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马克思视域下的社会空间概念初探

马克思视域下的社会空间概念初探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3-27

马克思视域下的社会空间概念初探

【摘 要】马克思和恩格斯未提出关于“社会空间”的严格概念,但其历史唯物主义中确实蕴含着丰富的社会空间思想,深刻启发了20世纪以后的社会空间研究。在马恩视域下,文章认为,“社会空间”的本质意蕴是“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是物质空间、交往空间和精神空间三重维度的统一体,具有主体性、阶级性、能动性和现实性等基本特征。在空间问题凸显的当代,回溯马克思社会空间思想,发掘其基本内涵和当代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社会空间;实践;物质空间;交往空间;精神空间

空间不仅仅是抽象形式和空洞范畴,它还实实在在地存在于我们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历史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敏锐地看到了这一点,将空间视角引入了历史唯物主义中,形成了关于“社会空间”的研究。本文将在马恩的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对“社会空间”的本质意蕴、三重维度和基本特征展开初步探究。

一、社会空间的本质意蕴

社会空间,指的就是社会生活领域中的空间。马恩的社会空间思想是借助于“自然(界)”、“地理”等相关概念,通过“土地”“农村”、“城市”、和“住宅”等实体形态表现出来,马恩据此揭示了人的生产和交往实践活动同人的生存发展空间的结构、形态的发展变化之间的关系。在马恩的视野中,“空间”是同人和人的实践活动息息相关的。正如物质运动离不开空间,人的存在、活动和发展同社会空间也不可分割。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恩指出,“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撇开的现实前提。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在马恩的社会历史观中,从事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是历史的主体和前提,社会空间正是人类通过实践活动创造和开拓的。

在人类产生以前,空间作为宇宙外物的存在形式,是纯粹和被动的。而人类社会产生以后,这种原始自然空间就开始充满了人的活动色彩。人类不仅占据一定的空间场所,而且还为了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通过实践活动能动地改造、拓展和变革空间。原先未知的自然空间不断地被转变为以人为坐标的社会空间。正是在这种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人成为“现实的人”。因此,在马恩的视域中,实践是社会空间形成、拓展和变革的不竭源泉,是社会空间的本质意蕴。

二、社会空间的三重维度

人类的社会空间是多重和复杂的,它具有三重维度:物质空间、交往空间、精神空间。这三重维度不可分割,统一于一体,构成了马恩的实践空间观。

社会空间首先表现为以地理形态存在、具有物质属性的物质空间,它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土地、商场、公园、工厂、城市、乡村作为社会空间的具体形态都要占据一定的物质空间。人化的物质空间的形成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

交往空间是人类的交往实践和社会关系所依赖和生成的空间,表达主体间的关系,是人的交往行为实现和发展的“交往场”。人和人的交往最初是源于生育而在家庭中形成的,随着人口的增加,范围越来越广。正是由于人和人结成了一定的社会关系而从事的共同活动才体现了人的类本质,没有交往,生产就会始终停留在最初阶段。“交往行为从动态上看产生出人的各种交往实践活动,从静态上看则形成了人们之间的种种交往关系状态。”因而,交往空间既表现为人的各种交往实践活动产生的场所,也表现为人们的社会关系生成的空间。前者以一定的物质空间为基础,例如,在学校里产生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学校既是物质空间形态,又是交往空间形态。后者虽然具有一定抽象性,但却是现实生活的表现,因而也具有现实性。例如现代的网络空间,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在一种虚拟的空间中进行,但这种空间所指向的交往的本质却是现实的。

人和人的交往依赖于语言和意识。交往以语言为媒介,而语言又是人的思想和的意识的外化。人的思想和意识生产的空间即精神空间,是人的现实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活动在头脑中的反映,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精神空间不同于空间感。空间感是主体对于空间、空间形态的主体性把握,而精神空间则是指主体的思想和意识作用于空间。

尽管本文由于理论需要对三重空间分别进行了论述,但事实上,社会空间的三重维度是紧密交融的,难以区分其界限。至今为止,除了人类尚未探知到的太空和海底,无“人”问津的物质空间是几乎不存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不仅按照人的尺度改造了物质空间的面貌而且还通过交往活动和意识活动将交往空间和精神空间“覆盖”于物质空间之上,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实践的社会空间。物质空间是社会空间的基本维度。交往空间和精神空间受到物质空间制约,以物质空间为载体。同时由于人的实践的能动性,已经形成的交往和精神空间反过来塑造着物质空间的面貌,并且不甘于受到物质空间的制约,从而不断突破物质空间的限制使社会空间拓展到更广更深的范围。

