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论区域文化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功能

论区域文化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功能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7

论区域文化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功能

摘要:国际权力竞争的文化转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国际背景,这是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把握的国际动向。区域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机构成,为高校开发区域文化的教育价值提供了基本遵循,皖北文化历史悠久,要素完整,特色独具,蕴含着丰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资源。将作为“资源”的皖北文化转化为作为“软实力”的文化,需要皖北高校在强化课堂教学的同时,把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结合起来,形成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

关键词:国际权力竞争转型;皖北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全球化影响、改变着国家的文化观念和文化战略,各国都在“全球-区域”权力结构形成过程中通过文化战略开展文化全球化进程中的抗衡或守成。在当前全球化的话语脉络中,因应当代意识形态转型和国家软实力建设的需要,文化战略在国家战略规划中的地位日益凸显。2000年后,一系列指导中国社会发展、适应意识形态文化转向的纲领性文件,一以贯之地体现了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国家行动和越发明朗的文化战略与文化自觉,其现实针对性即“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1]。而贯穿新世纪以来国家文化战略的另一条线索便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的深化,在不久前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再次重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这一语精用宏的价值论判断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为当前实施国家文化战略、构筑国家文化安全网指明了方向,也为社会各界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遵循。

一、区域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功能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大地上不同时代、地区、民族所形成的文化复合体。各区域文化既有其地方性、时代性、区域性,又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自然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区域文化因其文化环境、文化生态和文化内涵的区域性,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有着独特的功能。

区域文化也称作地方文化,是一种基于文化地理学意义上的文化空间划分的结果。在中华文化家族中,各区域文化通过政治、经济、宗教、民俗、信仰、社会、文艺、价值观等要素体现出文化的区域性。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学者总结了百年中国文化研究的不足,指出:“自‘五四’以来以至近今,讨论中国文化,大多数学者似乎都犯了简单化的毛病,把中国文化看成是一种亘古不变且广被于全国的以儒学为核心的文化,而忽视了中国文化既有时代差异,又有地区差异,这对于深刻理解中国文化当然极为不利。”[2] 90年代,著名哲学家任继愈先生也曾呼吁要开展区域文化研究,指出:“中国文化是以华夏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各地域文化、各民族文化长期地不断地交流、渗透、竞争和融合的结果。中国文化除了时代的差异外,尚有地区与民族的差异性。”[3]应该说,20世纪后半期学界对区域文化的热情关注并未唤醒区域文化价值的回归,区域文化边缘化地位的改变始于全球化浪潮中作为抵制“他者焦虑”的策略进入政府的决策。特别是近年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政策的出台,出于对“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一文化规律的再认识,也出于对以往过于泛化的文化研究的一种校正,区域文化的产业属性、意识形态功能受到政界的高度重视。

从世界各国的文化实践看,对地方性知识的关注已成为世界文化发展的趋势。区域文化具有强大的区域认同功能。就区域整体而言,区域认同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桥梁;单就个体而言,区域认同是一个基于情感、态度乃至认识基础上的价值观内化过程,奥罗姆和陈向明将其界定为个体身份建构功能的四个方面。[4]从现实的层面看,无论是群体和个体,认同的对象都与文化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认同”的实质其实就是一种文化认同”。[5]区域文化认同的现实价值越来越成为政府决策的重要依据。马特尔以移民的眼光打量了美国区域文化的操作实践后,指出:“地方文化不仅是一种合理的美学追求,也是一种巧妙的政治承诺。”[6]它为区域提出的时代课题是如何将区域文化转化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硬实力和软实力。

作为中国软实力建设的当代命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须扎根生机勃勃的区域文化土壤方能见出成效。这不仅源于区域文化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也源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习近平在最近的系列讲话中一再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讲话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教育过程实质是一个从群众中来再到群众中去的过程,也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遵循,即必须立足群众的感性生活和百姓“日用而不觉”的文化生态。

