还是从两岸发展大局而言,我们都不能将繁体字与简化字割裂开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简化字,但在古籍、文献整理以及书法艺术等领域里为繁体字的使用已留下广阔的空间。笔者认为,教师和家长应教育和引导孩子们识读一些常用字的繁体形态,让一般人能够“识繁用简”,这既是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的合理路径,也是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祖国统一大业早日实现的需要。

海峡两岸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在传承共同传统的同时,由于分隔多年,对新出现的科技和社会事物的名称,出现了不少差异,如大陆的“激光”与台湾的“镭射”,大陆的“渠道”与台湾的“管道”等。随着两岸交流和人员往来的日益频繁,为使两岸民众在文字使用方面更方便交流,两岸专家学者通过民间的方式,合作编纂“中华大辞典”,用繁体字、简体字同列两岸词语,并统一地名、人名译法,把存在差异的词汇比较陈列,供海峡两岸、港澳地区及海外华人学习使用。此举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功在造福后人,利于千秋。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宝贵财富,两岸文化全面交流是历史的必然。两岸政界和学界的有识之士,尤其是语言学家,应站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高度,要有历史责任感和勇于担当精神,做历史文化传承和两岸文化交流的促进派。在这个基础上,逐步建立两岸文化融合体,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是实现民族统一大业的重要举措,也是两岸同胞共同的愿景。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关于香港回归几周年的日记
Do Something to Fight against Pollution(与污染作斗争)
Water(水)
Is School Education Enough?(学校教育够了吗)
My Views on Examinations(我对考试的看法)
A Letter to the University President(给大学校长的一封信)
Which Mode of Travel Do You like?(你喜欢怎样的旅行方式)
A Boom in Adult education(成人教育的发展)
Beliefs(信念)
My Views on Examinations(我对考试的看法)
The Internet(互联网)
Autumn(秋天)
关于在五一的日记
Eating out(吃馆子)
Large Companies and Small Companies(大型企业和小型企业)
唐代不与外夷争利的互市政策原因初探
宋代程文互通与“破体为文”
我国区(县)法治政府建设绩效评估体系构建研究
文化科技产业园区企业集群生态化与绩效评估体系构建
“土地财政”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与转型
公众的“核邻避情结”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五彩与斗彩的区别
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现状与优化发展分析
网络时代的法律调适
时代需要创建民生经济学
提升干部工作民主质量:探索与成效
文化人的叙述立场与历史反思
创新档案管理理念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
电子档案管理在中专学校档案管理中的应用
知识产权保护: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核心要素
《春雨的色彩》教学札记
《春雨的色彩》教学设计
《春雨的色彩》教学札记
《春雨的色彩》教学札记
《村居》诗人简介
《村居》教学设计
《春雨的色彩》教学札记
《春雨的色彩》教学设计
《春雨的色彩》教学设计
《春雨的色彩》教学设计
《村居》教学札记
《春雨的色彩》教学设计
《村居》教学设计
《村居》教学札记
《村居》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