三、社会空间的基本特征

社会空间,广义上来讲,是人类以生存和发展为目标,通过生产实践和交往活动将原始自然空间不断“人化”的结果。狭义地讲,是人类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中产出的“产品”的空间形式,这里的产品既可以是实物,也可以是某种关系或思想意识。住宅、工厂、土地等就是典型的社会空间的实体形态。社会空间依托于一定的物质空间,集合了社会交往关系,并受到种种思想意识因素的影响,反过来也参与和影响人和社会的发展。

(一)主体性

主体性指向主体――人的重要意义。社会空间不是一个纯粹直观的客体,而是“人化”的空间。一方面社会空间受到主体尺度的影响,随着主体尺度的变化而变化。主体尺度包括主体的身心和知识结构、主体所处的社会关系和历史条件、主体的需要和能力、思想意识等等。另一当面,社会空间受到主体活动的塑造。人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社会交往活动塑造和生成着社会空间。

(二)阶级性

在阶级社会中,一定的个人总是隶属于一定的阶级的,因而,人类的社会空间的形态和结构也最主要地反映了社会中统治阶级的意志和主流的意识形态。马恩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了大量的大工业城市,而城市却是“资本主义罪恶最生动的体现”。工人的生存状况极度恶劣:居住在垃圾成堆的贫民窟里,交通拥挤、疾病蔓延,而与此同时资本家却享受着大工业带来的便利。城市空间的面貌是朝着有利于资产阶级的方向去建造的,“它按照自己的形象,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这种阶级性不仅存在于城市空间中,更存在于城乡对立和全球空间的二元化发展中。

(三)能动性

人的实践活动塑造着社会空间,空间反过来也参与和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创造着人类历史,正如海德格尔所说,“空间也参与组建着世界。”这从两个显著的空间事实――城市化和全球化的影响中便一览无遗。城市化在推动现代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等方面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同时也带来交通拥堵、就业压力、社会不公平等难题。全球化在推动各国经济交流和文化交融的同时,也带来了空间格局紧张,区域战争一触即发的紧张形势。无疑,空间结构的调整和变化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生活,空间是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关键要素,是不能被漠视的。

(四)现实性

社会空间是现实的空间,它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形态显现自身,如车水马龙的街道、高档住宅、拥挤的棚户区,人满为患的求职市场等等。它既可以用城市、乡村、马路、高楼等空间词汇来描述,又常常指向的是几千人所竞争的一个职位、年末熙熙攘攘的列车上的一个座位,甚至是我们身边的一个生活用品。这些空间形态都不只是占据着其所在场所、位置而已,它还蕴含着人的社会交往、以及思想和意识,是三重空间维度融为一体的社会空间形态。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珍珠泪
命运啊!飞翔!
春天的心情
珍贵的礼物??醒悟
太阳
没有不可能
我是最棒的!
醉花阴
最后一个上午
辉煌的文明
饭堂里那胖女人
学做人--欣赏别人
大自然的哭诉
把握第一次
放弃“学习”
美古复交幕后的秘密谈判
为了感情的健康 让电子产品走开
回溯美国古巴116年关系史
用餐巾盖住脸 法国人违禁吃小鸟
七巧板大象
美国人家的“年夜饭”吃什么(中)
双胞胎猫咪风靡网络
哪些品牌将占领2018年市场?
欧洲十二宝花落谁家(上)
星星点灯 2015年2期
世界最高科技游轮
漫画与幽默
德国高尔夫美女球星桑德拉·盖尔
被低估的职业棒球手
2015年最值得推荐的餐厅
八年级下册《岳阳楼记》教学设计4(第三课时)
七年级下册《安塞腰鼓》教学设计02
七年级下册《伟大的悲剧》教学设计02
七年级语文下册《登上地球之颠》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下册《登上地球之颠》教学设计02
七年级下册《社戏》教学设计01
八年级下册《岳阳楼记》教学设计2
七年级下册《竹影》教学设计01
八年级下册《岳阳楼记》教学设计4(第二课时)
七年级语文下册《荒岛余生》教学设计02
七年级语文下册《荒岛余生》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下册《真正的英雄》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册《竹影》教学设计02
八年级下册《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册《社戏》教学设计02