二、皖北文化精神与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契合

皖北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有效的文化能指。皖北文化孕育于历史悠久的淮河文明,被考古学界称作“中国原始第一村”的蒙城尉迟寺新石器遗址,以其完整、丰富、规模宏大的史前建筑和众多的动植物遗存再现了淮河流域原始农业的灿烂文明,成为皖北文化的滥觞。至今淮河流域传唱的民间歌谣,如“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收了淮河湾,富甲半边天”等,无不透露着皖北人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豪,成为皖北文化辉煌发达的见证。对皖北文化的历史地位,中国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教授,曾根据尉迟寺等遗址的发掘成果推测:“如果把山东的西南一角、河南东南部,安徽的淮北与江苏的北部连在一起,这个地区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遗存确有特色。”“这里很可能在这个地区存在着一个或多个重要的原始文化。”[7] 独特的区位成就了皖北文化独特的文化风貌。因其在地理位置上北联齐鲁、西接中原、南面荆楚,融合了这些地区文化的精华,各种不同文化在此碰撞、交流。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正是古今繁荣昌盛的自然地理基础。在中国历史的轴心时代,皖北文化孕育了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而儒家、墨家文化也在以皖北为中心的方圆不到200公里的范围内诞生,形成了中国文化繁荣的一个高潮。同时也形成了文化多元、丰富而鲜明的特色:其一是“和而不同”,表现为优良的或具有合理性的传统思想的相互交融及其文化生态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其二是“不变而变”,皖北文化一直保持着自己的文化样式,具有浓厚的农耕文明的特色,但又随近代皖北社会发展而不断演进;其三是“经世致用”,皖北文化的整体风貌是:既关注社会现实,面对社会矛盾,又以所学解决社会问题,以求达到国治民安的实效,反对不切实际的空虚之学。悠久的区域文明和独特的文化风貌孕育了众多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艺术家,保留了大量的文化遗存。

区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可能性,一直内涵于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社会性属性之中。文化社会学认为,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是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俗人情、传统习惯、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的总和。文化在其所涵盖的范围内和不同层面协调着文化共同体成员之间的行为、为其提供方向和可供选择的行为模式,因而文化具有社会整合、导向和维系功能。但文化功能的实现则主要通过文化要素的意蕴,指挥着社会主体的行为选择和价值取向。皖北文化资源丰富,文化要素结构完整。[8]通过皖北文化要素的意蕴形成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环境”,将有效解决区域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功能的实现问题,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对公德和私德的教育恰在皖北的“红色文化”、“宿州书法文化”和“孝文化”中找到实现的路径,都是进行大学生革命传统教育、诚信教育和孝悌教育的良好素材。

当然,皖北文化也有其复杂性和两面性,依托皖北文化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对皖北文化精神进行辩证梳理,注重挖掘皖北文化中的积极文化因素。如皖北文化中重教兴学的风尚、兼容并包的精神、开拓创新的精神,这些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有着明显的积极作用,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依托。而皖北文化中重人文轻科学、重功名轻经济、重经验轻理性以及道家文化中的消极出世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则是我们要努力克服和消除的。

三、皖北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功能实现

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理论需要是否会直接成为实践需要呢?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11]也就是说,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一种国家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发挥效能不仅取决于价值观自身,还取决于其他因素的配合。就皖北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而言,需要强化课堂教学的同时,把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结合起来,形成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

(一)在课程建设中融入皖北文化

思想政治课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主要方式。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在凸显思政教育特性和国家意识形态要求的同时,对区域文化、学校特点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有所关注,但重视程度明显不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思想实际,就必须有机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国家要求和区域特色,以提高教育效果。这也是地方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面对的课题。

就皖北高校而言,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从这个角度看,信仰、价值观形态的皖北文化应该成为皖北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可资借鉴的重要内容。作为区域文化,皖北文化是以自然地理环境为生长条件,在淮河主干流地区,以楚文化、明文化为底蕴,兼容了中原文化而形成的徽文化分支形态。皖北文化对所在区域乃至人类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皖北文化孕育了不胜枚举的思想家、政治家、科学家、军事家和文学艺术家等,杰出人物本身就是文化的聚焦点。皖北杰出人物所体现的文化精神、呈现的文化风貌及其构成的文化生态正是皖北文化之所以成为中华文化中独特分支的根本所在。凝练提升杰出人物所体现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代精神,并有机融入课堂教学,达至立德树人的教育要求与丰富的区域性社会实践的统一,将有效解决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脱离地方高校实际、脱离大学生实际的问题,是提升地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以宿州学院为例,通过在新闻学、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开设“皖北文化研究”选修课,并在入党积极分子党课教育中纳入皖北文化教育的内容,在激发学生强烈的文化自豪和文化自信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样通过在音乐学专业中设置“泗州戏方向”,也将有效传承皖北文化中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而其中的重要曲目,如《王三姐住寒窑》等,也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

(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中关注皖北文化

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指出:“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这一论断突出强调了社会实践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作用。

皖北高校在注重挖掘观念形态的区域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价值的同时,还要充分开发、灵活运用具体物象形态的皖北文化的教育意蕴,将其融入皖北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中,使其摆脱“器物”层次进而升华为认识论和方法论,共同服务于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如皖北文化遗存不仅揭开了皖北文化演进的沧桑历史,还原了皖北文化的历史面貌,而且是激发皖北高校大学生文化自豪感和区域文化认同的重要素材和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场域。通过选择那些具有生命力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求的皖北文化的器物遗存,为参与者重构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历史时空,进而激发参与者价值取向上的趋同和情感共鸣,从而达到价值观教育的内化效果。这种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关注区域性知识的同时,增强了教育效果的渗透性。

依托皖北悠久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未来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提升应在实施“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计划”方面有所突破,通过校地对接,建立一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基地,推动学校阵地与社会基地、校内课程与校外实践、校内教师与校外导师之间的衔接互动。这将是未来思想政治教育的大势所趋。

(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引入皖北文化

袁贵仁在号召全国教育系统深入学习习近平北大师生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时指出:“环境和文化氛围对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12]皖北高校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还应考虑将皖北文化引入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濡养功能。校园是教育的重要场域,与家庭、社区一起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全部。简单地将大学生活分割为知、情、意、行等生活碎片,并以“知”包揽情、意、行的教育,很难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已遭致思想政治教育界的广泛诟病。注重校园文化育人,就是要通过主题活动的开展、专题活动的设计、重大节庆和重要仪式、校报校刊、广播电视等形式和载体,发挥体验、感知、交往、实践等形式在学生品德养成中的重要作用。

就皖北高校而言,发挥校园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功能,可在校园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生态文化、学术文化等方面有所作为。在这方面,皖北文化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如通过戏曲艺术进校园方式,将淮北花鼓戏、淮北梆子等引入校园,通过对相关剧中传统剧目的现代性改造,使之成为校园文化的靓丽景观,既传承了区域优秀文化,增进了对区域文化的体验和认知,同时也以大众文化的形式传播了爱国奉献、孝悌伦理等价值观。再如,被立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花鼓灯、凤阳花鼓、霸王武鞭等歌舞,既是激发区域文化自豪感的艺术形式,也是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艺术样式,凝练这些艺术形式和艺术内容的时代内涵,使之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有效提升文化的亲近感和接受度。

当然皖北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作用还有待皖北文化自身建设的科学规划。近年来,在安徽省委省政府“文化强省”政策的推动下,虽已初步形成了“奇石文化”、“玉文化”、“书画文化”等文化产业市场,其中有些文化工程具有显著的区域性、战略性品质和功能,但在构建大尺度、大气派、大文化的景观体系方面仍显滞后,而且文化产业的市场取向有别于文化事业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上述文化产业难以成为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领域。因而,皖北文化向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拓展,特别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对接,还需要在大遗址人类文化遗产系列、中华文化精粹系列、世界文化交流系列、哲学社会科学系列、旅游休闲文化系列、国民教育和国学传播系列、宗教文化系列、文学文艺创作系列、网络大众文化系列等方面,进一步凝练皖北文化的精神内涵。同时,还应该指出的是,以皖北文化为载体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优秀区域文化的作用。学习借鉴外来文化是每个文化体系得以发展的基本条件,而且现代传媒环境下文化交融交锋不可避免。皖北文化有着借鉴、吸收外来文化并融会贯通加以发展的优良传统,道家文化、朱子理学都是在借鉴吸收基础上产生的,皖北文化的现代化,仅靠自身的积极因素难以达到目标,必须借助对外开放与交流,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如湖湘文化的经世致用、岭南文化的敢为人先、闽文化的多元开放、京派文化的大气、海派文化的求新等文化特点和文化优势,在文化的传承、改造和转型与现代市场主体精神的培育中,结合自己的实际加以创新、发展,建设新的皖北文化。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The Cause of fire(火灾原因)
The Way to Stay Healthy(保持健康的方法)
How to Get Along Well with Others(怎样与人相处
Science of Farming(农业科学)
No Breakfast, No Good(不吃早餐不好)
Advertisements(广告)
One instructive day(有启发的一天)
Where Did the Bird Fly?(哪儿来的鸟飞翔?)
Health Is More Important(健康更重要)
There Should Be No Little Emperors(不应该做“
My View on Job-Hopping(我对“跳槽”现象的看法)
Our Taiwan(我们台湾)
Job Investigating(就业调查)
Getting up Early ts a Good Habit(早起是个好习惯
Looking for Mum(找妈妈)
研究民办高校党组织发挥作用的新途径
“丝路帆远――海上丝绸之路七省联展”形式设计综述
浅析功利主义及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中国梦与群众路线的有效融合
《枫桥夜泊》三种英译本对比研究
读物小札:吕师孟夫妇墓出土金银器细读
新形势下的人文关怀与图书馆管理理念分析
丁谓与《天香传》
浅谈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
以“五项修炼”构建煤炭企业学习型党组织
解放思想 开拓创新 推动煤矿企业共青团工作全面发展
网络时代图书馆信息服务管理模式分析
大学生校外租房存在的安全问题及对策研究
“命定”与“变命”:明代士人命运观
拨开迷雾初见曙光
《快乐的小青蛙》教学札记
《只听半句》教学札记
《咕咚》教学设计
《咕咚》教学札记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片断赏析
《登鹳雀楼》问题探讨
《快乐的小青蛙》教学设计
《咕咚》教学札记
《蝴蝶花》教学设计
《咕咚》课文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教材理解
《咕咚》教学设计
《咕咚》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